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作者:李庆方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3年第05期
《草船借箭》是新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根据《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故事改写而成的。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从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时要把分析与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三天时间赶造十万枝箭。他的目的是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巧用妙计向曹操借到十万余枝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所以,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才干。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理清课文的脉络。以“神机妙算”这个成语贯穿全文,层层深入,层层展开,剖析全文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一、学生初读课文,基本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读课文后,老师可提出如下问题: ①文中主要人物有哪些?(诸葛亮和周瑜) ②用什么事情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借箭)
③从课文题目中你看出本课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知道课文写的是利用草船借箭这件事情。)
④在借箭的过程中主要写了哪两个过程。(准备工作和“借”箭) 有了这些问题,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这篇课文。
2.学生细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帮助学生理清脉络。 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限期造箭)来为难诸葛亮。
②周瑜有意不给诸葛亮备齐(造箭材料),吩咐军匠们(故意迟延),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借箭工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③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气向(曹操)借箭。 ④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3.根据填空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设计陷害他。 准备:诸葛亮为借箭做准备,请鲁肃帮忙。 经过:借箭,受箭。 结果:叹息,我真不如他。
二、精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1.边读边体会故事的起因。
提出问题:“妒忌”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妒忌?说明了什么?(诸葛亮挺有才干,周瑜想方设法陷害他)
2.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抽学生分别扮演周瑜、诸葛亮和鲁肃,朗读他们的对话,要注意读出各自的语气和神态。 了解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枝箭的目的是什么?真的是为了交战用吗?(不是,他是想让诸葛亮办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找出理由用军法处罚他。)
诸葛亮知道周瑜的阴谋吗?为什么不揭穿,反而立下军令状,说明了什么?(说明诸葛亮对造箭已经有足够的把握了,故而不揭穿周瑜的目的。) 三、借助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帮助理解借箭的经过
借箭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集中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时,可以这样考虑: 1.弄清借箭的方法和过程。提示学生弄清借箭的时间、天气状况,停船的位置、受箭的方式、怎样引诱曹军射箭的方法等。
2.采用投影演示讲述借箭的过程与方法。 3.交流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借到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①诸葛亮对哪些人很了解?(鲁肃忠厚,曹操多疑) ②诸葛亮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船、兵士、草把子)
③什么时间出去,什么时间回来?(四更出发,天渐亮回来,把握最佳时机) ④为什么这样调船受箭?(双面受箭,借箭数量多)
所以,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揣摩人心,明知周瑜欲置自己于死地,为了顾全大局,将计就计、答应造箭;鲁肃为人忠厚,能够帮助自己;曹操多疑,不敢出兵,只能拼命放箭,所以敢于答应周瑜造十万枝箭。
2.诸葛亮巧妙安排,准备工作出人意料,掌握好时机出发和返回;调动船只,使两面受箭,满足数量。
3.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雾,回来时顺风 顺水。
这些都是借箭成功的有力保障,从而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总结全文,把握人物特点
1.再读课文,要求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讨论:
①周瑜为什么长叹?
②课文中用了个什么词概括诸葛亮的特点,这个词怎么理解。 ③在整个借箭过程中如何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设问要有启发性、层次性,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在弄清诸葛亮“怎么做”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为什么这样做”。 ④课文中主要写的是借箭和受箭,为什么要以“借箭”为题呢?
本文中诸葛亮利用鲁肃、周瑜、曹操、大雾、顺风顺水、船只军士等保障借箭成功,所以对“借”的含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加深了对诸葛亮足智多谋和杰出才干的认识,体会了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神机妙算”。以“借箭”为题更能点明中心,突出诸葛亮的超人智慧,他能知人心,识天文,晓地理。
在整个教学中都要紧紧围绕“神机妙算”这个中心逐层深入。运用多层次的朗读来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与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愉快,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贵州省遵义县鸭溪镇同心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