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思考
2021-11-06
来源:好走旅游网
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思考 康宁 摘要:“举国体制”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中,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但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举国体制”还存在诸多 弊端,在未来竞技体育的发展中,仍要坚持“举国体制”,但要不断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改革与完善 我国的举国体制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初,是国家出于政治目的的 需要,以体育做为突破口,向世人展示社会主义新中国具有旺盛的生命 力、社会主义制度能举举国之力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而形成的。诚然, 举国体制在新中国6O几年的竞技体育迅猛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我国制定和实施奥运争光战略不可动摇的基石,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举国体制暴露出诸多计划经济时代所不曾显现的 弊端,于是对于举国体制的去留问题已成为体育界争讨的热门话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举国体制的必然性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内涵主要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 情条件下,在我国现有竞技体育水平基础之上,国家集中相对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最大限度调动国家和社会等方面的积极性,有效配置竞技 体育资源,在竞技体育领域中全国上下形成合力,努力提升我国竞技体 育水平和国际竞争综合实力,力争在以现代奥运会为最高成次的各级国 际竞技体育大赛中夺取优异运动成绩,为祖国、为人民赢得荣誉” 1 J。 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 一在当今经济条件下不能同时满足三方面利益。 (三)运动员退役、再就业问题难以圆满解决 、现。 运动员是实现国家竞技体育政治目的的主体,对国家政治目的的实 现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运动员退役、再就业问题处理得当与否,关系 到竞技运动队伍建设的长治久安,影响着国民对竞技体育投入的态度, 冠军搓澡、变卖金牌等等,都会左右人们从事竞技体育的走向,优秀后 备人才的逐年减少就是很好的例证。在计划经济的举国体制下,“凡自 学校、农村或社会上正式参加到省、市自治区优秀运动队的运动员,自 进入优秀运动队之日起即算为参加工作,成为国家正式职工与国家职工 享受同样待遇”。由于运动员身份的特殊性、文化水平的低层次性、生 活技能的缺乏性,这一体制造成了运动员退役、再就业的艰难性,给政 府造成很大负担、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直到现在,虽然 采取了很多改革措施,一些项目也因职业化、市场化改革而改变了运动 员的身份,但就整体而言,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是困扰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问题之一 j。 (四)竞技体育的“奥运金牌战略”与“全民健身战略”发展的不 平衡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百废待兴,东亚病夫的帽子 牢牢被扣在头上。新中国以竞技体育作为突破口,采取举国体制发展竞 技体育,达到其政治目的,向世人展示社会主义中国强大、旺盛的生命 力。陈镜开的举重世界纪录;郑凤荣的跳高世界纪录;容国团的乒乓球 世界冠军;倪志钦的跳高世界纪录;乒乓球政治外交的成功;许海峰的 射击奥运冠军;朱建华的三创世界纪录;老女排的五连冠等等,使中国 人从此有了世界冠军、竞技体育世界纪录,彻底扔掉东亚病夫的帽子。 从亚洲体坛的霸主地位到雅典奥运会32枚金牌的第二、北京奥运会5l 枚金牌的第一,使中国彻底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体育强国。“中国体育 的成功靠的是举国体制”,举国体制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中起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竞技体育超越经济发展实现跨越式发 展的奇迹。“中国的成功已经证明他们的举国体制具有相当大的好处”, 这表明我国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资源配置和整合方面是高效的、是我 国现阶段发展竞技体育的成功模式典范。因此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 经开始学习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政府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重视 国家队集训。… “中国体育是全民的事业,其根本目标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 族的整体素质,其根本任务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 。 我国的《体育法》规定:“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 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可见奥运金牌战略 与全民健身战略两者的发展与体育事业的发展总目标是一致的,并没有 冲突,在计划经济资金短缺的年代,相对于急需发展需要而言,只是把 竞技体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早在1919年顾拜旦就提出“一切 体育为大众”(All sports for al1)的体育理念。中国体育的发展要以人为 本,就是要求我们的体育改革成果惠及尽可能多的人们,反过来体育的 发展又从广大的人民中汲取巨大的生机和力量 J。在奥运金牌第一的今 天,应当是重视全民健身战略的时候了。(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军 体部) 参考文献: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的不足与缺陷 (一)优秀后备人才储备不足 运动员是发展体育事业的主力军,建设高素质的运动队,是发展体 育事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实 现目标途径的多元化、竞技体育高淘汰率、独生子女多数化,使得大多 数家长不愿孩子从事竞技体育,基数的减少严重影响优秀后备人才的储 备。资料显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1996年由308,282人,减至 2002年的153,508人,约占50%。少儿体育学校由2,699所减少到 l,782所,约占33%,少儿体育学校运动员由306,869人减少到185. 184人’’ 。 [1] 梁晓龙,鲍明晓,张林.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内涵及历史发 展[J].体育科研,2005,(26)6. [2] 戴永冠.2008年奥运会后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研究『D].上 海体育学院博士毕业论文,2009. [3] 叶乔波.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的理论实践研究『D1.中共中 央党校博士毕业论文。2007. [4] 苗治文,李勇勤,张大庆.论举国体制的改革与发展[J].北 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6). [5] 郝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型“举国体制”的形成[J],体 育文化导刊,2oo5. (二)竞技体育参与主体单一化 计划经济时代,竞技体育参与的主体是国家,其追求的是体育政治 功能。通过五星红旗飘扬在、国歌奏响在奥运会等国际大赛,振奋民族 精神、同样也向世人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康社会的实 现,竞技体育的参与主体已发生变化,包括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 面。“个人参与,追求个体的体育的本质功能,即满足个体娱乐与享受 的需要;社会参与,追求体育的经济功能,使其经济利益最大化;国家 主体参与,追求体育的政治功能,实现体育强国与争光的政治目标”l4]。 体育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追求体育的价值取向不同,原有的举国体制, [6] 史立峰,汤卫东.论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3). [7] 黄璐,付小春.试论“丁俊晖模式”金牌产权的归属与收益分 配[J].浙江体育科学,2005,27(5) [8] 秦椿林,怨旦.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9):209. [9] 戴敬东.论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挑战因素及可能的变 革[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6). [1O] 韩玉姬,王洪坤.我国“举国体制”的回望及其在北京奥运会 后的发展走向[J].浙江体育科学,2010,32(1). 作者简介:康宁,男,1978~,吉林省吉林市,在读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管理。 ・74・ USm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