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2021-04-09 来源:好走旅游网
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特点:

1、启蒙性:

3至6岁的儿童虽然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仍需睿智的引导者的引导。幼儿园教育就应该成为这样的一个引导者。因此,幼儿园课程自然也就担负着启蒙的基本任务。所以,幼儿园课程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去开启幼儿的智慧和心灵、萌发他们优良的个性品质。 2、生活化:

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幼儿园教育目标内容的广泛性,也决定了保教合一的教育教学原则。儿童只能在生活中学生活、在交往中学交往、在做人中学做人。所以,幼儿园课程带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课程内容要来自于幼儿的生活,课程实施更要贯穿于幼儿的生活。

3、游戏性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他们的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在幼儿园课程中,学习与游戏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幼儿的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能让幼儿在其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发展。因此,幼儿的游戏活动本身就是幼儿园课程结构中的重要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即使在教师专门设计、组织和指导的学习活动中,“游戏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即要符合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为此,《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4、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 儿童心理学表明,儿童主要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周围世界,他们只有在获得丰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幼儿的这种具有行动性和形象性的认知特点,使得他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成为其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也使得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性活动为基本的存在形式。 对幼儿来说,只有他们在活动中的学习,通过直接的经历、感知和相互作用,他们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他们才能理解这种学习的价值。离开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体、生动的活动,幼儿园课程往往就缺乏了鲜活的生命力。所以,脱离了儿童的活动和直接经验,教学就会变成记忆力的训练。 5、潜在性

上述幼儿园课程的种种特点,决定了它与中小学课程的另一个不同点,即课程的潜在性或隐蔽性,即通过环境影响幼儿的的发展。有人甚至将其视为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的最根本的不同。

第三章 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纬度的理论取向 指导思想、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教育思想 第一节 指导思想理论

一、马克思以“美的规律塑造人”理论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生产他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所谓“人的生产是全面的”,

二、毛泽东人的全面教育理论

毛泽东的人的全面教育思想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他认为,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要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当前,我们要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全面教育思想,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更有成效的教学模式,以便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或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邓小平“三个面向”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坚持和发展党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这包括:坚持和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发展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四有”新人的方针;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

四、科学发展观理论

科学教育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的体现,是关于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与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坚持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教育全面全面发展。坚持教育的协调发展。坚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心理学理论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所创立,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格思里、斯金纳等。他们认为,只有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只有客观的实证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因而主张用客观的实证的方法去研究人的行为,极力反对人的心理和意识的内省研究。认为个体所有行为的产生和改变都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其实质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关系的联结。

1、华生的学习即“刺激一反应”行为主义心理学。

2、斯金纳“反应一刺激”。)则强调他认为刺激就是强化,应把强化作为促进学习的主要杠杆。这些理论所描述的认识过程和学习活动都是操作性的线性关系,具有单一性、固定性和机械性特征。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主张把课程目标和内容分解成小单元,然后按照逻辑程序排列,步步递进,强调程序教学,教学中的强化与矫正;②强调行为目标;③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由简至繁的累积;④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⑤主张采用各种媒介进行个别教学;⑥提倡教学设计或系统设计的模式;⑦主张开发各种教学技术;⑧注重教学绩效、成本一效应分析和目标管理。

二、认知心理学

当代认知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认知过程就是人脑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信息加工过程包括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提取、输出的过程。这是一个系统的加工过程。这一过程由大脑控制,大脑中有一个“执行的控制过程”,控制系统包括目的系统、策略系统、计划系统、监控系统四部分,这些系统协同配合,有力地影响信息加工的执行过程。

当代认知主义心理学还提出了元认知的新理论,这是一种关于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理论。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可看做认知结构,它涉及三个方面:知识的表征、知识的类型和知识的组织。

1.知识的表征

表征是指知识或信息储存于大脑的方式。皮亚杰认为,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

阶段性,儿童认识世界有四种不同的认知图式(结构):0—2岁为感知运动阶段;2—7岁为前运算阶段;7—11岁为具体运算阶段;11—15岁为形式运算阶段

美国布鲁纳在研究皮亚杰的四种不同认知图式的基础上,提出知识结构和呈现知识的形式。他指出,知识结构的三种方式:一是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二是结构的经济原则;三是结构的有效力量。三者随着对学习者的不同年龄、不同“作用”和与学科之间的差异的适合程度而有不同的变化。

皮亚杰和布鲁纳关于认知结构的理论,使我们认识到,儿童心理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上,具有性质上的变化,这种性质上的变化表现为认知方式上的变化。课程与教学方法的运用,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特点,同时,也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朝着儿童认知发展的正确路向去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知识的类型

知识的类型是指语义记忆的类型,语义知识可分为三类:①描述性知识,是属于事实性知识,主要描述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②程序性知识,是指一系列操作程序或计算步骤;③策略性知识,是关于设计方法的知识,包括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现代认知主义心理学更加重视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语义知识的分类理论,使我们更清晰地针对知识的不同性质特征来进行有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根据知识的性质特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认知主义心理学重视策略性知识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策略性知识教学的关键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因而,我们要确立新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使传统上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转变为以如何学习和思考、如何发展和创新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

3.知识的组织

知识的组织是指长时间记忆中知识的组织,包括图式理论,群集研究,层次网络模型,流程图等方面。①这些理论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对课程编制和对教会学生如何有效掌握知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认知主义心理学是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相对立的。认知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

义心理学放弃研究个体内部心理活动的观点,主张必须研究个体头脑内部进行着的心理活动,特别是认知过程,并强调原有的认知结构对个体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据此,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内部认知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而不是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或消退

4.认知理论与幼儿园课程 (1)皮亚杰理论与幼儿园课程 皮亚杰理论概述: 认知的本质 认知发展的阶段 动作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皮亚杰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及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 皮亚杰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 社会建构主义

重新思考皮亚杰理论的运用 (2).维果茨基理论概述

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有可能转移到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波焦娃和莱翁(Bodrova, E. & Leong, D. J.) 将维果茨基学派理论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①儿童建构知识。

②发展与社会背景不可分离。 ③学习能引导发展。

④语言在心理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三个核心概念 最近发展区 鹰架教学 心理工具

维果茨基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幼儿园课程应该既能适合儿童的发展,又能对儿童的认知具有挑战性。幼儿园课程应该能够帮助儿童获得智慧的和社会交往的技能,特别重要的是获得语言的技能。

幼儿园课程应该能够通过提供支持,对儿童的思维提出挑战,并使儿童获得成功。幼儿园课程还应该为儿童提供文化工具,帮助儿童适应所处的外部世界和文化情景。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与幼儿园课程

近些年以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产生了一些新的认知发展理论,如以理论为基础的知识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领域特殊性等方面,这些研究对当今幼儿园课程中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文主义重视儿童的成长,重视建立民主的生活方式,重视个人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重视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致力于建造一个能保持人性和改善人性的社会。因此,在设计课程时强调统整性和儿童性,照顾儿童的个别差异,并注意师生共同设计课程;所设计的课程内容应照顾个人与社会的需要,课程内容应具有弹性和多榉性,能适应教学之需,内容应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活动有关,能解决实际问题。

心理学为课程的编制提供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以及儿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过程等方面的有关信息,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以及整个幼儿园课程的编制过程都与这些信息有关联。

但是,心理学理论并不等于教育理论,把心理学理论当作幼儿园课程的唯一理论基础,不仅在理论上是有局限性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难以行得通的。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一、社会学与课程的关系

Ø 心理学涉及幼儿园课程中\"如何教\"的问题 Ø 哲学涉及幼儿园课程中\"教什么\"的问题

Ø 社会文化不仅与幼儿园课程编制中涉及的\"教什么\"和\"如何教\"等问题有关联,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幼儿园课程编制中的\"为什么教\"的问题。

二、

大系统(传统文化、社会变革)

文化、亚文化 社区 家庭

小系统 (幼儿园)

中间系统(家庭与幼儿园的关系)

外系统(社区)

幼儿园 商店

图书馆

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1.如图所示

2.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不存在一种最好的能适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所有儿童的教育方案,而各种不同教育方案能很好地适合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儿童。

四、主要社会理论 1、功能理论

功能理论也称结构功能主义,源于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E.Durkheim)。 功能理论的基本观点③:一是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部分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结构;社会结构的各部分对社会整体发挥各自的功能;二是认为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在整体中,某一部分的变化可能影响整体结构,但它不会破坏社会结构的协调与平衡,其关键性原因是社会中存在着共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三是认为社会的变迁尽管存在,但它总是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

2、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源于德国学者韦伯。冲突理论内部存在不同的观点。其中有马克思

主义的观点,它强调的是学校再生产阶级关系的方式;另外还有韦伯的观点,它所强调的是地位群体的形成和他们之间的竞争的影响。②冲突理论虽有不同观点,但也有一些基本的认识:首先,认为冲突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其次,认为社会变迁是一种普遍现象,这是社会群体之间冲突与斗争的结果;社会稳定是短暂的,而斗争、变革则不断地出现;再次,认为社会关系存在强制。

3、解释理论

解释理论(也有人称为“互动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它由现象学、知识社会学、符号互动论、俗民方法论、拟剧论等社会学学术思潮共同构成。其中,知识社会学与课程密切相关,符号互动论与教学密切相关。

第四节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 一、哲学流派与幼儿园课程 经验论和唯理论 1、经验论 代表人物:洛克 基本思想:白板论 蒙台梭利课程受此思想影响 2、唯理论 代表人物:笛卡儿 基本思想

福禄贝尔的课程观受此影响 实用主义哲学 代表人物:杜威 基本思想:以儿童为中心 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二、哲学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基础之一,哲学为课程提供有关知识的来源、知识的性质、知识的类别、认识过程以及知识的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理性认识,对于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判断、幼儿园课程设计模式的确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和选择等都会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

第五节 教育思想理论

一、外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国外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的发展,如从1837年世界幼儿园之父福卢倍尔在德国的布兰根堡创办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开始以有170年的历史。实际上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论与思想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从17世纪到幼儿园诞生之前,对世界学前教育课程有过较大影响的教育家、哲学家有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3-1670年)、自然主义教育家、哲学家卢梭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三人,都直接或间接的研究过学前教育,后来产生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和思想可以从他们的思想中找到根源。

1.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17世纪捷克著名的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开宗明义的提出了探索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方法的泛智学说。此书第28 章概述了学前教育的内容。后人称为:。《母育学校》和《世界图解》——是世界学前教育史上的著作,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在欧洲各国被作为儿童启蒙读物达200多年。

《母育学校》堪称世界第一部《学前教育学》:阐述了儿童的价值,父母的责任,学前教育的意义、任务、内容、原则、方法以及学前教育到学校教育的过渡与衔接问题。详细论述了孕妇应注意的事项,母亲亲自哺乳的必要性(现代提

出把早期教育提前到胎教以前,即父母的教育),学前儿童的饮食营养、生活习惯、运动、游戏、玩具等。。重视而的活动与表现,虽是5万字的小册子,却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世界图解》共有正文150科,每课有一幅插图,全书共有187幅插图,本书以其方法的直接性与所阐发的教育新观念、新思维、新概念,如教育是生活的准备,为永生的最好准备就是充分过好今生的幸福生活;一切知识都是通过感官得来的灯,与对话了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也确立了夸美纽斯在世界学前教育史上的显赫地位。

夸美纽斯非常重视学前教育 。他认为人类的天性中即蕴藏着知识、道德、宗教,应依靠教育的力量去启发、培植,而启发和培植应及时,因而提倡学前教育。学谦时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期,是知识的播种期,如错过机会,则难以后补。

其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1)学前教育课程的性质——实物课程。儿童生活的前六年,是为以后学习打基础的时期,应实施简易的实物课程。原因:他认为“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样的种子,那它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诚如谚语所说‘幼年的追求就是老年的爱好。’”幼儿爱好活动,他的所有知识都通过感官获得。实物课程的具体内容:自然事物;光和光学方面;地理学方面;时间和年代;家务和家庭;国家及有关知识。还有语言体育、德行和德性训练。

(2)学前教育课程的组织方式与教学方法: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阐述了两个教学思想:一是教学必须依循自然的秩序(可见课程必须按照儿童身心发展阶段来编排);一是对儿童传授知识,必须依靠感官进行。特别强调幼儿教育:第一年幼摇篮里摇播,让幼儿听大人唱歌和细语,带有而到大自然中,尽量给予温暖和安全;第二年常与幼儿作游戏,或让他们自己玩耍等等。

2.卢梭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与其行为、性格、尤其与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生性爱好自然,行为不拘,一生只受过2年正规教育。但他善于学习,有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认为所有社会

的压迫和腐败,都是由于文明进化;科学徒示人以技巧,而艺术则只召人以浮华,剥夺人类的自由和本性的发展,因此科学和艺术的进步不但不能给人类带来愉快,却足以使道德堕落。他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在于文明的进步。他指出,在原始社会,人类不平的程度极小而在所谓文明发生之后,不平等的程度加深了,尤其是私有制产生之后为了保护私有制,人们定出法律和道德规范,名义导航是人类行为的共同准则,实际上则是强者压服弱者的工具。因此要减轻人类的不平等,只有回归自然,服从自然的法则,若离社会的约束。他教育遵循自然的著名思想就是其社会政治和哲学观点的具体体现。

政治著作:《民约论》,自传体小说《忏悔录》,主要教育思想著作《爱弥尔》其在学前教育课程方面的真知灼见。

(1)教育思想: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大自然,以儿童为本位。在《爱弥尔》中写到“一切处于自然造物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他认为人性本山,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内在欲望而行动,不必加以干涉。他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返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人类的任何影响。最自然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消极的方面他的思想过分依赖自然,排斥社会环境。教育本来就是一种社会现象,离开了人类社会,教育的真正价值也就消失了。

(2)教育目的论:人类的最高理想是自人人的生活,要使人成为自然的人。所谓自然人就是自然状态的人是绝对自由幸福、善良的人。早期教育得到目的就是教人生存。

(3)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根据其自然交哦与主张,将儿童发展划分为四多个格局特点定额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如:?从出生到5岁是第一阶段,教育以儿童身体的养护为主,父亲为教师,母亲为保姆(提倡关爱女孩,放羊的孩子的故事)。凡是违反儿童天性,妨害儿童身体发育,限制儿童心灵自由的教育均应避免。对儿童健康的教育方法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如果儿童得了小病,不必请医生诊治,而把儿童放到自然的环境中。主张给儿童洗冷水澡(如日本的儿童教育),锻炼其抗旱的能力; 给与儿童充足的户外活动;注意儿童的穿着应宽松,不限制他们的手脚活动;还应给儿童一些身体方面的考验。?对5-12岁的儿童,应进行感官村联,然而同多莫、多看、多修,多

接触外界事物,最好利用自然界的种种问题,使儿童学习有关轻重、大小、长短、远近等方面的指示,切忌进行知识和道德方面的灌输教育。等等

与洛克的白板论不同,卢梭主张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存在”。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倍尔、蒙台梭利,甚至度为等一大批教育家。

3.裴斯泰洛齐的学前教育思想

瑞士著名的教育家,深受卢梭教育思想影响。他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国民教育的观念,影响了现代进步国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他虽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较需俄仿佛分数,仍具有极大的价值对学前教育和课程的影响也非常大。

(1)教育思想:使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发生了转变,教育被看成内在力量的得自动发展,开始被当作人类文化的一个部门其本身有了内在价值。他在《隐士的黄昏》中说,教育的一般目的是,是人的内在力量提升为纯洁的人类智慧。教育英重视个人本质的和谐发展,应依照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使儿童获得适当的发展机会,并重视文化的客观的价值引导儿童向确定目的发展。所谓的发展就是改造或提升人的自然的动物性,透过社会性 ,而进入 “文化”方面的道德性,教学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获得静的知识而且是养成动的认识(教学的本质不再是自外而内的知识的传播过程,而是受教育者内在精神的进展)。

(2)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重视知识的获得更重视能力的培养,重视数量形和语言的教学,以培养儿童的脑、心、手、(例:家有九凤,李老太太织毛衣,延缓大脑衰老增强记忆手的作用)即德育、智育和体育并重。教育的任务就应有实物直观的教学逐步发展到抽象的概念和文字教学。在于由内向外,按照儿童固有的精神能力,尤其在训练方面,必须以爱为基础,教学工作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训练,这一点千万不能忘记。

1837年世界幼儿园之父福禄倍尔在德国的布兰根堡创办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并于1840年将它正式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它的诞生,标志着学前

教育由家庭开始转向公共社会机构教育,由此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福禄倍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福禄倍尔(Friedrich Froebel,1782-1852)是德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幼儿园及其幼儿教育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称他为“幼儿园之父”,1782年,福禄倍尔出生在一个路德派牧师的家庭,自幼受到宗教影响。他曾经在裴斯塔洛齐学校工作、任教,深受裴斯塔洛齐思想的影响。他教育哲学中最基本的信念是坚信人类精神发展的规律,是自内而外展开的而不是其他。还深受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得影响,感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儿童游戏的必要。他还开发了一系列的幼儿玩具——恩物。

福禄倍尔主要的著作有《人的教育》、《慈母游戏和儿歌》、《幼儿园教育学》。他的幼儿园模式和幼儿教育思想对欧美影响很大。以至于人们把以他的教育理论设计学前教育课程成为福禄倍尔模式。

(1)教育思想:他以对神的力量的理解,建立了自己的教育目的观。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儿童的自我活动和内在本质力量的发展,挖掘儿童内在生命的潜力。儿童具有四种本能,即活动的本能、认识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宗教的本能。教育就是促进儿童的自我活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艺术能力和崇尚神灵的品质。他还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这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为了对儿童进行合理的教育,必须观察和遵循自然万物发展的正确道路;二是教育要追随儿童的天性。

(2)课程内容

①宗教教育——发展儿童的神性,宗教的本能有着唯心主义色彩。受谢林的影响。

②体育卫生——注重儿童的早期体育锻炼(列:大学生也应如此,健康不等于一切但失去健康也就失去了一切,健康是1一切是0)

③游戏活动与作业

游戏与作业是福禄倍尔幼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由于它为幼儿提供了进

行自我活动的条件,所以也是主要的教育手段。

教育史上,福禄倍尔第一次将游戏列入幼儿课程中。他认为,游戏是组成儿童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人类在童年时代的生活中最快乐的一种现象,主张让幼儿的生活中充满愉快的游戏。他为幼儿编制了多种游戏活动。一种是运用他所设计的玩具——恩物——进行的游戏,它可以发展儿童的认识和创造性,并练习手的活动技能。还有一种是模仿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和周围成人生活中某些动作的游戏,如“小河流水”、“磨坊”、“蜗牛”和“旅行”等。他为这种活动游戏编写了伴唱的歌曲或伴奏的音乐。活动游戏有利于身体的生长和发展。

福禄倍尔把游戏当作发展幼儿自动性和创造性的最好活动形式,强调成人要允许儿童自由地、尽情地游戏,不应该干涉或禁止;同时,他也要求成人关心和指导儿童的游戏。

作业是福禄倍尔为幼儿园确定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通过作业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教学。作业的种类很多,有绘画、纸工(编纸、折纸、剪纸)、用小木棒或小环拼图、串联小珠、刺绣等,还有利用恩物,按照成人绘制的图形镶嵌起来的作业。在每一种作业中,又包括一系列的作业活动。福禄倍尔认为,通过作业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幼儿对于多种图形的认识,而且可以帮助幼儿认识点、线和平面,并练习利用它们去组成整体。镶嵌活动还可以培养对于美的事物的认识,从而对幼儿进行美感的教育。

在作业的方法上,福禄倍尔要求从简到繁,循序进行,这是合理的。但是他为作业规定的顺序过于死板;又要求幼儿重复成人的演示,使作业往往变成对于固定动作的机械模仿,是不利于幼儿的发展的。

无论在游戏或作业的过程中,都可以结合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发展幼儿的语言,这是福禄倍尔幼儿教育思想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他要求成年人通过指导幼儿的观察,引导幼儿语言的发展;要求成年人经常与幼JL谈话,并不断增加新的谈话内容,认为这最有益于幼儿学会说话,并扩大其认识的范围、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④“恩物”(Gifts) 恩物是福禄倍尔为幼儿进行游戏和其它活动所设计的一套教具,在幼儿园和家庭中都可使用。取名“恩物”,意味着这是成人赠给心爱的儿童的礼物。共有12种,其中10种是游戏性恩物,2种是作业性恩物。

第一种是六色球用红橙黄率篮紫6中颜色的猫吸纳编织成套,在里面塞上棉花或海绵(例找朋友)。福禄倍尔认为,它们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各种颜色和数目;成人甩动小球或用它与孩子做游戏,还可发展幼儿的空间观念,如前、后,上、下,左、右,以及肯定和否定——有、没有——的观念。

第二种恩物是(三体)木制的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使用这样三种材料进行活动,可以帮助幼儿认识物体的形状,认识几种几何形体。

福禄倍尔设计和创制这一套恩物,是有其思想基础的。他从青年时期开始,就十分喜爱数学,对几何和测量有极大的兴趣。当他早在家乡所办的学校教数学课时,就产生了让儿童运用几何图形进行活动、学习数学的想法。他曾使用各种形状的木块教学生练习计算和构筑立体模型。这种做法无疑会使数学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同时,福禄倍尔又接受了裴斯塔洛齐关于数、形、词为初步教学三要素的主张,认为必须在儿童入学之前就开始培养他们对数量与形体的初步认识,为入学以后的观察活动和认识大自然打下良好的基础。福禄倍尔正是为了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数学教学,为便于幼儿游戏以及进行多种模仿或创造性活动,而献给孩子们这一套恩物的。“恩物”是福禄倍尔对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贡献。

(3)教育方法:主要有3点:一让儿童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发展。二、让儿童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发展动作、与人合作的精神;提高教育效果;规则意识和责任感。三、充分利用恩物,然个人同在操作恩物中得到发展:训练感官,整体观念的获得。

5.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意大利女教育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杰出的女性学习前教育家。她先是研究智力缺陷儿童教育,后转而研究正常儿童的教育。她认为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者的主要问题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比医疗更为有效。她不仅在理论上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学说,而且根据自己的学说开发了一系列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的教具。她对儿童的爱心、信任、尊重、关心,为儿童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执著追求,不畏曲折与艰险,表现出的真情、惊人意志、人格魅力与使命感,正是今天的幼教工作者应该学习和发扬的职业精神。

教育著作:从内容上看,大致分为四类:

(1)关于出生到三岁前儿童的教育:《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有吸

引力的心理》

(2)3-7岁儿童的教育:《蒙台梭利方法》、《蒙台梭利手册》和《家庭中的儿童》

(3)7-13岁儿童的教育:《高级蒙台梭利方法》两卷:《教育中的自发活动》、《蒙台梭利初等教育》和《青春期及其以后的教育》

(4)其他:《教育人类学》、《新世界的教育》、《教育的重建》、《开发人类的潜能》和《和平教育》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主要体现在(1)(2)之中。

教育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的基础是他对儿童及其发展的理解,也就是他的儿童观和儿童发展观。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的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观点的影响,另一方面她又以生理学、医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科学为基础,多年不辞辛苦地对儿童进行连续不断的观察、研究及教育实验,划时代地阐述了对儿童自身发展的法则、儿童与环境、儿童与成人、儿童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她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或“内在潜能”,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它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发展。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能的发现并使之循着积极的规律或的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一. 儿童发展的理论

蒙台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理》(1949)中系统地阐述了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进程,揭示了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与联系,为她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感觉训练、运动训练和智力发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内在联系的特征

1. 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儿童的“心理胚胎”的发展必须在它的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犹如“生理胚胎”在母体内一样。

2. 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吸引力(下意识的感受能力和特殊的鉴别能力)

3. 发展具有敏感期(关键期)指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敏感期”的涵义是:在不同发展阶段儿童表现出对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产生一种特殊兴趣和爱好,学习也特别容易而迅速,是教育的最好时机。但是,这种现象经过一定时间便随之消失。

感觉敏感期0-5 岁 秩序敏感期1-4 岁 语言敏感期2个月-8岁, 动作敏感期-0-6岁 4. 发展具有阶段性

第一阶段0-6岁----儿童个性形成最重要时期

第二阶段6-12岁----儿童增长学识和艺术才能,有意识地学习的时期。 第三阶段12-18岁---儿童进入青春期

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也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地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提示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及规律性;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智力的、精神的和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

二. 自由教育思想

自由教育也是蒙台梭利方法的基本原则 1.儿童自由活动是自由教育的精髓和根本

蒙台梭利提出,“促进生命,让它自由的发展,这便是教育家的首要任务。”真正科学的教育学的基本原则是给学生以自由,即允许儿童按其本性个别地、自

发地表现。

2.自由教育与纪律教育的协调

儿童自由活动是教育的精髓,但自由活动并非是放纵和无限制的。自由教育是蒙台梭利方法的最基本原则,但蒙台梭利从来没有脱离开纪律教育而空谈自由。蒙台梭利强调纪律的重要性,但她并没有把纪律变成一种脱离儿童发展的外在的约束。

3.自由教育也是自我教育

在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里,儿童的自我教育成了主要的教育方式。自由教育最重要的原则是让儿童自己能够进行自由的选择。

4、自由教育就是要引导孩子独立。

三、“儿童之家”与学前教育思想

对儿童的发展来说,为儿童准备一个环境,让儿童在这个环境中自由活动和自我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蒙台梭利认为,新的教育主要包括教师、儿童和环境三个因素。

在“儿童之家”中,主要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教育。(学前教育课程p298) 1.感官的教育-——智力教育:包括触觉、视觉(观察——我们知道伦琴射线是通过观察发现的。通过同样的方法,人类发现了赫兹波动,元素镭的振动,马可尼电报。)、听觉、嗅觉、味觉、立体感觉等感官的训练。

(1)幼儿正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为了不失时机,使感官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2)感官是心灵的门户,感官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

(3)通过感官教育,可以对某些因感官存在缺陷而影响心智发展的儿童进行及时补救。

感官教育遵循的原则:一是循序渐进原则,主张根据儿童感觉发展阶段的特点强调儿童早期肌肉及感官训练的重要性。二是自我教育的原则。她提倡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自我选择、独立操作、自我校正把握自己和环境。

评价:蒙台梭利的这些感官教育理论和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依然具有参考价值,但又分钱掉幼儿活动的自由性和自发性,以及要求幼儿严格遵守她所设计的教具的使用方法进行机械性训练时不足取的。也是他自相矛盾的地方。

2.初步的知识教育

3~6岁的幼儿天生具备学习知识的能力,完全可以叫他学习阅读、书写和计算。初步的知识教育与感官训练是相联系的。

(1) 语言教育

蒙台梭利把语言机制看作高级心理活动的先决条件,认为语言能促进智力的发展。语言教育包括口头语言训练和简单的书写活动。

书写应先于口语训练:

通过图画作写前准备::掌握和运用书写工具的肌肉运动机制,建立字母符号的视觉——肌肉感觉印象和建立书写的肌肉运动记忆的练习。

口头语言训练通过为儿童提供阅读教材(分享阅读,每学期读一百本书)和交谈两种形式进行。

(2)计数教学——算术入门

她认为3岁儿童在进入她的学校是已经懂得数数,能数到2或3,由地盯得基础。她为儿童设计了以下的相关内容:数数、数字练习 、用书写符号表示数、树的记忆联系、从1到20的加减乘除法、10以上的算术运算等。教法不同如数钱、环线、排列长短不同的木棍等方法将计算与感知训练机结合起来。

(3)实际生活的训练

实际生活的训练,又称为“肌肉教育”或“动作教育”,主要包括: (1)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 (2)园艺活动。 (3)手工作业。 (4)体操。 (5)节奏动作。 四、教育原则与方法

1.蒙台梭利十分重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为儿童提供一种有准备的环境。就是一套经过组织及协调的材料或玩具,用来促进儿童有效的学习。也是一个充满爱、营养和快乐的环境。她强调儿童的发展是外部环境通过儿童内在心理变化而起作用的,外部环境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蒙氏系列教具正是她的环境理论物化的结晶

2.重视教师、家长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教师由主动转向被动,被称为“指导者”,只是承担指导、引导及环境保护、看护的责任。教师是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蒙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她认为,我们要培养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而不是机械的教育技巧,也就是说培训教师的方向应侧重精神。这种精神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对人的兴趣(即对儿童的兴趣),这种兴趣的主要标志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一种十分密切的关系;第二,这种精神同时也是一种善于把每个儿童当作独特个体来看待的能力……教育必须针对这些单独的个体,一个一个进行观察,一个一个加以指导;第三,这种精神是基于一个信念——儿童能够、也愿意暴露自己,在儿童暴露自己的过程中,教师将会发现他所扮演的角色。

家长的文化素质也是儿童软环境的具体体现,教师及家长是儿童心理发展和潜力激发的促进者、引导者,是造成儿童发展差异的背景基础。蒙台梭利认为,

“在父母手中确实掌握着人类生命的前途,但我们的社会中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职责”,他们为征服外部世界辛苦奋斗而把儿童拒于千里之外,或者通过所谓的教育让未成熟的儿童直接按照成人的方式来生活,或使自己成为儿童借鉴的榜样,让儿童仿效自己。因此,家长的素质亟待提高,科学的家庭教育亟待普及。

6.瑞吉欧幼儿教育模式 一、概述

瑞吉欧.艾米里亚(Reggio Emilia)是意大利北部一个小城,具有良好的城市公共生活传统和艺术、人文的精神氛围。本世纪60年代以来,该市在马拉古兹(Loris Malaguzzi)的发起和领导下,凭借市政府和社区民众的全力支持、合作与参与,经过专业人员(包括教师和教研员)数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继蒙台梭利之后,又推出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堪称影响世界的幼儿教育模式或体系。

瑞吉欧体系的特色几乎体现在所有的方面: 1.机构的组织与管理, 2.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3.校内校外的人际、群际互动与合作, 4.课程与教学,

5.教师的成长等等。 其中最直接最感性的特色,就是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生动而丰富的表现。

为宏扬进步主义的教育理念,推广自己的教育经验,自80年代初期以来,马拉吉兹率部在欧美各国举办巡回展览。这个名为《儿童的百种语言》的展览获得的巨大成功,使瑞吉欧的精神理念与教育经验得到各国\"教育界、学界和政治界人士的赞赏\",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全世界最好的教育系统之一\",并刮起了

一场席卷西方世界的瑞吉欧教育\"旋风\":不仅慕名前往的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而且它所提倡的哲学观\"成为美国、日本、澳洲和欧洲幼教界人士的主要参照对象\"。

瑞吉欧成功的关键在于它的教育理念和实际做法,正好应和了当前世界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迫切的呼声。即使剔除这种时代性的因素,瑞吉欧教育体系中,幼儿、教师和家长这三种\"主角\",在共同活动中所表现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团结互助、友好合作的精神,所营造的自由表达、通融理解、开放民主的氛围,所焕发出的责任心和想像力,以及在长期的合作中所结成的共同体,无不向人们展示了幼儿教育中永恒为真、为善、为美的景象。这种景象,是任何一个真正称得上是成功的幼儿教育机构所必备的人文景观。

二、瑞吉欧教育体系的主要特色。

教育是通向社会和改革的道路;父母、教师与市民共同合作教学;教师之间在教学上合作互助;着眼于儿童整体人格的教育和发展,实施“全人教育”(布鲁纳)

以学生兴趣为基础设计课程方案;民主学校的理念 瑞吉欧学前教育系统是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联盟,一个教师与儿童同样能获得\"家一样的感觉\"的地方。这些学校并没有我们在一般机构中所见的那些行政事务,教师之间也没有任何的层次等级,他们只是平等的共事者与合作者。所有学校由一位主管直接向市政府汇报工作,他还要组织协调一群教研员进行宏观的决策、计划和研究,并对各所学校进行具体的指导。这些教研员是该市幼儿教育的课程决策者,其中每个人都要协调和指导五六所学校的全部教师的业务工作。

学校每个班配备两名教师(幼儿的数量:婴儿班12人,托儿班18入,幼儿班24人),实行三年一贯制随班教学,以在教师和幼儿之间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每所学校都有一名在艺术方面受过专业培训的艺术教员。他除了自身要在艺术教育方面为瑞吉欧幼儿教育作出特殊的贡献,还要协助教师发展课程并做好课程、教学与幼儿活动的记录。

(一)项目活动:弹性课程与研究式的教学_——方案教学

项目活动是对该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最全面准确的概括。这种活动的基本要素或关键的词包括: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小群体共同进行长期、深入的专题研究等等。

项目活动一般始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或者教师就某一主题对幼儿的询问,其起点是幼儿的自发性、兴趣和教师敏锐的判断,其过程充满了大量不期而至的偶然性,其结果导致幼儿的发现学习、自由的表达和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教师们常常同某一个小组的幼儿一起开展一个项目,此时其他幼儿可以从事一些常见的自选活动。

瑞吉欧没有固定的课程计划,项目活动强调深入而富有实效的学习,决不匆匆忙忙\"走过场\"。整个教育过程显得自然而流畅。(杜威)

(二)百种语言:儿童学习与表达的手段——多种语言与非语言的表征系统 马拉古兹《其实有一百》 其实有一百 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一百只手, 一百个念头,

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还有一百种聆听的方式, 惊讶和爱慕的方式, 一百种快乐, 去歌唱,去理解, 一百个世界, 去探索,去发现, 一百个世界,去发明, 一百个世界,去梦想。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一百,一百,再一百, 但他们偷走了九十九。 学校和文明, 将孩子的身心分离。 他们告诉孩子,

不需用手去想,无须用脑去做, 只要听,不必说, 理解世界不必伴随快乐。

爱和惊喜,只在复活节和圣诞节才有。 他们要求孩子,去发现已存在的世界。 在孩子一百个世界中, 他们偷去了九十九。 他们告诉孩子:

工作与游戏、现实与幻想、 科学与想象、天空与大地、 理智与梦想,都是水火不相容的。 总之,他们告诉孩子: 一百种并不在那里。 但是孩子却说: 不,一百种就在那里!

在幼儿小组围绕着一个共同的\"项目\"开展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断有所发现的过程中,自我表达和相互交流是两种基本的活动。在瑞吉欧看来,幼儿表达自我和彼此沟通的手段,以及教师判断幼儿对于相关的内容是否理解的标志,不应只是人类特有的语言符号,还应包括动作、手势、姿态、表情、绘画、

雕塑等等一切表达方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幼儿的学习、探索和表达是许多种\"语言\"的综合。这也是为什么上面的展览被称为\"儿童的百种语言\"的缘故。(维果斯基)

(三)合作学习和反思实践:教师的成长

瑞吉欧全部教育过程与效果得以有效地进行和保证的最关键的要素,乃是教师们一直孜孜不倦地努力提升自己对于幼儿的认识和对幼儿教育的理解。

瑞吉欧的教师和孩子一样,都不是\"训练\"出来的。相反,教师是通过进入一个充满各种关系(与孩子、与家长、与其他教师、与教研员等的关系)的环境之中学习的,环境中的这些关系支持教师们合作建构了关于儿童、关于学习过程以及关于教师角色的知识。

教师的成长与孩子的发展被视为一个\"连续体\"。在与儿童合作开展的项目活动中,教师不断地观察幼儿,并采用多种方式记录、保存学习过程和\"产品\",为孩子建立\"档案\"。记录、整理、分析解释档案的过程,不仅为教师本人计划和实施课程提供了充分的信息基础,而且成为教师自我反思和同其他教师。教研员、艺术教员及家长共享的宝贵资源。

(四)开放的环境:学校的第三位教师。

物质环境的设计布置同样也是瑞吉欧教育的中心环节,而该环节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增进环境的开放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学校在设计新的空间和改造旧的场所时,一个通常的考虑就是如何使各部分的教室能够便利有效地衔接起来,并且使学校与周围的社区密切互动。学校所有的教室都向一个中心区域敞开大门,厨房间可以随时提供参观的便利,大大的玻璃窗、教室后面的院落、开向外面的大门,也使学校同社区保持随时的沟通;人口处放着各种各样的镜子、照片和儿童作品。教室内部也基本上照此办理。(皮亚杰)

瑞吉欧的教师们将幼儿学校的环境称做\"我们的第三位教师\"。教师们竭力创造机会,要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为幼儿提供充分的交往机会,便利他们的沟通。为此,教师们在学校的大厅里设置一个活动中心;教师之间可以通过电话、过道或玻璃窗进行联系;餐厅和浴室的设计也以促进幼儿之间的游戏性的交流为宗

旨。

瑞吉欧的早期教育方案并非全新的创造。在理论上,它遵循了许多大师们的教导与指示,其中主要包括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布鲁纳等。在实践上,它则继承了20世纪以来的进步主义的传统,接受了60年代以来的开放教育运动的熏陶并与它们有着许多类似之处。但是,瑞吉欧教育不是一种模式或理论派别的附属物,它是特定时代下的生动的实践而且是极为成功的实践。这种实践较之于一些理论和派别能够给我们更多更切实的启示和借鉴。这些启示和借鉴将在以后各个部分的具体展开中得到更充分的展示。

从上论述可以看出瑞吉欧教育的几大特点: ? 1. 认为所有孩子都是能干的,都能进行自我创建。

2.强调儿童、教师、父母之间互动合作,形成社区教育系 统。 3.非常重视环境的创设和美化,突出自然。 ? 4.强调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与分享。

? 5.活动没有时间限制,强调探索的连续性和师生情感的相互依恋。 ? 6.项目活动跟随儿童的兴趣反复探索并不断向新的问题挑战。 ? 7.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以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发现并用多种媒体进行表现。

? 8.档案记录帮助教师、家长全新地看待儿童经验。 (1)蒙台梭利与瑞吉欧的共同点 ①理论背景

? 教育贯穿于历史、文化和政治生活当中

? 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建立在对儿童本性的认识和发现过程中 ②儿童观

? 儿童是积极的,自我内部成长的 ? 儿童充满了能量与潜力

? 儿童总是渴求知识,充满了好奇和与他人交往的愿望 ③环境设计

? 应该为儿童准备好空间环境

? 环境不仅指物质的而且包括精神上的 ④课程与教学

? 建立在儿童兴趣发展需要基础上的

? 不仅在幼儿阶段而且还要考虑到长期的发展

? 时间上灵活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儿童可以连续长时间地进行 自己的工作而不被打扰

⑤教师角色

? 教师应尊重儿童、热爱儿童 ? 教师是环境的准备者 ? 教师是儿童的引导者

? 教师应该知道如何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来改变和调整环境 (三)实施 瑞吉欧教育模式

意大利的北方小镇瑞吉欧?爱米里亚建立了一个公共儿童保教体系,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创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方法及环境设计的想法,构

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们称为瑞吉欧教育体系,被视为欧洲教育改革的典范。

1.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文化背景

意大利特有的文化和政治、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2.、瑞吉欧教育系统的特征 方案教学

a、什么是方案教学:由儿童自主发起或由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所确定的某个主题,然后由儿童一小组行使对给主题进行自主地或者与教师一起合作探索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b、案例:以“鸟的乐园”为主题的方案活动

校园有一潭清水,小鸟常在这里喝水休息。amilly发现了:她提出小鸟会累会无聊会疲乏,与大家商量做一个鸟的乐园:

鸟巢

鸟的游乐场——〉鸟的旋转木马——〉为年老的鸟做电梯 秋千——〉画小鸟的秋千——〉在栏杆上作不同的秋千

喷泉——〉看城市喷泉——〉画喷泉 :爱心喷泉——〉做喷泉黏土喷泉 水车——〉儿童的活动室变成类似伽利略的实验室 鸟的乐园开幕典礼

鸟的乐园 鸟巢

鸟的秋千

鸟的旋转木马

鸟的喷泉

鸟的水车

开幕典礼——〉结束与高潮社区的户外游戏场地

c、方案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

确定主题——〉丛鸟的口渴、无聊、疲惫出发建造“鸟的乐园”

开展与主题相关活动,形成主体网络——〉鸟巢、游乐场、秋千、喷泉、水车等

总结、展示或分享——〉开幕典礼、结束与高潮社区的户外由喜场地 d、问题讨论:(开放性的问题)

(1)你觉得在刚才的方案中儿童可能会获得什么? (2)教师在这样的活动当中能做什么? (3)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被确立为方案的起点? (4)以小组的形式活动有什么意义? 学生的讨论结果:

(4)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同伴的社会交往、情感

(5)提供材料;伙伴、间接指导作用,看似隐蔽,实际上却更加的有效 (6)方案起点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方案的确立是否有可以利用的资源,考虑多数孩子的兴趣, 是否有教育价值

(7)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合作精神、自我意识(在小组中定位)、相互尊重与人分享的价值观

建构主义:社会本质平衡化的过程人只有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认知平衡冲突事思考着原来认为正确的东西变得不再正确,如大团棉花与铁块两种机制:同化与顺应,原平衡与新平衡是不同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社会建构理论社会背景增加幼儿认知冲突的发生生概率

共同建构在方案活动中的地位:儿童本身的发展水平和兴趣,及儿童与他人的合作、分享、交流和协商被赋予很高的价值。

3.多种语言与非语言的表征系统

瑞吉欧幼教体系的创始人之一——马拉古兹认为:只要承认能为儿童安排促进其创造性发展的环境,儿童就有可能运用多种符号系统表达和表现自己。孩子的百种语言指儿童学习与表达的手段很多的表达方式。瑞吉欧学校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材料如黏土、画纸、画笔等等让儿童一次为媒介儿子又表现和表达。

如:画的金龟子的桥,话桥、友谊之桥——〉稳定的桥——〉支脚——〉做椅子——〉妈妈抱着宝宝做在椅子上

马拉古兹《其实有一百》对表征系统的诠释与给我们的启发:教育是一种希望!给孩子真正的自由!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瑞吉欧课程模式中方案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以及教师在方案活动当中的作用;多种语言与非语言的表征系统的特点。

7.陶行知“教育即生活”思想

生活教育思想又称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在批判中国旧教育、洋教育的基础上,吸收中外优秀教育成果,经过不断探索、试验而形成的符合中国实际,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它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部分构成,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贯穿于他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各个方面。生活教育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是一种进步的教育流派,不仅推动了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丰富了我党新民主主义的教育理论,乃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8.陈鹤琴“活教育”思想

陈鹤琴自1940年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时开始提出“活教育”思想,经过几年的教育实验,直到1947年在上海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理论体系。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第一,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第二,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第三,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以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

9.张雪门“行为教育”思想

966年他出版了《增顶幼稚园行为课程》一书,才明确提出什么叫行为课程的问题.他说:“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他认为这种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展开,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

10.张宗霖“幼儿社会性发展”思想

张宗麟在30年代出版的《幼稚园的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他的幼稚园课程思想。他认为,幼稚园课程中应增加“社会”科目,因为幼稚园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社会性,幼稚园的儿童之间也进行社会性交往。而且,“幼稚园的一切活动,由广义说来,都是‘社会’。其中最有独立性的只有‘自然’,但是幼稚园的‘自

然’决不是‘纯粹的自然研究’,必定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自然元件’,涉及人生也就是‘社会’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