沁县实验中学 张卫星
回顾自己曾经的课堂,总会感到师生关系不佳,课堂氛围紧张,有时候教师在讲堂上相当卖力,而学生在课桌旁哈欠连连,昏昏欲睡,尽管这样的现象只是个别情况,但也应引起足够重视。在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感召下,教师们纷纷转变角色,还给学生主体地位,努力让学生“动”起来,然而有的课堂教师依然讲的过多,而有的课堂则学生“动”的没有边际,教师引导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研究一下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互动问题。所谓互动就是说师生针对一个问题或一定范围内的内容,双方产生语言、情感方面的交流,形成一定的氛围,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课堂互动看视容易,在实际操作中却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互动要求参与双方必须有意识,乐意去参与,而现实情况是学生在参与时往往并不乐意,究其原因,不是问题缺乏趣味性、挑战性,就是和学生实际生活结合不够。再比如教师费劲组织了一通,参与发言的学生比例却不大,达不到全班互动的目的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师生互动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问题激疑
1、教师所提问题必须是精心筛选过的,有利于激发学
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教师所提问题的内容基本都是来源于课本,很多学生在自学之后对课本内容已经相当熟悉,如果所提问题还是老调重弹,自然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可以试着变换问题的切入点,从新的角度提问,激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思考。如在讲到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时,如果直接问“为什么戚继光、郑成功是民族英雄?”学生就觉得不好回答,思考、回答的兴趣下降。教师适当变换角度,可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战争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戚继光、郑成功与岳飞等英雄有何不同?”,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最终得出结论。
2、多提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由于答案不是单一的,有利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做出个性化的解答,便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由于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的参与度自然就比较高,很多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可以达到从一个问题引发出多个问题的效果,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有些题目本身就很具开放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鉴,比如:“你能从历史上找到一两件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事吗?”,“针对本课内容再提一个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个性化地回答问题,从而增强互动的效果。
3、提问的形式尽量多样,教师在提问时不一定非得用嘴说出来,这样未免会有学生觉得老师掌控了“话语权”,
导致参与意识下降,可以尝试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出来;用投影仪展示出来;多媒体课件中,用动画人物的声音读出来等方式。我校的课堂教学的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第二个环节就是“明确任务”,明确任务时,教师尝试用彩色粉笔将问题写在小黑板上,课上明确任务时,由学生齐读一遍所提问题,达到明确问题的效果。这一做法在我校得到了推广,并受到了前来指导工作的山西教育学会张崇善会长的肯定。 二、情境引入
1、影视片段引入。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普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运用了各种媒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影视媒体由于其艺术形式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极具感染力,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情境。有些时候一个影视片段,甚至是一首主题歌都能让学生兴奋异常,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在情境中,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更高,也更容易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在讲述抗日战争史的过程中,教师截取了电影《烈火金刚》中一段战争场面,在课堂上播放以后,将学生的思绪带回到战火纷飞的情境之中,学生们根据自己直观的感受去思考,去互动交流,课堂在浓厚的历史情境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资源引入。多媒体资源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文件,它能为学生提供大容量,多种形式的教学信息,让学生在更多信息的条件下理解知识、接受知识,并能
在接受媒体的同时和教师、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实现多元互动,高质量互动。在资源引入上,教师要准确把握切入的时机,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时间设计上不宜过长,以不超过8分钟为宜。
3、实物或挂图引入,实物挂图由于操作简单,而且形象直观,被很多教学工作者经常性的使用,尤其是在生物、地理等学科中使用最多,历史学科较多使用的是历史挂图,用于地图、人物、场景等历史知识教学之中。实物挂图作为一种常用资源,可以让学生比较真实地构建历史事件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 三、分组辩论
1、同类人物、事件比较。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建立知识联系,才能让学生通过现象,总结规律,达到“读史明智”的效果。历史学习中会发现很多人物和事件具有相似性,比如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出生低微的人民大众,但他们最终都开创了一个新的王朝,但是他们又有着自身的特点,比如刘邦狡猾,朱元璋善于运用权术,以及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建立新王朝的经历,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建立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学好历史。由于比较辩论本身具有的互动性使得学生互动在这里能够得到更好的表现,学生辩论交流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而完成教学任务。
2、异类人物事件比较。同一类人物事件比较侧重在找不同点,而不同种类人物事件的比较侧重在找相同点。比如隋炀帝和李世民的比较,这两个在人们看来截然不同的人,一个导致了隋朝灭亡,一个使唐朝走向兴盛,一个残暴,一个宽和,总之二人有很多不同,然而他们也不是没有相同点,例如他们二人都是少年登上皇位,都有夺位的经历,都有雄心壮志等等,然而他们结局却不同,通过辩论比较,学生自然会得出结论,而整个辩论的过程,互动随时都在进行。 四、角色表演
1、历史人物、场景角色扮演。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角色表演增强参与的积极性,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予以的全新理解。在历史课上,教师让学生分别饰演嬴政、荆轲、秦舞阳以及秦朝群臣,学生在把握自己角色同时,就必须对这段历史有个清晰的理解,通过“荆轲刺秦”场景表演,教师可进一步提醒学生“荆轲为什么要刺秦”,“六国的关系如何”,从而让学生从另一角度理解六国的关系,通过亲历性的表演,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都有所提高。
2、解读历史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充当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也可扮演参观历史文物的导游,通过让学生走上讲台,对所学内容进行讲述,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变学为教。在学到工程建筑“赵州桥”、“万里长城”和“故宫”时,教
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扮演导游的角色,向同组学生介绍自己这些建筑的艺术特色,在小组互动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运用课本知识和他们自身的经验, 五、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亲自感知、验证知识,进一步理解知识。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自己绘制历史地图,在图上标出事件的发生涉及的人物和时间,从而对事件有个直观的认识。实践操作的形式多样,可以包括“想一想”、“说一说”、“填一填”、“试一试”、“做一做”等多种形式,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好这些形式,在实践动手基础上实现师生互动。这些活动都必须结和教材,围绕教材展开,同时都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去思考,去讨论,教师要很好地组织学生,体现学生教学互动的主体地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