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声声慢》原文和译文及物性对比分析——以林语堂译本为例

2021-07-20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15年第1O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1 0,2015 (总第1 6 4期) 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10N Serial No.164 声声慢 原文和译文及物性对比分析 以林语堂译本为例 蔡 银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128) [摘要]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也为语篇原文和译文的对比提供了新 的依据。及物系统理论是韩礼德“纯理功能”中的核心内容,是分析语篇中句子的系统。以及物性理论为基础, 从及物性系统的六个过程出发,对李清照《声声慢》的原文和译文(林语堂译)进行对比分析;从及物性特征方面 探析两种语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发现译文在表情迭意上的优点和不足,进而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 [关键词]《声声慢》;及物性;系统功能语法;韩礼德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15)10—0029—03 一、引言 程、心理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及关系过程。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我国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 (一)物质过程 代表作之一,其韵律讲究、意境丰富、脍炙人口。李清照的 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指做某事的过程,这一过 《声声慢》以残秋所见、所闻、所感之景来衬托晚年孤寂、凄 程一般包含动作者(actor)和目标(Goa1),动作者可以是人 凉之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声声慢》英译有近1O个版 或事物 。其及物性结构表现为:动作者+物质过程+目 本,其中林语堂和许渊冲的译文最具代表性。本文从系统 标(+环境)。词句“寻寻觅觅”的物质过程分析如下: 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作品《声声慢》原文和林语堂的译文 进行及物性分析,并从及物性特征人手探析两语篇的相同 点和不同点,从而发现译文在音、韵、情、意等方面的优点和 (二)心理过程 不足。 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指人物表现心理感受的过 =、及物性理论简介 程,包括表示感觉的过程,如see/hear/feel等;表示反映的 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是以费 过程,如like/hate/worry等;以及表示感知的过程,如 斯(John Firth)的功能主义思想为基础创立起来的。英国 know/discover/think等。这一过程一般包括两个主体:心 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因其独到的见解、 理活动的感受者(sensor)和被感受的现象(phenome— 全面而系统的观点和自成一格的理论体系,被公认为系统 non)l_2]。其及物性结构表现为:感受者+心理过程+被感 功能语法的创始人。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范畴语 受的现象。词句“正伤心”的心理过程分析如下 法、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三个阶段。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 词人 伤心 国破、家亡、夫死 论》一书中明确了功能语法的目的,即“为语篇分析提供一 感受者(隐性) 心理过程(显性) 被感受的现象(隐性) 个理论框架 “。 (三)行为过程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人们对 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是一种介于物质过程和 语言的要求,即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功能——纯理论功能或 心理过程之间的生理活动过程,如啼哭、咳嗽、呼吸、做梦 元功能(meta—function)蚍 。韩礼德把“纯理论功能”分为 等L2]。常见的表行为过程的词有listen/look/watch/cough 三种: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 等。韩礼德把反映心理状态的一些词也列入了行为过程 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概念功能指 中,如laugh/cry/gasp等[1]。这一过程只包含一个行为者 人们用语言来描述主客观世界的事物和过程的功能。韩礼 (behavior),有时会包含一个范围(range)或一个行为环境 德的及物性系统(transitivity system)是其概念功能中的核 (circumstance)。其及物性结构表现为:行为者+行为过程 心内容,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 (+范围/+环境)。《声声慢》中不存在行为过程,故不例 的各种经历的表达[2],是说话人或听话人选择各种过程组 举。 成或解释语句的语义系统,是联系外界与语言的桥梁。在 (四)言语过程 语言的概念功能方面,主要是对语篇中的所有句子进行及 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指说话的过程,这一过程一 物性分析。 般包含说话者(speaker)、受话者(receiver)、言语对象(tar— 及物性系统将语言的所作所为分为六个过程:物质过 get)以及言语内容(verbiage)。常见的表示言语过程的词 [收稿日期]2015-04—24 [作者简介]蔡银(1987一),女,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 29 ・ 有talk/tell/say/criticize等 。其及物性结构表现为:说话 者+言语过程+受话者+言语对象+言语内容。词句“怎 一个愁字了得”的言语过程分析如下: 词人 自我反问 词人 哀愁 怎一个愁字了得 说话者 言语过程 受话者 目标 内容 (隐性) (隐性) (隐性) (隐性) (显性) (五)存在过程 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指表示人或事物存在的 过程,其标志性句型是“there be”,存在过程只涉及一个参 与者——存在物(existent);除“there be”句型以外,常见的 表存在的词有exist/arise等 。其及物性结构表现为: there be+存在物(+环境)。如: 兼 梧桐、细雨 秋季 存在过程(显性) 存在物(显性) 环境(隐性) (六)关系过程 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指表示事物之间关系的 过程,含认同关系(identifying relational process)和修饰关 系(attributive relational process)两类。这一过程通常包含 两个参与者:认同关系包含认同者(identifier)和被认同者 (identified)}修饰关系包含载体(carrier)和属性(attrib- ute)[2]。其及物性结构表现为:载体+关系过程+属性。 如: 及物理论一开始主要用来分析英语句子的及物特性。 胡壮麟在《系统功能语法概论》一书中认为功能语法的概念 功能的及物性系统也可用于描写汉语的语义功能[3]。而 后,及物性系统的相关理论逐步应用于汉语语篇的分析尤 其是汉语古诗词的分析中。 三、《声声慢》殛物性分析 (一)《声声慢》原文及物性分析 《声声慢》原词一共包含16个小句,9个整句。全文贯 穿五个物质过程(“寻、觅”“将息 ‘过”“守 点、滴”)和两个 心理过程(“凄、惨、戚 伤心”)。通过物质过程全词描述了 一系列动作,但该词沿袭了汉语古诗词的一贯风格,所有动 作都未明确体现动作者,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的同时 也用这些动作展现山河破碎、美好生活不复存在、孤苦飘零 的近况。全词还包含四处言语过程,词人用三个反问句式 表达内心无比孤寂、凄凉的心境,最后以一个感叹句结尾, 似欲说还休,却又将无边的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全词另 有两处存在过程和三处关系过程都是为衬托词的意境和词 人心境而设。通过对《声声慢》原文的及物性分析,我们不 难发现,显性的词句表现了词句的及物特性,而隐性的词句 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无尽的意境。 对《声声慢》原词的及物性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寻寻觅觅(物质过程),冷冷清清(关系过程),凄凄惨惨 戚戚(心理过程)。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物质过程)。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言语过程)?雁过也(物质 过程),正伤心(心理过程),却是旧时相识(关系过程)。 满地黄花堆积(存在过程),憔悴损(关系过程),如今有 谁堪折(言语过程)?守着窗儿(物质过程),独自怎生得黑 (言语过程)?梧桐更兼细雨(存在过程),到黄昏,点点滴滴 (物质过程)。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言语过程)! (二)《声声慢》林译文及物性分析 林语堂译文共15个小句,9个整旬。其中五处关系过 程用以描述晚秋情境,五处物质过程用来描写动作,另有两 处心理过程和三处言语过程用以表达和感叹今非昔比、山 河衰败、故人不在的伤感情怀。对林译《声声慢》的及物性 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So dim,so dark,(关系过程) oS dense,so dull,(关系过程) ・ 3O ・ oS damp,so dank,(关系过程) So dead!(关系过程) The weather,now warm,now cold,(关系过程) 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物质过程) How can a few cups of thin wine/Bring warmth a— gainst/The chilly winds of sunset?(言语过程) I recognize the geese flying overhead:(心理过程) My old friends,/Bring not the old memories back! (物质过程) Let fallen flowers lie where they fal1.(物质过程) To what purpose/and for whom should I decorate? (言语过程) By the window shut,/Guarding it alone,(物质过程) To see the sky has turned so black!(心理过程) And the drizzle on the kola nut/Keeps on droning:/ Pit—a—pat,pit—a—pat!(物质过程) Is this the kind of mood and moment|To be ex— pressed!(言语过程) 四、《声声慢》原文和译文及物性对比 通过对《声声慢》原文及林译本及物性系统的分析,及 物性六个过程在原文和译文中所占数量和比例如下表: 版本 物质过程 关系过程 心理过程 言语过程 行为过程 存在过程 汇总 5 3 2 4 O 2 16 原文 31.25 18.7SN l2.son 25.00% 0.00N 12.50% 10O 5 5 2 3 0 0 15 林译 33.33% 33.33% 13.33 20.00% o.oo% o.00% 100N (一)原文和译文及物性的相似之处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原文和译文在及物性特征方 面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 首先,原文和译文都较多地描写了动作,因而物质过程 所占比重最大。该词通过各种动作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经 历国破家亡、孤苦飘零、无依无靠的愁闷悲伤之情,因而原 文和译文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心理过程。同时,该词不存 在行为过程。面对这衰败的河山,想到因政治权利和争斗 以及因保卫祖国河山而牺牲的丈夫赵明诚,词人身体所经 受的痛苦远不及内心所受的煎熬。 其次,原文和译文都存在较大比例的关系过程,都使用 了较多的词描写晚秋情景,如“冷冷清清 ‘却是旧时相识” “憔悴损”和“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等,以景衬情,使词人“悲”“愁” “苦”“痛”之情更加深广而厚重。 最后,原文和译文中,言语过程对词人情感的表达也起 了重要作用。原文和译文都使用反问的方式加重词的语 气,作者无需给出确切的答案,但读者读到该词时答案却溢 于言表。原文和译文都以言语过程结尾。表面有“欲说还 休”之势,实则已将词人的全部情感倾泻得一览无余,让人 读来意犹未尽。 (二)原文和译文及物性差异 原文和译文及物性各个过程在数量上整体存在相似之 处,但译文的六个过程的具体应用与原文相比存在较大的 差异。 1.原词首句与译文首句及物性相差较大。原词首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共使用七组叠词,第 一组和第二组是物质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动作者也没有目 标,简单的四个叠字看似平淡却将作者的茫然心境表现得 一览无余;第三组和第四组是关系过程,既是对晚秋景象的 描述,也是词人经历跌宕起伏后内心的真实感受;第五、六、 七组是心理过程,词人寻觅无果,环顾周围清冷之景,油然 升起一股凄凉、惨淡、悲切之情,为全词定下情感基调。整 句无一“愁”字,无一“泪”字,却用14个叠字磅礴有力地刻 画了词人的形象。林语堂的译文以“SO(下转第118页) 在对剧中演员动作形象刻画的同时,能够协助完成空间和 时间上的转换,对戏剧环境进行渲染,并对剧情的变化进行 暗示推动剧情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对那些无法通过音乐和 台词来表达的深层次意念的展现。 (三)提供更多的音乐厚J实践平台 艺术院校在现阶段的专业教学中,多为单科性的体制, 在这种教学体制下进行人才的培养,尽管具有突出的专长, 但是这类人才在综合艺术的表现能力上却较弱。当代的音 实际上,音乐剧在西方是一项从内容到形式,从创作、 制作再到运作整个过程都十分规范的系统工程。 二、中国音乐剧人才培养 目前,音乐剧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交叉性学科,融会了 当今世界歌剧、舞剧与戏剧这三大主要门类的舞台艺术,但 其并不是将三者的元素进行简单地相加,笔者针对高校音 乐剧教学,从四个方面对如何进行中国音乐剧人才的培养 进行探讨。 (一)扩大音乐视野,开放音乐思维 乐剧对人才的要求更高,需要实现表演、舞蹈与歌声的共同 精彩,因此,训练非常艰苦,具有较大的难度,不仅必须每天 进行形体训练 同时也需要进行每天的练声,从而确保能够 做到边跳、边演、边唱。由此看来,在音乐剧人才的培养中 需要进行一点一滴的培养,从而确保学生的各项音乐剧技 能都能够扎实可靠,尽管在短期获得的收益很少,但从学生 个人发展与中国音乐剧发展的角度来看,是意义重大的。 (四)实现中国音乐剧民族化 音乐剧想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就需要使这 一音乐剧属于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同时需要具备广泛的 思维与开阔的视野,因此在对学生的培养中,为使他们的思 绪可以在美妙的音乐剧中欣赏、表演、创作中自由地驰骋, 所以应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音 门综合艺术实现民族化,具有一种民族的认识。民族化 是所有艺术的灵魂所在。中国音乐剧的民族化,需要同时 乐问题的设计与讨论中保持一种开放的状态,并让学生充 分地发挥其想象力。同时,在音乐剧的教学中,需要以提高 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创作能力为教学重点,为学生 提供多元的学习资源,开拓多种学习渠道,进而在学习的过 程中渗透、实施和遵循听觉、视觉艺术上的感知规律。为增 强实践,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厅和学校礼堂等 定期举办音乐剧的排演和表演等活动,进而创造更多的实 践平台,并营造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在音乐剧的教 学中,应实现音乐剧教学的多维发展,如结合当地人文环境、 民族文化、民族和民间音乐等资源。而在教学内容上可选取 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感的优秀民族音乐,进而使音乐剧的学习 内容更具开放性和综合性。同时,我们则需要以积极、开放 的心态对世界优秀音乐作品的精华进行汲取,打破时空的限 制,对不同时代与民族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进行感受。 (二)加快音乐剧教材建设,重视培养过程 体现在创作方式的民族化、表演方式的民族化以及音乐剧 教学民族化三个方面,并且这也是每一个音乐剧人的责任 和义务。其中音乐剧教学民族化是整个音乐剧发展的后备 工程,是中国音乐剧得以发展的动力之所在。具体说来,可 以从题材、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上来人手。首先,在题材 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为音乐剧的创作提供 了大量的素材。包括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利用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借古喻今,对当今社会生活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 反映;另外,现实中发生的故事,经过加工提炼后也能够深 刻对现实做出反映,给人以启迪。 由于表演是实践的艺术,所以不是简单教学就能够教 出来的,越是成熟的表演,表演者思维越活跃,想象更加丰 富,进而联系生活进行刨造,并娴熟的运用专业技术。因 此,加强中国音乐剧人才的培养,推动中国音乐剧的发展还 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与探索。 [参 考 文 献] [1]陈利敏,李淑.谈音乐剧的“五位一体”[J].黄河之声,2008 (16).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足够多的音乐剧声乐作 品,而声乐教学中教材的选定属于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所 [z]居其宏.中国音乐剧产业的当下现实与振兴之道EJ].艺术百 家,2011(1). 以,在音乐剧的初学阶段,教师应将表演性强、戏剧性较强 的曲目提供给学生让其演唱,并在学生的不断进步中逐渐 加入新的歌剧片段。音乐剧教学中的专业技术课主要包括 [33郭磊.对音乐剧本体的再认识与中国音乐剧人才培养的思考 EJ3.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1). [4-1初健.对中国音乐剧艺术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建议EJ].大舞台, 2O11(11). 三个部分的艺术技能课程,即音乐类、舞蹈类和戏剧类,并 且三者之间都是可以基本独立的,不同的学校在这三个方 [5]周小勇.浅谈音乐剧人才培养I-J].艺海,2012(1). E6]黄鑫.对国内音乐剧发展现状的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 2013. 面的侧重点可能不同。由于教材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 动的媒介和依据,因此,教师应重视教材这一教学主阵地, 为此我们可在声乐教材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及时加入更 多的音乐剧曲目,并进一步研究和出版专门适用于高校音 乐剧教学的教材。 (上接第3O页)dim,8,0 dark,/So dense,SO dull,/So [7]郭林,廖珊.谈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新思路EJ].歌海,2010(4). [83洪燕.当代中国音乐剧的民族化特征分析[阳.大舞台,2014 (2). [责任编辑:丛爱玲] 五、结语 damp,SO dank,/So dead!’,开头,使用七个“80+形容词” 的形式和八个押“d”头韵的形容词,在韵律和气势方面译 文足可媲美原文。在及物性方面,译文首句分四个小旬,全 是关系过程,用词程度层层深入,将女词人复杂的情感层层 剥开。译文虽在及物性特征方面与原文不尽相同,但在体 现词的意境和心境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2.原文有两处存在过程,译文既无行为过程也无存在 本文从及物性的物质、心理、行为、言语、关系和存在等 六个过程对《声声慢》原文和林语堂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用来对比赏析译文和原文的情境和意境。通过对比发现, 林译《声声慢》无论在及物性特征方面,还是在情景和意境 的表述方面,均与原文有极大的相似之处;然而,为使译文 传神达意,保留原文的音美、形美和意美,在处理译文时,细 节方面稍异于原文。形式的变动并没有影响原作情感的表 达,《声声慢》林译本不愧为上乘之作。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E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2]王永霞.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声声慢》的汉英及物性特征 [J].鸡西大学学报,2007(2):35~38. [3]胡壮麟.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过程。原文两处存在过程分别是“满地黄花堆积”和“梧桐 更兼细雨”,这两处都聚焦于秋景“黄花 ‘梧桐”“细雨”,词 人从细节人手,以景衬情,所有景物都浸满了凄苦的哀愁, 情调更显深沉。译文将原文静态的存在过程变成了动态的 物质过程,与原文相比,在细节处理方面,以景衬情的程度 不如原文。 [责任编辑:陈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