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卷第4期 2008年8月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Industry VoL 16 No.4 Aug.2008 高校学生宿舍交往空间设计探析 魏 薇 , 刘 阳 (1.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合肥230009;2.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230009) 摘要:针对我国传统高校学生宿舍中交往空间设计的不足,从以人为本、多层次及空间氛围等方面对高校学 生宿舍交往空间作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学生宿舍;交往空 ;多层次;空间氛围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540(2008)04—094—03 Exploration on the Design of Communication Space in Students’Dormitory WEI Wei.LIU Yang (1.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Hefe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Hefei 230009,China 2.Collegc of Architecture&Art,Hefei U— nivers]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communication space design in student’S dormi— tory,and discusses the communication space on the aspect of humanist,multi—level and spatial atmos— phere,which will be benefit to our desig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Student’S dormitory;Communication space;Multi—level ̄Spatial atmosphere 高等学校校园建筑中,学生宿舍占有重要的 地位。学生宿舍不仅是学生生活的场所也是构成 校园景观的重要部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交 流、互相学习的场所。它对学生健康的社会交往 室内交往空间和室外交往空间。我国高校的传统 学生宿舍,其基本功能是睡眠场所,比较单一,宿 舍作为居住场所的其它内涵未被切实注意。学生 宿舍设计趋于简单,交往空间贫乏。主要体现在: ①大多数的学生宿舍规划上多采取简单的行列式 布局,室外交往空间处理不佳或缺少处理。②门 厅、走道空间狭小仅仅为了组织交通,没有能够让 人驻足休憩的空间。③一般不设公共活动室,或 观念和人格修养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I1]。 高校学生宿舍的基本功能可归纳为四个 “S”。即:睡眠(Sleep)、学习(Study)、贮藏(Store f0r be longs)、社交(Social relation)[ 】。大学生 的生活除了学习外,休息、文体和社交活动也同样 重要,从某种程度上看,是大学的第二课堂。在学 生宿舍的建筑设计中既要为学生个人提供舒适的 休息睡眠空间,又要考虑到集体活动的需求,创造 多内容、多功能、多层次的学生交往空间。 者由于平面位置空间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即使设 计中有公共活动室利用率也不高。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早期我国高校学生 宿舍面积标准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建筑师没有充 分考虑到青年学生的心理及生理需求,没有认真 研究大学生的生活活动规律,设计过程中考虑不 1传统高校学生宿舍建筑交往空间 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宿舍交往空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收稿日期:2008—04—12 周。譬如在学生宿舍中设电视室,想当然地认为 能够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实际不然,学生往往急 匆匆来看电视,有时也很拥挤,但看完就散,并没 作者简介:魏薇(1973一),女,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魏薇,等:高校学生宿舍交往空间设计探析 95 有太多交谈。有的休息厅则太空、太大,站着与别 人讲讲话还可以,要与人深谈不如到户外去找个 僻静地方;要进行讨论,不如在小一点的空间里气 氛会更亲切热烈些。 环境心理学家Banm和Valins对两组居住 空问为走廊,第二层次交往空间为楼层,第三层次 交往空间为人口和公共社交场所,第四层次交往 空间为建筑群,第五层次交往空问为庭院,第六层 次交往空间为公寓入口(两栋合用一个入口庭 在不同环境中的学生进行了观察,一组学生居住 在走廊式公寓内,另一组居住在单元式公寓内。 院),第七层次交往空间为后院(两栋合用一个), 第八层次交往空间为公共室外空间[3]。建筑内外 的八种层次的交往空间里不同人群各得其所,不 他们发现:走廊式中的学生对不认识的人反应敏 同内容交往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多层次的交往 感,有躲避的倾向:而单元式中的学生却愿意与人 空问最大化地为学生提供了可能交往的场所。 交谈,不躲避人。这说明空问环境会对人的心理 起作用,并提醒我们建筑设计中注意宜人的公共 交往空间的重要性。 甲甲甲 2对学生宿舍交往空间设计的探讨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 的追求越来越高,更加重视居住环境的精神价值。 现在学生宿舍的基本功能日趋丰富,它不仅仅是 为学生提供栖息之所或是一个生活用房,功能已 经由单一的“寝室”功能朝着生活、学习、交往等多 元化方向发展。因此,应该而且有必要在学生宿 舍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上进行着积极有效的探 讨。 2.1以人为本 高校学生宿舍的设计与其他类型的建筑相比 较,居住密度大,居住人群特殊。因此,确立人的 主体地位,力争实现人与空间、环境的协调和良性 图1 美国特拉华大学学生公寓8种层次交往空间 互动,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体现到创作实践中 2.3适宜的公共交往空间氛围 去是高校学生宿舍设计的基本原则。 要想以空问的营造来成功地引导人们的交往 高校学生宿舍的公共交往空问设计要秉承以 行为,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条件,除了必须要有足够 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建筑师要从研究人的行为特 的空间满足交往活动的需求以外,空间还应有合 征和生理、心理需求人手,在规划设计中无论外部 适的位置、环境(如适当的私密性、良好的光照等) 环境还是内部的空问布局都要体现人文关怀,要 以适合交往需要,并且有一些设施来激发、诱导人 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愉快,尽可能符合人性 们的交往行为。 的自然要求,从而创造出功能合理、使用方便、具 (1)公寓楼的入口是众多人流出入及滞留的 有特色的公共交往空间,满足大学生们不断变化 地方,在门厅附近设置活动室,或将门厅扩大,布 的要求。 置一些沙发休息座,可以提供一个舒适的滞留空 2.2多层次的公共交往空间 间,创造休闲、等候、信息交流环境,将增加学生公 真正关怀人的建筑不能漠视人们的交往需 寓区的亲切感和生活气氛,增进学生问的交往和 要,要把交往的概念融入高校学生宿舍设计中,而 信息交流。如台湾成功大学学生宿舍入口处的交 且公共交往空问应是多层次的。[2j建筑师Robert 往空间【 J(图2)。 Geddes在美国特拉华大学学生公寓设计中就划 (2)楼梯口、公共盥洗室是交往空问设计中 分了8种层次交往空间(见图1):第一层次交往 值得注意的地方,楼梯口的碰面和盥洗室里的说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96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16卷 笑声,已成为学生宿舍里的一道风景。扩大楼梯 口的面积或将楼梯、盥洗室相对集中,形成半开敞 式空间,既合理利用了面积,又可以为学生的交往 提供了场所,还可以吸引其它的学生参与进来,提 高了空间的复合性和可利用率。 图2台湾成功大学学生宿舍 (3)走道里人来人往,学生之间接触较多,是 学生爱驻足交谈的地方。但人员的聚集会阻碍交 通,若将走道加宽,或在走道上加上一些凹空间, 走道即成为多功能的积极空间,是学生交往的又 一处好场所。 (4)活动室作为主要的固定的交往空间,可 布置一些休息座、球台或设置阅览室会吸引更多 的学生参与活动,增加交往。 (5)屋顶平台的利用不仅是晾晒空问,也是 理想的交往场所。如台湾花莲师范学院学生宿舍 利用逐层退缩所形成的阳台、屋顶露台,创造出动 静皆宜的谈话、休憩、交往的场所。而且,区域的 退台扩大了的采光口,使建筑的采光、通风效果更 佳,建筑形式更活泼E5](图3)。 (6)室外交往活动空间的设置是不容忽视 的,可以利用宿舍楼群间的空间,妥善合理停放自 行车,与绿化空间相结合,布置适宜的体育运动设 施和适于停留、休憩、集会的场地,形成易于交往 的积极空间。 、 图3台湾花莲师范学院学生宿舍 3结束语 交往是当今信息时代重要的人际活动,也是学 生学习非课堂知识的有益方式,现代校园的规划与 设计应该为这种人际交往提供多种多样的空间环 境。高校学生宿舍的设计应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 心理需求出发,营造适宜的空间氛围,创造出层次 多样的公共交往空间,丰富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阎 瑾,现代大学学生宿舍规划设计[J].华中建筑, 2002,20(5):17~19. 2高冀生.我国高校学生宿舍设计探析[J].南方建筑, 1991(2):9—11. 3仲德昆,杨芪.交往空间设计的探索一浅析南通医 学院学生宿舍楼设计[J].新建筑,2001(4):36—38. 4林博容建筑师事务所,成功大学生胜利校区学生第六 宿舍E ̄i.建筑师,1988(5):92—100. 5许萍萍建筑师事务所,中华顾问工程司、花莲师范学 院学生宿舍雅风楼[J].台湾建筑,1998(6):32—35. (责任编辑王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