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视野与历史情境——关于校史研究的思考
2022-10-06
来源:好走旅游网
057 学术视野与历史情境 关于校史研究的思考 王任 “校史”,简言之是学校的历史,是体现一所学校的发展轨迹、办学理念、精神脉络以 及人文气象的客观历史和记录文本。学校的历史应当是丰富多彩、多元共存、参差百态、包 罗万象的,特别是大学的历史更是一所学校时间的历史、空间的历史、群体的历史、生态的历史, 也是校园文化的历史、大学精神的历史、学术发展的历史。 20世纪末以来,高校校庆特别是一些著名高校的校庆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在热闹 的校庆现象背后,高等学校的校史也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领域。一所高校创建时间的溯源, 一位大学老校长的名言,一句大学校训的变更,甚至会成为一时传诵或争议的社会热点。校 史编修,作为教育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教育史、学术史、文化史、思想史的一个 重要交叉视域,已经成为诸多高校的“必修课”。校史编修,顾名思义是对学校的历史进行 编写和撰修。校史编修的体例、原则、取合、规范以至得失、评价,离不开历史文化情境和 当下时代环境的客观条件,也不离开校史编修主体素养和尺度把握的主观因素。通过历史文献、 遗存场景和影像记忆进行“还原现场”与“设身处地”的历史文化情境体验,是校史编修者 对历史常怀“温情与敬意”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笔者对高校校史多有关注并参与了一些相关的校史工作。现在,结合个人的思 考心得和有关校史编修的经历和体会,就学术视野中的“校史”及其历史文化情境,试述如下: 1.多元共存:校史编修的发展态势 中国的高等教育自l9世纪末正式算起,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路程。新中国成立 后,高等学校进行了重大的结构布局调整,随后经历了诸多动荡和坎坷。 “文化大革命”之 后,百废俱兴。1984年,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所有“文革”前建立的高等院校着手组织力 量编写校史,于是,众多高校纷纷成立了校史编辑室,组织人员开展校史的编修与研究工作。 1988年,举办了第一届中国高等学校校史研讨会,正式成立了全国高校校史编修的学术团体 “中国高等学校校史研究会” (2003年更名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从此, 全国高等学校编史修志工作普遍开展起来。就目前校史编修的存在形态而言,可以大致分为 以下几大类别:正史通史类、民间逸闻类、资料汇编类和学术研究类。 正史通史类:以学校党委、行政或校友会组织成立专门机构郑重其事编纂的“通史”为主, 具有时间跨度大、涵盖内容广、参与人员多、体例周全、字数繁多、文笔庄重等特点,代表性 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推出“中华学府随笔”丛书、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教会大学在中国”丛书 等。这些正史之外的“大学记忆”既迥异于官修正史, 也不同于小说家言,颇有一些不可多得的人文价值。 其中,陈平原先生的(《老北大的故事 较具代表性。 关于学校历史的个体的回忆文章,以其鲜活生动、 真实感人、注重细节、富有个性和特色而备受关注和 好评。比如,汪曾祺 西南联大中文系 、吴冠中 忆 母校科班 、陈丹青(《骄傲与劫难——陈丹青回忆 1978--1980年的中央美术学院 等等。1998年,北大 校报编辑部编选的校友回忆文集(《精神的魅力 修订 再版,并出版了其续编 青春的北大 ,一时颇为畅 销,至今口碑甚佳。近年来, “校史”的民间编修开 始以更加开阔的人文情怀和思想视野向纵深发展。钟 叔河编选的((过去的大学 、赵建林编著的(《解读北大》 等都备受关注。近年出版的何兆武先生口述的 上学 记 ,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大学风貌和心灵史,在历史 的追怀中不乏现实的镜鉴,可作广义的“校史”阅读。 同时,通俗普及以至图文并茂的校园文化读本也一时 风行,比如 清华地图》 北大那些人 等等。 资料汇编类:是对学校重要文献档案资料的整理 刊布,侧重“述而不作”。这类校史资料编纂目前尚 不多见,也是亟待加强的基础积累工作。主要有((国 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 北京大学史料 《清华大 学史料选编》 北京大学校史论著目录索引(1898— 2003)9等。其中,卓有成就的代表者是清华大学校史 研究室编纂出版的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四卷六册, 300余万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其中涵 盖了191 1年建校以来的政府文件、公文函电、办学规 程、会议记录、历史图片、各类统计数据、信件、名 录等等,其历史价值弥足珍贵。与论述性的校史著作 相比,此类史料选编更客观、更真实、更完整。其实, 如果没有资料汇编做基础,严格意义上的“通史”是 很难保证其编纂质量的。 学术研究类:校史编修和研究近年来已经作为独 059 立的研究课题进入了学术研究领域,并出现了诸多校 史研究专家和学术研究专著。清华校史研究专家黄延 复先生数十年执着于校史研究,出版有((梅贻琦教育 思想研究 、 ((梅贻琦与清华大学》、 二三十年代 清华校园文化 、((清华的校长们 、 清华风物志 等专著,成为了解和研究清华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著 作。教育史家苏云峰先生以扎实的教育史学素养从事 “校史研究”,代表专著有((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 (191 1—1929)》、((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28— 1937) 、 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 (1903—191 1)》等。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 “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以严谨敦厚的著述,总 结了现代中国大学校长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等诸 位大师的办学思想和人格风范,其中对校史、校风的 概括阐述不乏精彩篇章。近年,一些青年学者也开始 深入大学历史的研究。比如王东杰博士的学术专著 国 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 1939)》(三联书店2005年出版),将大学史放到社 会史、教育史和学术史的开阔视野内加以考察和研究, 以大学制度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联为场域,“小处着手, 大处着眼”,史料扎实,论述谨严,成为集中讨论中 国现代大学与国家关系的历史学专著。其中,不仅充 分利用留存档案,更以报刊、文集等各类文献相互比 证,还原历史的真实原貌,做出了积极而可贵的探索。 该书已经超越了校史编修的层面,而成为学术研究的 佳作。其他同类的学术著作还有 抗战时期的延安鲁 艺 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 国立中山 大学(1924—1937)》((抗战前的清华大学(1928— 1937)》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对“西南联大” 的研究已经成为一处重镇,其相关成果蔚为大观。 2012年翻译出版的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由美 国的易社强教授倾二十年之力写就,视角独树一帜。 史学家何炳棣先生称赞其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 综观校史编修和研究的现状,可以说呈现出正史通 史、民间逸闻、资料汇编和学术研究多元共存而又互补 嫒}荡R ART oF DESIGN 互动的良『生格局。正史通史、民间逸闻、资料汇编可以 作为学术研究的参考文献,学术研究的治学精神、方式 方法也可以为正史通史的编纂所借鉴。通读了正史与逸 闻、汇编和专著,大概才可看出一所大学的真面目和真 精神。同时,为保证“校史”的客观公正和严谨真实, 不为现实力量所左右,积极倡导校史编修和研究的独立 性、学术性品格,也是值得关注和考量的。 2.文献钩沉: “回到现场”的史料整理 在多元共存、丰富多样的校史编修格局中,应当 看到,与诸多综合性大学相比,艺术院校的校史编修 工作相对起步较晚、成果较少。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编 纂的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简史集 (浙江美术学院出 版社1991年出版)是为数不多的也是较为重要的一部 艺术院校简史的汇集之作,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 当前,艺术院校的校史编修工作随着校庆、评估、 考察等重要机遇的来临而得到了重视并编著出版了诸 多成果。但是,在重视程度、编纂体例、机构设置、 人员构成、经费投入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其 中,中国美术学院是十分重视校史编修并且成果颇丰 的。该校先后出版了 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年华》 与 历史同行——中国美术学院建校75周年图片选辑))等 校史著作。2008年,在80周年校庆之际编纂出版了 一系列书籍,主要有 学院的力量——中国美术学院 新时期三十年1978--2008文献集)) 漫歌怀忆——中 国美术学院八十华诞回忆录 域外艺履》((南山肖像 南山博文丛书))等。中央美术学院在即将迎来90周 年校庆之际, 中央美术学院院史丛书 中央美术 学院老艺术家艺术调查和资料抢救工程)) 关于中央 美术学院的“大学精神”研究 被列人中央美术学院“艺 术与人文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其他艺术院校也较为 重视校史编修工作,比如已经出版有 中央工艺美术 学院院史(1956—1991)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简史 四川美术学院校史(1938— 1989) 中国音乐学院史(1989一l999)》等。 但是,综观近十年来艺术院校的校史编修工作, 总体看来,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学校史料的发掘整理存 在较大缺憾,直接影响了校史编修的资料储备和立论 基础。在日常的史料征集、档案保存等方面,很多艺 术院校没有建设校史馆和档案馆,没有专设的校史编 修机构,没有专门的校史编修人员。长此以往,日积 月累,不被重视的大量的校史资料随着时间推移、人 事更替而日渐流失,最终难以收集整理。所以,近年来, 中央美术学院开展“老艺术家艺术调查和资料抢救工 程”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校史编修中的史料抢救工作, 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学习。2013年4月,中央美术学院 主办的“北平艺专与民国美术”学术研讨会以及在此 前后举办的 北平艺专精品陈列))系列展览,一时备 受瞩目,以其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研究有力推动了对 北平艺专校史和民国美术史的发掘与升华。 特别值得欣慰的是,2012年,在南京艺术学院 100周年校庆之际,一套“南京艺术学院校史研究丛刊” 正式出版,首批包括 上海美专研究)) 苏州美专研究 山东大学艺术系、华东艺专研究 和 南京艺术学 院早期校刊校报研究 四卷,还另出版有 上海美专 艺术文集 上海美专名人传略 ((上海美专音乐史》 图说上海美专))等。该校史研究成果以专题专刊的 形式,通过文献选刊、专题研究、人物钩沉以及口述 历史、史料辑录等多种方式展开,对南京艺术学院的 三个重要源头——上海美专、苏州美专和山东大学艺 术系以及作为南艺前身的华东艺专的历史进行了较为 全面而深入的整理和挖掘,力求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 为南艺校史研究提供新的深度和视野。出版系列校史 研究专刊,既是对南艺百年校史进行的系统研究,更 是对南艺百年校史进行的系统整理和保护,其意义十 分深远。历经多年的史料考索和沉潜钻研,该系列丛 刊以其严谨、扎实、厚重的学术风格,令人肃然起敬, 堪称当下艺术院校校史研究的典范之作。 正如史家所言, “史学便是史料学”,校史编修 061 首要的工作还是学校史料的搜集、发掘、整理和研究。 没有史料,校史即无从谈起。史料不扎实,高谈阔论, 氏任教北大,乃得益于蔡元培之“兼容并包”。但是 史实却是辜氏任教北大在蔡元培担任校长之前。所以, 史实是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想当然的。另外,从反面来讲, 任意发挥,大书特书,只会歪曲历史的真实。只有史 料打好基础,方可开展史实考析和史论阐述的深入研 究。史料主要包括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史料 的来源主要包括学校各类档案、文献和实物资料征集、 当事人口述历史、校报和学报等出版资料的历史记载 对具有档案价值的文献资料的擅自处理,特别是对一 些现场“孤证”的刻意修饰和加工,都会严重影响历 史的真实原貌。l:L ̄n,近年一些院校根据不可靠的文 献盲目地、牵强附会地“追根溯源”,有些重大事件 等。史料记载着岁月长河中曾经发生的真实事件或过 往人物,无论风云变幻的大历史场景或庸常琐碎的日 常小事件,抑或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籍籍无名的芸 芸众生,只要进入了历史研究意义上的史料收藏范围, 那么它就有可能会被记录、被记忆。在众多史料中, 经过甄别的历史档案的权威性与真实性的特征尤为突 出,它是某段历史的重要注脚和原始凭证。在史料的 储备和运用方面, 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 1— 1929)》从一个侧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其中, 筹设经过与沿革、人事网络与权力组织变革、校长人 选与继承风波、经费与校合及设备、学生素质与社会 背景等章节内容,充分利用了中研院近世所藏外交档、 学部档、清华大学藏档案以及500余期 清华周刊 等历史文献,考据严谨,立论扎实,自成一家之言。 相类而言,在笔者参与校史编修的过程中,应当说山 东工艺美术学院档案馆的各类档案,特别是图片档案 和人物档案的建立,也为校史编修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但是建校初期、1983年之前档案资料的相对匮乏,以 及有些档案价值的有限性,也直接影响并制约着相关 校史编修的文献空间。此外,校报((山东工艺美院报 、 学报 设计艺术 多年来的及时整理装订以及精选作 品集的编辑出版,都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校史文献系 列的编撰和学校年鉴编辑提供了有力的资料支持。 文献钩沉和史料考析是校史编修打基础的工作, 也是重要的“基本功”。在其过程中,求真务实、小 心求证的严谨的工作态度至关重要。比如,北大历史 上辜鸿铭拖长辫且持复辟论,但仍然在校任教。在转 相传诵这一事例时,产生了一种相当普遍的错觉:辜 用其他学校的历史照片等。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的是, 在史料运用过程中如果发现差错务必及时更正,以免 以讹传讹,以假乱真。 在史实考证方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纪事(1973— 2013)》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图鉴(1973--2013) 的编纂过程中遇到了众多需要考证的历史细节。比如, 为确定“当代社会变革中的传统工艺之路” 座谈会召 开的准确时间,编辑人员专门查阅了 装饰》、(《设 计艺术 等学术期刊,根据当时报道文章的准确记载 查证为1996年11月。再如,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 论研究会2007年年会”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召开之际, 与会专家在参观校史馆时见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 论研究会当年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成立时的合影照片。 而这幅照片也是工作人员用心搜集并经过了认真查考 的。还有一张在学校操场举行招生考试的历史照片也 几经考证,其拍摄时间最初误注为1986年4月,后 来在考证时咨询了当年教务处、学生处的有关人员和 监考教师,但是当事人的记忆也存在差异,有的记作 1985年,有的记作1991年,据回忆当时的考题和羊 年有关,由此可以推测为1990年或1991年,最后经 查阅1990年4月25日((山东工艺美院报》才确定了 准确的时间。 在文献的钩沉与整理中,历史的“细节”往往更 能凸现时代的风貌。不同时期的校徽、招生简章、入 学通知书、学生刊物、毕业生作品集以至成绩册、饭票、 晚会演出节目单等等实物资料,对于还原历史场景、 体验历史情境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在20世纪上半叶的 大学发展史中, “大学一览”、校报、纪念特刊等经 062 j最计劫代 ART OF DESIGN 常出版物的历史价值,尤其值得后人关注。其中丰富 的历史细节,尤可看出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精神表征。 陈平原根据校史资料所写((老北大的自画像——“校 庆感言”解读 便是“朝花夕拾”、重新解读历史细 节的校史研究佳作。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在诸多校史体 裁中,逐年编纂的年鉴具有及时总结、便于检索的优 势,是见证发展进程的权威文献和检索工具书。但是, 年鉴的编纂时间短,要求质量高,并且涉及学校的方 方面面,其编辑任务是相当繁重的。以((山东工艺美 术学院年鉴))(2003、2004、2005、2006、2007)五 卷的编纂工作为例,从2007年4月开始启动到2008 年9月基本定稿,时间跨度一年多,但是实际工作E1 只有数月。期间数名兼职编辑人员承担了五卷年鉴近 120万字的编纂工作。其中,各个撰稿部门和单位的 重视程度、支持力度是影响年鉴编纂工作的重要环节, 并且撰稿者主体素质的参差不齐会直接影响文稿的整 体质量。如果重视不够、支持不力、工作不到位,匆 忙应付、草草了事,年鉴编辑们在编辑文稿的过程中 就会遇到交稿迟缓、体例不一、错字连篇等各种各样 的困难,甚至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催交稿件、 反复修改、关系协调以至撤换稿件上。年鉴编纂工作 需要思想统一、体例明确、统稿严谨、配合有力,是 编纂思想统摄全局之下的集体智慧结晶,也是校史编 纂体裁中每年出版、最具“时效性”的一类。 3.图像证史:大学文化的影像记忆 摄影术发明百余年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 生活方式和历史与现实的记录形态, “影像史学”成 为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20世纪末 老照片 等“图 像证史”出版物风靡一时,将中国带人了“读图时代”, 从中也可看到历史影像价值的一个侧面。摄影特别是 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是关于正在发生、发展和发现的 事物现场的形象报道,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可以再现 人们的生存状态进而揭示人性的丰富内涵。 201 4/01 大学校史的历史文化记录与摄影密不可分,甚至 会成为一个时代的重要印记。比如,1935年刘海粟创 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第十七届毕业班师生和裸体模 特儿的合影,见证了曾经惊世骇俗、轰动一时的著名 的“模特儿风波”。以致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 探 索・发现 栏目发布“寻人启事”寻访那张历史照片 中的当事人和知情人,拍摄了题为((照片背后的故事 的人文纪录片,成为一部记录中国现代美术思潮和国 人思想变迁的纪实力作。 影像资料对历史记忆与书写的见证作用,是弥足 重要而无可替代的。但是影像的时空框定和取景选择, 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定并制约了校史编修的空间和可能。 摄影作品难免带有摄影主体的理念、素养、倾向等精 神层面的烙印。在整理图档和收集校史照片过程中, 编修校史者可以明显感受到“历史现场”摄影主体的 价值观念和时代氛围。对诸多会议、接待、座谈、集 体活动等的关注和聚焦,体现了对“大事要闻”的足 够重视,但是对课堂教学、师生生活等Et常场景有意 无意地忽略不计和淡化处理,使得几十年后难以找到 一张师生上课和学生公寓场景的照片。聚焦非常事件, 忽略日常生活;重视集体行为,忽略生活细节,这背 后自然有一种潜移默化的“集体无意识”。当然,因 部署安排、摄影技术等原因造成对重要事件的遗漏、 差错和缺陷,那也会是无法弥补的重大遗憾。 在大学文化的影像记忆方面,一些历史时空中的 “有心人”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在北大校史中有一张 北大女生在宿舍安静地织毛衣的老照片,它是著名摄 影大师马克・吕布1965年走进中国大学校园时拍摄的。 在一片“红海洋”的激烈与动荡中,马克・吕布独具 慧眼,以自己的历史观念和独特视角为一个时代留下 了独到的风景和注脚。还有 老照片》发表的一张在 阔大敞亮的图书馆里诸多学子埋首用功但没有主题人 物的“空镜头”照片,它看似平静却真实地再现了20 世纪30年代清华学子日常的刻苦学习生活。在黄延复 先生的 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一书中,收录了 大量反映旧日清华师生衣食住行的历史图档,包括教 授住宅、师生衣着、学生出行、就餐场景、校园社团、 校车留影等等,可看出当时拍摄者和存档者细致入微 的历史意识。 为了“回顾匠心独运的设计历程,追寻学院文脉 的历史踪迹,启迪温故知新的未来前景”,山东工艺 美术学院历经多年筹划编纂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校 史(1973—2013) (简称((校史》)、 山东工艺 美术学院图鉴(1973—20l3) (简称(《图鉴》)。 在其编纂过程中,也及时搜集和抢救了一批重要的影 像史料。济南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和山东省工艺美术 学校原址在济南市历下区历山路东仓,在其后30多年 时间里,校园原址几经易主,现在是一所中学的校址。 2007年夏、秋,校史编修者历经多方寻访最终难以找 到一张呈现济南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和山东省工艺美 术学校校门全貌及校园建筑环境的老照片。为了寻访 旧迹、获得第一手资料,也是为了体验“现场”历史感, 校史编修者在“十一”假期期间专程寻访了位于历山 路东仓的校园旧址并拍摄了校门和建筑环境,留下了 辅证历史的影像资料。当时,历山路拓宽工程正在紧 张施工,置身其间已经感到紧靠马路的校门危在旦夕。 果然,数月之后的2008年4月,1980级校友返校寻 访旧址时,校门已经荡然无存,校内建筑也岌岌可危。 记录校门影像和建筑环境的照片,留下了最后的珍贵 记录,随即编人了(《校史 和((图鉴 。 在搜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校史资料的过程中,汇集 整理了众多见证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和学者来访的历史图 片。例如,1985年4月,著名学者、艺术家、“敦煌 守护神”常书鸿先生携夫人李承仙以及中央工艺美术学 院郑可、李绵璐等访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在搜集史 料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张不经意间留下的当年坐席安 排的手写草稿,见证了现场来宾姓名和当时的座次,顿 时给人“回到现场”的历史感。在教师事迹资料方面, 搜集到了很多历史资料,诸如周成镳教授主创设计的银 行储蓄徽、共青团团徽,楚启恩教授跟从张仃先生创作 063 壁画(《哪吒闹海》时的留影照片,褚璞教授设计创作的 英雄山纪念碑等等。还搜集到了诸多校友的图片资料, 例如校友刘文洁创作的全国美展金奖作品(《物华 、校 友藏恒望创作的全国美展银奖作品((三月三》、校友肖 勇主创设计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等。这些都成为 见证学校发展历程和办学成果的重要史料。同时, 图鉴 分设“领导关怀” “重要纪事” “教学活动” “校园生 活”以及“教师风采” “师生作品” “文献图录”等章 节,努力兼顾到各个方面的历史风貌、文化记忆和人文 价值。此外,校史编修成果的呈现方式以至版式编排也 颇为重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简史》即以图文互证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50余年的 办学成就和发展历程。 ((学院的力量——中国美术学院 新时期三十年1978--2008文献集 则更多地以大幅满 版的珍贵历史照片重温了80年的历史文脉。 4.以史为鉴:历史回顾的现实启示 校史的价值和意义,一般被概括为“资政、存史、 育人”,具有彰往而察来、温故而知新的现实功用。 应当认识到,校史并不是简单的史料梳理,它可以通 过还原历史文化情境,弘扬大学文化精神,再现学校 的办学传统、文化氛围、师生风采、校友事迹,可为 广大师生浸濡其间、构筑精神家园提供寥廓时空。加 强校史编修和研究,可以提炼大学校风学风,可以丰 富校园文化,可以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从而通过潜 移默化的方式激发在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学生的 成长成才,使学生形成学校和社会所期望的诸多优良 品质。正如有人论及的, “校史教育应是高校新生入 学时的必修课,是育人工作的起点。一个学校的历史 和传统精神、学术文化氛围和校友的榜样,都将对一 代代学子产生终身铭记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校史编修过程中,校史文献与文物的长久保存和 承传具有深刻而久远的现实文化价值。南京艺术学院 根据1923年的历史照片在校内还原修复了“上海美术 专科学校”的校门,体现出对学校发展变迁过程的见 垮斟甍求 ART OF DESIGN 证和回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清华大学新址教学楼 内易地移建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时期的红色古典校门, 以校史旧物怀念和重温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中国美 术学院在校园内多处复制镌刻了蔡元培先生题写的“国 立艺术院”,体现80年一脉相承的历史文脉。清华大 学则及时编撰出版 清华大学人文学科年谱 ,推动 清华人文学科的历史承传与现实复兴。 校史资料对于家事国事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交流, 也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价值。比如,2005年4月,国 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北大时收到了校方赠送的其母赵兰 坤女士当年在燕京大学学习时的学籍资料复制件,令 连战颇为感动,进而增进了彼此情感的交流。同年9 月文化名人李敖在北京大学演讲后,校方向李敖赠送 了其父当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时的照片,让李敖感到惊 喜。校史资料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功用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应当指出的是,现实的校史编修和研究是 离不开历史文化情境和时代语境的。清华大学老校长 梅贻琦有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 师之谓也”,仅这一句话在流传中即出现了不同的诸 多版本,但是语词背后的精神实质是现在很多人共同 关注和认可的。而梅贻琦一生主张的“通识教育、教 授治校、学术自由”三大教育理念,却是历史上人们 讳莫如深,直至今天也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蔡元培 先生主张“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在 很长一个时期也是不被认可和接受的。长期以来,那 种遵从长官意见、行政命令而奉命开展的校史编纂, 时常干扰学术性的校史研究,难以保障秉笔直书的历 史真实。所以,校史编修和校史人物评价总是难以摆 脱现实的左右和时代语境的规约。 “一切历史都是当 代史”是有其深刻内涵的。 对于当下的校史工作而言,亟须开展有规划、有 重点、分层次、分步骤的编修和研究工作。首先,应 当广泛开展校史资料征集工作。历史资料如果得不到 及时的整理和保存,即使非常珍贵和丰富,也会逐渐 地流散和遗失,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校史编修不是 应时性、应景性、阶段性的工作。在持之以恒的日常 工作中,更需要切实加强校史馆、档案馆的制度建设 和人才培养,确保良好工作作风的传承,确保校史资 料的及时地严谨地整理、研究、刊布。同时,还应积 极开展校史的专题研究和学校通史的编纂工作。既要 展开时代背景、制度设计的“宏大叙事”,又要关注 日常校园的丰富细 既要分门别类地开展专题研究, 又要高瞻远瞩地总体把握;既要凝聚集体智慧,又不 能搞蜂拥而上的“人海战术”,否则风格不一、参差 不齐,导致众口难调、面目模糊、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总之,校史编修工作是一项严谨缜密、任重道远的长 期性的工作。 进入学术研究视野的校史编修,一定程度上是对 历史记忆的修复和建构,是对历史文化情境的复原和 升华,是对当下现实的镜鉴和观照。心怀一种尊重和 理解的态度,竭尽所能地去触摸、体会和感悟历史, 从而较多地接近和还原历史的真实,是一种难得的精 神境界。正如史学家钱穆先生所言:对以往历史略有 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这 样的境界,亦是校史编修者所应当追求的。 王任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参考文献: 1.黄延复.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H].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0 2.杭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简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冯克力主编.老照片(1—90辑)[H].济南:山东画报出板社, 1996-2013 4.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校史(1973—2013)[H].济南:山东美术出 版社,2013 5.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纪事(1973—2013)[ ].济南:山东美术出 版社,2013 6.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图鉴(1973-2013)[H].济南:山东美术出 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