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戴震古文献语言解释学的主要方法研究

2023-06-11 来源:好走旅游网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7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1ogy(s0cial Sciences Edition) No.7 0l7 戴震古文献语言解释学的主要方法研究 石开玉 摘要:戴震在古文献语言解释的文字、音韵、训诂方面成就非凡,撰有《六书论》《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声韵考》《声类 表》《方言疏证》,并创立了一些古文献语言解释学的重要方法,如以字考经、以经考字,由声音、文字求训诂,依据古音推 证古字,多重证据并用,融字义考辨、词义训释于精核的名物、典制考证之中等方法。这些方法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 关键词:戴震:古文献语言解释学;以字考经;以经考字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7)07—0080—03 作者简介:石开玉(1972一),男,硕士,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历史丈献学 收稿日期:2017—05—22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2017年高校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国内外访学研修项目“乾嘉皖派学者的文献整理及其方法研究” (GXFX2017214)资助。 文字、音韵、训诂是对古文献进行语言解释的3 字:说字者,就字傅合而不可通于经。”l3 因此,戴震 主张“一字之义,当贯群经,本六书,然后为定。” ]369 此法既是训诂方法,也是训诂中支配与处理材料的 方法。 种主要手段。在我国传统古文献学中,语言学被称为 “小学”,包含文字、音韵和训诂。清儒以小学为治经 途径,大多走的是“音训字”“字释词”“词通经”的路 线。戴震也是如此,他精字韵、通音声、明训诂,在古 文献语言解释的文字、音韵、训诂方面有诸多成就。 例如,在文字学方面,撰有《六书论》3卷,现仅存《六 书论序》,由序可知此书是对汉以来诸家言文字六书 者的学说进行考辨以正其谬;1745—1763年撰有《答 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一文,是对汉字“六书”(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阐释的权威性论文。在 这里所说的“贯群经”,就是说要考察文字在经 籍中实际运用的情况;所谓“本六书”,就是要根据指 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汉字本身的结构 或借用规律来考察。一方面,戴震主张通过文字训诂 人手来考证古代经学典籍;另一方面,他又主张通过 贯穿理解群经之义来确定一字的准确意义。 由此可见,戴震认为理想的古文献语言解释境 界,是在字义的训释中融进自己对经义的理解,从而 音韵学方面,著有《声韵考》4卷、《声类表》9卷。在训 诂学方面,有专著《方言疏证》。从这些著作中,可总 结出戴震的古文献语言解释学的主要方法。 一将字义、经义紧密地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在说解之 时,既要顾及解释对象的语言环境和它在群经中的 运用,又要使解说有文字学依据:既反对缘辞生训, 又反对不顾经文而一味说字。如戴震在《毛诗补传 、以字考经、以经考字的方法 戴震打破字书、韵书和旧注的局限,重视它们但 序》中说:“今就全诗考其名物字义于各章之下,不以 作诗之意衍其说。盖名物字义,前人或失之者,可以 又不迷信它们,而是注意通过对实际语言文字材料 的分析归纳,确定字义,从而达到从原始材料出发探 详核而知,古籍具在,有明证也。作诗之意,前人或失 之者,非论其世、知其人,固难以臆见定也。”ts] 这一 求字义的科学方法的高度。此即他所说的:“故训音 声,自汉以来莫之能考也久,无怪乎释经论字,茫然 失据。此则字书、韵书所宜审慎不苟也。虽旧韵相承, 其中显然讹谬者,宜从订正。”…州强调对字书、韵书 决不可盲从,而宜“审慎不苟也”。段玉裁的弟子陈奂 在《说文解字注・跋》中记载了戴震在谈到自己治学 的特点时曾自言道:“仆之学不外以字考经,以经考 字。” 2 戴震之所以如此强调以字考经、以经考字,是 原则也贯彻在他后来所著的《毛郑诗考正》与《杲溪 诗经补注》之中。考释字义是戴震训释《诗经》的主要 事项,但这并不是他研究《诗经》的全部内容,戴震还 十分注重经义的揭示,并且这种揭示是与字义解释 紧密结合的。戴震的这种说法与做法是很有科学道 理的,因为一个字的确切涵义,往往需要通过分析实 际语言材料,在充分理解实际语境的基础上,才能真 正把握语义。 因为他认为当时“大致说经者.就经傅合而不可通于 一80— 二、由声音、文字求训诂的方法 汉字是一种集形、音、义于一体的语言符号系统, 因而训诂有形训、音训、义训3种传统方法。大部分 字由意符、音符构成,这就决定了汉字在因形以辨义 之外,还可以因音以辨义。然而,因音辨义不能根据 几千年后已经变化了的音来辨之。而必须依据经书 发生时代的音系来辨之。戴震能够完全打破汉字形 ‘疗’为‘治’,‘疗’又可从‘惺’为 陇’。”【l” “通用”是戴震在《方言疏证》中对古音通假字的 训诂,是从声音相通关系方面来训释词义.这样的例 子有100多处。例如,卷一“慎、济,忧也”条,《疏证》 日:“ 陇’、‘优’,古通用。”l111 卷十“懦、疗,治也”条, 戴震作的案语日:“‘摇’、 曙’,古通用。”… 卷十三 云:“盟,且也。”《疏证》注日:“监,读为姑息之姑。《广 雅》:‘嫜,且也。’皆古字假借通用。”[11229 再如,《屈原赋注・音义》也是典型的“由声音、文 字求训诂”之作。它有3卷,其内容主要是对字音的 注释。《音义》的注音包括2个内容:一是为一般的疑 难字注反切;二是为韵脚字注古音。《音义》中共注古 体的局限,从读音上去求义,从而使字义辨析日趋精 细,这是他对古文献语言解释学的一大贡献。此即他 指出的:“义由声出……因声而知义。”_1_3ss戴震进一 步指出:“夫六经字多假借,音声失而假借之意何以 得?故训音声相为表里。故训明,六经乃可明。”_4]3s 在此,他强调了通音声、明假借的重要性。 音116个,其中《离骚》34个、《九歌》22个、《天问》21 个、《九章》30个、《远游》4个、《卜居》3个、《渔父》2 个。此外,《音义》的内容还有对词义的训诂、对古今 字或雅俗字的考辨、对一音数义或一字数音的区分、 对旧注的辨正、对形近易混字的辨别,等等。 由上述可知。戴震能区分本义和他义。注意到字 不仅如此,戴震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字书主 于训诂,韵书主于音声,然二者恒相因。音声有不随 诂训变者,则一音或数义:音声有随诂训而变者.则 一字或数音。大致一字既定其本义,则外此音义引 申,咸六书之假借。”[ ]33 这里虽然对引申义和假借义 音与字义的关系,通音声、明假借、晓声训,而且特别 注重“由声音、文字求训诂”。因此,戴震超越了单纯 仍未进行分辨,但对假借义的分析是相当精确的。正 因为字有通假,义有声训.所以戴震特别重视从字音 去辨析字义。他说:“震之疑不在本义之不可晓,而在 依靠字形和假借的传统训诂方法,而是大胆地运用古 音研究的成果,将训诂扩展到语词、音义关系的内部, 变文字的训诂为语音的训诂,提出了以声韵为中心 展转引申为他义,有远,有近,有似远义实相因,有近 而义不相因,有绝不相涉而旁推曲取又可强言其义。 区分假借一类而两之.殆无异区分谐声一类而两之 的训诂理论和训诂方法,即“音义相因”“因声知义”. 用来解释各种音、义相关的词语,以达到由声音、文 字求训诂的目的,这在训诂学上是很有见地的创举。 也。六书之谐声、假借并出于声。谐声以类附声,而更 成字;假借依声托事,不更制字。或同声,或转声,或 声义相倚而俱近,或声近而义绝远。谐声具是数者, 假借亦具是数者。”[11研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 如此,才能避免在训诂方面望文生义却不得本解、真 三、依据古音推证古字的方法 由于汉字的字、音、义往往是统一的,不能割裂, 所以字、音、义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基于这种规律, 戴震能够依据古音推证古字。例如,在乾隆二十年 义的常见弊病。 《方言疏iiE))是戴震遵循“由声音、文字求训诂” 原则的典型例证。书中对《方言》进行了创造性的疏 (1755年)秋,他在给王鸣盛的信中论及《尚书・尧典》 中“光被四表”一语时,以丰富的古音学知识推证 证,其中多用“声转”“语转”“通用”之语。 “声转”是指字音声纽的变转,戴震一般用“声之 “光”字必为“横”字之误写。《尚书・孔安国传》云: “光,充也。”义本源于《尔雅》:“光,充也。”孑L颖达的 变转”“一声之转”“声之微转”等表示。如卷十一云: “蝇,东齐谓之羊。”戴震作的案语日:“‘蝇’、‘羊’一 声之转.羊可呼蝇,蝇亦可呼为羊。方音既异,遂成两 《五经正义》云:“光,充也。《尔雅・释言》文。”历来都 是把“光”字解释成“充实”的“光”。戴震却不苟同,他 指出“光”字不过是个“桄”字,这个“桄”字的古音是 “古旷反”,“光”字与此字同音,隋陆德明的《经典释 文》云:“横,古旷反。”可见,“光”是“横”的通假字,或 者说“光”即“桄”的讹写,“桄”是“横”的古字。因此, “光被四表”应该是“横被四表”,“横被”即“广被”,原 名。书中皆此类,注以为不宜别立名,非也。”_1]1 “语转”或称“语之转”“转语”。郭璞在给《方言》 作注时,多处用“语转”一词来对原著进行阐发。戴震 在《方言疏证》中沿用“语转”一词以疏通词义,其“语 转”的作用与扬雄、郭璞所言相同。“语转”一般指字 的语音的变转,包括声、韵、调3个方面的变转。例 句相当于“横于天下”“横乎四海”。据此,戴震断定 “《尧典》古本必有作‘横被四表’者。”I4]27 后来,戴震的破译被文献所证实。时隔两年后, 如,卷一“敦、丰,大也”条,戴震作的案语日:“‘敦’、 ‘大’语之转。”[1】】 卷十“惺、疗,治也”条,戴震作的案 语对之疏证日:“‘疗’、 曙’,语之变转,故 曙’可从 一钱大昕从《后汉书・冯异传》中找到了“横被四表,昭 假上下”的句子,证明了戴震的推断是正确的。稍后, 81— 姚鼐也从班固的《西都赋》中查到了“横被六合”的句 子作为佐证。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戴震的族弟戴 往往融字义考辨、词义训诂于精核的名物、典制考证 之中,进而探得圣贤之道。此即他所说:“仆自十七岁 受堂也从《汉书・王莽传》中找到了“昔唐尧横被四 表”一句,洪榜、段玉裁等人也先后从古书中找到了 时,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 字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语言。”l4j5 “由六书、九 数、制度、名物,能通乎其词,然后以心相遇。”… 戴震关于名物、典章制度的精辟考证,在其所遗 留的文献著述中随处可见.而最集中的是他于乾隆 “横”“光”古音通假的例证。这些都证实了戴震根据 古音推证古字、断定字义之原则的合理性。戴震对 “一”字的考证,先后吸引了王鸣盛、钱大昕、姚鼐、戴 受堂、洪榜、段玉裁等众多学者的参与,足见戴震依 据古音推证古字的原则在当时影响很大。 十一年(1746年)在故居“游艺塾”著成的《考工记图》 2卷,这是他研究《考工记》的杰出成果。书中对《考工 记》中所记载的兵器、车制、食器、宫室、明堂、宗庙、 四、多重证据并用的方法 戴震在注解古文献时,力争多方搜集各种证据 井田等古器物制度一一详细地加以考证,并用图明 晰地画出来以供后人参考。这被纪昀称赞为是“触事 广义,俾古人制度之大暨其礼乐之器,昭然复见于今。 兹是书之为治经所取益固钜 ”l6] 来证实某一问题,如本证、旁证、事证、书证等,将事 实材料与合理推证互相结合,从而多重证据并用。此 即他所说:“搜考异文,以为订经之助;又广肇汉儒笺 注之存者,以为综考故训之助。”l4【37 下面举例说明: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有“匏有苦叶,济有深 涉。深则厉,浅则揭”一句,戴震训“厉”之义为“桥”: 戴震在自序中也阐述了《考工记图》一书是“立 度辨方之文,图与传注相表里者也。自小学道湮,好 古者靡所依据。凡六经中制度、礼仪,核之传注,既多 违误,而为图者,又往往自成诘诎,异其本经,古制所 以日就荒谬不闻也。旧《礼图》有梁、郑、阮、张、夏侯 在《毛诗补传》中,戴震作按语日:“厉,不成梁之名。 《说文》云:‘履石渡水也。’盖浅水褰衣而过,稍深必 有厉乃可过。今山涧中水深一二尺,多置石,令人步。 诸家之学,失传已久,惟聂祟义《三礼图》二十卷见于 世,于考工诸器物尤疏舛。” l3”书中在进行大量名 若更深,则宜为梁矣。《有狐》篇以‘淇梁’、‘淇厉’并 举是也。”[5] 在《毛郑诗考正》中,戴震进一步对此加 物、典制精密考证的同时,融入字义考辨、词义训诂, 纠正了原书中郑众、郑玄、陆德明、孑L颖达等人的一 以考释:“《传》:‘以衣涉水为厉,谓由带以上也。’震 按:义本《尔雅》。然以是说《诗》,既以衣涉水矣,则何 不可涉乎?似与诗人托言‘不度浅深,将至于溺不可 救’之意未协。许叔重《说文解字》‘袜,履石渡水也’, 些错注,并自定其字义、词义以为补注。例如,在该书 卷上《释车》的“彀末小红谓之卓并”条,戴震注日:“今 并作轵,与鞘内之轵混淆,非也……轵本作靳,讹而 为轨,觏耕二字少见,非改为轵,即讹为轨。学者麋涉 引《诗》‘深则袜’,字又作‘漏’,省用‘厉’。郦道元《水 经注・河水》篇云:‘段国《沙州记》:吐谷浑于河上作 桥谓之河厉。’此可证桥有厉之名。诗之意以浅水可 褰衣而过,若水深则必依桥梁乃可过,喻礼义之大防 不可犯。《卫诗》‘淇梁’、‘淇厉’并称,‘厉’固‘梁’之 属也。足以证《说文》之有师承。”_5_5 由上例可见,戴震对“厉”字的考证与训释,有本 古经,未能综贯,宜其不辨。陆德明、孔颖达诸儒,亦 时时杂出谬解,则未有定识故也。”[ ]347 此外,戴震的《学礼篇》专门考释古礼制名物,他 认为此《学礼篇》能有用于当今,即他所说:“古礼之 不行于今已久,虽然,士君子不可不讲也。况冠、婚、 丧、祭之大,岂可与流俗不用礼者同。”[4l3研戴震的《记 冕服》等13篇典制考证加词义训释的文章,是对礼 证,有旁证,有材料举证,还有推理论证,否定了《尔 雅》之说而肯定了《说文解字》之说,严密合理,足以 令人信服,也体现了多重证据并用的原则 制中的朝、祭、丧等不同场合的服饰冠冕典制的详细 辨析文字,对今天研究《三礼》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戴 震还著有《诗经二南补注》2卷、《毛郑诗考正》4卷、 《尚书义考》2卷、《仪礼考正》1卷、《春秋即位改元 考》1卷和《孟子字义疏证》等,对宗庙、宫室、礼乐之 五、融字义考辨、词义训释于精核的名物、 典制考证之中的方法 名物典制之学,繁难杂冗,歧说多出,十分难治。 以名物、制度通经义,是戴震治经之入门功夫。戴震 认为圣贤之道存在于名物、典章、制度之中:“理义不 存乎典章制度,势必流入异学曲说而不自知。” 铷 “士生千载后,求道于典章制度而遗文垂绝。”_4_卯 正是 由于这个原因,戴震特别注重也十分精通名物、典章、 制度的考证,而他在对古文献进行语言解释的实践中, 器等名物、典制也都进行了有参考价值的精核考证。 并在考证的同时,对许多关键的字、词,广搜旧注以 精确地辨析其义,体现了融训诂于名物、典制的精核 考证之中的原则 六、结语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小学研究不仅受到前所未 (下转第98页) 82一 性”与“分散性”相济…。频次≥60次的51个核心关 键词的频次占总频次的51.2O%,集中性强;频次为1 次的1 082个关键词的频次占总频次的49.80%,分散 100篇研究论文。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有机结合,本土 化与国际化研究的融合,综述、述评研究的增多,是 2O06—2015年档案学研究方法上的亮点。 第三,从研究过程看.档案学研究经历了从实践 性明显。从横向数据看,档案学研究“不变”的核心主 题是档案、研究、管理和档案馆,持续热点和研究焦 点是档案工作、数字化、档案资源建设及档案的服务 和利用问题,反映了这l0年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和成 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2006年档案学研究关注档 案工作、档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2008--2010年注重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理论探讨;2012--2015年研究 熟性,焦点集中,档案学科发展脉络清晰。从纵向数 据来看。在这10年中研究的热点“变”数众多,思维 回归实践,焦点在数字档案馆、档案管理体制、电子 文件管理等的建设。这种从档案工作问题一档案学 理论研究及指导应用一档案事业实践的循环往复的 发散,从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到各类技术的应 用,从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档案保护、利用、开放的 探索到档案管理体制及模式、档案教育及课程体系 的改革,从信息时代档案的安全、风险等因素的思考 到“世界记忆工程”在档案学领域引发的民族记忆、 档案记忆、数字记忆、记忆数字化等的学术探讨热 过程,体现了档案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傅荣校,解俞.十年来(1995--2004)档案学热点问题分布: 基于《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中国档案》论文分析l J1. 档案学通讯.2006(6)。 [2]傅荣校,周雪.十年来档案学研究成果简要评述:基于(20O0— 2009年)中国知网学术资源总库档案学论文数据分析『J1.档 案学通讯.2010(2). [3】倪丽娟,于淑丽.档案学研究热点分析:基于2004--2008年 潮,充分展现了档案学研究内容的创新性、拓展性和 学科发展的前沿性与动态性。 第二,从研究方法看,档案学的研究方法趋向多 样化。总体来看,定性研究仍占主流,知识图谱研究 已兴起,文献计量方法、统计软件的有效运用,促进 《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论文关键词的词频分析l J1.档 案学通讯,2010(1). f4】安秀芬,黄晓鹂,张霞,等.期刊工作文献计量学学术论文的 关键词分析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6). [5】袁良乎,汤建民.2OOl-2oo6年国内翻译研究的计量分析:基 于3种翻译研究核心期刊的词频统计『J1.上海翻译,2007(3). 了定量研究的发展,实证类、调查类的文章逐年增 多;档案学研究主题百花齐放,综述类、述评类的研 究也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中国现当代的档案学本土 化研究优势明显,对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 利亚等国外档案学的研究增量明显.10年问有近 (编辑:文汝) (上接第82页) 有的重视,而且在古文献考据和哲学思想阐发中起 着先导作用。戴震作为清代乾嘉学派的核心人物、考 据大师和哲学大家,他所开创的这些古文献语言解 释学方法,被其他同代乃至后代学者效仿、继承,从 而促成了18世纪中国古籍考证的繁荣乃至19世纪 【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1338. [3】杨应芹,诸伟奇.载震全书二[G】.合肥:黄山书社,2010:7. [4]杨应芹,诸伟奇.戴震全书六[G].合肥:黄山书社,2010. [5]杨应芹,诸伟奇.戴震全书--[q.合肥:黄山书社,2010. [6]杨应芹,诸伟奇.戴震全书七[G].合肥:黄山书社,2010:240. [7】杨应芹,诸伟奇.戴震全书_if-[G].合肥:黄山书社,2010. [8]石开玉.明清徽州传统家训中的女性观探析『J1.重庆三峡学 院学报,2016(5).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发展.而这些又进一步促进了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8] 参考文献: f1]杨应芹,诸伟奇.戴震全书三[G].合肥:黄山书社,2010. (编辑:文汝) 一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