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措施(4篇)

2021-06-26 来源:好走旅游网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措施(4篇)

第一篇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主要临床表现有急性心力衰竭、剧烈胸痛、意识障碍、休克以及严重心律失常等,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极大。我院为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措施,选择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急诊护理与常规护理,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将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患者男30例,女25例,平均年龄(58±4)岁;对照组患者男29例,女26例,平均年龄(58±5)岁。所有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均为(5±3)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经皮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给予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实行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患者基本病情的观察与评估、测量各项生命体征等,根据医嘱实施具体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措施干预,具体如下。

1.2.1院前急救护理医护人员应即时给予患者心电图检测,并详细记录数据,为医生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协助患者取平卧位,严禁患者自主翻身加重病情。对于有呼吸困难症状者需协助其取半卧体位,并根据患者病情,即时给予扩张血管、缓解疼痛等对症

治疗。

1.2.2心理护理因为该疾病发病急且病死率高,患者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主动与之交流,即时给予心理疏导,缓解不良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

1.2.3疼痛护理可根据患者具体疼痛情况给予适量镇痛药物,缓解患者因疼痛引起的不适感。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定时测量患者血压、脉搏等,若患者发生严重传导防碍情况,需即时向医生报告,并给予对症治疗等。

1.3观察指标4患者出院前1d,采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实行评价,该量表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服务态度、护理质量、病情观察以及交流沟通等内容。满分为100分,≥80分为十分满意;60~79分为一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并观察患者的抢救情况(抢救成功:患者临床相关症状恢复)。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实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抢救情况观察组55例患者抢救成功53例,成功率为96.4%,抢救失败2例,失败率为3.6%;对照组55例患者抢救成功43例,成功率为78.2%,抢救失败12例,失败率为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因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易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导致患者心源性猝死,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现阶段,随着医疗技术的持续发展,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得到了很大发展,其抢救成功率也明显提升。临床常用经皮腔冠状动脉介入术实行治疗,并给予围术期患者急诊护理措施干预,包括院前急救护理、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循环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可明显提升抢救成功率。实际工作中,让患者停止活动,平卧休息是抢救的关键,为后期治疗赢得了时间,同时避免了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减少了患者的病死率。通过良好的沟通,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减少患者恐怖心理,提升了临床治疗效果,提升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

第二篇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以冠状动脉突发梗阻,导致心肌急性缺血为临床特征,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1]。临床通过溶栓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等多种治疗手段,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2]。作者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给予急诊护理路径实行护理,有效缩短了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降低治疗成本,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4年2月至2014年11月间我院就诊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肌钙蛋白、心电图及心脏彩超等检查明确诊断AMI,且除外合并心源性休克及心力衰竭者。患者于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36例。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51~69岁,平均年龄(60.11±6.89)岁;病发至就诊时间32~127min,平均时间(80.28±15.78)min;属ST段抬高性AMI者22例,属非ST段抬高性AMI者14例。试验组,男18例,女18例;年龄50~68岁,平均年龄(60.37±6.93)岁;病发至就诊时间30~121min,平均时间(80.16±15.27)min;属ST段抬高性AMI者20例,属非ST段抬高性AMI者16例。两组性别、年龄、病发至就诊时间及疾病类型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入院后仅给予常规护理,即包括吸氧、检测生命体征、心电监护、健康宣教及遵医嘱治疗。试验组则给予急诊护理路径实行护理,急诊护理路径为在总结长期护理工作后所制定的表格式路径,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护理路径逐步实行。护理路径内容包括:快速分诊,常规护理及急救护理三部分。患者入院后立即启动快速分诊,于3min内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并咨询主治医生,对患者的病情严重水准实行评估,向患者实行健康宣教及告知家属患者病情。常规护理于在快速分诊后立即实行,护理内容包括常规吸氧、心电护理、检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及遵医嘱治疗,所有常规护理均于患者入院后5min内完成。急救护理为完成常规护理后,根据患者的病情评估结果,将除颤器、氧气及急救药品准备完全,以备抢救之用,所有急救护理均于患者入院后10min内完成。

1.3观察方法于患者就诊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分诊时间、急诊留观时间、入院后接受再灌注时间、住院后卧床时间及住院平均费用,对比两组间分诊时间、急诊留观时间、入院后接受再灌注时间、住院后卧床时间及住院平均费用。并于患者在院期间统计两组患者的在院死亡率,对比两组在院死亡率。

1.4统计学分析以SPSS19.0分析,本研究中分诊时间、急诊留观时间、入院后接受再灌注时间、住院后卧床时间及住院平均费用均为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在院死亡率为计数数据,以百分率表示;分别应用t检验及卡方实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诊就诊时间试验组分诊时间及急诊留观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2.2在院就诊相关情况分析试验组入院后接受再灌注时间及住院后卧床时间同样短于对照组(P<0.05),而住院平均费用同样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3在院死亡率试验组在院死亡期间共有1例死亡,死亡率为2.78%,而对照组共有2例死亡,死亡率为5.56%,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347,P=0.555)。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为当前所提出的新型护理方式,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总结出更为简洁有效的护理方法,在多种疾病的护理工作中均有着较为有效的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试

验组中分诊时间、急诊留观时间、接受再灌注时间、住院后卧床时间及住院平均费用分别为(1.06±0.57)min、(10.78±2.31)min、(0.51±0.21)h及(42.77±5.36)h,而对照组为(2.79±0.71)min、(21.73±2.71)min、(1.16±0.16)h及(68.26±6.18)h,试验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组住院平均费用为(10342.72±1125.19)元,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2118.21±2613.38)元。可见在应用了急诊护理路径后,不但患者的急诊相关时间可显著的缩短,同时住院总费用也可得到显著的降低。此外,本研究又对两组在院期间死亡率实行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院死亡期间共有1例死亡,而对照组共有2例死亡,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见,在AMI中急诊就诊中,应用急诊护理路径虽未降低患者在院期间死亡率,但可有效的缩短患者的在院接受治疗时间。本研究试验组中所应用的急诊护理路径,其可在总结过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后,总结出更为简洁、快速及有效护理方案。不但可有效的规范护士的护理工作,提升护理工作的效率,同时也可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护理耗材的消耗,故此可得到显著的护理效果。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中,急诊护理路径可有效的缩短患者的接受治疗时间,降低治疗成本。

第三篇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因为冠状动脉血流突然中断或急剧减少其供血区域心肌因持续的缺血逆性坏死90%以上血栓形成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病变导致心肌严重的持久的缺血达1h以上引起的,其特点是发病急、预后差、死亡率高,常伴有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如果未得到即时有效的治疗可直接致死,所以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行院前急诊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早期护理干预对挽救持

续性缺血而濒死心肌、遏制并发症和减少死亡率有很大协助。现将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回顾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自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共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29例入院前接受急诊护理作为观察组,25例入院前未接受急诊护理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51~81岁,平均年龄(62.6±8.3)岁,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1.6±7.5)岁。两组性别、年龄、病情与观察组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住在我市城区,观察组心绞痛发作后家属立即实行平卧位,给予患者硝酸甘油含服,对患者实行心理安慰,使患者情绪平静,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快速评估完后,根据患者病情,呼吸困难者半仰卧,予以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实行心理安慰,必要时予以镇静、镇痛,予以心电监护,防止猝死、室颤意外情况,后送急诊科行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对照组是由家属直接送我科急诊,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快速评估后,采取适当体位,予以硝酸甘油含服,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实行心理安慰,必要时予以镇静、镇痛,予以心电监护,防止意外。两组予以急诊冠脉造影,查心肌酶及损伤标志物,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静脉溶栓缓解者送普通病房,对于静脉溶栓治疗6小时内效果不显著者,予以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对于恶性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有休克倾向等高危患者送ICU治疗;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PCI手术率以及进入重症病房(ICU)率。

2结果

29例观察组患者经过院前急诊护理、急诊抢救后21例转入内科普通病房实行治疗,占72.41%,5例行急诊PCI手术治疗,占17.24%,3例转入ICU实行治疗,占10.34%,无死亡,抢救成功率高达100%;25例对照组患者经急诊抢救后,11例转入内科普通病房实行治疗,占44%,9例行急诊PCI治疗,占36%,3例转入ICU,占12%,2例因抢救无效死亡,占8%;观察组转入普通病房率,急诊PCI手术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2例死亡,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促,病情恶化快,院前急诊护理能够有效提升后期治疗效果,有效控制病情以及降低患者死亡率。随着生活现代化,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医护人员有限,患者及家属如掌握相关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护理技巧,当患者发病时,自己及家属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恶化。心肌梗死发作时的剧烈疼痛可能造成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出现心律加快,血压升高和心排血量增加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早期氧气吸入可改善心肌供氧,服用硝酸甘油可扩展冠状动脉,两者均可早期缓解病情,医护人员心理护理,可消除患者的紧张害怕的情绪,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能够身心舒适,早期的心理护理及准确的护理干预,使病情进一步控制。研究显示早期护理的干预使心律失常、低血压和心衰为主的并发症降低,提升进一步救治的成功率。患者自行实行院前急诊护理因为疼痛等原因,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时常表现为心绞痛症状,使病人有濒死感,造成心里恐慌,易引发心律失常等,加之活动加重心肌缺血,导致病情恶化。

综上所述,观察组经过院前急诊护理后实行抢救转入普通病房率高于对照组(P<0.05),PCI手术率以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院前早期急诊护理能够有效提升后期治疗效果,可有效控制病情恶化。

第四篇

为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本文结合我院工作实例实行详细探讨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26例危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26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61.3±13.4)岁。26例患者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1例,急性后壁心肌梗死4例,下壁心肌梗死6例,侧壁心肌梗死5例。

1.2方法采用优化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实行急救及治疗。

1.2.1接诊处理(1)入院前抢救。急诊室在接到患者家属的急救电话后,需要在5分钟内出诊,并且接线人员要在电话内对患者家属实行适当抚慰,指导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为患者争取更多抢救时间。同时,急诊医护人员在现场采取吸氧、输液等方式对患者实行抢救。(2)接诊。急诊室人员要提前到医院门口等待,并用最快的速度将患者推送到急诊室,立即展开急救。

1.2.2急救方法(1)临床检查与监护。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要立即对患者实行各项常规检查,建立心电监护;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对发病诱因等实行简单了解,以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准确参考。(2)用药指导。a.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采用硝酸甘油(5~1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实行静脉滴注,以迅速扩张患者冠状动脉,增强静脉侧枝循环,从而增加心肌梗死区域的供血量,进而缓解梗死症状。b.使用快速高效镇静止痛剂协助患者减轻痛苦体验,避免出现抗拒治疗的情况,从而确保后续治疗的顺利实行。c.在对患者实行溶栓治疗前,医护人员需要指导患者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等;并且,护理人员要仔细检查治疗需要使用的药物、器具;治疗时,护理人员还要密切注重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实时准备实行急救。(3)吸氧护理。即时给予患者早期吸氧处理以提升患者血氧饱和度含量,减轻患者心脏负担,以免发生心律失常、心绞痛等症状。

1.2.3病情稳定后护理(1)饮食指导。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个人喜好、口味及营养状况等为其制定合适的饮食方案,合理搭配营养。同时,遵循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以减轻患者胃肠及心脏负担。(2)心理指导。护理人员要多给予患者心理安慰,主动倾听患者的心理诉求,并用亲切温和的语言协助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家庭温暖,以提升患者自信心,确保治疗的顺利展开。另外,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家属实行必要心理疏导,要求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多给予患者鼓励与支持,协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以加快治疗后恢复。(3)出院指导。叮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过度劳累,要戒烟、戒酒,尽量不要喝茶;同时要求患者实行适当的有氧锻炼,并且运动量需以自己身体最大承受水平为准等。

2结果

经急救护理后,本研究26例患者中,治愈21例,治疗显效3例,治疗后出现后遗症2例,死亡0例,治疗有效率为92.31%;本研究26例患者平均住院(31.9±4.6)d。另外,经满意度调查发现,26例患者中23例表示满意,2例表示一般,1例表示不满意,满意度为88.46%。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致死率高的心脏疾病。据统计,50%左右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一小时内死亡,而主要死亡原因是抢救不即时3。所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行抢救治疗的时间越早,患者病死率越低。所以,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干预的主要任务是缩短患者从发病到入院的时间。近年来有研究指出,医院采用优质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缩短急诊室出诊、接诊以及抢救时间。另外,优化护理措施还包括饮食指导、心理干预、运动指导等稳定期护理指导,所以能有效提升急救后护理效果,加快患者治疗后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措施(4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