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基本策略
我国原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知识是以统计为主,而现在的教材可能性的知识也就是概率的知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传统教学,课堂上研究的都是一些确定性的内容,教师更关注的是填表,计算等技能方面的一些训练。但统计研究的基础是数据,依赖的是对一些杂乱无章的数的感悟,所以要通过对数据的归纳与整理以及分析和判断从中发现里面隐藏的一些规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之下的统计和概率这部分知识有三个方面的价值。 1、学习统计,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个数据的意识,也就是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潜在的一种价值和养成一种自觉用数据来分析的一种习惯,使学生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知道要通过用事实来分析,用数据来说话。
2、它有利于建立学生一种随机的观念,因为在我们生活中间存在着大量的随机的事件,可能或者发生的或者是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只要我们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我们就可以做出一个合理的判断。
3、它有利于学生学会去判断事情的哪些是主要的因素,哪些是非主要的因素。
要想实现这三个方面的价值,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将预设定位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
数学,因思考而美丽。一个好教师,好就好在她能够感觉出课的发展规律,使课的结构服从于思维的规律性。在课堂上,教师不应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思想上,而是要去关注学生怎样思考。在教学中应将预设定位在为学生提供服务上,充分让学生暴露出自己思维过程和解题思路,找准教学的真实起点。
二、关注学生学习的“历程”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设计学习活动时,尤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如吴政宪老师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她首先让学生在拍球活动中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然后让他们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在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用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三、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明理,在明理后应用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课堂上要充分体现“活动教学”的教学原则,以活动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体验中反思,反思中明理,明理后应用,从
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这样就把数学学习变成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四、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究发现
数学教学要体现和重视数学知识以及数学发展的特点,但是,数学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活动,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经过探究学生发现,原来“统计与概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常常用到它们。使学生在探索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切实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枯燥、无用、虚无飘渺的,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五、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课堂上要积极采用更适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辩”。
六、丰富了”课堂交往方式”
教师应变课堂上师生间的单维互动为师生、生生间的二维互动。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思维自由发展,这样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能力,同时更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总之,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历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课堂交往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水平差异,让学生学习“自己”的数学,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