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德育一体化反思

2023-11-26 来源:好走旅游网


德育一体化反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励他们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一代的有用人才。

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三个重要方面,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苑畴,德育不是学校的一种工作,而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③诚然,德育有相对的独立性,学校可以开思想品德课、政治课,有进行道德教育的班会及其他措施等。但这些以直接进行道德教育为目的的上课或活动,毕竟是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内容上也是不足以完成德育的。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要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当中去,特别是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更应该做到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把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

(一)小学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在学龄初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未来。他强调人的童年在人的个性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说:“一个人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童年时代由谁引路,周围世界中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的东西,都决定着他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

在孩子开始观察、开始认识、开始评价周围世界的时候就应该开始着手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质,因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正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②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予小学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小学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所担负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学科以“文”为主,内容形象化、情感化、审美化,“以文载道”、“寓道于文”,其中的思想教育要因“文”而施。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意味着它不仅在智育方面,而且在德育、美育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加强德育,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

(二) 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决定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现行教育对德育的不重视,影响到教师对德育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德育的不完善。现行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学校和教师把学习成绩凌驾于一切工作之上。一味地追求成绩,使得学校为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放弃、背离了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要求。很多老师把“教书育人”,做成了单纯的教书,并没有育人。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除了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有计划地“育人”。如果把素质教育当做一项完整的工程,那么,现在社会上呼唤最强烈的德、体、美、劳这些方面的教育不能令人满意。这样看来,我们的现行教育并没有完整地实施素质教育。各学科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同样有着德育、智育、美育的义务和功能。德,之所以放在首位,并不是轻视其它方面,而是只有在“有德”的前提下,人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才能实现和谐的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所产生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其他学科,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语文课本所选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为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个有利条件,语文教师既要有意识地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又要保持学科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科教学自身的逻辑。

(一)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

(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想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对于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这是关键。小学儿童,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是他们的心灵是纯洁无瑕,对什么事物都充满着好奇,爱表现自己,喜欢问喜欢听,同学之间相互争强好胜是他们的优点。面对这些孩子们的时候,语文教学就要考虑到用直观的、形象的、有趣的内容来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领悟其中的思想内涵,培养良好的个性,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如讲授人教版第八册第22课《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时,因为是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些道理还不明白,心中唯我思想浓厚。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组织学生向家长了解父母小时候所生活的状况,之后讨论如果自己当时生活在那个时代会怎么样,如果在没有水喝的地方你会怎么做,先让学生自己发言,然后教学文中深层的含义,让学生能对军人以及革命领导人产生敬佩之情,借此来培养学生要为他人着想的情操。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白了要尽自己的力量,做一些对他人有帮助的事情,让自己成为乐于助人且无私奉献的人。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虽然他们还年幼,可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的,教师应对他们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而对于犯错误的儿童,一般采用课文中的一些例子进行对照,使其自发的产生向好榜样学习。从接受教育的学生心理特点来看,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也应如春雨化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德育教育在语文学科中要运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渗透的方法去进行。只有掌握自己所教育的对象的心理性格的特征,根据他们的心理结构,年龄等特点,从而去进行教学,把德育融入教学之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与时俱进,结合现实生活,给予学生符合时代的德育精神。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教育观”,就要有时代气息和超前意识,要放眼世界。教材的更新与

时代的快速发展相比往往具有滞后性。很多课文叙述的事件发生在以前,所承载的是特定时期的文化,有的已经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内容,形成新的价值观。如人教版第八册第17课《落花生》一文,传统的价值观认为做人“要像花生一样默默地藏在地底下,不要做像桃子、苹果等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放在我们传统社会,放在作者所在的年代是对的。但是放到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这就有点偏颇,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感悟到: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一个人不仅要有实用的本领,还要善于抓住时机表现自我,推销自我,才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