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汉中市为例
李星纬
(陕西省西乡县飞凤中学,陕西 西乡 723500)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新课程有关内容,重点运用物理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查阅
收集相关文字资料等形式,对汉中市高中新课程实施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并全面的分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现状调查;对策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高中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汉中市已实施四年多了,课程改革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各个学校在必修课教学、选修课开设、学分管理、过程性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作出了难能可贵的探索,形成了高中新课程实施的一系列亮点,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理论界也做了许多实际的研究工作。但是,课程改革喜忧同在,成绩与不足并存,许多问题和矛盾尖锐突出,课改正遭遇着空前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求“以人为本”,要改革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要求变革高中的课程体系,要求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的创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新型的教与学互动关系。
这次课程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涉及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各学科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纷纷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出台相应的对策。然而,我们知道当前基础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现象自然有其存在的深刻的社会根源。尽管很多教师与家长明确知道这样作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但也都是不得己而为之。新课程关于“以人为本”的理念的确让人欢欣鼓舞,但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其面临的困难和阻力是很大的。
本研究对汉中市部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现状如何?研究主要围绕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等方面。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新课程实施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这次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然而,实施三年多来汉中市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如何,有着怎样的工作思路,面对这么多的新内容、新理念、新方法,学校、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为此我认为有必要对新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调查,找出新课程存在的不足,使新的课程理论能正确地指导教学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研究采用了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学校教学制度进行研究。本研究首先研究了新课程的有关文献,收集部分学校新课程实施的相关资料,结合观察所得到的资料,拟定了访谈提纲,以访谈提纲为基础进行了访谈,以便通过访谈了解新课程的具体实施现状。访谈对象包括汉中市3所(宁强县第二中学、勉县周家山中学、汉台中学、西乡二中)高中教
第1页 共15页
师10人,学生19人,共计24人。同时向11所学校共36名教师和457名学生向其发放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397份。 1.3 文献综述
近年来,汉中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教育的现代化出现了良好的势态。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教育的发展状态理所当然应得到社会的关注。但是关于汉中市教育的专门研究是几乎是一片空白。所幸的是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文献浩如烟海,各类书籍、刊物和杂志上都曾见到过研究新课程教育现状的论文,各位学者、大师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出新课改中所存在的问题,也举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我检索的范围主要集中于有关新课程实施的专著和论文。
林华民老师在《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一书中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新课程实施后老师该怎样做,该怎样转变观念。朱永新老师在《新教育之思》一书中深入的分析了课程实施的意义、取向、层面、水平以及障碍因素等。卢建筠的《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万伟、秦德林的《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张娟妙的《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以及冯生尧的《新课程改革:世界与中国》等著作中都把课程实施进行了研究。这些著作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实施的理论,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通过整理可以发现,大部分有关新课程的文章都是介绍新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新课程具体如何实施,但关于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尤其是一线高中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看法及感受相对较少。显然,对新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是目前新课程实施中的薄弱环节。
综观新课程研究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大部分都是理论上的研究,深入实际教学中的研究偏少。 ○
2教师和学生对新课程的感受研究较少。 ○
3对新课程实施的实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的研究不足。 ○
4对一线教师和学生反映的新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很少进行深入分析。 ○
2 关于新课程理论
2.1 新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这一教育方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新特点:一是把“为人民服务”纳入教育方针,意味着教育的转向和目标的扩展,不仅仅是从政治和经济出发,“人民”本身也成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出发点;二是在个体素质上增加了“美”,审美品质的提出是教育功能的扩展,即教育不仅仅是对外在的适应,还要促进个体自身的审美愉悦,这也是新时期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具体化;三是增加了“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现代青少年要有开阔的社会视野,社会实践品质的深化乃是全球性的教育要求。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教育方针。报告明确提出“育人为本”,无疑是对教育本真性追求的积极回应;重新提出“实施素质教育”,是对新时期教育成功经验的继承与发扬;保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乃是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核心目标的进一步肯定。
从我国教育方针的大致历史脉络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正从专注于现实性,逐渐向现实性与理想性融合转变,育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国家的教育追求,成为我们拟定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核心原则。教育不仅要适应现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又要具有适当的超前性,立足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人才,这是教育的双重功能。当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存质量、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时,教育就需要更多地考虑其对现实的必要的引导与超越功能。积极探寻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成为我们拟定教育方针的出发点。正因为如此,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我国甄定教育方针的基本出发点,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乃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而传统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提法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即在伦理
第2页 共15页
上突出知识分子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要性,而且这种要求本身就包含在前一个命题之中。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为人民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良教育的需求,乃是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另一要义。把“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教育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寻求社会适应与个体发展
[1]
的统一,乃是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基本精神,它指明了我国教育的基本性质与方向。 2.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即使学生发展为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包含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的完整性是指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人的完整性植根于生活的完整性,生活的完整性是指学生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了协调人的智力发展与人格发展,这次新课程改革课程目标统整为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构建,一改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换句话说,新课程追求教学目标的三维统一,即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统一起来。为了实现智力与人格的统一,新课程还要求实现个体、自然与社会的统一。即从以下三大关系上理解与规划课程目标:学生与自我关系;学生与他人及社会关系;学生与自然关系。通过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发展,以培养人格完整的人。
其次,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鲜明主张“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现状,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空前突出了课程内容的发展性、现实性和生活化。为了实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学科课程与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密切关注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为了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课程还特别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化,除了设置综合性课程,还尝试分科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融合,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从而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实现整体人格的发展。
再次,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构建。为此,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最后,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刚要》明确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它突破了以往课程权利过于集中,难以适应地方与学校的弊端,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推进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进程。
3 汉中市新课改的基本思路、步骤
3.1 工作思路
(1)加强新课程实验的研究。 (2)组织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培训。
(3)加强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建设与管理。
(4)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5)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6)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 3.2 保障措施
(1)提供政策保障。
(2)落实课程改革专项经费。 (3)合理编制班级和配备教师。 (4)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5)重视师资培训。
(6)加强课程改革的专业研究和指导。 (7)强化评估与督导。
第3页 共15页
(8)加强舆论宣传。 3.3 实施步骤
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
1启动、组织各种形式的研修活动。召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会议等,通过领导报告、通○
识培训、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操作层面的培训以及专家解说新课程标准等形式,充分认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深入领会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精神实质。制定《汉中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
2确定汉中中学、勉县二中、西乡四中这三所学校为市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样本学校。样○
本学校可分别就选修课程开设、课程资源开发、校本教研、学分管理、选课指导制度等各个方面有侧重地进行研究、学习和模拟实施,在改革中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能够在学校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各县区也要确定本县区的样本校。
3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要制定本学校实施新课程的准备工作方案。各县区教育行政部○
门要对辖区内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应对新课程改革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2007年8月以前不能达到新课程实验条件要求的学校,要通过布局调整进行资源整合。通过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使高中教育的布局更加合理,满足普通高中新课程对学校建设和办学规模的要求。
2007年2月至2007年6月
1加大宣传力度,各县区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有关新闻媒体,向学校、教师、○
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广泛、深入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内容、措施及外省的改革动态。县区教育部门要积极向党委和政府领导宣传新课程改革,深刻认识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目标任务、课程结构的设计以及课程制度建设等重要问题,同时向高中学校和社会广泛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社会认知程度。
2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对普通高中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观念转变、认识程度、硬件设施以及选修○
课程的开设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调研,为指导各学校积极应对新课程及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情况。要组织教育行政人员、教研人员和高中校长考察先期试验省区的实验情况,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借鉴外省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3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督查力度,指导各普通高中学校严格按照省教育厅提出的选修课开设要○
求,合理规划、认真实施,努力创造条件满足新课程实验的条件要求。各项准备工作必须在2007年8月就绪。
4要组织全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动员大会暨通识培训会;各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陕西省○
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特别是要利用寒假组织开展高中新课程首期全员通识培训工作。在此基础上,各县区、各学校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施方案。
2007年7月至9月
1分学科举办担任新课程教学任务的所有教师及专职教研员的培训,以课程标准培训和课程教○
材培训为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2各学校要完成课程实施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建立并完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行政○
班与教学班的组织管理制度、校本教研制度、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等。
3各学校按照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精神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有特色○
的校本课程。
4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准备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对认识不到位、准○
备不充分、措施不得力的学校,指导并督促其及时纠正,限期整改,确保改革全面启动,万无一失。
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
1组织课程专家和教研人员深入学校进行调研和指导。 ○
2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以课程标准培训和课程教材培训为主,○
第4页 共15页
分学科举办高二年级教师的培训。
3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评估工作,培育典型、推广经验、表彰先进,及时调整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4对新一轮高一年级任课教师组织新课程培训。 ○
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
1组织课程专家和教研人员深入学校,重点就选修课的开设情况进行调研和指导。 ○
2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以课程标准培训和课程教材培训为主,○
分学科举办高三年级教师的培训。
3召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研讨会,重点就选修课的开设、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和质量监○
测等问题进行研讨。
4对新一轮高一、高二年级任课教师组织新课程培训。 ○
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
1指导普通高中学校做好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准备工作。 ○
2召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会议,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安排部署下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
[2]
革的实施工作。
4 新课程实施情况
4.1 硬件方面现状
学校基础建设发生了很大改观。比如宁强县,5.12地震后,国家对宁强县拨付救灾款和物资。天津市作为对口援建单位,为宁强县、略阳县兴建或改建了教学楼,并援助了大量教学设备,使得这些学校的硬件水平有了极大地改观。其他县区为了更好的实施新课程在基础建设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汉中市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除农远工程的三种模式(光盘播放模式、卫星教学收视模式、计算机网络教室模式)外。又创新了校园网模式、远程网络环境模式两种教育信息化新模式。前三个模式普及范围较广。几乎覆盖所有学校,后两个模式刚开始进行实验。“班班通”建设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主要是采用“DVD光盘播放设备+电视机”模式。截止目前汉中市已建有教学光盘播放系统近五千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三千多套,计算机网络教室500多个。共有计算机3万多台,校园网298个,教育网站209个。
从整体上看各个学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各个学校发展不均,学校之间硬件设施水平差别极大,例如,由于勉县一中有较好的硬件条件和师资水平,教学水平较高,吸引了周围县区的优秀学生,既增加了学校收入也提高了升学人数,由此产生了良性循环。而略阳一中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教学设施较落后,优秀教师留不住,教学质量不高,当地优秀生源大量流失,更加困扰了学校的发展。
4.2 新课程实施后的学校管理层面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个重大的具体目标是:改变以往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管理模式,学校领导成为学校这一环境的直接影响者,他们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师又影响着学生。 4.2.1 学校管理层面现状
针对新课程的实施现状我对汉中部分学校的领导进行了访谈,并对部分教师作了调查。 以下是对一领导B的访谈: A:您怎么看待新课程的实施?
B:新课程是国家为了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实施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造就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不重能力的偏颇。 A:那么您对新课程的实施是否积极拥护?
第5页 共15页
B:当然积极拥护,但是担忧的成分更多。 A:针对新课程,在具体教学上有何措施?
B:教学以高考为中心,教学就必须严格按教学大纲进行,只要是大纲要求的就必须讲,且学生必须掌握。
A:如果这样的话,新课程实施后是否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B:确实如此,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很多章节课改前是重点,而新课程在大纲中一点而过,这种情况就必须补充材料,进行讲解,力求学生全面掌握。所以,教师要开阔视野,增加备课的广度、深度、难度,而学生必然要负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大的努力去学习,掌握这些知识。
A:学习负担加重,学生是否能够接受? B: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够接受。 A:学习一般的学生如何施教?
B:我们把各班成绩靠后的学生,鼓励他们报考音、体,美专业。 带着同样问题,我又访谈了领导C:
A:新课程实施后,在师资培训方面是如何进行的?
C:县教研室专门对任课教师进行了系统培训,学习了课改的文件、课程理论等。使教师对新课程总体上有了更深的理解。
A:教师培训后,能胜任新课程教学吗? C:绝大部分教师能够胜任。
A: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是否有了较大的改观?
C:教学方法多元化。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应以学生的自身发展为出发点,运用自己较熟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教学,而不是统一采用某种特定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各有特色,而且对学生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
此外,我对部分教师的培训情况做了调查:
表1.1 教师培训情况(百分比)
参加培训 参加培训 是否有帮助 是否有帮助 有 没有 有 没有 95% 5% 37% 63% 在上表1.1所示我们发现绝大部分教师都进行了培训(95%),但大部分教师认为培训对自己没有帮助。
4.2.2 存在的问题
通过访谈和调查我总结出学校管理层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 1保持、提高升学率。给学生、教师增加了负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
学校领导在新课程实施期间,竭力加强新旧课程的互补,要求教师将旧课程中的内容增加到新课程中,唯恐漏掉某个知识点,在高考中失误,使学生的负担大大加重,从形势上看是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但实质上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此外还将各班排名靠后学生,学校劝其学习音、体、美,这部分学生突击两年的专业课后,大多能考入大学。然而,这些学生是否有音、体、美的特长,所学专业是否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学校管理者没有考虑。这些在本质上都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教育水平高。一味追求升学率,即用升学率衡量教育水平,从而造成高校人力、物力的浪费。
2选修科目成为摆设 ○
音、体、美学习只是学习理论且均在教室里,原本陶冶情操、寓教于乐的内容变得枯燥乏味。文化课中的选修课由于课时不足,只能学生自学,成了真正的自主学习。而且有些学校由于缺少选
第6页 共15页
修课教师,分班学习造成管理及教学方面的困难。选修课根本就没有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实施,违背
[3]
了新课程的理念。
3教师培训形式化 ○
许多教师认为教师培训是浪费时间,培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些专家或教师缺乏对中小学教育的研究,让许多受培训的教师感到在继续教育中学的是空洞理论,造成教与学脱节。从培训平台上看,教师岗前培训缺乏针对性。多半是把受训教师集中在一间教室或多媒体教师里,由一个培训教师进行培训,抑制了教师的学习欲望和接受培训的积极性,最终降低了培训的实效性。
4对新课程持观望态度 ○
新课程的实施打破了以往的课程体系,在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上都有了重大变化,这一切都给学校管理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既要实施新课程以应对上级的检查,又要竭力维持原有的教学体系,以确保高考升学率。而高考升学率关系到学校的生源,最终关系到自己职务的升迁,因而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始终对新课程持观望态度,实施新课程只是无奈之举。
5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还不力 ○
汉中有着丰富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资源,在这里既有秦汉风韵,又有张骞出使西域;既有栈道、蜀道,又有一代大将张良忍辱负重之精神。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从三年多的实施状况看,学校推行的校本研究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但还是不够 ,汉中文化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流于形式甚至根本没有开发校本课程。
6对教师的任用替换做得不好 ○
有部分教师不适合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但领导碍于面子不会替换这些教师的,这些教师无论从态度、理念、教学方法上都与新课程相背,他们的教学影响了其他教师的积极性,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7教师评价制度改革不到位,没有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
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新课程中来,关键在于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以及对教师的工作具有深刻的导向作用,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形成教师的价值观。教师担心和害怕学校的评价是一种普遍现象,绝大多数教师的这种恐惧心理是由奖惩性评价引起的,教师评价制度的奖惩性注定了只能引起少数人的共鸣,难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而且名利的获得不一定取决于工作业绩,还取决于许多复杂的因素,比如:资历、与领导的关系、在同事中的声望、人缘等。
总之学校管理依然如故,作为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转型未能给予高度的重视,只是一味的要求教师按照新课改的精神备课、讲课,未能客观的分析学校、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评价制度与方法滞后,社会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教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落实的程度。 4.2.3 解决策略
首先,管理方式要发生变化,学校应从传统的教学管理走向课程建设、课程领导和课程经营。
学校各职能部门要围绕课程方案的精神制定工作计划。教育管理者要认识到教师参与改革的辛苦。
其次,教师培训应该立足于校本培训,将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纳入校长年度考核,将教师的培训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骨干教师评选等直接挂钩。
再次,要在校内发现和培养一支理念新、知识面宽、有特长、具有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勤于实践,敢于创新,乐于追求事业人生精神的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队伍。以这支队伍为骨干,组建学校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机构。这个机构要肩负起校本课程调研、规划、开发、实施和教师培养的重任。同时,要给这支队伍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创造更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热情,挖掘教师的潜能,开启教师智慧,使教师在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塑造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
最后,严把教师任用关,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师不予任用。
第7页 共15页
4.3 新课程下的教师
4.3.1 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方面的现状
教师是新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及实施策略直接关乎新课程的成败,以下是我对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及态度的问卷调查:
教师对新课程认识的调查
1.你知道新课程的“三维”标准是什么吗?
A.比较清楚25% B.了解一些61% C.基本不知道14% 2.你认为新课程与自己的关系是什么?
A.很密切13% B.不太密切72% C.不密切15% 3.你是否赞成新课程?
A.非常赞成39% B.不太赞成47% C.不赞成14% 4.你是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新课程吗?
A.积极61% B.不太积极27% C.不积极12% 5.新课程实施后,你的工作量如何?
A.加重57% B.不太重29% C.没有变化14% 6.实施新课程后,你的教学方法是否需要变化?
A.非常需要65% B.不太需要22% C.不需要13% 7.你是否喜欢新课程的这种编写形式?
A.非常喜欢29% B.不太喜欢45% C.不喜欢26%
调查显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了解不足(75%),因而给新课程的实施造成了障碍。教师对新课程的重要性、迫切性缺乏深刻地认识,多数教师(87%)认为新课程与自己的关系不密切或不太密切,自己只是被动的执行而已。很多教师不赞成(14%)或不太赞成(47%)新课程,从而消极对待新课程的实施(39%),认为课本的编排形势不好(71%),无需新的教学方法(35%),认为老方法照样教授新课程,抱怨工作量加大(57%)。 4.3.2 教师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分析总结其存在的问题有: 1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没有转变 ○
很多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存在种种误区,尤以中老年教师为重。由于他们经历的课程改革次数较多,因此总以过来人的身份和目光注视眼前的新课程,参与但又不主动,实施却又不积极。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无非就是换一套新教材而已,有些教师虽然对新课程有所了解,但为了图省事,就新教材老教法,照本宣科,课本上有什么就讲什么,不发挥校本优势,不挖掘课程内涵,更不研究课程的新理念。不能将“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更不能体现出鲜活的社会内容,穿新鞋走老路,如此对策,新课程无异于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新课程完全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2教师对新课程实施存在抗拒心理 ○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虽然在讲授新课程,但是,心理上却不接受新课程,认为新课程无论在课程的内容、编排、知识点的排列顺序、学科间的相互衔接、讲授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上,均不及旧的课程标准,担心新教材的使用会影响高考升学率。教师要利用一切时间把新旧教材不一致的知识点挑出来补给学生。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而对新教材中要求学生动手实验、结合社会实际的内容则不予重视,在某种程度上给新课程的实施造成了障碍。
3许多教师不能够进行不断的反思、学习,探究精神缺失 ○
一个理性而成熟的教师不但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不断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表现自己的价值,并能进行团体的合作与协商,并有能力不断的学习。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教师具备了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终身学习。新课程对
第8页 共15页
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很高,而学校的许多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远远没有达到新课程的要求,有些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之甚少,而且许多教师对新课程持抵制情绪,认为新课程具有种种弊端,原有的人教版老课程具有许多的优点,这是由于多年来他们一直使用这一教材,对于内容、板块早已熟记在心,形成思维定势,无需更多的思考和探究,课程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得心应手。新课程需要反思和探究,使许多教师产生了畏难情绪,而多年来“以我为主”的教学方式养成的懒惰习性一时难于改变。“只要分数高,方法无所谓”,对很多教师而言“探究”只是应付听课检查的虚假手段,新课程在这些教师手里仅仅流于形式而已。而教师所谓的教学经验只不过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多做一些习题,多搞几次针对升学考试的测验,学生就会考出好成绩,这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总习惯于“考什么,就教什么”。 4.3.3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问题
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具体表现在:
1使用多媒体问题 ○
多媒体的引入,使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是课堂教学的新形式。它不仅能将知识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可以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出来,是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嘴所不能代替的。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
其一,教师的媒体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对媒体在教学中作用的认识有待丰富和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最常用到的媒体是多媒体计算机,其次是幻灯机和闭路电视机。调查发现教学中现代媒体使用频率情况,17%的教师经常使用,67.8%的教师偶尔使用,11%的教师只有公开课才使用,4.2%的教师从未使用。
其二,多媒体使用观念偏差。有的教师把课堂上是否使用多媒体作为区分现代教学与常规教学的一个主要标志,在这种思想意识的驱使下,不管所教的内容是否适用于多媒体,更不会体会学生的感受,把所教的内容统统打在屏幕上,学生拼命地记笔记。有些课授课教师一堂课下来竞讲了十多个例题,这样大的容量,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对学生是否喜欢教师使用多媒体和学生对教师使用多媒体的感受的调查表:
表1.2 学生对教师使用多媒体是否喜欢(百分比) 喜欢 无所谓 有些科目喜欢 不喜欢 27.5% 24.7% 32.8% 16.3% 表1.3 学生的感受(百分比)
能促进知识的理解 有时候能促进知识的理解 不能促进知识的理解 27.2% 51.7% 21.1% 多媒体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代替全部的教学手段。如果把例题用图片的方式展现出来,省时又清楚,把抽象的内容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的模拟出来,对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大有益处。但一节课图片不能太多,要精而不乱、重点突出。再者,多媒体课件是围绕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的,而课件一旦制作完成,其内容和程序就被牢牢地固定下来,课堂上教师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演示,教师大多成了“放映者”或“解说员”。课堂失去了灵活性和机动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缺少了师生间的交流。多媒体的使用要联系实际,适可而止,不能滥用。应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才是实施新课程的初衷。
2自主学习就是自学 ○
《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每
第9页 共15页
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自主学习成了学生的自学。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课堂上放任自流,不能做到收放自如。新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提倡学生标新立异。新问题随之而来,很多教师对学生的标新立异赞不绝口,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同,以此视为对学生的鼓励,认为对学生的肯定就是鼓励,就是让学生享受快乐。 在新课程背景下,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是课程的进步,但不能把教师与学生割裂开来。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并不是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放弃自己作为指导者的责任,教师的价值应该体现在课前的“导”,课堂中的点拨、释疑,体现在课堂结束时的总结、升华、拓展,适时地引领学生并释疑、指导,及时指出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求知、思考、探究和创造精神。
3实施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 ○
首先,教师根本没有实施合作学习,究其原因有:不知道怎样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或竞争学习更难掌握时间和进度;合作学习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教室空间。
其次,教师对合作学习了解不足,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分组学习。教师一提出问题,便立即宣布分组。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否有必要,都要布置每四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前排学生转过身去,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我们再看讨论现场:有些学生抢着各说各的看法;有的学生端端正正地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有的学生在聊天;更有部分学生自己抱着本书在看,仿佛这讨论与己无关。大约2—3分钟后,教师便让学生停止讨论,然后让每一组派代表说出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讨论什么、是否有效。而教师布置完讨论的题目之后,学生讨论时,多半教师不参与讨论。学生组织松散,讨论内容往往离题太远,抓不住中心思想,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合作探究完全成了教师所谓的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装饰性道具。
合作学习不等于分组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来学会合作。合作中的互动可以是生生之间,也可以是师生之间,其形式应因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等因素而灵活设定。互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进而达到向更高层次的思维及动手能力的跃进。
4对授课时间的理解问题 ○
部分教师认为新课程就意味着要缩短授课时间,把时间交给学生。他们为了实施新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而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传授知识的时间缩的越来越短,很多教师授课时间为10分钟左右,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去讨论和自学。认为这就是新课程的理念、这就是素质教学。把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究,这就是探究学习、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试验教学没有落实 ○
在新课程中物理、化学主要是以实验的方式来学习,因为仪器缺乏,原本有趣的实验变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实验的操作过程变成了死记硬背。以下是我(A)对一位学生(C)的访谈:
A:新课程中的理化生特别注重动手的操作能力,是否要做大量的试验?
C:没进过试验室,老师说很多仪器、药品学校没有,而且都很贵,买不起。 A:试验怎么办?
C:老师说步骤,我们记下来。 A:那高考怎么办?
C:老师说高考又不是现场操作,记住步骤就行。 4.3.4 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
1教师培训要落到实处 ○
培训的目的是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让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促进新课程的良性循环,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机会。应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查找与新课程要求的差距,反思自己是否曲解新课程的有关概念,探讨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职后培训不仅是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重新组合,更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相对稳定的精神力量,影响人的教育行为。作为教师由于自身受的教育就是传统教育,相对于新课程的教
第10页 共15页
学思想,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头脑中占据优势,原来的教学方法操作起来运用自如,在过去的教学中,也取得了较好成绩,这种思维定势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因此,教师职后培训不是一次可以完成,也不是一时可以完成的,对教师新课程内容的培训不是一两次的“通识”培训和考核可以完成的,应该通过多种形式与内容的培训,让教师彻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课程观与学生观。具体来说可以:丰富培训形式与内容,提高培训效率;针对教师的个人特点进行培训。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随时洞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容忍并尊重学生的质疑,乐于倾听学生的的不同意见,平等的与学生交流,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在调查的一所学校许多试验器材学校没有,怎么办?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来参与制作,尤其是物理试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加深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应该做到适时的给与学生知识上的点拨和学法上的指导。比如实施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筛选,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合作解决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进行合作学习。只有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分工,适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
3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结构 ○
教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持有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审视、反思。改善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专业知识外,还应兼学并蓄,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这样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4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
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会“编”书。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汉中丰富的历史文化开发校本课程,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5正确还时间与学生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自己所教具体科目,联系实际来把时间交给学生,应弄清楚那些该讲,那些该精讲,那些该不讲。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哪些是核心,哪里是精髓与“文眼”,哪里是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发散点,何处更能落实方法与价值目标,哪些学生已经了然,哪里是学生的盲区,哪些可以放手让学生学„„。总之,能由学生自学与合作解决的,就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去解决;凡是可用实践操作或通过活动完成的,就组织学生在参与中完成;凡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内容老师就要详细讲解„„。 4.4 新课程下的学生
4.4.1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的现状
以下是我对学生的部分访谈,本人(A): 学生(I):
A:你对新课程的学习感觉如何?
I:感觉很难,特别是物理、化学感觉难度特大,根本不懂.
„„ 学生(J):
A:你学了近三年的新课程了,你认为新课程是否更有利于学习? J:感觉高一物理、化学难度太大,学不了,所以,选择了文科。 A:为什么说高一的物理、化学难度大呢? J:其实课本挺简单,但一做题就不会了。
A:新课程是从你们开始的,你认为有什么优点?
J:新课程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我们更希望组织一些课外探究小组,开阔视野。
第11页 共15页
A:你认为新课程有什么缺点?
J:新课程一个学科每学期要学习两本书,内容太多。老师忙于赶进度,我们疲于应付。选修课也不知道怎么选,总感觉很忙很累。数学看看书本就懂,可一做题就不会,课本上的例题与习题差别太大,好像联系不大。 学生(k):
A:新课程是否注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K:各科教师都很注重学习方法,特别强调独立思考,我们感觉很好。 A:老师的这种教学对你们学生来说是否具有人性化?
K:对老师来说注重的当然是学习好的学生,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好,可以说一好百好,就连道德也是好的。
A:老师强调的是什么?
k:老师强调的是学习,既使新课程也是以高考为主,成绩决定命运,成绩决定素质。学习不好老师是不会看你的素质的。 A:老师如何评价学生?
k:我不知道怎么评价,但是我知道以学习成绩评定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
„„ 4.4.2 存在的问题
通过访谈发现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普遍反映新课程课程过多,负担太重,无法适用于农村中学 ○
学生学习的科目过多,每天安排大量的上课时间,自习课很少,学生缺少自我反思的时间,所学内容难以消化,而且高一物理、化学的编排难度过大,实验学习方式无法适用于农村中学,因为仪器缺乏,原本有趣的实验变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实验的操作过程变成了死记硬背,高一、高二每学科一学期要学完两本书,教师拼命赶进度,学生拼命做作业。此外必读、选读教材过多,价格过高,经济负担加重。最后,学生评价制度的滞后也同时带来了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价的问题。
2活动课无法实现 ○
活动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尤其在农村中学难以实现,缺少仪器、设备,教师无法从事活动,也不会如何使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活动,活动成为空谈。
3学生的学习方法没有转变 ○
学生是新课程的具体实践者同时又是受益者,学生必须用新课程提倡的理念来充实自己,用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目前,学生是为高考而学习,仍然是死记硬背,不讲学习方法及效率,完全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又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受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影响。
4学生在教材学习方面的问题 ○
学生普遍认为教材的编排无法适应学习,如,数学、物理课本例题过多、过易,而习题难度过大,造成例题与习题脱节,新的知识难以巩固。需要自己购买一些辅导材料进行训练,费时费力、费钱。历史课本不够条理,内容较乱,很多内容需要从课外找增加了学习负担。语文课学不到东西,干脆变成了学生自学,以看课外书为主。学生在学习上难以把握,造成学习困难。 4.4.3 解决策略
1教师要解放学生,还其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
教师要让学生从大量的作业中解放出来,使之有充分的精力和时间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谋求独特的定向的发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在实施个性化教学方法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求异。不少教师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做法不予支持。当然学生的创新求异难免伴随着幼稚的犯错,但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多给学生创新“犯错”的机会,使学生勇于尝试、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
第12页 共15页
并成为不断进取、具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2新课程需要新的评价尺度 ○
教师应该采用具有开放性、弘扬创新智慧的试卷,让自选题、无标准答案题、启智题等均占有一席之地,从而更好的对学生实施教育,从而让学生在无形中转变学习方法。
3活动课应考虑到地区不同的差异,加大政府投资,完善教学仪器、设备等,设计校本课程以○
祢补活动课程的不足。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教给学生一些策略性知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4学生应该有自己的学习思路,不能单纯为高考而学习,应该学会反思,学会学习,才能终身○受益。
5课程专家应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编排课程。 ○
5 新课程本身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5.1 新课程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及阻力
一切的改革最大的困难无一例外地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与一切新生事物诞生一样,新课程改革的最大困难同样是来自旧观念的束缚,课堂教学方面的旧观念,诸如“书要老师教了才算教”、“在课堂上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把问题解决与课堂之内”、“最好的课是老师讲完最后一句时响起了下课铃声”、“上课时学生能流利的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都是值得重新审视和理性思考的,因为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情景,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发现问题、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都是我们所教育孩子的弱项,要知道一切创造发明的源泉都始于对问题的发现与思考,因此,要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就要转变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对学校的评价观念,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改的最大阻力来自管理与评价制度,更具体的说是来自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对于一个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来说,政府与社会对教育的评价直接影响着这个地区的教育决策,对于一个学校的校长来说来自教育主管部门与学生家长的评价指标自然左右着这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对一位教师来说,学校的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将决定他们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的学校管理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已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较为完整的管理理论与管理体系,为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基础。然而,许多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学校管理办法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如“用统一的教案来评价老师的集备情况”、“用统一的作业、统一的考试来要求和评价千差万别的学生”、“用作业批改的数量来检查教师的工作态度”、“用工作时间来衡量老师的敬业精神”等等。当然我国现有的评价制度有许多弊端,评价尺度也需要花大力气改革。比如“高考升学率成为政府与社会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用一次性的书面考试成绩来取舍学生的大学学习权”、“用终结性的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等等,人们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如果高考不改革,新课程改革试验将无法取得成功”,更有人把我国的高考制度批得体无全肤,建议取消高考,让高中学生走推荐上学之路,但我认为高考制度需要改革,但短期内取消是不符合国情的,我国现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2 .新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
5.2.1 新课程教材某些环节的编排设计欠科学性使教师和学生的使用难度加大
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编排体例和内容设计上有了较大变化,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但有些变化却不尽人意,缺乏科学依据,不符合教学规律。如苏科版在物理、化学、生物三学科中,忽视了理论、公式的渐进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揉和,片面追求以实验代替理论,追求探究,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除此之外,其中的许多实验由于资源、资金等的匮乏,学校无力改造实验室,使实验成为空谈。现行的语文教材过于强调教材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造成了语文能力体系的弱化,语文能力培养的有序性、系统性难以在教学中得到保证。新课标提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期望改变过去语文教学的唯工具性,加强语文的人文熏陶。于是使得
第13页 共15页
整套教材充满了文学色彩和贵族气息。如学校使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选文上明显偏难偏深,很多课文含义玄奥,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理解力、思辨力,较宽的知识面,不少选文是大学中文系学生都难理解的,让中学生来学这样的文章实在勉为其难。再加上这套教材选文数量偏多,要在高一到高二两个半学期里学完五本课本,教师忙于赶进度,学生忙于做作业,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时间来深刻体会感悟课文内涵,根本达不到新课标“感受、鉴赏”进行人文熏陶的要求。语文要联系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自我,而这些选文大多脱离了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过度关注社会和自然很少关注自我,反映中学生的课文很少。在选文的地域文化方面,反映城市现代化的题材明显多于反映农村生活的题材,缺乏对农村学生的关注和尊重。 5.2.2 课标与教材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新课程提出的评价体制除了包括学业成绩外,还包括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探究的精神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等,这样的评价体制不仅关注了学生智能的发展,也重视了学生内在情感需要、价值体系建立等方面。但是,很多方面是无法通过考试的方式加以考察,更难以用量化的方式进行准确、客观的描述,给教师的具体操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新课程改革将知识的学习深度、难度有所降低,但是学习的广度却明显的扩大,并且高考还是高中教育的约束条件,高中知识的学习任然是以高考为指向的,考试的难度并未降低,学习困难不降反増,而且初、高中内容衔接不够问题;各学科相关教学内容顺序颠倒问题;知识铺垫不足问题;一些尚未学习的概念提前出现问题;例题难度小,作业难度大等等。 5.2.3 新课程关注的群体不够全面
新课程关注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却对与教育相关的人的发展关注不够,比如家长,我在访谈过程中一名教师反映:“家长才不管你什么新课程呢,他们也不知道,他们还是觉得成绩最重要,不过也有些学历高的家长觉得新课程不错,但是毕竟是少数”。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家长和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孩子的发展,没有家长参与和支持任何教育都注定要失败”。在我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家长不懂新课程,有些家长甚至连“新课程”这个概念都没听过。许多家长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习,把所有家务都揽了,把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满足了,这样培养出的孩子动手能力怎能提高,新课程教育目的又怎能难达到。 5.3 解决策略
5.3.1 进一步完善新课程的内容
首先,课程专家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编排教材。使学生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达到身心的完满结合。课程专家和课程编排者应该更多地研究本学科的现状,在深刻理解和领会《纲要》的基础上,对教材的、科学性、难易程度、概念等进行总体把握。既能使本学科前后贯通,又能使所学各学科相互揉和、相互支撑。使学生在学习中以理论为指导,以课本为基础,以探究为方法,真正做到人文性。使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达到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能的培养、个性的发展。
其次,增加有关农村生活、农村教育的内容。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与城市的差别正在缩小,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生活世界。在新课程中应增加些农村题材的教育内容,让农村孩子的身心与本土知识和本土文化共生共长。这些农村题材的教育内容也可以开阔城市学生的视野,让城市的学生有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5.3.2 建立相应的教育评价体系
应尽快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教学评价体系,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的唯一标准的状况,减轻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负担。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反映
第14页 共15页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应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比如,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行为观察评价、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对教师的评价,重在促进教师的发展,不仅仅关注职业道德,而且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要求。评价的主要内容为职业道德、了解和尊重学生、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改变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惟一标准的做法,全面关注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教学和研究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同时强调应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改变用评比代替评价的做法。要建立以学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 5.3.3 扩大新课程关注面,让家长参与学生的教育
学校老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用各种方式对家长进行宣传和教育,可以多用“家长会”、“家访”这样的形式来进行沟通,让家长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很重要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是不能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的,也是复合的,不能单纯追求智育的发展。
结束语
我们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坚信任何一项事物的出现都有着历史的必然,我们不仅要正视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而且要理智的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的改革更加符合社会的要求,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做到。
参考文献
[1] 茹宗志,李军靠.教育学教程[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240-241.
[2] 汉中市教育局文件,关于印发《汉中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N],汉中市教育局,汉教发[2007]121. [3] 崔利军.我国普通高中选课制实施现状及实施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06(10):32-39. [4] 张娟妙.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135-137. [5] 林华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M].北京:华语出版社,2007.57-59.
[6] 冯霞,马莹.关于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6):23-27. [7] 陈理,王樱.完善选课制推进学分制改革[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06):47-52. [8] 朱永新.新教育之思[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 [9] 李镇西.与青春同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4-159.
[10] 李立业.初探选课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77-79. [11] 胡明根.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236-250.
[12] 周玉霞,张喜艳,杨雪等.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研究—以陕西省汉中地区中学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0,(06):54-59.
[13] Arthur Levine.Handbook on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M].San Fransis-co:jossy-Bass,1978,06(18):36-42. [14] Brubacher JohnSeiler.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ew Brunswick:1997,21(12):132-138.
第15页 共1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