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09-07 来源:好走旅游网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小学不同的年级段都强调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朗读教学在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可以提高学生语感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效果欠佳的现状,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加强朗读教学,优化朗读教学。本文就从学生兴趣、习惯、文体角度、学段特点这几个角度入手,谈谈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关键词] 朗读教学;文体角度;学段特点

“朗读是把文章念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学习文章时,只有进行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体悟文字所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

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低年级儿童由于刚刚进入小学阶段读书,阅读时注意力不够稳定,如果出声地朗读能刺激听觉系统,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主意能保持稳定。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日常教学中常常把朗读当成一个贯穿新课教学的线索,或者说是训练的环节。其实,通过朗读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观点,意味着学生理解的差异。

因此,朗读在小学阶段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和教师也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朗读上,这更突出了朗读的重要性。从朗读教学的现状看,有些专家、优秀教师为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性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教学中,大家都在强调朗读的重要,强调朗读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对朗读的安排并不够到

1

位,比较随意、简单化。其实,有一种错误的思想在主导着人们,多读总没有坏事,多读反正有好处,所以,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局面,就是在整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路读过来,教师也用了比较多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读,读完,分析完,文章就讲结束了。有的时候,感觉老师布置学生朗读是目的不够明确,也看不太出每一次朗读都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朗读教学现状的分析

从现状看来,小学朗读教学中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采取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如:男、女生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看上去比较热闹,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读而读,没有用心去读,更谈不上用情,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此外,教师总是有选择性地盯着一些朗读较好的学生,其他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当听众。这样的朗读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其次,还有就是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过于单调,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得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课标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还有,教师的朗读指导机械,单调的情况通常出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再如,当学生朗读一些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时,就认为这些句子应该读得重些,而事实上,有时候一些句子重音轻读,反而更能突显出句子的感情效果。

三、关于优化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和教学目标来看,不同学段的儿童有不一样的朗读特点,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结合不同学段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达到

2

优化朗读教学的目标。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儿童在某项活动中由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赞扬,他将对该项活动表示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的提高。”1[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因而导致朗读能力不高。我所带的五年级学生,班级中还有少数学生朗读水平比较差,学生自己对朗读没有兴趣,早读课不能很好地利用,总是在磨时间。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学生的朗读兴趣与他们的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其次,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创设适合学生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学生语言、生命发展的阳光洒进课堂,使课堂呈现出春光灿烂,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快乐,在朗读中宣泄情感。此外,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困扰我们老师的一个问题。我想,教师恰到好处的激励评价也是必要的。学生朗读的兴趣与教师的评价也密不可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自己的朗读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赞扬。

(三)结合学生的学段特点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语言发展水平。”2[②]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都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积累、体验、语感等关键词也表明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其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位置。

1.低年级

3

这一年段的学生,他们掌握的词汇量少,对句子结构也不熟悉,而且内部言语还未很好地发展起来。《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低年级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3[③]低年段的孩子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朗读直至熟读成诵的方式。且低年段的文本主要涉及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等文体,这些文体整体性强,富有音乐性和情感性,适合学生朗读。低年段的学生设合直观的感受事物,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尽量少分析,少解释,要以学生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朗读。这个学段可运用“图文并茂”法,即看图说话,由图到文,指导朗读。比如朗读《家》中“泥土是种子的家”一句,伴随着朗读,老师要求孩子们配上自己的动作,有的孩子把将头枕在双手上,做成种子睡觉的样子;有的孩子将双手从胸前向上逐渐展开,做种子发芽状,这是儿童的朗读,也是他们自己独到的理解和体会。

2.中高年级

这一学段的学生,语文水平已经有所提高,掌握的词汇量也在增多。默读、浏览等阅读方式占据了一定的分量,但是朗读仍然很重要,但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文体特点,正确处理朗读与默读之间的关系。

中高年级,记叙文和说明文多了起来。相对来说,记叙文大都描写细腻,感情丰富,较为适合安排朗读任务,尤其是对一些优美语句、有丰富内涵的语句,需要重点读、反复读。比如《黄河的主人》4[④]中第三自然段“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的读法。

生朗读。(六个数字读得越来越慢,甚至犹犹豫豫)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呢?

4

生:从插图来看,作者离得太远了,看不清羊皮筏子上的人。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除了插图,课文中怎么说的,有依据吗?

生:课文第二自然段“我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师:谁还有别的读法?

生朗读。(前“一、二、三”声音较大,后“四、五、六”声音越来越小)

师:为什么这么读?

生:紧张得都不敢数了。

师:是啊,太让人担心了,人越多越担心,越不敢数了,你的感受更细腻了。师:还有别的读法吗?

生:(朗读六个数字越来越快)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小小筏子,居然能坐六个人,多危险啊,显示了作者的惊叹与担心。

师:好,三种读法,三种理解,三种感受。

5

这个案例中,教师重视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利用对关键句的反复朗读作为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突破口。小小的六个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出了自己的感悟,使得原本单调的朗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四)分析文体特点,合理运用朗读技巧。

苏教版小学语文书共有12本,其中包括记事类文章、童话、寓言、说明文、诗歌等体裁。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文体类型,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技巧。经思考与整理,笔者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概分为四大类,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朗读。

1.童话和寓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这两类文章主要出现在低中年级的课本上,大多是通过故事告诉学生一个道理。童话和寓言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很鲜明,每一篇文章至少有两个人物形象,多是拟人化的小动物形象。处于这个年段的小学生,很善于模仿小动物说话的口吻,并且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能够分辨美与丑、善与恶。因此,教师在基本指导的基础上,可以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

2.说明文

说明文在小学阶段并不多见,我想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知识,体会语言的客观性,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说明类文章的阅读兴趣。这类文章需要培养学生快速搜集信息的能力,而非体会感悟文章的语言,所以这类文章的可读性不强。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21课《恐龙》这一课便是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特点。这类文章语言朴实,基本没有什么波澜,语气也没什么太大的起伏变化。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于用平行语势,注意停连以及节奏的控制就可以了。

6

3.写景类文章

记景类文章节奏比较舒缓,语言文字优美、波澜起伏,是比较适合朗读的文章类型。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西湖》、《庐山的云雾》、《北大荒的秋天》等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感受自然的美。

4.诗歌

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是最适合学生朗读的。不论是现代诗、童谣还是古诗,都富有音乐性和情感性。,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选择恰当的语势,把握好节奏,运用正确的朗读技巧。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五言诗和七言诗。古诗文字简略,读起来琅琅上口,但学生初读时并不一定能完全体会诗的意思。所以教师在教学这类古诗时,要讲究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特别要注意学生不能个性地朗读古诗。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字问题,然后正确读出这首诗,先不强调分音节,在理解古诗的意思后,再划分音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还有一类是现代诗或者儿童诗。这类诗短小精悍,学生能读懂字面的意思,教师在鼓励学生个性朗读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所学诗歌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朗读时一定要深刻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中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要注意不同文体的朗读会带来不同的感受。朗读凝聚着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在新课程改革的如今,朗读教学也同样引起了人们足够的重视。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参考文献:

7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2] 罗熙.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种朗读训练方法尝试,2005年10月第5期.

[3] 张立.重视朗读教学 培养学生语感.中国教师,2006年6月第3期.

[4] 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

[5] 王宗海主编.有效教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读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和表达,意蕴的品位和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要保证语言文字训练到位,务必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多重功能。但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端,不利于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 重讲轻读,重问轻读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问的太多,课堂上唯恐学生不懂。拿到一篇课文,教师就用提

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提问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满足疏通课文情节的需要。课文分析完了课也上完了。由于问题过于琐碎,就导致了无意义的满堂问,满堂灌。这样,学生课堂上就没有时间去读书,对于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 目的不明,要求不清

8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不少教师已开始重视朗读训练,但由于对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所以课堂上设计的一些朗读只是随意性的“滥读”。在不少公开教学中,有的老师仅仅把朗读当成装饰品点缀一下,或为了老师的提问而读,仿佛不读一下,提问就不能体现启发性;或是预定的教学内容已讲完,可还没有下课,为了凑时间而毫无目的地读……同时,有不少教师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教学中往往要求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很难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三) 指导无方,效率不高

目前朗读教学指导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抽象化、简单化或以录音代指导。比如:一位教师教陆游的《示儿》,理解诗句后问学生,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诗人强烈的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但悲不见九州同)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指导,读这句诗时,要读出陆游悲壮的爱国感情。学生齐读以后,教师不满意,再启发说还要读得深沉一些。学生依旧原样。假如这时教师能示范一下,或告诉学生如何深沉,再创设一下情境,学生定能读出真切的情感。

朗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好的朗读训练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较全面地发展一个人的智力。面对朗读教学这三大现状,我们应如何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 扣题直读

对于题目揭示了文章或中心的课文,可以跳出分段意的框框,扣题直读全文,把审题贯穿于读议之中。如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扣住题目阅读思考:全文主要写了

9

什么?(作者爱故乡的杨梅),江南盛产杨梅的地方很多,作者为什么专爱故乡的杨梅?(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文采用什么样的写作顺序?(先总的写我爱故乡的杨梅,然后分别具体写杨梅树、杨梅果。)故乡的杨梅果有哪些方面特别惹人喜爱?(形状、颜色、滋味)通过扣题读,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与内部之间的联系也清楚了,学生较快地理解了课文按总分结构来组织材料的。

二、 扣词熟读

对于关键词突出的课文或段落,可以扣住关键词,熟读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如《草船借剑》一文,抓住了“立下军令状”、“神机妙算”想两个问题:1、诸葛亮为什么愿意和敢立下军令状?(前因)先默读课文思考,想像当时诸葛亮是怎么想的?然后议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把诸葛亮说话的神态和语气读出来。2、为什么说诸葛亮是神机妙算?划出“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后果)再反复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事例,抓住“自有妙用”“动静”“四更”“大雾漫天”“一字儿”“擂鼓呐喊”“一定”“只管”“掉过来”“吩咐”“放回”等复述借箭的经过。这样,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的形象就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 扣段精读

对各段表达形式相似,思路相同的课文,可以精读一段,举一反三;对于主线突出的课文,可以精读重点段,用重点去带动全局。如《蛇与庄稼》一文,精读第一段,重点议论蛇与庄稼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运用第一段的分析方法阅读理解第二段,议论猫与苜蓿的关系。阅读理解第三段,举例说明事物的简单联系和复杂关系。

四、 扣章诵读

如《詹天佑》课后要求背诵三、四自然段,教师先提出背诵的要求,接着提出思考要点:这两节各写了什么?再抓住各节中的关键词语,逐段背诵,如第三自然段中有“任命、轰动、争了一

10

口气、笑话、轻蔑、高山深涧、尝试、至于”等,将这些词板书在黑板上,连词成句,边背边体会詹天佑就是在帝国主义百般阻饶、嘲笑中,怀着为国家与民族争气的坚定信念而毅然接受修筑京张铁路这一艰巨任务的。通过诵读,学生不但理解了这段话的内容,而且领会了这些内容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还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的富强奋发学习的热情,实在是一举多得。

以上四种朗读方法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易于操作,能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此外,在训练朗读的过程中,还要适时地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1、教会学生确定重音。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懂得,句子中的动词谓语,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的一些特殊的词,要读重音。另外,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一些表示强烈兴奋或悲伤的地方,可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2、教会学生掌握速度,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一般读得要稍快一些,表示悲伤、忧郁、抒情的重点段,读的速度要慢一些。在整篇课文朗读中,要有快有慢,富于变化。3、教会学生把握词调。语调是语音、语素、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总之,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所努力征讨的问题,但因种种原因还未形成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笔者在文中所谈的内容仅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和心得,未必科学全面,谨与广大同仁工作者们交流。

作者:刘喜云 单位:潍坊市实验小学

邮编:261041 电(一) 重讲轻读,重问轻读

11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问的太多,课堂上唯恐学生不懂。拿到一篇课文,教师就用提

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提问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满足疏通课文情节的需要。课文分析完了课也上完了。由于问题过于琐碎,就导致了无意义的满堂问,满堂灌。这样,学生课堂上就没有时间去读书,对于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 目的不明,要求不清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不少教师已开始重视朗读训练,但由于对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所以课堂上设计的一些朗读只是随意性的“滥读”。在不少公开教学中,有的老师仅仅把朗读当成装饰品点缀一下,或为了老师的提问而读,仿佛不读一下,提问就不能体现启发性;或是预定的教学内容已讲完,可还没有下课,为了凑时间而毫无目的地读……同时,有不少教师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教学中往往要求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很难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三) 指导无方,效率不高

目前朗读教学指导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抽象化、简单化或以录音代指导。比如:一位教师教陆游的《示儿》,理解诗句后问学生,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诗人强烈的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但悲不见九州同)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指导,读这句诗时,要读出陆游悲壮的爱国感情。学生齐读以后,教师不满意,再启发说还要读得深沉一些。学生依旧原样。假如这时教师能示范一下,或告诉学生如

12

何深沉,再创设一下情境,学生定能读出真切的情感。

朗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好的朗读训练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较全面地发展一个人的智力。面对朗读教学这三大现状,我们应如何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 扣题直读

对于题目揭示了文章或中心的课文,可以跳出分段意的框框,扣题直读全文,把审题贯穿于读议之中。如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扣住题目阅读思考:全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爱故乡的杨梅),江南盛产杨梅的地方很多,作者为什么专爱故乡的杨梅?(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文采用什么样的写作顺序?(先总的写我爱故乡的杨梅,然后分别具体写杨梅树、杨梅果。)故乡的杨梅果有哪些方面特别惹人喜爱?(形状、颜色、滋味)通过扣题读,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与内部之间的联系也清楚了,学生较快地理解了课文按总分结构来组织材料的。

二、 扣词熟读

对于关键词突出的课文或段落,可以扣住关键词,熟读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如《草船借剑》一文,抓住了“立下军令状”、“神机妙算”想两个问题:1、诸葛亮为什么愿意和敢立下军令状?(前因)先默读课文思考,想像当时诸葛亮是怎么想的?然后议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把诸葛亮说话的神态和语气读出来。2、为什么说诸葛亮是神机妙算?划出“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后果)再反复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事例,抓住“自有妙用”“动静”“四更”“大雾漫天”“一字儿”“擂鼓呐喊”“一定”“只管”“掉过来”“吩咐”“放回”等复述借箭的经过。这样,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的形象就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 扣段精读

13

对各段表达形式相似,思路相同的课文,可以精读一段,举一反三;对于主线突出的课文,可以精读重点段,用重点去带动全局。如《蛇与庄稼》一文,精读第一段,重点议论蛇与庄稼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运用第一段的分析方法阅读理解第二段,议论猫与苜蓿的关系。阅读理解第三段,举例说明事物的简单联系和复杂关系。

四、 扣章诵读

如《詹天佑》课后要求背诵三、四自然段,教师先提出背诵的要求,接着提出思考要点:这两节各写了什么?再抓住各节中的关键词语,逐段背诵,如第三自然段中有“任命、轰动、争了一口气、笑话、轻蔑、高山深涧、尝试、至于”等,将这些词板书在黑板上,连词成句,边背边体会詹天佑就是在帝国主义百般阻饶、嘲笑中,怀着为国家与民族争气的坚定信念而毅然接受修筑京张铁路这一艰巨任务的。通过诵读,学生不但理解了这段话的内容,而且领会了这些内容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还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的富强奋发学习的热情,实在是一举多得。

以上四种朗读方法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易于操作,能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此外,在训练朗读的过程中,还要适时地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1、教会学生确定重音。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懂得,句子中的动词谓语,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的一些特殊的词,要读重音。另外,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一些表示强烈兴奋或悲伤的地方,可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2、教会学生掌握速度,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一般读得要稍快一些,表示悲伤、忧郁、抒情的重点段,读的速度要慢一些。在整篇课文朗读中,要有快有慢,富于变化。3、教会学生把握词调。语调是语音、语素、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

14

调为主。

总之,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所努力征讨的问题,但因种种原因还未形成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笔者在文中所谈的内容仅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和心得,未必科学全面,谨与广大同仁工作者们交流。

作者:刘喜云 单位:潍坊市实验小学

邮编:261041 电(一) 重讲轻读,重问轻读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问的太多,课堂上唯恐学生不懂。拿到一篇课文,教师就用提

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提问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满足疏通课文情节的需要。课文分析完了课也上完了。由于问题过于琐碎,就导致了无意义的满堂问,满堂灌。这样,学生课堂上就没有时间去读书,对于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 目的不明,要求不清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不少教师已开始重视朗读训练,但由于对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所以课堂上设计的一些朗读只是随意性的“滥读”。在不少公开教学中,有的老师仅仅把朗读当成装饰品点缀一下,或为了老师的提问而读,仿佛不读一下,提问就不能体现启发性;或是预定的教学内容已讲完,可还没有下课,为了凑时间而毫无目的地读……同时,有不少教师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教学中往往要求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很难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15

(三) 指导无方,效率不高

目前朗读教学指导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抽象化、简单化或以录音代指导。比如:一位教师教陆游的《示儿》,理解诗句后问学生,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诗人强烈的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但悲不见九州同)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指导,读这句诗时,要读出陆游悲壮的爱国感情。学生齐读以后,教师不满意,再启发说还要读得深沉一些。学生依旧原样。假如这时教师能示范一下,或告诉学生如何深沉,再创设一下情境,学生定能读出真切的情感。

朗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好的朗读训练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较全面地发展一个人的智力。面对朗读教学这三大现状,我们应如何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 扣题直读

对于题目揭示了文章或中心的课文,可以跳出分段意的框框,扣题直读全文,把审题贯穿于读议之中。如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扣住题目阅读思考:全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爱故乡的杨梅),江南盛产杨梅的地方很多,作者为什么专爱故乡的杨梅?(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文采用什么样的写作顺序?(先总的写我爱故乡的杨梅,然后分别具体写杨梅树、杨梅果。)故乡的杨梅果有哪些方面特别惹人喜爱?(形状、颜色、滋味)通过扣题读,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与内部之间的联系也清楚了,学生较快地理解了课文按总分结构来组织材料的。

二、 扣词熟读

对于关键词突出的课文或段落,可以扣住关键词,熟读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如《草

16

船借剑》一文,抓住了“立下军令状”、“神机妙算”想两个问题:1、诸葛亮为什么愿意和敢立下军令状?(前因)先默读课文思考,想像当时诸葛亮是怎么想的?然后议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把诸葛亮说话的神态和语气读出来。2、为什么说诸葛亮是神机妙算?划出“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后果)再反复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事例,抓住“自有妙用”“动静”“四更”“大雾漫天”“一字儿”“擂鼓呐喊”“一定”“只管”“掉过来”“吩咐”“放回”等复述借箭的经过。这样,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的形象就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 扣段精读

对各段表达形式相似,思路相同的课文,可以精读一段,举一反三;对于主线突出的课文,可以精读重点段,用重点去带动全局。如《蛇与庄稼》一文,精读第一段,重点议论蛇与庄稼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运用第一段的分析方法阅读理解第二段,议论猫与苜蓿的关系。阅读理解第三段,举例说明事物的简单联系和复杂关系。

四、 扣章诵读

如《詹天佑》课后要求背诵三、四自然段,教师先提出背诵的要求,接着提出思考要点:这两节各写了什么?再抓住各节中的关键词语,逐段背诵,如第三自然段中有“任命、轰动、争了一口气、笑话、轻蔑、高山深涧、尝试、至于”等,将这些词板书在黑板上,连词成句,边背边体会詹天佑就是在帝国主义百般阻饶、嘲笑中,怀着为国家与民族争气的坚定信念而毅然接受修筑京张铁路这一艰巨任务的。通过诵读,学生不但理解了这段话的内容,而且领会了这些内容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还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的富强奋发学习的热情,实在是一举多得。

以上四种朗读方法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易于操作,能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此外,在训练朗读的过程中,还要适时地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

17

和技巧。

1、教会学生确定重音。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懂得,句子中的动词谓语,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的一些特殊的词,要读重音。另外,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一些表示强烈兴奋或悲伤的地方,可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2、教会学生掌握速度,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一般读得要稍快一些,表示悲伤、忧郁、抒情的重点段,读的速度要慢一些。在整篇课文朗读中,要有快有慢,富于变化。3、教会学生把握词调。语调是语音、语素、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总之,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所努力征讨的问题,但因种种原因还未形成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笔者在文中所谈的内容仅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和心得,未必科学全面,谨与广大同仁工作者们交流。

小学生朗读常见弊病的成因及改进方法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急功近利,一直未能把这件最基本、最重要、最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好。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各种弊病,一是我们没有重视朗读教学,二是我们没有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指导。因此,对学生朗读弊病的成因进行分析,并采取一定的办法进行改进,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做而且应该能做好的工作。

关键词:朗读教学 弊病成因 改进方法

18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公认的从事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教给必要的朗读方法,能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获得言表意达的效果。

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各种弊病。针对种种弊病,我们试图分析这些弊病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朗读训练的基本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使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常见弊病及成因分析

我们就小学生的朗读作了一些调查,发现小学生的朗读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1.朗读时“多字、漏字”;2.朗读时“唱读”;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4.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我们根据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在朗读时的注意力、预习时间、内容理解程度、停顿划分等内容进行调查了解,从而归纳出这些朗读弊病产生的原因。

19

(一)朗读时“多字、漏字”。

1.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

2.学生读得少,不熟练。学生预习不充分,在指名读课文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二)朗读时“唱读”。

1.学生对感情朗读的方法不够理解,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掌握不好。

2.在低年级时养成的拖腔拖调的习惯没有及时纠正。

(三)“一字一顿”速度过慢。

20

1.学生在朗读时的构词能力不强,导致语法错误。难以知道在什么地方停顿。

2.在低年级时养成用手指着读的习惯没有纠正。

(四)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1.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只求速度,不求理解。

2.品味朗读指导不够。

在成因分析的时候,我们觉得许多原因是肯定的,如朗读时“多字、漏字”肯定跟学生读得少,不熟练有关,碰到这些情况,我们就没有再去用其他一些方法进行测量,这样做,也许会影响到成因分析的科学性。

21

二、根据朗读弊病的成因,选择相应的改进方法

我们在设计改进方案的时候,对可能存在的朗读弊病设计了以下几种改进措施:一是端正学生朗读的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读、多读”的习惯。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三是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四是要求学生读思结合,读中品味。这四种措施我们是根据一般的朗读指导制定的,根据学生不同的朗读弊病,我们对症下药,灵活运用其中的一些方法,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

(一)朗读时“多字、漏字”。

为何有些学生在读课文时出现“多字、漏字”现象呢?我们针对造成这一弊病的两个原因采取了相应的办法。

其一,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对此,我尝试用个人,小组轮读和品评的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中“品评”的效果最为明显,学生在品评中须做到:动脑想,使思维处于一种紧张、兴奋的状态中;专心听,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动口说,使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品评朗读能养成学生用心读书的良好习惯,当学生个体朗读完一个片断或一篇文章后,不管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都应舍得花时间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这样学生会听得很认真,特别会用心记,不但可以将他们所学的朗读技巧用于评价别人的朗读,而且自己朗读时“多字、漏字”的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22

其二,读得少,不熟练。对此,就要注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比如在语文课前五分钟开展朗读比赛,每次两人,每人两分钟,教师及时讲评记分,一轮下来,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会大有提高,学语文的兴趣也会更浓。

(二)朗读时“唱读”。

要防止或纠正唱读,在学生的朗读训练中应做到:1.多作正确的范读,或多放一些与课文相配套的朗读录音磁带,让学生模仿。2.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齐读应安排得少一点,再少一些,我们借助学生模仿力强,好胜心强的优点,采用各种方式的读,如比读、挑战读、请读得好的同学领读等,来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提高其朗读能力,克服朗读中“拖腔拖调”的现象,比如《黄继光》一文,描写了战斗英雄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的壮烈场面,全文弥漫了烈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学生都很喜欢读,因为喜欢,大家都想表现自己,但刚开始读时学生节奏把握不准,不能充分表现课文中反映的那种让人热血沸腾、激动不已的心情,于是就挑选了两位学生让他们进行比读。一位是读得较好的学生,一位是读得一般的学生。经过他们俩一读,学生发言踊跃,大家各抒已见,“黄继光请战时充满信心和力量,他的话应该读得坚定有力。”“‘前进,前进!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一句反映了黄继光在伤重的情况下行进的艰难,应该读得稍慢。”“轰一声炮响,声音来得突然,应该读得快一点,响一点……”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朗读中的“拖腔拖调”的现象渐渐少了,学生开始注意调整朗读的速度,把握恰当的音量,语感的培养自然也在其中了。

23

(三)“一字一顿” 速度过慢。

学生一字一顿地读,是因为教师范读太少,尤其是教师没有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注意到句中大停顿与小停顿。要防止或纠正这一错误,我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注意句中的大停顿与小停顿,即在朗读一个长句时,主语与谓语。动词谓语与宾语之间的停顿时间应稍微长一点,即大停顿,而修饰语与中心语(即定语与主语中心语,定语与宾语中心语、状语与谓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与补语)之间的停顿时间应稍微短一点,即小停顿,当然,不要对学生讲这些术语,应多作示范,让学生模仿,而且这种方法不可过分机械地训练,否则学生会把课文读得干巴巴,毫无味道。2.教师可采用范读的方式来进行朗读指导。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领会句子的停顿,重音及语调的变化,对于那些字数较多的长句子,“范读”是最好的方法。3.我们教学生一点方法,使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读出语气语调来,比如让学生动手划划词,读读句子,随后让他们找找哪里是词与词连读的地方,划出来,再读读句子。

(四)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学生朗读速度过快,特别是在背诵课文时,速度尤其快,针对这一弊病的两个原因,我们做到了以下两点:1.在布置朗读任务时,应强调朗读的时间和朗读的质量,不宜强调朗读课文的遍数。2.加强品味性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感情,品味语言,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文中的一段话:“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迎接过多少位国际友人,人民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在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得兴奋些,语调略高,

24

从而体会周总理的丰功伟绩。当周总理的灵车缓缓到来时,要求学生用哀婉的语调朗读,把学生带到庄严、肃穆的送别场面,激发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限哀思,将当时那种巨星陨落天地恸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从而激起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真情实感。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在克服学生朗读弊病的同时,也加强了教师朗读基本功的训练。只有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正确地指导和点拨,才会对学生提更高的要求,还语文课堂一片朗朗的书声。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