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地名录
——湖南省四级以上行政区划地名解释。
湖南省:因位于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共有十四个地级行政单位,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常德市、益阳市、娄底市、邵阳市、岳阳市、长沙市、湘潭市、衡阳市、永州市、株洲市、郴州市。
一.张家界市:
下辖2区2县
由来:因张家界风景区而得名.相传因张万聪镇守其地有功,明朝将其地赐予之,而得名。
2区:
(1)永定区:取永远安定之意
(2)武陵源区:意为武陵山之源,初称义源,后因取
“止戈为武,高平为陵”而称武陵。
2县:
(1)慈利县:取土俗淳慈,得物产利之意。
(2) 桑植县:因其地产桑,且广植于林而得名
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下辖1市7县
由来:因位于湖南之西部而称湘西
1市:
吉首市:(音译)苗语,取生养的地方之意(地大且繁荣)
7县:
(1)泸溪县:因卢水和卢山而称卢溪,后称泸溪
(2)凤凰县:(因凤凰山而得名)因一峰突起,形如雏凤而得名
(3)花垣县:因明时宣抚司在此建花园,故称花园,后建城于此,改称花垣
(4)保靖县:取保持地方安定之意(永保安定)
(5)古丈县:(音译)古则居今昔之辞, 丈则两军对敌之号,故称古丈。
(6)永顺县:取永远归顺之意
(7)龙山县:①此地为辰旗,故称龙。加之此地峰峦起伏,故称龙山县。②因龙岩山而得名。(龙山由来:一是龙山县城民安镇坐落于河谷微突的山坡,其形状似龙;二是龙山境内,山连山,岭接岭,蜿蜒逶迤,像群龙昂首,向酉水边延伸;三是说地当酉水两岸,左龙右凤,龙凤呈祥。)
三.怀化市:下辖1区1市 5县 5自治县
由来:取“怀柔归化”之意。
1区:
鹤城区:因怀化地图形如仙鹤,故有鹤洲之称,故名为此,因之而区。
1市:
洪江市:因沅江江面宽阔,气势宏大,故后改称为洪江。
5县:
(1)中方县:因中方镇而得名,因镇居于中心而得名
(2)沅陵县:因其地临沅对酉,因冈傍阿而得名。
(3)辰溪县:县因溪而名。
(4)溆浦县:因位于溆水之滨而得名(溆水:古称序水、溆川,沅水支流。)
(5)会同县:因取于《周礼》“时见曰会 殷见曰同”而名(时见:不定期的朝见天子,殷见:一年四季分批朝见)
5自治县
(1)麻阳苗族自治县:因位于麻水(即辰水)北岸,且曾治戌(麻阳戌)而得名(意为山寨之意)。
(2)新晃侗族自治县:因晃山而得名(晃山即西晃山)
(3)芷江侗族自治县:因芷水而得名(芷江产芷草,沅有芷兮澧有兰。)
(4)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取安靖之意(靖,地域安定;远人安靖之意)
(5) 通道侗族自治县:因地处通往黔桂之要道而得名。
四.常德市
下辖2区1市6县
2区:
(1)武陵区: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
(2)鼎城区:因此地曾出神鼎而得名
1市:
津市市:因位于涔、澧二水交会之处,为转运之津 故名之。
6县
(1)安乡县:因洞庭之兰澧诸水各安其流,而名安乡。
(2)汉寿县:取“汉朝江山,万寿无疆”之意。
(3)澧县:因澧水而得名。澧水:因其上游绿水六十里,水皆成靛色而得名,也称兰水。
(4)临澧县:因临澧水而得名
(5)桃源县:相传武陵山之桃花源而得名
(6)石门县:因县东两岩壁伫立入门,或曰因天门山而名。
五.益阳市
下辖2区1市3县
由来:因位于益水之北岸而得名。
2区:
(1)赫山区:因其境内的赫山庙而得名
(2)资阳区:因位于资水之北而得名(资水:据《淮南子·主术训》:“夫七尺之桡,而致船左右者,以水为资”。似为资水得名之由。)
1市
沅江市:因沅江而得名(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
3县
(1)南县:因洞庭湖之泥沙冲积成洲,故称南洲,后改称南县。
(2)桃江县:因境内的桃花江而得名。(桃花江因夹岸多桃树而名)
(3)安化县:取意“民安德化”之意。
六.娄底市
下辖1区2市2县
由来:①因境内遍地小丘,为培塿之地,“娄底”即“塿底”居小丘之下而名。
②始称“楼底”,因当地小楼下作坊仓、上供住宿,久之便称为“楼底”,后演化为娄氐——雅化成楼底。
③“娄底”源于天象,人们认为此地上空有二十八星宿之娄、氐二星争相照耀,取吉祥义,故称“娄底”。
1区
娄星区:因二十八星宿中的娄星宿而得名。
2市:
(1)冷水江市:因冷水江而得名。(冷水江:两岸多井,井水冰凉,且汇于溪内。)
(2)涟源市:因处于涟水之上源而得名。(涟水:湘江支流。古名湘乡河。《水经注》 已录涟水。)
2县
(1) 双峰县:因双峰山而得名(双峰山:因两峰排列,尖如笔颖而名。)
(2) 新化县:取新归德化之义。
七.邵阳市.
下辖3区7县1自治县1市
由来:因位于邵水之阳而得名。(邵水:因邵陵郡而得名,曾称昭陵郡,后避司马昭之讳而改。)
3区:
(1)双清区:因双清亭而得名。亭因资、邵二水汇于其下,故名。
(2)大祥区:因境内之大祥坪而名。
(3)北塔区:因境内明代之北塔而得名。塔因位于邵阳县之北,故名。
7县:
(1)邵东县:因位于邵阳县之东而名。
(2)新邵县:因原为“新化”和“邵阳”二地,后自成一县,取两地之首字而得名。
(3)邵阳县:因位于邵水之阳而得名。邵水因邵陵郡而得名,曾称昭陵郡,后避司马昭之讳而改。
(4)隆回县:因其地之九龙回归之传说,后改称隆回。
(5)洞口县:因其地有一洞口以“双壁对峙”之地貌而得名。
(6)绥宁县:取以“安定”之寓意,扶绥安定。
(7)新宁县:取“绥定之后,不可不有新之宁。”之意,意为新得安宁。
1自治县:
城步苗族自治县:步者,水陆凑会之名;城者,言有故城之意也。故言城步。
1市:
武冈市:因两冈对峙,且接近武陵郡,故名。
八 .岳阳市
下辖3区4县2市
由来:因处天岳山之南而得名。(天岳山:据《三国志》和《读史方舆纪要》载,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孙策遣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诸将扼荆州刺史刘表之从子刘磐,置营幕于山之阜,因名幕阜山。亦称天岳山,因“山势嵯峨极,峰高可接天”而得名。)
3区:
(1)岳阳楼区:因境内之岳阳楼而得名。
(2)云溪区:因云溪而得名。 云溪:因其溪水两岸山峦重叠,云雾缭绕而得名。
(3)君山区:因君山而名。 君山:舜之二女,居于此,敬称君山(君妃)因秦始皇南巡至此而得名。
4县:
(1)湘阴县:因位于湘水之南岸而得名。
(2)岳阳县:因位于天岳山之南而得名。
(3)华容县:因境内之章华台和古容城而得名。(相传章华台为春秋时楚灵王六年(前535)所建。 高十丈,有宫室。《左传·昭公七年》:“楚子成章华之 台,愿与诸侯落之。”)
(4)平江县:因此地之昌江河水平坦、水流平缓而得名。
2市:
(1)汨罗市:因汨罗江而得名。 汨罗江:汨水、罗水合流而得名(罗水:汩罗江支流。在湖南省东北部。源出岳阳县东南部山丘。西北流折向西南流,经汩罗市东北部, 至汩罗市注入干流。)。
(2) 临湘市:因濒临湘水而得名。
九.长沙市
下辖6区2县1市
由来:①因辖区(从湘江至东莱,长达万里)故名长沙。
②古星相中的长沙星而名。
③因其地沙土重多而名。
6区:
(1)芙蓉区:因湖南的湘、资、沅、澧四水之滨多产芙蓉,故亦称芙蓉园而名。
(2)天心区:因境内天心阁而得名。(李沅度《重修天心阁记》载:“城东南隅, 地脉隆起, 冈形衍迤, 上建天心,文昌二阁以振其势,”后因只存“天心”匾额, 遂称之为天心阁。)
(3)岳麓区:因岳麓山而得名。(《南岳记》载: “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元和郡县志》云:“麓山在长沙县西,南隔湘江水六里。盖衡山之足也,故以麓为名。”)
(4)开福区:因开福寺而得名。(在湖南省长沙市湘春街外。五代时楚王马殷始建。宋张栻云:“长沙开福兰若,故为马氏避暑之地。所谓会春园者,今荒郊中时得瓦砖,皆鸾凤之形。”)
(5)雨花区:因境内雨花亭而得名。
(6)望城区:因城北的望城坡而得名。
2县:
(1)长沙县:同长沙市。①因辖区(从湘江至东莱,长达万里)故名长沙。②古星相中的长沙星而名。③因其地沙土重多而名。
(2)宁乡县:寓乡土安宁之意。又说以“其民安宁”。
1市:
(1)浏阳市:因处浏水之北岸而名。(湘江支流。又名浏渭河。古名浏水。《水经注》载:“浏水出临湘县东南,浏阳县西北。” 以水流清澈得名。浏:形容水流清澈。)
十、湘潭市
下辖2区 1县2市
由来:因湘州潭(昭潭)而得名。(湘水以北经昭山,山下有泉瀑也)
2区:
(1)雨湖区:因雨湖而得名,因明时一亲王春游于此,恰遇雨,感景而命名此湖。又言因地势低洼,积雨成湖而得名。
(2)岳塘区:因岳塘而得名。
1县:
湘潭县:因湘州潭(昭潭)而得名。(湘水以北经昭山,山下有泉瀑也)
2市:
(1)湘乡市:因湘水而得名:寓“湘水之乡”也。
(2)韶山市:因境内之韶山而得名。(相传舜南巡至此,命随从奏韶乐九成,引凤凰来仪。故称韶山)
十一.衡阳市
下辖5区 5县 2市
由来:因地处衡山之南而得名。(衡山:又称“南岳”。古名峋嵝山,又名霍山。)
5区:
(1)雁峰区:因回雁峰而名。(峰以南岳第一峰——回雁峰而名,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以傍回而名。)
(2)石鼓区:因石鼓山而名。(县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
(3)珠晖区:因珠晖塔而名。(塔地势较高,晨迎朝晖,晚披彩霞,璀璨夺目,如珠生晖。)
(4)蒸湘区:因蒸、湘二水于此合流而名。蒸水:因其气如蒸而名。
(5)南岳区:因衡山别称南岳而得名。
5县:
(1)衡阳县:因地处衡山之南而得名。
(2)衡南县:衡山之南而得名。
(3)衡山县:因衡山而得名。
(4)衡东县:因地处衡山之东而得名。
(5)祁东县:因位于祁山之东而得名。(属越城岭。在祁阳县境东北部。)
2市:
(1)耒阳市:因位于耒水之北而得名。(耒水:湘江支流。位于湖南省东南部。)
(2) 常宁市:寓为永远安宁之意。
十二.永州市
下辖2区 9县
由来:永州:因境内之永山和永水而得名。(永山“在零陵县南九十里。州因以名”。/永水“源出府西南百里之永山,东北流入湘江。州以此名”。)
2区:
(1)冷水滩区:因境内之冷溪(冷水滩)而得名。
(2)零陵区:因舜帝之陵墓——零陵而得名。
9县:
(1)东安县:因境内之东安江、东安山而得名,意寓“东山安宁”。又说以古驿场而得名。(东安驿场)
(2)道县:因境内的营道山而得名,另说因汉时之前“境有蛮夷曰道(道国)”而名。(营道山 “其始名曰营阳,又曰南营,又曰洪道”。《明一统志》 卷65永州府: 营道山 “亦名龙山。状似蟠龙。……唐改曰弘道,至宋始改今名”。)
(3)宁远县:寓“远人绥宁”之意。
(4)江永县:由江华、永定两县各取一字而名。
(5)蓝山县:因境内之蓝山而名。(蓝山,又称蓝岭,因四时苍翠,故名)
(6)新田县:因新田营、新田堡而得名。(新分乡置田以利民)
(7)双牌县:(泷泊shuang po/bo)(船行至此,水势始缓,方可停泊之意)
(8)祁阳县:因地处祁山之南而得名。
(9)江华瑶族自治县:因置县于阳华岩之江南,故名江华。【阳华岩,小江(沱江)】
十三.株洲市
下辖4区1市4县
由来:因境内槠树繁茂而得名,后改“槠”为“株”。
4区 :
(1)天元区:因天台山、园艺场而得名
(2)荷塘区:因“荷塘铺”而得名(境内荷塘中遍植莲藕,夏日荷花盛开而得名)
(3)芦淞区:因境内水中芦草繁茂而得名(有芦淞桥)
(4)石峰区:因境内山多石峰而得名
1市:
醴陵市:因城北陵地有甘泉而得名。(县北有陵,陵上有井,涌泉如醴。)
4县:
(1)株洲县:因境内槠树繁茂而得名,后改“槠”为“株”。
(2)攸县:因境内之攸水而得名。(古称攸溪,又称伯水。洣水支流。在湖南省东部。)
(3)茶陵县:因位于茶山之北,相传炎帝葬于茶乡之尾,即此,是茶陵。(一名景阳山。在今湖南茶陵县东。以林谷间多生茶茗,故名)
(4)炎陵县:因炎帝陵而得名。
十四.郴州市:
下辖2区1市8县
由来:以古郴州而得名,因其境内多林木也。
2区:
(1)北湖区:因境内之北湖而得名。
(2)苏仙区:因苏仙岭而得名(相传西汉时,苏耿于此修道成仙)
1市:
资兴市:因资兴江而得名。
8县:
(1)桂阳县:因处桂水之北,桂岭之南,亦称在桂洞之南,故称桂阳。(因山多桂而名)
(2)永兴县:为“永远兴旺”。舟辑往来,贸易通顺,可建邑而设市,特名为永兴。
(3)宜章县:原称义章县,以境内之大小章水而得名,后避赵光义之讳,将义改宜。
(4)嘉禾县:因仓禾堡而得名,寓“天降嘉禾”之意。(相传炎帝之时,降嘉禾,帝
拾之以教耕,以其地为禾仓,后置县,故称嘉禾。)
(5)临武县:因南临武溪水而得名。(曾称武溪,源出今花垣县西南老人山,东流经花垣、凤凰、吉首等县市,泸溪县治入沅江。一说即东汉魏晋南北朝武陵五溪之一。)
(6)汝城县:因境内之汝川而得名。
(7)桂东县:①因于桂阳之东而得名。②地处小桂山之东而得名。
(8)安仁县:寓仁化安抚之意,取自《论语》(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本文章部分资料参考《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以及《中国县级以上政区地名史考》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