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6单元教案

2024-09-16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六单元 单元解读

地球以它蓝色的海洋、绿色的森林、黄色的土地哺育了无数生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享受它带给我们一切美好事物的同时,也要学会感恩、珍惜,用心去呵护这颗美丽的星球。

本单元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以及1个“口语交际”、1个“习作”、1个“语文园地”。本单元旨在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精读课文《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后题和略读课文《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通过找关键句,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意见不同怎么办”,在生活中遇到意见不同的事情时,能换位思考,态度平和、简洁明了地表达意见,准确地把握别人的观点。“习作”的任务是学写倡议书,能用正确的格式就自己关心的、与环保相关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

18 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三首写景的古诗组合而成,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多姿多彩。《浪淘沙》(其一)借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的气魄。《江南春》通过描写江南春天的秀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灿烂文化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叹。《书湖阴先生壁》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家环境的洁净清幽,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读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前提。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声、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自学诗意为前提,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方式学会“涯、莺”二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理解“簸、山郭、排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浪淘沙》(其一)。

3.能结合注释或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诗歌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词之美。

4.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5.抓住《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了解诗歌中对偶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浪淘沙》(其一)。

2.能结合注释或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诗歌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词之美。 【教学难点】

1.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抓住《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了解诗歌中对偶的修辞手法。 【课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结合注释理解“簸”字,有感情地朗读《浪淘沙》(其一)。 (2)查找黄河的相关资料。

(3)查找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 (4)查找对偶的诗句。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浪淘沙》(其一)

【课时目标】

1.会写“涯、莺”二字,理解由生字组词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浪淘沙》(其一),背诵并默写《浪淘沙(其一)》。

3.能展开想象,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说说《浪淘沙》(其一)是如何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同学们还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这三首古诗词都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相当有画面感。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三首古诗也描绘了大自然的风光,我们先来听一听,想一想它们又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出示自读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

②借助课本注释或者工具书了解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 ③想想这三首古诗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读三首古诗,教师相机指导读正确。 ①着重正音:

提示:九曲(qū) 浪淘风簸(bǒ) 南朝(cháo) 净无苔(tái) 畦(qí) 绕(rào) 闼(tà) ②着重辨形:

提示:“簸”要注意下部左边的“其”,最后一点要小。 “绕”中“尧”是声旁,有一首“尧字歌”可以用于辨字:

尧 字 歌

用水浇,用火烧;手儿挠,尾巴翘; 日出东方天刚晓,左边绞丝弯弯绕。 骁勇善战骑上马,丰衣足食才富饶。

(3)同桌间互相读,互相正音。 (4)齐读,读出节奏。

《浪淘沙(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三、细读古诗,学习《浪淘沙》(其一)

1.播放视频资料,感受黄河的气势,引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对三首古诗有了大致的印象后,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我们先来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看着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们感受到了什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有无数诗人歌颂过她。那么诗人刘禹锡笔下的黄河有着怎样的风采和神韵呢?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2.板书:浪淘沙。

(1)学生齐读诗题,结合课前预习和课本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提示:《浪淘沙》是组诗,由九首诗歌构成,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浪淘沙,是唐代的曲名。

(2)了解诗人。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适时提示学生注意刘禹锡的为官经历,了解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被称为“诗豪”。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代表作有《乌衣巷》《竹枝词》《浪淘沙》《陋室铭》等。

3.指名读诗句,齐读,注意停顿。师给予朗读指导。

提示:一、二句要读出壮阔的气势,语调要激昂舒畅。三、四句要读出憧憬的语气和豪迈的气概。

4.分组合作探究,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 四、精读古诗,感受诗意 1.学习第一、二句。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学生齐读,读好停顿。

(2)理解“曲”“簸”的读音。引导提问:“此处的‘曲’‘簸’应该怎么读?”

提示:“曲”在此处形容黄河弯弯曲曲,应读“qū”;“簸”在此处用作动词,表示颠簸,应读“bǒ”。

(3)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4)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提示:描写了黄河曲折蜿蜒、奔腾不息的场面。

(5)理解黄河的特点。学生自由读,并思考:哪些词语具体体现了黄河的姿态? (6)指名回答。

提示:九曲——黄河弯弯弯曲曲;万里沙——黄河很长、沙多;浪淘风簸——波涛汹涌、奔腾不息。

(7)师总结:“九曲”“万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黄河来自天边,奔腾万里的壮丽图景,表现了黄河的雄伟壮丽。

(8)学生齐读,边读边想象黄河曲折蜿蜒、如万马奔腾般浩浩荡荡的画面,读出黄河的雄伟气势。

2.学习第三、四句。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学生齐读诗句。思考:读了这两句诗,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2)学生自由答。

提示:直上——浪大而高,可以高到天上去;牵牛织女家——在天上,让人感觉宁静美好。

(3)帮助理解诗歌内容。指名概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4)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学生默读诗歌,同时给出自读任务,要求边读边思考。 ①顺着黄河往上走,真的可以到织女家吗? ②这两句诗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学生自由回答,师小结.

提示:不能。这里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不能去到牛郎织女家。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借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明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3.学生自由读整首诗歌:思考: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魄? 4.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提示:这首诗以生动形象的笔调,奇特的艺术想象。热情地描绘了黄河雄伟、壮观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豪迈气魄。

5.学生带着感情齐读古诗。 五、课文回顾,背诵古诗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全班齐读。

3.出示黄河图片,师小结:这首诗借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的气魄。接下来,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整首诗。

4.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学生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18 古诗三首

浪淘沙直上银河去

浪漫想象牵织女家

万里沙

壮丽黄河

自天涯

第二课时

《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2.能结合注释或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诗歌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大自然的美。

3.能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抓住《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了解诗歌中对偶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和老师一起在书本上游历祖国的山水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浪淘沙》,短短一首诗却带我们领略了滔滔黄河的壮阔,去往了恬静优美的天河。在惊叹诗人绝妙想象的同时体会到了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的气魄。游览了黄河,感受了黄河的汹涌奔流,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探寻祖国的秀美风景。今天要学习的这两首古诗就是《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

2.学生自读两首古诗,要求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二、熟读成诵,学习《江南春》

1.过渡: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江南春》。

2.学生齐读课题,解读课题。(课件同步播放江南春天的美景图) 提示:江南春:江南春天的美景。 3.介绍作者,课件同步出示。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以七言绝句著称,他的诗风格明快豪爽,雄姿英发,特别是抒情写景的绝句,意境清新,尤为后人传诵。主要著作有《泊秦淮》《山行》《清明》《阿房宫赋》等,著有《樊川文集》。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4.指名读诗句,齐读,注意停顿。师给予朗读指导。

提示:一、二句要读出轻松惬意的感觉,语调要明亮。三、四句语调转为舒缓,要读出淡淡的叹息与讽刺之意。

5.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风景的词语,把握诗句的大意。 (1)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2)结合注释理解“山郭”“酒旗”“南朝”“四百八十寺”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6.精读古诗。 (1)整体感知诗意。

①男生齐读一、二句,女生齐读三、四句。

②指名学生说出本首诗中描写的景物。 提示:啼莺 绿树 红花 水村 山郭 酒旗 寺庙 楼台 烟雨

③引导学生结合写景的词语,发挥想象,分别说说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描写的画面。 提示:第一、二句:千里江南,到处都是莺歌燕舞,到处是绿草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的画面,此刻的江南春景有声有色,一片静谧美好!

第三、四句:南朝统治者兴建的许多寺庙,有多少已经隐没在了苍茫的烟雨之中啊! (2)体会诗歌的情感与写作特点。 ①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问题。

◊第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自由回答。

提示:诗人通过对春色的描绘,寓情于景,面对着烟雨中尚存的楼台建筑,想到南朝的统治者都已烟消云散,生出物是人非的感叹。这里诗人站在历史的高度,无情地讽刺了那些愚妄的统治者,意在言外。

第1、2句抓住了一系列景物描写写今,第3、4句是雨景怀古。写今和怀古既有写景的外在联系,更有借古讽今的内在联系。在艺术形式上是融为一体的。

③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7.背诵古诗。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全班齐读。

(3)根据诗歌内容,出示江南风景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尝试背诵诗歌。 (4)背诵古诗。

三、熟读成诵,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过渡:千里江南,到处都是莺歌燕舞,到处都是绿树红花,好一派迷人的美景呀!领略完江南的风光以后,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本篇课文的最后一首诗《书湖阴先生壁》在描写什么吧?

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交流课题。

提示:古人有在墙壁上写诗的习俗,这种在墙壁上写的诗就叫题壁诗。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林升的《题临安邸》。《书湖阴先生壁》:这是一首写在湖阴先生家墙上的诗。湖阴先生是王安石罢相后在钟山的邻居。

3.介绍作者,课件同步出示。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梅花》《元日》《泊船瓜洲》等,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4.指名读诗句,齐读,注意停顿。师给予朗读指导。

提示:一、二句通过“净无苔”“花木成畦”感受庭院的洁净优雅,注意要读得轻松愉悦。 5.学习第一、二句。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1)学生齐读古诗,理解“长”“手自栽”的意思。结合“苔”“畦”的注释,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2)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提示:“长”是“经常”的意思,“手自栽”是“自己亲手栽种”的意思。大意:茅草庭院,因为主人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那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管理的。

(3)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件同步出示课文插图) (4)从第一、二句可以看出湖阴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提示:“茅檐”代指庭院,可见主人非常爱干净,又非常勤快,庭院经常打扫,环境洁净清幽,让人感觉舒适。可以看出主人是一个勤劳、好静、爱美、生活情趣高雅的人。

(6)有感情地朗读。 6.学习第三、四句。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学生齐读古诗,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指导。

提示:大意:一条河环绕着碧绿的农田,守护着农田;两座青山,似推门而入,把青翠送到眼前。

(3)边读边想象诗歌的画面,思考: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同桌交流再发言。

提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护”“送”二字可以看出。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却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的呵护之举。“山”对“人”的友爱之情,这就赋予了原本没有生命和意识的山水以人的情感,特别是“排闼”一词。生动地写出了“两山”“送青”的急切情态。

还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闼”,“将绿绕”对“送青来”。以前还学过对偶的诗句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

(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提示: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院外的山水农田,青绿有情,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

(7)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7.背诵古诗。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全班齐读。

(3)根据诗歌内容,出示相关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尝试背诵诗歌。 (4)背诵古诗。

四、回顾课文,背诵古诗

1.出示本课两首古诗的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并利用图示结构指导学生背诵。

2.小结:每当读这些诗句时,虽未见其境,但仿佛自己已经亲眼见过这些美景了,这便是古诗的魅力。古老的文化流传至今,却仍然没有失掉它的韵味,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真是高深莫测啊!不由得再次感叹:古人充满了无穷的智慧!描写山水风光的古代诗歌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也可自行去搜集整理,去感受古人的无限魅力。 【板书设计】

18 古诗三首

千里莺啼绿映红盛情色彩

写今明丽水村山郭酒旗风待客

江南春 南朝四百八十寺景色意味

怀古多少楼台烟雨中迷人深长

书湖阴庭院花木洁净清幽

闲适 惬意 庭外山水与人相亲先生壁【教学反思】

1.读中理解。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如在读中感悟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读中体会江南春天的美好和烟雨蒙蒙的景象,读中感受湖阴先生的勤劳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3.读中想象。通过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文中插图,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19 只有一个地球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文中还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学生对“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方面的知识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可能对环境遭到破坏的恶果缺乏清晰的概念,在本次教学中教师应在加强这方面教育的同时,凸显“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只有地球”这一事实,使学生能将从课文中得到的感悟在生活中有所体现,进一步激发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另外,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想,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从上述特点入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的方式等会写“莹、裹”等生字和“晶莹、摇篮”等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理解“晶莹、摇篮、壮观”等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3.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学习说明方法。 5.能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莹、裹”等生字和“晶莹、摇篮”等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理解“晶莹、摇篮、壮观”等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难点】

1.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学习说明方法。

2.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课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随文识字,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搜集生活中人们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等破坏环境的事例,以及火星和月球的相关知识。

(3)默读课文,找关键句,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莹、裹”等生字,正确读写“晶莹、摇篮、壮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然后结合自己对地球的了解,同桌间相互交流。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课件同步出示课题)

3.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是一个怎样的地球? 二、初读课文,基础积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①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1)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读生字,注意字音是否正确,其他同学纠正读音。 提示:“资”为平舌音,“篮、滥”是前鼻音,“莹、矿、慷、贡”为后鼻音。 (2)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对易错的字进行警示。 提示:“慷”最后四笔是点、提、撇、捺,不要写成“水”。

“裹”字中间的“果”要写得小一些、扁一些,与下面的部件穿插避让,以免整个字太长。 “基”上面的部件撇捺要舒展,包住下面的“土”。

2.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3.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关于地球哪些方面的内容?有哪些让你感触最深?是什么感触?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触?

5.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课文讲的是地球美丽而又渺小,资源有限,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告诉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宇航员在遨游太空目睹地球之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2)文章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

2.学生自由回答。 3.师归纳总结。 提示:

(1)“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一共有9个自然段。

第一部分(1):写宇航员在太空中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

第二部分(2~7):从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三个方面说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第三部分(8、9):说明地球既可爱又容易破碎,号召我们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4.引导学生通过以下的关键句,概括文中描写的地球的特点。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3)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4)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5.指名学生回答。 提示:(1)地球美丽壮观。

(2)地球的渺小。

(3)地球资源有限不可再生。 (4)若遭破坏无法移居。

6.小组讨论:为什么文中说“只有一个地球”? 7.指名交流。

8.小结:课文为什么会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呢?等读完全文,我们应该会找到答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关键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2.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学习说明方法。 4.能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概述《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过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板书,请齐读课题两遍)

4.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字词,同学们都分好了自然段并通读了课文,接下来我们来回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关键词语,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读一读。(课件同步出示字词)

遥望 美丽 壮观 和蔼可亲 渺小 茫茫 宇宙 一叶扁舟 有限 资源 枯竭 不加节制 毁坏 滥用 威胁 生态灾难 指望 移居 设想 别无去处

5.指名学生结合词语分别说说课文讲了关于地球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提示:地球美丽壮观;地球的渺小;地球资源有限不可再生;若遭破坏无法移居。 6.学生齐读词语。 二、抓关键句,体会表达

1.过渡:同学们,如果此刻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地球,你会用什么词语?那么在宇航员心中,地球又是怎样的呢?知道的同学举手告诉我,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宇航员用了“可爱”和“容易破碎”这两个词语形容地球,我们先来看看从哪些句子看出了地球的可爱。

2.地球可爱的原因。

句段1: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学生默读句段,抓住“水蓝色、晶莹”“纱衣”等词语,想象此刻正站在太空遥望着地球,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站在宇航员的角度上,体会地球的美丽与壮观。

(2)思考文中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来写地球的可爱与美丽?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学生交流讨论。

提示: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这样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地球的可爱、美丽与和蔼可亲,表达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4)朗读指导。

提示:朗读时语气要轻柔、语调要温柔,读出地球的美丽与可爱。

3.过渡:地球是如此的美丽,但是为什么宇航员又说它“太容易破碎”呢? 4.感悟地球的渺小。

(1)指名读第2自然段。并思考问题: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千米,为什么还说它是“渺小”的呢?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将熟悉的教室当宇宙,以笔尖或让学生想象一粒尘土当作地球,以此引导学生感受地球之于宇宙的渺小,从而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

(3)师总结: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地球跟人相比,就十分庞大;跟茫茫宇宙相比,就显得很渺小了。并且它只有那么大,不会再长大了,因此说它是渺小的。

(4)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具体数字和关键词语“宇宙”“相比”,体会说明方法。 提示:①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列数字)

②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作比较) 5.感悟地球资源的有限。

(1)学习第3自然段,感受矿产资源面临的危机。 ①指名读。

②补充介绍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理论知识。点明矿产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 提示:可再生资源:可保持增长率再生的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可能再生的资源。

③引导学生抓住“几百万年”“几亿年”理解矿产资源形成时间的长及来之不易,抓住“不加节制”感悟人类的无知行为,感受矿产资源面临的危机。

(2)学习第4自然段,理解原本可再生的资源遭受的破坏。

①学生齐读,思考问题:可再生资源是不是就可以无条件再生呢?结合原文的例子进行说明。

提示:从“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可以看出如果人类的行为不当,可再生资源就会变成不可再生资源,还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

②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本来”在句中的作用,感受人类不合理行为给地球带来的破坏,体会说明文用词的精准性。

(3)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抓住两个“但是”,读出强调的语气。 6.明确无法移居的事实。 (1)品读第6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抓住“至少”在句中的意思,体会用词的精准。 ②感悟目前的研究范围“40万亿千米”有多远。

提示:“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至少”意为“最少”,强调了目前的研究范围只限于“40万亿千米”以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同时,“至少”还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这样说明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用词精确、严谨。

③朗读指导。

提示:读出人类已无法移居、必须珍惜地球的诚恳。

(2)了解有关“移民基地”的事实。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宇宙生命之谜》,通过补充火星和月球的知识,引导学生明白这种设想是遥远而又困难的事。

提示:火星:①水汽含量极少;②大气层非常稀薄,氧气含量极少;③表面温度很低;④没有磁场,又没有臭氧层。

月球:①月球上没有大气;②月球表面条件恶劣,白天接近130摄氏度,夜晚气温低于0摄氏度。

7.引导学生理解宇航员“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8.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9.小组交流讨论:结合课文内容,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说说“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结论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来的。

提示:因为,地球很渺小,自然资源有限不可再生,若遭破坏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所以,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首先由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引出对地球的介绍;接着说明地球在宇宙中非常渺小且自然资源有限,如果不可再生资源枯竭,可再生资源被随意毁坏,人类将面临生存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目前人类无法移居到第二个适合居住的星球上。一旦地球被破坏,人类将别无去处;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三、设计语言,提高意识

1.过渡:既然地球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有好好对待她吗?(课件同步出示地球被污染的图片)

2.通过观察与调研,你身边还有哪些破坏生态环境和浪费资源的现象?相互交流。 3.小组合作设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语。

提示:宣传语要主旨明确、语言简明,具有启发性、感染力和号召力。 4.全班交流,小组展示。 示例:减少白色污染,保护家园。

垃圾分类,用好资源。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共在一片蓝天下,让我们采取行动保护和净化我们的地球。

四、课堂总结,感情升华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让我们一起向全世界呼吁:精心保护地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其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课文通过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的开采或随意毁坏后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并且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情感内化为行动。当有了保护地球的想法时,学会动笔写宣传语,并付诸行动。这样所写的宣传语是发自内心的呼唤,所作的行为也更能让人感动。

20* 青山不老

【教材分析】

作者用清新的笔触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了后代。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语言简练而生动。作者不仅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还把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展现得清清楚楚,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农的勇敢和他所创造的巨大的生态价值。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晋西北,因此对课文的环境背景不容易理解,对文中老人的崇高精神也就难以感悟。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使他们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对理解课文会起到一定的助益。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还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在此基础上自学字词,了解文章内容。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盘踞、风雨同舟、日月同辉”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3.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4.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搜索资料,了解课文写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他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图片,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的环境整治形势严峻、刻不容缓。

2.出示绿意盎然的山林图,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词语来描述。

3.过渡:这两幅图都展示的是我国晋西北的风光,那么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原因就在一位老人身上。课文中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现在我们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

4.齐读课题:青山不老。 5.介绍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出版有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录》《觅渡》 等。

梁衡的散文创作讲究谋篇布局,注重炼字铸句。梁衡散文学者气质浓,作品可探究的元素较多,经得起细细琢磨、反复推敲。在文体意识、美学追求、学识修养、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自读情况。(课件出示)

擎 肆虐 盘踞 记载 铁锹 风雨同舟 日月同辉 (1)检查词语认读,正音。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擎:举起。

肆虐:文中指自然界事物放肆侵扰或残害。

盘踞:非法占据,霸占(地方)。文中指某些植物或某些自然现象长期地在某地肆虐。

风雨同舟: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日月同辉:日月的光芒交相辉映,或者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 2.初步概括课文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老人信息卡片。

采访地点: 采访对象: 性别: 年龄: 主要外貌特征: 感人事迹:

(2)综合卡片信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提示:课文讲述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为了守住那方水土,植树造林十五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

(3)教师小结:本文可以采用“人物+事件”的方式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抓关键句,理解奇迹

1.过渡:老人用十五年的坚守创造出了奇迹,那么他到底创造出了怎样的奇迹呢? 2.学习任务一。

(1)了解奇迹,知道老人创造的奇迹是什么。生默读课文,找到相关语段,说一说。 句段1: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引导学生抓住“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等表示数字的词语,体会这是个奇迹,感受老人的伟大。

②补充介绍“亩”的大小,补充普通教室一般为六十平方米,感受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提示:亩是中国市制土地面积单位,一亩大约为666.67平方米。十五亩等于一公顷。 ③朗读指导。学生齐读这了不起的奇迹,引导学生读出震撼感。

句段2: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①引导学生抓住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林比作绿色的波浪,体会漫山遍野绿意盎然的画面。

②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全”字,感受树木郁郁葱葱,山林生机勃勃的景象。

③朗读指导。指名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这份绿意盎然,感受植树造林带给我们的美好。

句段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①引导学生抓住“劲挺”“顶住”等词语,体会树的茁壮、顽强、勇敢。

②抓住“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感受老人对植树造林的坚守与奉献。

③朗读指导。学生齐读,读出树的勇敢。

(2)过渡:为什么种这些树就是奇迹?学生默读课文,寻找关键句,理解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奇迹的?了解奇迹创造的背景及条件。

①体会大环境的险恶。

句段4: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引导学生抓住“大风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风吹沙起”等词语,从地理环境方面体会大环境的险恶。

句段5:当地县志记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引导学生抓住“逆”“擎”等词语的意思,从历史记载方面感受险恶的环境。 ②感受小环境的艰苦。

a.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老人生活的小环境条件怎么样? b.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归纳.

提示:生活条件简陋,生活简朴、单调,吃住简单。

c.引导学生抓住“五位老汉离世”“老伴静静过世”“女儿三番五次接他遭拒”这三个典型事例,体会老人种树的执着与决心。

d.学生齐读,读出老人的执着与坚守。 四、抓关键句,体会主旨

1.过渡: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生活条件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这样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为什么能放弃与儿女团聚、放弃享清福的日子,而选择屋后的青山作为自己生命的归宿呢?

句段1: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默读句子,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②“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师小结。

提示:①“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指老人植树造林,造福后代的精神像山川、日月一样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②“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衰减的。

2.学习任务二。

(1)看今日之青山。引导学生读读描写青山的句子,体会山沟现在绿意盎然、翠色欲滴、郁郁葱葱、葱葱茏茏的景象。

(2)想昔日之青山。引导学生回顾这条山沟以前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想象画面。 (3)悟“青山不老”之含义:经过刚才对“青山不老”的对比学习,现在说说你对“青山不老” 是怎么理解的?

提示:不老的是青山,那片绿将是永恒的,代代常绿的;不老的是老人,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将是永存的。

(4)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5)师小结归纳。

提示:“青山”指苍翠的高山,“不老”指永远不会老。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面上说青翠的高山永远不会老,实际上是暗指老人种树的精神与世共存。只要老人的精神长存,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万古长青。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将会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了青山不老的伟大! 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板书设计】

20 青山不老

【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略读课文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住三个重点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奇迹”“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体会老人的种树精神以及他的无私情怀。

在遇到难点问题时,精心设疑,引导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通过引导学生对“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另一种东西”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使文

本的情感变成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便能很好地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了。

21* 三黑和土地

【教材分析】

这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写于华北解放区的著名作品无疑属于新时代的歌声,它通过歌唱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预示着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将极大地解放农村的生产力。这是著名诗人苏金伞为土地革命树起的一座诗的纪念碑。诗歌情感真挚,语言直白质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文字,感受主人公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疙瘩、挨骂、白霎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3.能说出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能说出自己对土地的新感受。 4.学习抓关键句,在诵读中体会农民得到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疙瘩、挨骂、白霎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能说出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能说出自己对土地的新感受。 2.学习抓关键句,在诵读中体会农民得到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课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搜索资料,了解课文写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读了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农民在地里辛苦劳作的图片,教师简介封建土地私有制。

提示: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指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用以剥削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度。

2.简介土地改革运动。

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占全国面积约三分之一的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3.过渡:今天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因为国家政策而重新获得土地的农民,那么,拥有了土地的他,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4.导入课题,解题。

提示:交代了主人公——三黑以及他赖以生存的土地。 5.介绍作者。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乡土诗人,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时人评论“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主要著作有诗集《地层下》《窗外》《入伍》等。本诗选自《苏金伞诗选》,略有改动。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触处皆诗。本诗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正音。 (2)结合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这首诗写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重新获得土地的事情,体现了农民们得到自己的土地后的幸福感,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3.理清文章思路。

(1)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之后,让学生初读诗歌并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歌写了三黑和土地之间的哪几件事?通过圈画词句,理清课文层次。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第一部分(1~3小节):写了农民有了土地之后,那种极度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4~9小节):三黑精耕细作,突出了他的勤劳。 第三部分(10~12小节):以蝈蝈儿为线索,今昔对比。 第四部分(13、14小节):写三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第五部分(15小节):点明中心,写翻身做主的三黑心情甜蜜。

4.全班齐读诗歌,感受三黑的喜悦之情。 三、抓关键句,体会情感

1.过渡:第一部分写了三黑有了土地之后的喜悦心情,那么你从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心情?请你找出相关语句,说一说你的感受。

2.学习第一部分。

句段1: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1)指名读第1节,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读出农民拥有了土地后的极度喜悦之情。 (2)引导学生抓住“整个”一词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感情。

(3)指名读,引导学生抓住两次出现的“一……就……”这对关联词,抓住将农民见到土地比作“旱天的鹅见到了水”的描写,体会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感受有了土地的农民那种欢愉,那种兴奋,那种满足。

(4)朗读指导:语气轻快、欢乐,读出农民的渴望。

句段2: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 句段3: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看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 (1)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恨不得”和“尝”“躺”两个动词,想象诗中描绘的一个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的农民,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与珍惜,将土地视作生命一样珍贵的情感。

(2)指导朗读。读出农民对土地的爱的深沉。 3.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第4~9小节,引导学生边读边圈画批注三黑翻地、耙地、播种的关键词句,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

句段4: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引导学生抓住“每一寸土”“每一块土疙瘩”,体会三黑对土地倾注了全部精力与心血,仔细研究每一寸泥土,他把土地看作自己的孩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句段5: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①插入“耙”的图片,解释“耙”的含义,帮助学生想象三黑辛苦劳作的场面。 提示:耙:用耙子聚拢和散开柴草、谷物等或平整土地。

②引导学生抓住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耙好的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说明地被耙得非常整齐、漂亮,表明三黑对这片土地的爱。

句段6: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句段7: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今天准备好了,/叫麦籽儿睡上。 句段8: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①学生自主阅读第6~9小节,品味文中修辞手法的作用。

②学生自由回答。

提示:第6小节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松散的地比作一张软床,可以看出地被翻过很多遍,已经是非常松软的状态;第7~8小节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麦籽儿在土地上快乐成长的幸福,感受三黑用心耕作土地后的满足和幸福;第9小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荞麦的花比喻为一片雪,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荞麦的花洁白无瑕,荞麦长势茂盛、丰收在望的特点。同时,荞麦花开暗含了三黑对于劳动成果的渴望。

③从三黑要把这样的地给麦籽儿睡,感受三黑对麦籽儿那种像对孩子一般的呵护,体会 “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所表现出的三黑心中的喜悦。

4.学习第三部分。

(1)学生自由读第10~12小节,抓住“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这样质朴的语言来体会三黑听到蝈蝈儿“吱吱吱”的叫声时心情的美好。

(2)引导学生抓住三黑的回忆和拥有土地的现在进行对比,感受农民们拥有土地的幸福、自由和惬意。

(3)指导朗读。注意读出爹娘的埋怨和地主的痛骂。 5.学习第四部分。

引导学生抓住三黑的设想,体会三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6.学习第五部分。

(1)学生默读第15小节,抓住对三黑的神态和对“蝈蝈儿”的描写,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同桌讨论。

提示:农民翻身为主,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只要辛勤耕作, 就可以过上美好的生活,所以三黑的心里甜极了。“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烘托了三黑激动、喜悦的心情。

7.男女生比赛读课文。

8.小组讨论: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提示:三黑把土地看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庄稼生长的温床。他渴望拥有土地,他愿意把整个生命投入土地,他把土地当成宝贝一样对待,想亲自品尝,想亲自钻进地里感受它的温度,土地让他对生活有了希望、有了美好的憧憬。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土地对我们来说是如此重要,但有人还是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请你结合生活中正面或反面的环保案例,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3.师小结: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人类和土地不是相互敌对而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到土地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因此,人类决不能肆意践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板书设计】

21 三黑和土地

【教学反思】

《三黑和土地》这篇课文所讲的农民没有土地的历史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年代较为久远,因此了解背景能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理解三黑重新获得土地的欣喜之情。 同时,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苏金伞的作品帮助很大。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当意见不同时该如何应对和表达。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大家协商才能解决,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看来观点可能不一样,因为大家的立场不同、阅历不同、利益不同。所以,此次口语交际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明白要尊重不同的意见,要明白意见分歧在所难免,遇见意见分歧的时候应该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在遇到矛盾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有理有据地陈述自己的理由,努力去说服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并予以支持,而不是强行要求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这次口语交际所给的事例中,涉及的角色很多,有些角色还需要有专业知识的储备,所以教师和学生要在课前做好准备,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教学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口语交际,要有序、有理,教师做好引导。

【学习目标】

1.生活中听到不同意见时,能换位思考,积极沟通。

2.学会和别人协商事情,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3.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 4.表达观点时,语言要简洁明了,有理有据。 【教学重点】

1.学会和别人协商事情,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2.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 【教学难点】

学习向他人请教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燃放烟花爆竹的由来以及因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安全事故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评价量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和别人有分歧的时候吗?你是怎么处理的呢? 2.引入话题: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和别人意见不一致时,协商是个好办法。 二、角色扮演,提炼要点

1.学生自读文中的事例一“燃放烟花爆竹”,了解其中的角色及主要观点。 (1)引导学生说说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件事,还会涉及到哪些人。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对燃放烟花爆竹这件事有什么不同看法?

(3)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巡视,及时发现问题,指导学生要按照自己所选择的角色,想想在这个角色的立场上,最关注的是什么,从这个角度出发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做到有理有据。

提示:普通市民:春节燃放烟花,热闹喜庆;消防队员:燃放不当,容易引起火灾,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增添了消防工作压力;环卫工人:给清扫工作带来很大压力;鞭炮厂工人:多生产烟花,我们才能有收入……

2.角色扮演,展示交际过程。

(1)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一个小组成员选一个角色。 ①学生选择角色,明确自己的身份及观点。

②学生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观点,注意从这个角色出发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选择一组学生上台角色扮演,表达各自的观点,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图片出示燃放烟花爆竹图,小组上台演示交际过程。)

提示:普通市民:我认为春节还是要燃放烟花爆竹,这样才比较有年味,比较喜庆。再说,这不也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习俗吗?

鞭炮厂工人:要是不能燃放烟花爆竹,我们鞭炮厂的所有员工都要失业了。只要燃放时注意安全,这些事故应该都是可以避免的。

眼科医生:我还是认为春节不要燃放烟花爆竹为好。我们科室每年春节期间,都会接到很多因观看或动手燃放烟花伤及眼睛而来就医的患者,损伤了眼睛,这对个人及一个家庭来说都是非常大的不幸。

环卫工人:燃放烟花确实有很多的危害,对市容市貌也有很大的影响。每年正月里,当

许多人沉浸在春节的欢乐中时,我们环卫工人却不得不加班加点清扫路上的鞭炮屑,我们有一位同事连续7年春节都是在马路上度过的。如果大家不燃放烟花爆竹的话,我想他也就可以像大家一样能在家与家人团圆,开心地吃上热腾腾的饺子了。

消防员:我认为不要燃放烟花爆竹好,每年像这样因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火灾真的不少。这样的灾害轻则造成财产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后果不堪设想。我们的生命是宝贵的,没有必要贪图一时的快乐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3.交流评点,提炼交际要点。

(1)引导生交流表达者和倾听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学生交流。 ②师总结。

提示:①表达者——表达的内容符合身份,观点表达要清楚、简洁、有根据;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②倾听者——用心倾听、把握观点;理解观点,不断章取义。

(2)引导学生讨论协商的方法,明白协商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表达才能让别人比较愿意接受。

提示:①表情真诚,语气诚恳。

②换位思考。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肯定他人的看法,再委婉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③运用一些金句。(如,你讲得也有道理,但我有与你不同的观点,我是这么想的……/

我理解你的想法,但你看我的想法是否也有道理……)

(3)各小组再次进行角色模拟,运用金句,提升交往实效,达成共同认识。

①学生通过讨论协商之后,对“燃放烟花爆竹”这个问题又有了什么新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示例:普通市民:一开始觉得“燃放烟花爆竹是春节传统,可以增加节日气氛,让春节过得热闹、喜庆,所以反对禁放”,听了消防队员和环卫工人的观点之后,换位思考,想法有所改变,觉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不光会集中在某一时段大大增加城市噪声,还会给放鞭炮的人带来安全隐患,对环境的污染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而认为,禁放也有一定的道理,支持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燃放烟花爆竹。

②统筹各方意见,达成共识。每组完成协商后,可以在班里汇报本组协商的结果是什么。 示例:春节期间不要在城市大规模地燃放烟花爆竹,但是可以去离城市较远、人口密度较低的郊区,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燃放。 (4)总结归纳当意见不同时,双方应怎么办?

提示:表达者:表达简洁明了、有理有据。 倾听者:用心倾听、把握观点,不断章取义。 双方换位思考,有效沟通。 三、自主练习,形成技能

1.呈现事例二“砍树拓路”,学生自主交际。 2.学生阅读事例,选择角色,明确观点。

提示:司机:砍树拓路方便行驶;交通局工作人员:道路畅通了,缓解了交通压力;附近居民:进出方便了,但是缺少绿化;环保局局长:砍树会影响城市绿化,影响市容市貌。

3.小组内角色扮演,发表观点,交流沟通,师提示交流要点。 (1)表达观点时,要简洁明了,要有根据。发表观点要准确。 (2)学会仔细倾听。

(3)换位思考,积极沟通,使用交际金句。 (4)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弯曲,不断章取义。 (5)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 4.根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评议,评出最佳角色奖。 5.学生自主表达,分享交际感受,总结经验。

提示:(1)要能准确发表自己的观点。(2)学会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能断章取义。(3)意见不同时要积极换位思考,积极沟通。(4)注意使用交际金句,尊重别人的同时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6.现在再让你处理生活中你曾遇到的意见不同的状况时,你会怎么做?同桌间相互交流。 7.课堂小结:意见不同时除了要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他人观点,还要能换位思考,积极沟通,合理使用交际金句,让交际效果最优化。 【教学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提升交际兴趣。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人人参与,并迅速融入角色。如春节拜年,几乎每个孩子都经历过,春节更是孩子们喜欢的节日,本次事例一中的事例更是孩子较多接触和了解的,这样的情境更容易打开孩子们的话匣子,让他们想说、敢说。

2.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对真正锻炼口语交际所起的作用很大。思维决定行为,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他们多思、多想,切实从课堂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能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习作:学写倡议书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学写倡议书,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针对生活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来发出倡议,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环境密切相关,懂得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让学生把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此次习作教学是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的

好教材。根据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情况,掌握倡议书的格式是本次习作教学的重点,同时,教师要从语言风格、内容安排上引导学生明白该如何写一份倡议书。 【教学目标】

1.能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 2.写倡议书能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清楚。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正确的格式写一份倡议书。

2.发现生活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通过交流掌握倡议书的具体内容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现状和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的材料。 学生:搜集关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不良现象的事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能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1.回顾旧知,引起思考。

导语:《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这三篇有关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课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们来谈一谈这几篇课文带给你的触动和体会吧!(学生发言)

2.小组交流,进行资料展示。

(1)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谈一谈身边环境污染的情况。 (2)教师展示准备的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图片。

小结:通过展示和汇报可以看出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确实越来越严重。只要我们每个人自觉增强环保意识,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我们的生活环境就能变得好起来。今天,我们结合自己对身边环境问题的了解,写一篇倡议书,呼吁身边的人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为打造美好的家园作一份贡献。(板书:学写倡议书) 二、研读范例,交流方法。

1.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习作范例,明确倡议书的格式。 (1)教师引入自学,提出要求。

教师:倡议书像书信一样有一定的格式和要求,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本上的习作要求和范例,阅读时用横线画出有关倡议书内容和格式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2)检验自学效果,完成自学检测卡。

自学检测卡

①填一填:

写倡议书,一般先写清楚存在的问题,再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法。 写倡议书有一定的格式:根据倡议书的内容先写标题,再写称呼,然后写倡议的具体内容,最后写上建议人姓名和日期。

②说一说:倡议书与书信、演讲稿在格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发言后,教师就倡议书的格式和内容进行小结。

(1)标题。写在第一行的中间,可以写出所倡议的内容,如“×××倡议书”;也可以直接写“倡议书”。标题要鲜明,有概括性。

(2)称呼。换行顶格写,写清楚向谁提出倡议。

(3)正文。写倡议的具体内容,如果有几方面的内容,可以分点来写。一般来说,可以阐明提出倡议的原因以及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使倡议的对象从实际出发,考虑你的倡议的合理性。接着将要倡议的内容分条列出,这样可以做到条理分明。倡议要具体、明白、可行。最后可用号召性的语言来呼吁大家支持自己的倡议。

(4)落款。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的名称或个人的姓名,并署上成文日期。 (5)语言。语言要委婉,因为是倡议,所以不要使用命令、要求、必须等字眼,以免使语言太过生硬,而起不到倡议书应有的效果。

三、交流素材,完成初稿。

1.学生思考倡议书的内容,小组讨论,每组推荐一个人发言。

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倡议书的格式和主要内容。下面请大家讨论一下,你有哪些想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倡议?

2.集体交流,谈一谈倡议的内容。 示例:

生1:在我们小区,我经常看到一些人把垃圾扔在电梯里、楼道口,有些人甚至直接从楼上往下扔垃圾,使我们的小区变得十分脏乱,既影响了小区环境,也影响了居民们的心情。我想提议小区的居民爱惜我们的居住环境。

生2:现在点外卖非常盛行,外卖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却也对环境产生了非常不

利的影响。外卖餐具多用一次性的材料制成,我觉得这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浪费和污染,我倡议少点外卖,多在家吃饭。

生3:我觉得现在的汽车太多了,不仅小区里停得满满的,路边也停得满满的。早晨上学,经常遇到堵车的情况,汽车尾气也会对空气造成一定的污染。我倡议人们出行时尽量不开车,一方面减少大气污染,另一方面也能让我们的交通更顺畅。

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原因,同桌间相互交流。

过渡: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可真不少,发现了问题,我们就要找原因,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你们找出这些问题的原因了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4.确立习作提纲。(以白色污染为例)

提示:写清存在的问题(指出白色污染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对白色污染缺乏紧迫感)——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分点罗列)——提出倡议和希望。

5.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倡 议 书

标题、称呼、正文、署名、日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对照要求,检查习作。

2.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习作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 3.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说说这次倡议书有什么要求。

出示课件,帮助学生回顾习作要点。重点写倡议的原因及内容。 二、教师整体介绍这次习作的情况。 三、点评习作,修改誊写。

1.学生完成初稿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评议修改。

指导修改:①格式是否正确?②所反映的问题写清楚了吗?③语句是否通顺?④语言得体吗?

2.出示有问题的习作。

(1)学生找出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说说该如何修改。

(2)师生帮助修改。 3.同桌交流,互改习作。 4.自己修改习作。

5.选出一篇较好的倡议书(即优秀习作)准备参加班级评议。 6.对照教师和同学的对优秀习作的评议,再次修改自己的倡议书。 7.佳作展示,拓展活动。

(1)先在小组内评选最佳习作,再在班级内选择最佳习作。 (2)把最佳习作展示在班级的习作园地,供大家学习。

(3)课后可把优秀倡议书发布在合适的地方,如校园的公告栏、小区的布告栏、网络论坛等。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课文主题是“保护环境,珍爱我们的家园”,因此本次习作“学写倡议书”是对单元主题的深化,也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发现身边的环境问题,从自己做起,再号召他人也加入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倡议书的写作。在指导写作时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倡议书是应用文,有一定的格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应用文的格式强调不到位,会有很多学生对格式掌握不到位。所以在课堂上,我以学生自学、自测、自改的方法为主,最后再进行小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了倡议书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写倡议书不能空洞无物,不能只是单纯的号召,而要给出倡议的原因和具体的建议,所以在习作前我让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一是查找关于环境遭受破坏的相关资料,二是到校园、社区、公园、街道、学校周边走一走、看一看,了解身边存在哪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在交流资料时,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因此,绝大多数同学都定好了倡议的主题,并给出了具体的倡议内容。本次习作难度不大,学生在掌握倡议书的格式、写作模板之后,都能写出不错的倡议书,只是倡议的内容雷同较多,可见还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

语文园地

【教材分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三个板块。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以以往学过的古诗为例,梳理小学阶段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进一步练习和巩固;二是生活中的语文运用,引导学生关注制订乘车方案时要注意的问题,从而制订出合适的乘车方案。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传统文化常识“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的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其大致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古诗的阅读经历,交流并总结古诗的学习方法。 2.能通过抓关键句的方法把握段落表达的观点。

3.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快捷的乘车方案,解决生活问题,提高语文能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4.了解关于“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的内容,能积累、背诵其内容。 【教学重点】

1.结合古诗的阅读经历,交流并总结古诗的学习方法。 2.能通过抓关键句的方法把握段落表达的观点。

3.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快捷的乘车方案,解决生活问题,提高语文能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4.了解关于“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的内容,能积累、背诵其内容。 【教学难点】

能通过抓关键句的方法把握段落表达的观点。 【课前准备】

1.网上搜集关于“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2.能通过抓关键句的方法说出段落表达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背诵本单元的《古诗三首》。

2.回顾古诗词的阅读经历,引导学生畅谈古诗词的学习心得。 (二)复习诗词,交流方法。

1.阅读“交流平台”中3位小伙伴的发言,说说你的发现。 2.总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提示:(1)借助注释理解字词。(2)想象画面体会诗词。(3)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诗句。

3.结合本单元的3首古诗或以前学过的古诗词,说说这几种方法是如何运用的。 (1)结合注释,可以知道《浪淘沙》中“浪淘风簸”的“簸”读bǒ,是“颠簸”的意思。 (2)结合注释理解了“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思后,通过想象,我的眼前到处都是莺歌燕舞,到处都是绿树红花,江南的迷人春景就展露在我的眼前。

(3)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时,联系南朝历史,我感受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4)《三衢道中》可借助注释理解题意。

(5)《元日》在了解正月初一喝屠苏酒和换新桃符的古代习俗后,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4.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交流学习古诗词的其他方法。

提示:(1)借助一些古汉语词典,如《说文解字》《辞源》等。(2)借助课文插图。 (3)联想相关诗句。如学习“九曲黄河万里沙”时可以联想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句。 二、词句段运用(1)

1.过渡:运用恰当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对于阅读课文,我们也需要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段落的观点。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的阅读方法——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2.联系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回顾当时是如何结合关键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 3.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句子是关键句? 提示: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 4.运用方法,实践练习。

(1)出示教材上“词句段运用”中的文段。 (2)学生默读这段话,出示默读任务。

①画出能表达观点的关键句,说说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②为什么这句话是关键句? (3)生自由回答。

提示:①关键句:这些树木花草是城市的“绿色卫士”,守护着城市的环境。 观点:城市里种植大量的花草树木才能使生活环境更舒适。

②抓住第一句的“为了”和第三句的“因为”,“为了”是说明目的,“因为”是解释原因。把握住第二句这个关键句承前启后的作用,体会把花草树木比作 “绿色卫士” “城市之肺”是形象和确切的。

5.小结:俗话说“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会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这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能够将学过的这些方法灵活运用起来,以此帮助我们快乐地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快捷的乘车方案,解决生活问题,提高语文能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2.了解关于“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的内容,能积累、背诵其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词句段运用(2)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你曾自己独立坐过公交车吗?你是按照什么要求来选择路线的? (二)提炼信息,解决问题。

1.过渡:今天的主人公——小林同学,也遇到了搭乘公交车要选择路线的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他遇到了什么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

2.阅读材料,提炼重要信息。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给出的材料,并思考“你从站牌和旁边的提示中,读出了什么信息”。 (1)引导学生了解问题,明确小林的要求。

提示:①地点:从温泉镇到宋家洼。②时间:早上9点以前到。 (2)引导学生看懂站牌,获取信息。

提示:①公交车名称。②行驶方向。③停靠站点和站点数。④首班车、末班车的发车时间。

3.根据要求,设计合理方案。

(1)学生讨论:从温泉镇到宋家洼,有几种乘车方案? (2)小组合作比赛,看哪组设计的方案最多。 方案一:坐763路车直达,坐5站,到宋家洼。

方案二:乘65路,坐4站,到四通桥;再换乘86路,坐4站到宋家洼。 方案三:乘65路,坐5站,到桐荫街,再换乘86路车,坐1站到宋家洼。

4.学生分小组讨论,选出最佳方案。 引导学生抓住出发点“温泉镇”、目的地“宋家洼”以及时间要求“希望9点以前赶到”等关键信息,明确小林的出行需求,然后从出发时间、停靠站点多少等一一排除,最后选出最佳出行方案。

5.小组代表总结。

方案一:最方便、最快捷,但不符合实际需求,因为首班车发车时间晚,9点以前到不了外婆家。

方案二:能满足9点以前到的要求,但需要换乘,还要停靠八站,坐车时间比较长。 方案三:既能满足9点以前到的要求,又比方案二停靠站台少,更快捷、省时。所以方案三最合适。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的内容。 2.读通读顺,初步了解。

(1)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教师提示易错读音。 提示:五行(xíng) 黍(shǔ) 菽(shū) 稷(jì) 徵(zhǐ) (2)分小组读。 (3)全班齐读。

3.结合资料,深入了解“五行、五谷、五音、五彩”。 (1)介绍五行。

提示:五行:古代哲学家通常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即金、木、水、火、土五大类。它是中国自古以来道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地用于中医学、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

(2)认识五谷。 ①出示五谷的图片。 ②简介五谷。

提示: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稻(水稻)、麦(小麦)、黍(俗称黄米)、菽(俗称大豆)、稷(又称粟,俗称小米)。

(3)认识五音。

提示:五音: 这五音是中国古乐的基本音阶,相当于哆do、来re、咪mi、索sol、拉la,少去了西方音乐中半音递升的 “发fa”和“西si”。

(4)了解五彩。

提示:五彩:黄、赤、青、白、黑五种颜色。而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金、火、木、水、土。

4.补充其他带“五”的词语知识。 示例: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官:眼,舌,口,鼻,耳 5.学生自由读,熟读成诵。 【教学反思】

本单元“语文园地”紧扣“热爱大自然”主题,围绕阅读方法:“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安排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来学习。

1.回忆所学课文,归纳阅读方法。首先,让学生复习背诵本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回忆学习过程中理解古诗字词句的方法,再看看课本中学习伙伴的对话,总结发现后,有针对性地回忆、感悟,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理解古诗词的方法。其次,在教学“词句段

运用”第一题时,让学生回忆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回顾方法,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2.结合生活实际,选择最佳方案。公交车是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学会选择合适、快捷的乘车方案是必要的。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明白,选择最佳的乘车方案需要关注公交车首发时间、所经站点、时长等多方面的因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