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演示实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必不可少

2020-12-16 来源:好走旅游网
演示实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必不可少

——浅谈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选择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探究性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探究型实验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实现的形式上看科学实验可以分为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两种形式。分组探究实验具有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实地操作,对所研究事物的可见度大,感知认识具体得结论可信度高,课堂教学气氛热烈的优势,所以在许多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中,很多老师积极采用了这种探究实验方式,却忽视了演示实验所具有的生动、简捷、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探究形式。我认为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不应缺少演示实验。而不能将科学课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探究实验都通过简单的分组实验这一种形式实现。例如我在听一节研讨课《做一个小磁铁》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同学们想不想把这枚小铁钉做成一个小磁铁呢? 生:想(异口同声)

师:那怎么做呢?(生几乎是每一个都举起了手) 师没有叫任何一个学生,紧接着问:需要什么材料?

生:磁铁、小铁钉。(此时有的学生已经在嚷嚷用磁铁磨铁钉) 师:请实验员领材料。

生领到材料后很随意地磨了起来„„(这个实验共用时10分钟)

我认为要使铁钉磁化,即怎样使铁钉带上磁性,大部分同学在生活中都有过类似体验,大部分同学都会做,在这种情况下再进行分组实验不但失去了分组实验的价值和必要性,而且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那么,如何在实际科学探究活动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恰当的选择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呢?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从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出发。

众所周知,分组实验是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其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学习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并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素质。而演示实验是以培养学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两种实验的培养教育主体的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科学探究实验形式。例如我在科学探究中注重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在实

验中,我常常让学生对于要研究的问题,先做出种种猜想,把各种可能的情况都想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完成实验。简单且容易成功的实验,由自己独立设计,并采用学生演示,学生观察评价的演示实验形式,让学生独自去演示实验,大胆地实验、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形式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给他们带来了紧迫感。于是只有认真再认真地实验、思索来加强记忆了。看到自己的同学当上了“小老师”,学生既感新奇,又感不应示弱,非要把他讲得不周全的地方大白于天下,由此,学生们自会特别地聚精会神,捕捉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知识点。这样经过相互挑剔,相互筛选,相互补充,知识便会清无误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了。从而使教育的主体得到锻炼和发展。

二、从科学探究实验的难易程度出发。

科学探究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年龄、生活经验,更要考虑实验的难度和实验安全性。例如我在上三年级上册中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时,考虑到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危险,于是我通过教师演示实验的方式,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借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而对复杂的实验,我采用了学生讨论,小组设计,制定不同的方案,然后找出切实可行方案的分组合作探究实验的形式。通过“温馨提示”的形式,引导学生制定的方案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记录等详细内容。在学生设计的方案中,不加以干预,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动手实验去探索。例如,我在一杯水里面能溶解多少盐的实验,有的同学认为应直接将准备好的盐放到水中,用玻璃棒搅拌。在操作的过程中,同学就会发现有的小组溶解的盐有很多,而有的小组溶解的盐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我就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通过比较讨论之后,学生终于明白,原来各小组杯中水的多少没有统一,结果导致最后的数据有很大的出入。然后,讨论后决定在杯中放50ML的水。最后相差无几的结果,同学们都开心的笑了。通过对探究实验的难易程度的分析,选择不同的实验形式,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获得了能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取自信心,更保证了学生人身安全。

三、从教材的编排意图出发。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是基于大量探究性活动的,这些活动在教材中是按照一定的逻辑主线编排的。教材作为一个提供了具有逻辑性的教学中介,教师在使用前,是否读懂了其

中的逻辑性。是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的前提。在实施这些活动时,教师要始终明确:组织探究实验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例如《做一个小磁铁》一课中有一系列探究活动,而这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磨的方法不同、磨的部位不同所带来的磁化程度的不同。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演示实验A:

师:同学们想不想把这枚小铁钉做成一个小磁铁呢? 师:那怎么做呢?

请学生回答,并请两位学生演示用磁铁磨小铁钉 分组实验B:

师:到底用“来回磨”还是用“同一方向磨”,到底是在“磁极处磨”还是在“磁铁中间磨”哪种方法使小铁钉磁力最强呢?同学们你们有办法证明吗?怎么证明?

设计实验方案:证明磨的方法,证明磨的部位。请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组进行分组实验(控制时间)。

演示实验C:

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可选择几组),同时进行修正实验过程,并可请学生亲自进行正确演示,讲究实验的科学性。

师:请学生再把自己制作的小磁铁加工(用正确的方法即用磁铁的磁极按同一方向磨小铁钉很多次)做成一个磁力最强的小磁铁!

通过这样的演示与分组实验相互配合的设计,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轻松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多种能力得到了锻炼。 四、从具体的教学实际出发。

由于小学科学课涉及的专业知识太广(物理、化学、动物、植物、地理等),而好多专业知识、术语,对于一个只有十一二岁的小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不利记忆。而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又富于幻想。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趣味性的演示实验,因为兴趣能使学生的对实验有新奇感,妙趣横生,学生在愉快的实验中度过轻理解所学的知识。例如用八个杯子,一个空的、其余七个盛有深浅不一的水,能发出1(都)、2、3------八个音调,请音乐特长生弹奏一首简单的儿歌让同学们欣赏,还可以鼓励学生在

课外做一做(课后分组实验)。这样学生在好奇中产生了动力,在观察中、练习中明确了杯子里的液体多少与发出声音的高低关系。

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发现:为了说明同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实验方法。所以为了加强学生的印象,我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尽可能扩大同类实验的次数,创造较多的意境,使学生在大量事实而前相信实验不是偶然的机遇,而是必然的结果。如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实验时,可以敲击铜锣、鼓、弹片,并可能反复做几遍,让学生真正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此外,在实际教学探究活动中不管是分组实验还是演示实验,在实验时,必须确保班学生清楚地看到实验装置、组成结构、操作过程,以及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读出有关数据等。特别是教师演示实验时,实验前要认真准备,实验中应把演示架或演示台加高,对很小的物体需要观察时,可以采用实物投影放大等方法进行放大,实验后要及时整理和收回实验器材,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科学的实验态度。

总之,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在尊重学生、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教学实际情况,根据探究实验活动的难易程度,恰当的选择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实验形式,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各种科学能力得到培养,并逐步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优秀 教育科研论文

科学探究实验活动中不可缺少演示实验

———浅谈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选择

学科:小学科学 姓名:卢立刚

单位:城关镇杨各庄中心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