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阅读课
摘要 课程改革,语文阅读课应该怎么上?下面谈一谈我的一些粗浅认识:首先要做到三实,即扎实、朴实、真实。我们欣赏和提倡的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杜绝假、大、空。虽然这样的课看起来不热闹,缺乏观赏性,但符合教师和学生实际。略有缺欠可以原谅,人为失真不能饶恕,故意讲假课、说假话,这种做法是不道德的,尤其对象是孩子。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课;课程改革
第一,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双基。我们必须明确,知识是必须的,否定知识,新课程也就不存在了。改革,本身就包括着继承,我们以往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出现的好方法,好经验要继承。近几年来,双基训练一词已很少听到了,但事实上,“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是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基础知识是字词句段篇,基本技能是听说读写。对双基的训练要体现在平时的每一堂语文课上。
第二,阅读教学要重视读。语文课的读应分这几步:一读轻读慢读,主要是自读,扫除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二读了解课内容,抓梗概;三读练读,展示、质疑;四读就是部分读,探究、研究读;五读美读,有感情读。用情感指引形式,读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不管几课时,每课时都应从读到尾,从文章的整体入手,最后回归整体。通过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读做为理解课文最重要的手段。有的教师进行语文教学不是引导学生在读上下功夫,如讲《曹冲称象》和《捞铁牛》,教师通过动手做实验的方法来学习的,有的文章教师指导画画,有的指导学生跳舞,结果学生的操作技能、绘画、舞蹈能力提高了,而读文写话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加强,这实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文章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读会的。 ”可见读的重要性。确实,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不是好的语文课。另外,培养默读的习惯也非常重要,不出声是为了思考,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
在低年级,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指导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的语言丰富,我们要教会学生用情感指引语言形式,读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从而体会中国语言的音韵美。指导的方式主要是范读,因为毕竟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平、社会经历都要高于学生。
第三,在教学中注意疑、思、议。古语说: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难者非悟乃疑也。教师要学会提能够统领全篇的疑问,学生要提有价值的问题,就文章的内容提而不是仅就字词提。课堂时间不是教师展示问题、检查答案的时间,教学过程不应在一问一答中完成,要在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把“思”和“议”结合起来,搞明白最好,搞不明白的,就需要教师讲了,教师要精讲,精讲的就是这些学生不明白的。
第四,要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的知识是自己学到的,而不是老师强灌硬铸进去的,学生的能力,品德也是自己练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和展示人人主动学习的机会。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切机会。首先书让学生自己去读,在读中体会、感悟文章的内含。在阅读文本情境中逐步使学生和作者实现心灵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同时实现智慧的启迪,知识的构建,能力的迁移。其次,问题让学生自己提。读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时机,放飞学生,给他们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人人可以尽情的提。敢于提问,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意识,是促进学生由理解性阅读向创造性阅读的重要策略,敢于提问,是善于提问的前提和基础,是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话的源泉,提供说话的时空,营造说话的氛围。教师要善于诱导,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说自己最想说的话。教师还要因势利导,利用课堂尽有的教学资源,比如课本,课文,插图,教具,学具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会,会中创。只有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想讲就讲,学生说才能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第五,语言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这样的画面文章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要反复接触文本,每课都让学生背下几段或几句话,注意语言的积累运用。有一名六年级的学生作文写长城,仅写了这样一句:“长城长啊长,真他妈的长。”听来像一段笑话,但确实也反映了语文教学在“学以致用”方面的欠缺,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从小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学习一篇课文背下几个好词好句,学生作文写得不好,不一定是六年级教师的责任,基础也很重要。
最后,对课的理解,低年级要多些意会,少些言传,不进行内容分析。培养学生的语感,读好了,意思可能就懂了,但这时候还不一定能说出来,等学生的语言丰富了,阅历丰富了,他一定能作出表达。另外,还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感情,有时候只要有道理,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语文是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的,如对“儿童相见不相识”的理解就是一个例子(儿童一说是作者儿时的伙伴,一说是回乡时看到的村里的孩子)。
我想,如果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将上面的几点做为上好语文阅读课的基本要求,那么通过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完成新课程改革赋予我们的使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