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消费现状及趋势报告
上海交大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 李康化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在满足群众需求中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不断增长。调查表明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20世纪90年代末为400元左右比80年代初增长了近10倍。11 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1年1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人均消费性支出133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11.2其中教育支出增长了16通讯支出主要指网络消费下同增长了23.7。22但在总体增长的背景下区域间与群体间文化消费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和非均衡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区域间文化消费的不平衡 全国各地的消费性支出和文化消费结构存在很大差异见表一。 表一 1999年中国人均文化消费结构 单位元 11 宫苏艺:《文化在满足需求中日益繁荣》《光明日报》2001年3月2日。 22 龚红娥:《居民文化消费异军突起》《中国信息报》2001年5月9日。 地 区 消费性支出 文化消费支出 教 育 所占比例 文化娱乐 所占比例 文化耐用消费品 所占比例 通 讯 所占比例 全 国 4615.91 740.74 323.33 7.00 108.39 2.35 135.33 2.93 173.69 3.76 上 海 8247.69 1316.74 462.76 5.61 200.17 2.43 372.05 4.51 281.76 3.42 广 东 7517.81 1297.78 518.76 6.90 183.68 2.44 170.62 2.27 424.72 5.65 北 京
7498.48 1404.98 493.20 6.58 273.35 3.65 375.28 5.00 263.15 3.51 浙 江 6521.54 1060.21 412.63 7.91 161.53 2.48 221.71 3.40 264.34 4.05 天 津 5851.53 911.82 360.45 6.16 151.26 2.58 224.25 3.83 175.86 3.00 重 庆 5444.23 963.23 428.30 7.87 161.24 2.96 140.51 2.58 233.18 4.28 西 藏 5309.12 623.16 181.19 3.41 54.69 1.03 135.16 2.55 252.12 4.75 福 建 5266.69 718.59 276.56 5.25 82.35 1.56 102.75 1.95 256.93 4.88 江 苏 5010.91 758.44 333.97 6.66 120.30 2.40 130.97 2.61 173.20 3.46 云 南 4941.26 746.06 291.27 5.89 122.39 2.48 148.25 3.00 184.15 3.72 湖 南 4799.51 883.54 433.56 9.03 112.92 2.35 150.75 3.14 186.31 3.88 广 西 4587.22 762.08 380.19 8.29 94.28 2.06 147.27 3.21 140.34 3.06 山 东 4515.05 732.64 342.36 7.58 120.31 2.66 136.76 3.03 133.21 2.95 四 川 4499.19 714.96 304.84 6.78 126.77 2.82 143.49 3.19 139.86 3.11 湖 北 4340.55 747.32 407.06 9.38 100.09 2.30 110.60 2.55 129.57 2.99 新 疆 4163.98 676.27 298.47 7.17 118.09 2.84 124.75 3.00 134.96 3.24 河 北 4026.30 691.34 324.73 8.07 66.53 1.65 149.33 3.71 150.75 3.74 海 南 4017.75 633.82 305.19 7.60 85.39 2.13 86.58 2.15 156.66 3.90 辽 宁 3989.93 594.16 277.45 6.95 70.51 1.77 97.24 2.44 148.96 3.73 贵 州 3964.35 581.32 230.37 5.81 91.84 2.32 123.38 3.11 135.73 3.42 陕 西 3953.25 624.67 287.12
7.26 88.35 2.23 115.43 2.92 133.77 3.38 青 海 3903.76 612.58 305.86 7.84 63.41 1.62 110.27 2.82 133.04 3.41 安 徽 3901.81 666.76 340.57 8.73 80.60 2.07 92.02 2.36 153.57 3.94 甘 肃 3681.50 564.38 228.17 6.20 112.05 3.04 109.47 2.97 114.69 3.12 吉 林 3661.68 583.23 279.53 7.63 83.01 2.27 97.08 2.65 123.61 3.38 宁 夏 3547.99 587.66 207.45 5.85 91.86 2.59 125.44 3.54 162.91 4.59 河 南 3497.53 464.44 190.87 5.46 70.88 2.03 76.01 2.17 126.68 3.62 山 西 3492.98 530.55 245.43 7.03 62.79 1.80 106.50 3.05 115.83 3.32 江 西 3482.33 521.28 254.40 7.31 62.32 1.79 77.26 2.22 127.30 3.66 黑龙江 3481.74 515.56 240.23 6.90 72.00 2.07 64.59 1.86 138.74 3.98 内蒙古 3468.99 596.32 279.43 8.06 95.53 2.75 88.13 2.54 133.23 3.8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本表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及其各子消费占消费性支出总量的比例为作者计算所得。 本表没有计算旅游消费支出若将其包括在内全国各地文化消费结构差异更为明显。 从表一可以看出这么几点 1、全国各地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量极不平衡上海几近内蒙古的2.4倍。按照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量全国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上海、广东、北京、浙江、天津 第二层次重庆、西藏、福建、江苏、云南、湖南 第三层次广西、山东、四川、湖北 第四层次新疆、河北、海南、辽宁、贵州、陕西、青海、安徽 第五层次甘肃、吉林、宁
夏、河南、山西、江西、黑龙江、内蒙古其中第一、二层次的人均消费支出在全国均线以上第三、四、五层次的人均消费支出在全国均线以下。需要指出的是西藏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列全国第7位位居江苏、广西、山东、海南、辽宁等东部沿海省份之上。这也就意味着对消费水平的判断以传统的东、中、西部来划分有时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2、全国各地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也很不平衡。北京1404.98、上海1316.74、广东1297.78、浙江1060.21、重庆963.23、天津911.82、湖南883.54、广西762.08、江苏758.44、湖北747.32、云南746.06在全国均线740.74之上山东732.64、福建718.59、四川714.96、河北691.34、新疆676.27、安徽666.76、海南633.82、陕西624.67、西藏623.16、青海612.58、内蒙古596.32、辽宁594.16、宁夏587.66、吉林583.23、贵州581.32、甘肃564.38、山西530.55、江西521.28、黑龙江515.56、河南464.44则低于全国平均文化消费支出北京是河南的3倍以上。不过从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例看全国的均线是16.05位居均线之上的依次是北京18.74、湖南18.41、重庆17.69、广东17.26、湖北17.22、内蒙古17.19、河北17.17、安徽17.09、广西16.61、宁夏16.56、浙江16.26、新疆16.24、山东16.23而上海15.96、吉林15.93、四川15.89、陕西15.80、海南15.78、青海15.69、天津15.58、甘肃15.33、山西15.19、江苏15.14、云南15.10、江西14.97、辽宁14.89、黑龙江14.81、贵州14.66、
福建13.64、河南13.28、西藏11.74处于均线之下。这表明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虽然与其总量有一定的关联但这种关联不是绝对的上海的情况就很能说明问题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316.74元居全国第二但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仅为15.96列全国第14位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 3、文化教育消费人均支出差距明显。广东是西藏的2.8倍以上。若以全国平均支出为界作一划分则均线以上的依次是广东518.76、北京493.20、上海462.76、湖南433.56、重庆428.30、浙江412.63、湖北407.06、广西380.19、天津360.45、山东342.36、安徽340.57、河北324.73、江苏333.97均线以下的依次是青海305.86、海南305.19、四川304.84、新疆298.47、云南291.27、陕西287.12、吉林279.53、内蒙古279.43、辽宁277.45、福建276.53、江西254.40、山西245.43、黑龙江240.23、贵州230.37、甘肃228.17、宁夏207.45、河南190.87、西藏181.19。 从教育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看从高到低依次是湖北9.38、湖南9.03、安徽8.73、广西8.29、河北8.07、内蒙古8.06、浙江7.91、重庆7.87、青海7.84、吉林7.63、海南7.60、山东7.58、江西7.31、陕西7.26、新疆7.17、山西7.03、辽宁6.95、黑龙江6.90、广东6.90、四川6.78、江苏6.66、北京6.58、甘肃6.20、天津6.16、云南5.89、宁夏5.85、贵州5.81、上海5.61、河南5.46、福建5.25、西藏3.41。由此可见对教育投入最大的是中部地区。
而对教育投入相对较少的则有两种情况一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原来教育投入较多基础较好现在有所减缓最典型的是上海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现在经济条件虽有所改善但主要支出在食品还无力投资教育最典型的是西藏。 4、不同地区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相差很大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北京、上海、广东、浙江、重庆、天津 第二层次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新疆、湖南、甘肃 第三层次湖北、内蒙古、广西、宁夏、贵州、陕西、海南、吉林、福建、安徽 第四层次黑龙江、河南、辽宁、河北、青海、山西、江西、西藏 第一、二层次的文化娱乐消费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第三、四层次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其中第一层次是四大直辖市和两个最发达的东南沿海省份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尤其明显北京基本上是西藏的5倍。但从文化娱乐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看则情况又大不一样依次是北京3.65、甘肃3.04、重庆2.96、新疆2.84、四川2.82、内蒙古2.75、山东2.66、宁夏2.59、天津2.58、云南2.48、浙江2.48、广东2.44、上海2.43、江苏2.40、湖南2.35、贵州2.32、湖北2.30、吉林2.27、陕西2.23、海南2.13、安徽2.07、黑龙江2.07、广西2.06、河南2.03、山西1.80、江西1.79、辽宁1.77、河北1.65、青海1.62、福建1.56、西藏1.03。北京雄踞榜首是西藏的3.5倍以上。但浙江、广东、上海、江苏等沿海省市只居中流福建甚至仅略高于西藏而甘肃、重庆、新疆、四川、内蒙古等
西部省市却非常靠前。这表明西部省市的文化消费潜力很大文化消费空间可作深度挖掘。 5、从通讯消费支出看全国依次是 第一层次广东、上海、浙江、北京、福建、西藏、重庆 第二层次湖南、云南、天津、江苏、宁夏、海南、安徽、河北、辽宁 第三层次广西、四川、黑龙江、贵州、新疆、陕西、内蒙古、山东、青海、湖北、江西、河南、吉林、山西、甘肃 第一层次省市人均通讯消费支出在230元以上与第二层次拉开了较大的差距。第二层次基本上在全国均线上下。第三层次与第一层次的差距则过于明显广东是甘肃的3.7倍以上。这与全国消费性支出的总体状况是基本一致的但这不是东西部的差距事实上西藏的通讯消费支出居全国第6位而山东则排在第24位。而且从通讯消费支出在消费性支出中所占的比例看全国基本上比较均衡最高的是广东5.65最低的是山东2.95差距并不体现在东西部上。 6、从文娱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支出看全国从高到低依次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湖南、河北、云南、广西、四川、重庆、山东、西藏、江苏、宁夏、新疆、贵州、陕西、湖北、青海、甘肃、山西、福建、辽宁、吉林、安徽、内蒙古、海南、江西、河南、黑龙江。其中北京和上海遥遥领先分别为375.28元和372.05元而排名第三、四的天津和浙江仅为224.25元和221.71元。排名第五的广东与浙江又有较大差距跌至170.62元。而排名后五位的黑龙江64.59、河南76.01、江西77.26、
海南86.58、内蒙古88.13与北京、上海的差距在4.2倍以上黑龙江与北京的差距更在5.8倍以上。而且文娱耐用消费品的内容也很不相同。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主要是家用电脑、摄像机、组合音响等高档文化耐用消费品而黑龙江等省则主要是电视机、照相机、录音机等普及性文化耐用消费品。与此相一致文化耐用消费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也存在较大差距北京占5而黑龙江仅占1.86。 7、由上述情况看全国的文化消费结构差异明显湖北、湖南、安徽、河北、内蒙古等中部省份主要是教育消费甘肃、重庆、新疆、四川等西部省市则主要是文化娱乐消费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省市主要是文化耐用消费品消费广东、福建、西藏、宁夏主要是通讯消费。就某一特定省市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的文化消费结构较为平衡而西藏、甘肃、福建、山东等省区的文化消费结构则有失衡现象。 区域间的文化消费不平衡还体现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和城市与农村之间。2000年全国各大城市文化消费增长快速如新疆根据城调队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0年自治区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36标志着新疆城市居民生活进入了从温饱向小康水平迈进的过程。城市居民消费性支出4665.46元比上年增长8.01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608.64元比上年增长7.57占总消费的比重也明显上升到第三位人均交通通讯支出358.74元比上年增长26.68。33 但各大城市的文化消费结构差异也较
明显见表二。 33 《2000年新疆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变动状况分析》xjuso.xj.cninfo.net 表二 2000年全国十大城市居民的收入和文化消费情况 单位元 城 市 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 长 人均通讯费出 增 长 人均文教娱乐支出 增 长 人均旅 游支出 增长 深 圳 21625.68 6.8 1315.8 22.8 —— —— 592.20 13.5 广 州 13966.53 16.2 630.45 59.3 1443.42 29.4 402.78 60.8 上 海 11718.01 7.2 384 36 —— 18.6 166 30 厦 门 10812.99 12.3 —— —— —— —— —— —— 北 京 10349.69 12.7 374.31 42.2 1283 12.4 199.4 4.6 南 京 8233.01 7.0 235.37 45.3 963.00 16.1 —— —— 天 津 8140.55 6.4 215.17 22.4 787.66 7.0 57.01 21.0 武 汉 6760.63 8 219.18 24.7 —— —— 124.08 5.7 西 安 6364.16 6.1 243.46 22.5 —— —— 124.08 5.7 哈尔滨 5632 11.9 247 24.6 552 28.5 55 63.8 资料来源《2000年十大城市居民收入消费情况》《中国信息报》2001年3月2日。 由表二可以看出十大城市收入差异颇大深圳一枝独秀人均收入几近于哈尔滨的4倍而人均收入超万元的5个城市除北京是首都以外其余4个都是南方沿海城市而且人均收入都超过北京。十大城市的文化消费结构不尽相同试就教育、娱乐和旅游三者看 1、教育。经济发展带来家庭教育支出的迅速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的教育支出以平均每年29.3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家庭收入的增长也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44教育是每一个城
市共同的文化消费热点哈尔滨人均教育支出403元增长34.9南京人均教育支出466.69元增长26.5约占娱乐文教消费支出的50北京人均教育费支出616.27元增长24.9占人均娱乐文化教育费支出的48上海人均教育费支出为585.45元占娱乐文教支出的47.7广州人均教育支出693.41元增长19.9武汉人均用于教育支出416.81元增长0.9总体增幅虽然不大但成人教育支出增长90天津人均教育支出393.82元增长9.3也主要是成人教育升温。55这些都表明现代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都已转向重视子女智力开发和成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开始由享受向个人价值体现发展。 2、娱乐。娱乐是消费的第一动力。福雷斯特研究公司对年龄在16至22岁的消费者进行了一项娱乐消费研究据这项研究的组织者瓦尔什博士指出73的年轻人的第一消费动机是娱乐他们的可支配收入有60都花在了娱乐消费上。广州、南京、北京等地居民 44 李红伟《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实证研究》
www.cei.gov.cn。 55 《2000年十大城市居民收入、消费情况》《中国信息报》2001年3月2日。 的通讯消费增幅很大这表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人们的文化消费正在向数字领域转移。 3、旅游。广州与哈尔滨的旅游消费支出尽管相去甚远但增长率都达60以上上海、天津和深圳居民对旅游的热情也很高涨。相对而言武汉、西安、北京的城市居民似乎对旅游兴趣不浓。 从全国范围看最近几年以来
居民人均旅游消费一直在攀升见表三。 表三 中国国内旅游情况 年份 总人次百万人次 总花费百万元 人均消费元 总计 城镇 农村 总计 城镇 农村 总计 城镇 农村 1994 524.00 204.55 319.45 102351 84821 17530 195.33 414.67 54.88 1995 629.00 245.70 383.30 137570 114010 23560 218.71 464.02 61.47 1996 639.50 256.20 383.30 163838 136836 27002 256.20 534.10 70.45 1997 644.00 259.00 385.00 211270 155183 56087 328.06 599.80 145.68 1998 695.00 250.00 445.00 239118 155113 87605 345.00 607.00 197.00 1999 719.00 284.00 435.00 283192 174823 108369 394.00 614.80 249.5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但从表三也看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人次远远超过城镇居民但旅游消费支出却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不及城镇居民的一半。这就意味着农村居民在旅游目的地、旅游质量上还处于较低层次。不过农村与城镇文化消费的这种差异只是总体上的不能绝对化。 二、群体文化消费的非均衡 之所以说城乡文化消费差异只是总体上的是因为收入/消费水平仅作城乡两大层次的划分还过于笼统至少还过于“平均”它忽视了农村少数高收入群体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城市中低收入/消费水平的情况。在目前的“入世”过渡期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各自的收入/消费差距都有进一步扩大之势与此同时将城乡收入/消费适当融合后再作划分
便可发现中国的消费需求业已形成各具特征的三大消费群体为主的格局。66 1、高收入支持的“先导型”消费群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8840元家庭户均年收入 56520元人口约4460万人140O多万户占城市人口的10、总人口的3.5。未扣除当年储蓄额的购买力总量为8400多亿元占全社会消费购买力总和5万亿元的17左右。因而属于以城市为主体的富裕型、极富裕型的消费群体。这个群体主要由公司老板、管理阶层高级职员、规模较大经营较好的私营企业家、高科技领域的成功者、演艺界知名人士及其家庭构成。在目前中国的消费供给水平、供给结构之下边际消费倾向历来最低的高收入群体恩格尔系数已经降至15以下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准。同这一群体的消费需求相比较现有大众化的消费供给已经过时而更高层次的精品化、个性化消费供给有待开发。 2、中等收入支持的“升级型”消费群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纯收入6000—7000元家庭年均收入 21000—25000元包括占农村人口10、城市人口80的 4.45亿人1.3亿户未扣除当年储蓄额的购买力总量在2.89万亿元占全社会消费购买力总和近 66 宋则《中国三大收入——消费群体分析》《光明日报》2001年10月9日。 60。这个群体以城市绝大多数居民户和农村中少数比较富裕的居民户为主体主要由政府公职人员、国有企业职工、科教文卫人员、个体经营者及其家庭构成。中等收入群体恩格尔系数在35左右边际消费倾向居中正处
于从小康型向富裕型、从讲求消费数量向讲求消费质量转变的阶段加上多年储蓄积累已构成最具当前消费—购买能力和消费开始多样化的群体是继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