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古代中国的宗教文化

2023-04-05 来源:好走旅游网
论古代中国的宗教文化 一﹑宗教的基本理论

宗教,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宗教在原始阶段发展到一定时期就已经产生,原始的宗教是一种多神教,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也由多神教发展成为一神教,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教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君权神授轮”对地上的王权进行神化;二是用“来世拯救论”对绝望的人们进行精神安慰。历史上,宗教有时也被人民用来作为团结自己﹑反抗压迫的旗帜。 古代中国是一个宗教宽容的国家,这就为宗教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在历史的长河中,构成中国宗教文化的有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文化),诸多宗教文化错综复杂﹑交相辉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在中国古代的意识形态中,儒﹑道﹑佛的影响最大。

二﹑儒﹑道﹑佛三教的发展与争论

儒学时中国的产物,道教也是中国的产物,佛教传自天竺,然而慢慢的也就中国化了,即以中国化,就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一)儒学的发展

中国自汉代以来的封建社会,儒学一直占据统治地位,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儒学也在发展。以大的阶段来看,自孔子至董仲舒为一阶段;董仲舒开拓一代新风,至汉末为第二阶段;魏晋南北朝为一过渡,自唐统一至五代十国为第三阶段;宋明理学至清为第四阶段。这几个阶段的发展,并不是儒学一统天下的。第一阶段,诸子百家争鸣,儒学与其它流派并存。这个时期,对于中国的文化自觉与形成有着首屈一指的重大作用,但是,孔子学派,只是奇花一朵,有着自己的特殊作用,讲人事﹑讲礼仪﹑将天下应归于一统。后来,汉代兴盛,需要一个统一的思想作为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依据和舆论指导,于是,董仲舒提出了“新儒学体系”,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但是,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是把阴阳五行学说与孔孟学说结合起来,以孔孟为主体的一种新的儒学。到了魏晋,社会动乱,战争不断,儒学的发展遇到了新的问题,于是玄学兴起。玄学不是儒学,但主张玄学的大师都是儒生。那一时期,玄学确有影响,不仅影响了当时当世,而且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已确立它的独特地位。但是玄学不合中国大政权小经济的现实要求,于是玄学转逝,佛教大兴。到了唐代,儒﹑道﹑佛三教并行,因此唐政府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到了宋代,接受唐朝经验,认定外患危险,内乱更危险;边患危险,割据更危险。所以,朝野要求高度统一的呼声很强烈。因此,宋代大儒从佛学﹑道家中提取很多有用的方法,经过综合提炼,创造了宋代理学,后来又有了明代理学。清代沿用宋明理学。 (二)佛学的发展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大约是在两汉交际时期。东汉明帝曾派人去西域求佛取经。取经者带回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并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回到中国,在洛阳建白马寺。这个事件可以算作佛教在中国初传的标志。佛法初传之时,当时的中国人不可能理解这种异质文化,只能用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宗教观念去理解和接纳佛教,结果把佛教变成黄老术和神仙术。东汉末年,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传播,佛经的翻译日益增多,逐渐形成安译和支译两大系统。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乱,战争不断,儒学不振,玄学兴起,但是,玄学不适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于是,佛教与玄学合流,形成了“六家七宗”。六家七宗的形成,反映了中国佛学独立前进的足迹,他们所阐释的佛理并不符合印度般若空宗的本意。稍后由于鸠摩罗什译出《中论》﹑《百论》等佛教典籍,系统介绍了般若学,僧肇在充分理解﹑把握般若学经论含义的的基础上,撰写了《不真空论》,明确阐释了“不真即空”的空宗要义,从而把中国佛教理论推向高峰。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这时的

中国佛教派别林立,学理精深,信徒更多,影响深远。佛教大师们都致力于摄取儒﹑道思想而铸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宣传儒家伦理,真正做到使异域文化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蔚为中国文化的奇观。 (三)道教的发展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我国的历史文化产生过长久重大的影响,它以《道德经》﹑《南华经》为主要经典,对其中的文词做出宗教性的阐释。道家思想是道教的主要思想来源,另外,道教还吸收了阴阳家﹑墨家﹑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秦汉时期的黄老术和汉代的迷信思想,其思想史相当驳杂的。道教成为一门独立的宗教,始于东汉。魏晋时期,随着早期道教的衰落与分化,到脚开始走向理论化﹑上层化的道路,。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系统为道教构造了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并建立了一套得到成仙的理论,丰富了道教的内容。南北朝时期,南朝陶弘景,进一步吸收儒﹑佛思想,充实道教内容,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史,主张三教合流,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影响甚大,经过南北朝时期的改造,遂使上层话的官方道教从形式到内容都逐步得以健全和充实,成为与儒﹑佛鼎足而立的独特文化体系。唐宋以后,道教受到统治者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多种流派。元以后,逐渐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明代,道教走向衰败,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败,其宗教活动主要在民间。

三﹑儒﹑道﹑佛三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学﹑佛学﹑道学三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从这三教里汲取营养,他们一起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都有影响。 在哲学领域,中国的古代哲学以儒家哲学为根本,同时包含佛﹑道两家哲学理论中的有益于儒学发展的理论。魏晋南北朝时的玄学,就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提倡玄学的都是儒学大师。隋唐时期,儒道佛齐头并进,直到宋明时期,理学盛行,其中“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都受到佛学的影响,如果不理解佛学,就很难理解魏晋以来中国哲学的具体形态,另外,佛教﹑道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而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总是在同唯心主义有神论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佛教在这方面也确实发挥了反面教员的作用。 在文学领域,如果没有佛学道学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就不会充满生机。例如:在《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还有《贾宝玉神游太虚境》﹑《听曲文宝玉问禅机》等,如果没有佛学道学,《红楼梦》的价值就不大了。随着佛教的传入,许多佛教用语演化成汉语的日常用语,大大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佛教对诗歌影响极大,促进了魏晋玄言诗,南北朝山水诗的发展,并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佛教的思想也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更为绚丽。在文学批评方面,如果离开佛教理论,则中国文人发明的“妙悟”说﹑“境界”说﹑“禅机”说,都不能得到深入的阐发。

在艺术领域,佛教的广泛传播给中国古代的绘画﹑建筑﹑雕塑的发展,提供了锲机。佛教的绘画﹑雕像﹑建筑属于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中国的三大石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佛学的艺术,曾经影响到鲁迅先生;“莫高窟”的艺术曾经影响到张大千先生。

除去以上方面,对于医学﹑武术,特别是对于社会习俗,佛﹑道二家都有极大影响。中国的许多习俗,大部分都是从宗教演化而来的或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习俗在我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的习俗正是儒﹑道﹑佛三家的共鸣曲。 四﹑我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错综复杂,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们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协调。依我看来,儒学具有一种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使得佛教和道教能够在儒学的协调下和平相处并能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以发展自己,同时,儒学还有一种开放性,它能够接受外来文化并能够影响到其他国家。儒教﹑佛教﹑道教三教相互之间既有斗争,又

有和平相处的时候,它们在斗争中相互吸收,相互发展,不断地影响着中国古代人民的社会生活。

参考资料:

王连生 《中国文化要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年1月 王培英 《跨文化交流》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7年8月

史中温 《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4年1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