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策略分析
作者:李道煌
来源:《知音励志·教育版》2016年第09期
摘 要要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必须从根源上入手,也就是要分析学生产生这一行为的需要和动机。人生活在社会上,要维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命,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来保证,没有这些条件人就不能生存,也不能延续和发展。条件缺少了就会造成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反映到人的大脑中就产生了欲望和要求,这就是人的需要。 【关键词】学生;不良习惯;策略分析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教师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后,纠正时用的方法有很多,用的较多的是增强法和惩罚法,增强法有两种方式: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指给予正性强化物也就是喜欢的刺激。负强化是指撤销惩罚物。如学生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给予奖励就是正强化,不良的行为习惯我们给予惩罚,改正了撤销惩罚就是负强化。惩罚法常用的方法但综合起来有批评、罚款、体罚等。这些方法虽然在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中也能取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都停留在学生行为的层面,没有深入到这一行为产生的更深层原因上,效果往往不理想,且容易形成负面作用,如体罚就容易造成学生人格不健全。
要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必须从根源上入手,也就是要分析学生产生这一行为的需要和动机。人生活在社会上,要维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命,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来保证,没有这些条件人就不能生存,也不能延续和发展。条件缺少了就会造成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反映到人的大脑中就产生了欲望和要求,这就是人的需要。 1 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根源和动机分析
从需要产生的角度来分类的话,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如饮食、休息、性等的需要。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被爱、被关注、被认同、归属感、价值感、安全感、独立感等。社会需要是人所独有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
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就会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这时活动的动机便产生了。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动机不能直接观察,但可以根据个体的外部行为表现加以推断。
有了动机就能促使个体产生相对应的行为,以满足个体的需要。动机和行为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的行为也可由相同的动机引起。当发现学生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不良行为习惯时,教师应分析学生这一不良行为习惯的根源是什么,是由哪一种需要产生的动机引发出的行为,是自然需要还是社会需要。
教师在分析学生的需要和行为时,可参考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把人的心理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包含要求得到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对于本我和自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有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本我也就是个体的需要,自我就是个体由需要产生的行为,教师利用超我引导学生选择更合理的行为去满足需要。 2 纠正学生不良习惯的策略
教师分析出学生的需要所产生的不良行为后,再应用心理咨询中的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需要,并选择合理的行为来满足需要。认知行为疗法需要教师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作为教育者,这时不是简单、机械地向学生灌输某种理论,而是引导学生对自己这一不良行为习惯重新认知归因的过程,他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体验。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由自己的生理和社会需要:饮食、休息、性、被爱、被关注、被认同、归属感、价值感、安全感、独立感等中的哪一种需要引起的,找出后教师应肯定并理解他的这种需要,他有这种需要是正常的,有了这种需要选择的行为老师也很理解他,同时提出问题: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来满足这一需要?这时让学生体验这一重新寻找合理行为的过程,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找出了合理行为后,学生才会建立起合理的行为习惯。
我们通过分析行为是由哪一种需要所产生的,这就找出了行为产生的根源,也可以用冰山原理来解释:一种行为好比是露出水面的冰块,水的下面还有更大的冰块,下面的就是学在生的心理需要,它由:饮食、休息、性、被爱、被关注、被认同、归属感、价值感、安全感、独立感等组成。每一种行为都有相对应的需要,每一种需要也可以选择到更合理的行为去满足。比如学生经常大声喧哗打闹,这往往是该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想满足被关注的需要,当知道他有被关注的需要时,可以让用其他方法来满足,比如通过学习成绩的提高等,但这一过程应该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完成。
正确分析需要和动机,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这一方法在教育教学中可以有很广泛的应用,学生所有的不良行为习惯都有相对应的需要,分析出了学生这一需要就可以找出更合理的行为方式来满足。 3 实践检验案例
徐某峰,小学三年级时,数学成绩在班上比较好,语文成绩很差,平时上课不专心听讲小动作很多,还常常逗得同学大笑,课间常常惹哭同学。班主任为了方便管理,把他放在讲台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上坐,他喜欢捣乱所以也很少让他参与集体活动。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几乎每天旷课在校园附近玩泥沙,都是上课了老师去找回来。四年级时换了班主任,了解到他父亲坐牢了,母亲在打工处另成了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班主任结合他的家庭背景分析他的行为得出结论:课堂上捣乱、逗同学笑是因为他有被关注的需要,他旷课是有归属感的需要,从小缺少父母的爱,常常去惹哭同学,说明他有被爱的需要。班主任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引导他通过搞好学习,待人有礼同样会受到同学的肯定,并经常发现他的优点给予表扬,从而满足他被关注的需要;把他放回中间去坐,不孤立他,让他融入班集体中,并让他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满足他的归属感的需要;跟他母亲联系上,请她经常能问候他的学习、生活,满足他被爱的需要。一段时间以后该学生上课很少再捣乱了,也再没有旷课,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
通过许多实例都证明了,用正确分析需要和动机,用合理的行为来满足需要,可以更好地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这一教育方法与常用的是增强法和惩罚法纠正不良行为习惯不同,是从根源上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不存在惩罚法中的不良后果,从而也能杜绝教师体罚学。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木金小学 江西省赣州市 3410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