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26.二翁登泰山 27.范蠡浮海出齐 28.文天祥传(节选) 36.梅圣俞诗集·序(节选) 37.束氏狸狌
38.子产论政宽猛(节选) 29.郑板桥开仓济民 30.答谢中书书 31.食喻 32.张元饲弃狗 33.太祖弹雀 34.武帝游宴见马 35.罗企生拒谢桓公
39.李泰伯改字
40.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41.劝学(节选)
42.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43.朱文公受骗 44.临江之麋 45.亭林先生神道表
1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里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①,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②长江,而至泰阴③。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冀﹑雍:古代的两个州,约在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②绝:横渡。 ③泰阴:古地名,在今山东境内。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甲翁之妻子去乡( ) ②叟携酒至乙翁第( ) ...③二翁偕往( ) ④无需相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译】 ②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译】 3.根据文意,说说甲翁在登泰山前后态度有何变化。
【答】 4.从故事中二翁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①妻子和儿女 ②府第,住宅 ③一同,一起 ④指代“我”
2.①这座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能承受。(关键词:是,不胜)②如今我们才年过六十,有什么老的?(关键词:逾,倒装句) 3.甲翁在登泰山之前,说:“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他担心自己年老体弱,无法登山。经过乙翁的劝说,他们一起去登泰山。登山时,乙翁想要扶他,甲翁表现坚强,不要他扶,并且一天之内,登至半山。
4.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或者: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确定了目标,又付诸行动,就一定能成功!
范蠡浮海出齐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chī)夷子皮①,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②以去,止于陶,以为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③父子耕畜,废居④,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⑤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注释:①鸱夷子皮:是范蠡(Li)治产经商时用的名字。②间行:潜行,从小路走。③约要:
2
约束,约定。④废居:指商人见货物价贱则买进,价贵则卖出,以求厚利。废,出卖。居,停蓄。⑤赀:通“资”。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①乃归相印( ) ②间行以去( ) ...③止于陶( ) ④以为天下之中(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译】 ②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译】 3.选文说“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范蠡为什么能够“致赀累巨万”?请从三方面具体分析。
【答】 4.对于选文中的范蠡你是如何评价的?请结合文中范蠡的言行加以点评。
【答】
【参考答案】
1.①于是;②离开;③在;④认为 2.①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闻”“以为”)②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致”“至”“布衣”)
3.范蠡能吃苦耐劳,父子都耕种畜牧,这样积累一定的资本;他选择交通要地陶地作为居住地,便于经商买卖;,友爱乡邻,积累了大量人脉关系;在经商的过程中善于抓住时机,获得利润的最大化。(能答出三点即可,意近即可。) 4.范蠡在贵为齐国国相后,不以为喜,反而忧虑,喟然叹曰,说“不祥”,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远见,深谋远虑的人,同时他又能够散尽钱财,可见其乃不为名利所累之人,另外他能“致产数十万”“累巨万”,不久就能家产积累到几十万、万万,可见他具有经商的天赋,是一个能审时度势,善于抓住机遇的人。(能答出两点并结合相关言行分析合理即可)
文天祥传(节选)
天祥至潮阳①,见弘范②,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④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⑤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潮阳,地名,在广东。后文的“厓山”,也是广东的地名。②弘范,即张弘范,元朝将领,率部下抓获文天祥。③张世杰,南宋将领。④捍:保卫。⑤泫然,水滴下的样子。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使为书招张世杰。 B.弘范笑而置之。 ..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军中置酒大会。 ..
3
C.左右命之拜。 D.弘范义之。 ..
不拜。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译】 ②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译】 3.“弘范笑而置之”,请结合上下文谈谈句中的“笑”字透露出弘范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答】 4.请结合选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刻画文天祥这一人物的。
【答】
【参考答案】
1.C(A:信;写B:放置;筹置备办 ③叩拜 ④认为合乎正义 ; 道义、大义) 2.①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会见文天祥。(关键词“遂”“以”“客”) ②我不能保卫父母,竟然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关键词“乃”“叛”) 3.“ 笑”中,一方面包含对文天祥的敬佩,赞赏他的节气,“真是位志士!才子!”;另外一方面,“笑”中包含对自己的自信,应该可以用荣华富贵收买文天祥,也蕴含爱才之心,包含着一种期待,“总有一天,我会让你归降于我们!”(写出两方面,符合上下文语境即可。)
4.(1)正面描写文天祥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例如:“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文天祥面对弘范所说的易主而换来的权势地位与富贵等诱惑,丝毫不为所动,表现了文天祥对南宋朝廷的忠义之心与浩然正气。(2)侧面描写:例如:“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等,以元军将领弘范对文天祥的敬重,侧面衬托文天祥的赤胆忠心和大义凛然。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去任之日,悉取券焚之,父老沿途送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值岁荒( ) ②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 ) ..③若辗转申报( ) ④或阻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译】 ②即发谷与民,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
【译】 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材料一: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县令。常常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他经常寻访孤儿,
4
然后倾力相助。县学里的孩子放学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让人给送饭,又想到孩子们走泥路容易坏鞋,就让人找些旧鞋送给他们。
材料二:离任时,郑板桥所有钱粮只够雇三头毛驴,百姓都依依不舍,为此他为百姓题下这样的诗句:“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答】探究结果: 4.文中为突显郑板桥的品质,采用了什么手法?试结合文章的内容加以说明。
【答】
【参考答案】
1.①遇到;②就;③如果④有人
2.①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②就打开官仓赈济灾民,让百姓准备好领粮的借据,上万人得以活命(使上万人活命)。 3.爱民如子、忧国忧民、清正廉洁
4.对比,以灾荒时“或阻之”衬托郑板桥“我任之”开仓救灾的坚决与担当,体现郑板桥爱民如子的情怀。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四时俱备( ) ②五色交辉( ) ....③夕日欲颓( ) ④沉鳞竞跃(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 3.南北朝是我国古代骈体文的全盛时代。请以本文为例说说骈体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提示:可从文句式、音韵、语言表达等方面加以体会)
【答】 4.文章开头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结尾却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样写是否合乎情理?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1.①四季;②交相辉映;③坠落;④潜游的鱼儿。
2.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②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答谢中书书》除末两句外全文均用四字句,其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等句对仗工整,两两相对,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文章以感慨发端,以感慨收束,中间以细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映成趣。文章句式整齐、韵律和
5
谐、富于文采,充分体现了骈体文的语言特点。 4.并非不合情理。开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山川之美”,但由题目便知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谈心论道的朋友,故而写文章与他共谈“山川之美”,以此表达作者沉醉山水以及与知音共赏美景的愉悦之情。结尾说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看似不合情理,其实正因为作者与知音共赏美景能感受“山川之美”,于是借此感慨将“康乐公”也引为知音,委婉地表达了期望与前辈谢公比肩之意。全文首尾呼应,充分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也表达了归隐山林厌弃尘世的高洁志趣。作者以此表明志趣,应该还有对友人的劝慰,这是别有深意的。
食喻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①,告老家居。有直指使②者,以饮食苛求属吏③,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
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
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直指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④责人。 【注】①刘南垣公:指曾任明朝尚书的刘麟。 ②直指使:官职名。 ③属吏:部下。④飧(sūn):本指晚饭,这里指饭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郡县患之( ) ②俟其来之( ) ..③时使然耳( ) ④罗列盈前(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
【译】 ②直指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责人。 【译】 3.请用简洁的语言对刘麟教育学生的方法进行评价。
【答】 4.今天我们来读这篇文章,你一定有新的感悟,请把你的感悟写出来。
【答】
【参考答案】
1.①忧虑、担心②等待③这样④满
2.①等到饭菜端来,直指使抬眼一看,只有一盆脱壳粗米和一盆豆腐罢了。(关键词:比、惟) ②直指使明白了老师在训导自己,从此,他再也不敢因为对饮食的要求责难他的部下了。(关键词:谕、以) 考点说明:谕:明白;“以”,因为
3.刘麟的教育方法非常独特,他巧妙地让学生亲身经历先挨饿再饱食的过程,自己悟出错误,然后虚心改过。这种方法比严厉批评或直接指出错误更容易让人接
6
受。(意思对即可)
4.示例一:节约粮食,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示例二:上级领导到到下边检查工作,不能在吃喝上责难下级。
示例三:生活中挑剔食物,是因为没有挨过饿,如果饿一饿,粗茶淡饭同样咽得下去。
张元饲弃狗
有犬为人所弃,惶惶于阡陌间。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逐之。元乞求毋弃,曰:“有生之物,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乃自然之理。今犬为人所弃而死,非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①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停。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已不省人事。速延医治之,不日而②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注】①亟:急 ②愈:痊愈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惶惶于阡陌间( ) ②明年,犬随叔父夜行( ) ....③张元怪之( ) ④速延医治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译】 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译】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张元收养弃狗的两点原因。
【答】 。 4.联系全文,说说文中的张元和叔父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
【参考答案】
1.①田间小路;②第二年;③对……感到奇怪(认为……奇怪);④邀请 ①叔父被他的话感动了,于是就允许(张元抚养小狗)了。(省略句式翻译准确,关键词“许”翻译正确。)②叔父被蛇所咬,倒在地上无法行走。(固定句式“为……所”翻译正确,关键词“啮”、“仆”翻译正确。)
3.①狗被人所抛弃,非常可怜。②收养弃狗,是有仁爱之心的表现。 4.张元:善良、有爱心、珍惜和尊重生命。 张元的叔父:知恩图报。
太祖弹雀
宋太祖尝弹雀①于后园,有某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以钺②柄撞其口,两齿坠焉。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邪?”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既惧又说,赐金帛慰劳之。
【注】①用弹弓打鸟;②yuè,古代一种像斧子的兵器。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太祖亟见之 ( ) ②其所奏乃常事耳 ( ) ..
7
③上怒诘其故 ( ) ④上既惧又说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臣以尚急于弹雀。
【译】 ②上愈怒,以钺柄撞其口,两齿坠焉。
【译】 3.找出文中表现宋太祖态度的语句,并说说宋太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 4.相比较《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文中的“某臣”与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在现实生活中,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话的艺术方式?谈谈你的理由。
【答】
【参考答案】
1.①立即,急忙 ②却,竟 ③责问 ④同“悦”高兴 2.①我以为(这些事)要比打鸟雀重要。(“以”翻译出来各1分,调整语序“于弹雀”介宾后置1分)
②太祖更加生气了,拿一种类似斧头的工具的手柄撞他的嘴,两颗牙掉在地上。(“愈”1分,“焉”兼词1分) 3①从“上怒”“上愈怒”“上骂曰”“上既惧又说”(1分);②宋太祖显得十分专制霸道,他.让忠耿的谏官付出了两颗门牙的惨痛代价,然而他最终能辨明是非而及时止怒,并反躬自省、以赏代罚,这种过而能改的胸怀与气度,仍不失为明君风范。(写出性格的两方面给1分,否则不得分) 4.①文中的“某臣”是直言进谏。(1分)
②示例一:喜欢邹忌:邹忌能巧妙运用设喻类比从亲身经历出发,以小比大,以家比国,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委婉进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人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以达到劝告的目的。 示例二:喜欢“某臣”:是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贤臣,“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做人不能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
武帝游宴见马
武帝游宴见马,后宫满侧。金曰磾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窃视,至曰磾独不敢。曰磾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马又肥好,上异而问之,具以本状对。上奇焉,即曰赐汤沐衣冠,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曰磾既亲近,未尝有过失,上甚信爱之,赏赐累千金,出则骖乘②,入侍左右。贵戚多窃怨,曰:“陛下妄得一胡兒,反贵重之!”上闻,愈厚焉。曰磾自在左右,目不忤视③者数十年。及上病,属霍光④以辅少主,光让曰磾。曰磾曰:“臣外国人,且使匈奴轻汉。”于是遂为光副。
【注】①汤沐:沐浴。②骖乘:同“参乘”,在车右边陪乘。③忤视:逆视。④霍光:西汉武帝时大臣,后辅政。 1.解释下列句子的加点字。 ①上异而问之( ) ②具以本状对( ) ..③曰磾既亲近( ) ④属霍光以辅少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8
①未尝有过失,上甚信爱之。
【译】 ②臣外国人,且使匈奴轻汉。
【译】 3.汉武帝“贵重”金曰磾的原因有哪些?请用原文回答。
【答】 4.结合全文,你认为金曰磾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参考答案】
1.①对……感到奇怪;②通“俱”,全,都;③已经;④通“嘱”,嘱托 2.①(金日磾)不曾有过过失,武帝非常信任并且喜爱他。(“未尝”解释为“不曾”,“甚”解释为“很,非常”,语句大意正确。)②我是外族人,(如果这样)将会使匈奴轻视汉朝。(判断词“是”,“轻”解释为“轻视”,语句大意正确。) 3.①具以本状对;②未尝有过失;③目不忤视。
4.①实事求是;②谨小慎微;③谦让有礼;④顾全大局。(需用自己的话概括)
罗企生拒谢桓公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①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桓南郡既破殷荆州 ( ) ②咨议罗企生亦在焉 ( ) ..③桓素待企生厚 ( ) ④桓又遣人问欲何言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若谢我,当释罪。
【译】 ②桓亦如言宥之。
【译】 3.罗企生引用嵇康、嵇绍父子之事有何用意?
【答】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罗企生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答】
【参考答案】
1.①已经、……以后;②(在)这里、(在)里面;③平素、向来、一向;④言何,说什么(有什么话要说)。
2.①(桓玄说)如果向我认罪,一定免你一死。②桓玄也就按他的要求饶恕了他弟弟。
3.一是暗示桓玄,他弟弟会像嵇绍忠于晋室一样忠于桓玄,要求桓玄不要搞株连,
9
不要杀害他的弟弟,让他的弟弟能够替他赡养母亲。二是暗示弟弟要学习嵇绍那样,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4.当面对桓玄的利诱“若谢我,当释罪”,罗企生断然拒绝谢罪;当被押赴刑场,桓玄再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的时候,他引嵇康、嵇绍的例子也只求桓玄不要搞株连,饶恕弟弟以养母亲,他的守节不渝、重义轻生的忠诚节操和侍奉父母的精神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梅圣俞诗集·序(节选)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少达而多穷 ( ) ②非诗之能穷人 ( ) ...③夫岂然哉 ( ) ④探其奇怪(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译】 ②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译】 3.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世所传诗,多出于古穷人之辞”?
【答】 4.作者认为创作与生活是什么关系?结合全文说说谈你的观点。
【答】
【参考答案】
1.①显贵;②使人窘迫不得志;③这样;④奇特怪异的地方 2.①既然这样,那么就不是诗使人穷困,恐怕是诗人穷困了然后才写出技巧高明的诗呢。
②大概世上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古代困窘不得志的诗人的作品。
3.古代诗人胸中有才华、抱负却无地施展,于是只好归隐山水寻找内心的自由、纯净,见自然风物往往会用仔细观赏,但因有着不同常人的体验,于是在描述时又融入了内心的不平之志,如羁旅之愁情、思妇之闺怨。不平坎坷的人生经历丰富了诗人的生活再加上诗人本身的才华才情,使得作品流传于世,为世人称赞。如王维在写《使至塞上》时正是他政治上被孤立排挤时,孤身前往边塞慰问,特殊的心境下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既有边塞的磅礴大气之景又有作者的深切的感受,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不得不为之折服。(考查对全文内容的理解,答案仅属个人体验。) 4.作者认为“诗穷而后工”精确的概括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我个人十分赞同,没有丰富曲折的人生体验是难以写出好的作品,好的作品背后是对人生的深刻体验领悟,是思想的净化升华,正如“国家不幸诗家幸”,境遇不如意反而能让诗人诗情横溢。(本题旨在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创作和生活的关系)
10
束氏狸狌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①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则嗥,嗥则得肉食。食已,②与与如也,熙熙如也。南郭有士病鼠,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③鬣,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噫!武士世享重禄遇盗则窜者,其亦狸狌哉!
【注】①狸狌(líshēng)——狸猫、野猫。这里指猫。②与与如,走路安逸舒适的样子。③鬣(liè)——这里指老鼠嘴角的胡须。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日市肉啖之 ( ) ②以啖肉故 ( ) ..③南郭有士病鼠( ) ④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
【译】 ②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
【译】 3.狸狌本是捕鼠高手,为何后来害怕老鼠? 【答】 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①每天 ②因为 ③忧虑 ④借 2.①(束氏)没有别的嗜好,专爱养猫。(关键词:咸,好)②过了很大一会儿,老鼠估计这猫没有别的能耐,就啃猫的脚爪。(关键词:久之,度) 3.因为狸狌在没有老鼠的环境下养尊处优,毫无斗志,成了一群心安理得光懂吃肉的宠物。(意思对即可)
4.启示:生存环境可以改变物类的习性;我们不能过分享受,御敌自卫的看家本领不能丢;过渡溺爱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答到一点,意思对即可)
子产论政宽猛(节选)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能以宽服民( ) ②盗少止( ) ..③及子产卒( ) ④出涕曰( ) ..
11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
【译】 ②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译】 3.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大叔悔之 .A、山光悦鸟性 B、心乐之 C、固以怪之矣 D、呼尔而与之 ....
4.孔子一向主张施行仁政,但文中当大叔将“萑苻之盗”“尽杀之”后,他却说“善哉”,不是与其一贯主张相矛盾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
【参考答案】
1.①使……服从;②稍稍;③到;④眼泪。
2.①火势猛烈,人们见了它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性柔弱,人们就轻慢地玩弄它,所以死于水的就很多。(关键词“鲜”“狎”)②宽和用来调济严厉,严厉用来调济宽和,政治因此达到和谐。(关键词“以”“济”“是以”) 3.A
4.不矛盾。孔子主张仁政的目的是使百姓生活和谐。文中他说“善哉”并非肯定大叔“尽杀”盗贼,而是对其先宽后猛、宽猛相济之政使政“和”的治国之道的肯定,他关注的仍是百姓生活的和乐安宁。(回答时围绕孔子“仁政”的目的,以及他说“善哉”的前后语境)
李泰伯改字
范文正公 ① 守桐庐 ② ,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 ③ ......其歌词 ④ 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南丰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 ⑤ ,握手 ⑥ 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乃似趢趚 ⑧ 。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⑨坐颔首,殆欲下拜。 [注]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③记:传记。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⑤瞿然:惊讶的样子。⑥握手:拱手。⑦溥(pǔ):广大。⑧趢趚(lù sù):局促不畅 。⑨凝:注意力集中。 1.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 A.范文正公守桐庐 B.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 ..陈守令皆不在(《陈涉世家》)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C.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 D.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 ..齐人三鼓(《曹刿论战》)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译】 ②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
【译】
12
3.李泰伯改字前后,范仲淹的心理是怎样的?试结合原文举一例来分析。
【答】 4.李泰伯为什么能让范仲淹成功地接受自己建议?
【答】
【参考答案】 1.B
2.①(范仲淹)将传记及歌词写完后,把它拿给李泰伯看。②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
3.例1:当范仲淹看了自己写成的赞词后,心情一定是无比兴奋的,甚至有点得意。这从“既成,以示李泰伯。”中可以看出。
例2:当李泰伯提出要改字时,通过“公瞿然,握手扣之。”写出范仲淹的惊讶和急切求教的心理。 例3:李泰伯改字后,“公凝坐颔首,殆欲下拜。” 范仲淹完全被李泰伯所改的这个字给震撼住了,对李泰伯表示赞许和诚服。
4.尊重对方是进行成功谈话的前提条件。如果要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一定要委婉地提出来,而且最好在提出之前说一些亲切和赞赏的话,这样人家才容易接受。
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据武功五丈原 ( ) ②对于渭南 ( ) ..③亮每患粮之不继 ( ) ④因山为坟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译】 ②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译】 3.“九年,亮复出祁山,”“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诸葛亮屡次出兵的目的是什么? 【答】 4.宣王认为诸葛亮是“天下奇才”,你能从文中看出诸葛亮“奇”在何处吗?
【答】
【参考答案】
1.①占据 ②对抗 ③担心 ④依靠
2.①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侵扰百姓。②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司马宣王去巡察诸葛亮的军营堡垒的处所,不禁赞叹道:
13
“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
3.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4.①发明木牛流马运送军粮省时省力,可见他聪明睿智、善于创造;②担心军粮不继,抱负无法实现,于是命令士兵屯田耕地,作长久打算,可见他深谋远虑;③军队混杂于居民间却能不骚扰周边百姓,可见他治军严明;④死后要求墓地只要能容下棺木就好,穿当时的衣服入敛,不须要其它器物来陪葬.可见他廉洁清正。
劝学(节选)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②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注】(1)跂(q!企):通“企”,踮起脚后跟。(2)生:通“性”,指人的资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声非加疾也 ( ) ②假舆马者( ) ..③而致千里 ( ) ④而闻者彰(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 3.这段文字的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4.读了这段文字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答】
【参考答案】
1.①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②车;③达到;④清楚 2.①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②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3.这段文字采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构成排比,极富气势和说服力,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以及要善于向贤师益友来学习以提高自己修养的道理。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
4.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让自己走得更高更远)
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14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固知臣伐贼 ( ) ②孰与伐之 ( ) ..③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 ) ④今贼适疲于西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译】 ②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译】 3.诸葛亮此时北伐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答】 4.“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与《出师表》中哪些语句表达的内容相似?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答】
【参考答案】
1.①本来;②哪里,哪个;③不;④恰逢,正赶上 2.①只是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②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 3.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4.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在文中我看到了一个尽忠尽责,忘身忧国,得托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朱文公受骗
朱文公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熨①之术,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②,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③翁。”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注释】①熨:中医学名词,俗称“热敷”。②筇:竹名。③勃窣:匍匐而行。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旋觉轻安 ( ) ②道人得诗径去 ( ) ..
③甚于未针时 ( ) ④但欲追索其诗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几载相扶藉瘦筇,一针还觉有奇功。
【译】 ②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译】 3.朱文公受骗后为什么“欲追索其诗”?
【答】 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5
【答】
【参考答案】
1.①立刻,立即;②径直;③严重,厉害;④只。
2.①几年来我凭借着细竹棒扶着我行走,一针下去还觉得有奇特的功效。(关键字“藉”,“功”)②担心他拿着这首诗去骗其他人罢了(关键字“持”,“尔”) 3.朱熹一方面怕他拿着诗去害其他人,另一方面也说明朱熹看重自己的名誉,怕自己成为骗子的“帮凶”。
4.从道士角度,我们做事情要靠真才实学,不能肯蒙拐骗。从朱熹角度,作为一个名人要谨言慎行,这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是有益的,切忌卖弄。(无论从道士还是朱熹角度概括都可以,言之有理即可)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①得麋麑②,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③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 ,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注】① 畋(tián): 打猎。②麋(mí)麑(ní):麋鹿。麋,一种小型鹿类。这里“麋”、“麑”同义。③怛(dá):惊吓,呵斥。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自是日抱就犬 ( ) ②习示之 ( ) ..③稍使与之戏 ( ) ④与之俯仰甚善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
【译】 ②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译】 3. “外犬见而喜且怒”,外犬为何喜?又为何怒?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分析原因。
【答】 4.《三戒》是柳宗元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作者在《黔之驴》中塑造的驴的形象正是社会上那些徒有其外表实则虚弱无能的人的生动写照。那么作者在《临江之麋》中塑造的麋的形象又借以讽刺哪一类人呢?请根据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1.①接近、靠近;② 熟悉、习惯;③渐渐、逐渐;④友好、友善。
2.①(麋鹿)忘记了自己是糜,认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②(麋鹿)看见在路上有很多外面的狗,跑过去想跟它们玩耍。
3.外犬因为发现有麋鹿在路上活动,看到了猎物,想到可以饱餐一顿,所以心情愉快。但发现麋鹿看到它们不立刻逃跑,反而毫无惧意的向它们跑来,觉得麋鹿轻视了它们力量,感觉受到了侮辱,所以内心感到愤怒。 4.这则寓言描写了麋鹿依仗主人的宠势而傲“内犬”,在养尊处优的情况下忘却了自己的种群本性,失去了区分敌我的能力,最终落得个被“外犬”“共杀食
16
之”的悲惨结局。作者通过这则寓言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倚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指出他们必败的命运。也讽刺了那些无自知之明、认敌为友、结果招致灭亡的人。
亭林先生神道表
先生字曰宁人,乙酉改名炎武,亦或自署曰蒋山佣,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其双瞳子中白而边黑,见者异之。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相传有“归奇顾怪”之目。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自崇祯己卯后,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前辈文编说部,以至公移邸抄之类,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曰《天下郡国利病书》。晚益笃志《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见者异之 ( ) ②于书无所不窥 ( ) ..③其时四国多虞 ( ) ④晚益笃志《六经》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
【译】 ②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
【译】 3.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亭林先生的特点?他的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4.顾炎武的母亲在去世前叮嘱他“莫事二姓”,意思就是告诉他不要忘了明朝灭亡之痛而去侍奉清朝皇帝。有人说这是高尚民族气节的体现,也有人觉得这是不知变通的愚忠。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1.①感到奇怪(意动用法);②看;③忧患;④记述。 2.①年轻的时候举止潇洒自然,有远大的志向,不随便同意别人的话,性格正直,超出世俗。②务必评定这些在当今社会可以施行的事,而不拘泥于古代的虚而不实的话。
3.“落落有大志”。具体体现在:①不随便同意别人的话,性格正直;②心系明朝,与归庄共游复社,参加抗清复明等民族活动;③留心并抄录治理国家、事关百姓的有用且实际的方法。
4.【例】我认为这是高尚民族气节的表现。顾炎武不忘明朝,不忘母亲的遗言,恪记自己是一个明朝人,这是不忘本的体现。 或 我认为这是愚忠的表现,不管明朝还是清朝,老百姓都是中华大地的炎黄子孙,顾炎武的眼光太狭隘了,明朝已经没落了,时代更替才是社会的主流。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