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号
得分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撮(cuō)豆 两栖(qī) 潺(chán)潺 风雪载途(zài)B. 羊肚(dǔ)儿 眼眶(kuāng) 脑畔(pàn) 石青糁(sǎn)之C. 瞳(tóng)仁 连翘(qiáo) 褶(zhě)皱 君子好(hào)逑D. 缄(jiān)默 龟(guī)裂 器皿(mǐn) 犬牙差(cī)互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偏辟 殒石 燎原 人情事故B. 思慕 严峻 震憾 千呼万唤C. 欺侮 搏击 亢奋 叹为观止D. 吩咐 油馍 斡旋 兴高彩烈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过爷爷的批评教育,我终于大彻大悟,对以往所犯下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B. 看起来这几个骗子配合得天衣无缝,但还是被警察识破了他们的骗局。
C. 如果我们再不注意保护动物,过不了多久,好多动物就会像恐龙一样销声匿迹。D. 晚上,我悠闲地在花园里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四周一片漆黑,原来是
停电了。4.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B. 学习是否努力是决定我们成绩提升的因素之一。
C. 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D. 日本在野党强烈指责财务大臣“口无遮拦”、公开谈及政府去年入市干预日元
具体汇率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5.
下列有关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
A.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皆为我国传统节日。B. 《社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文章讲述了作者少年时期到赵庄看社
戏的一段难忘经历。
C. 《傅雷家书》中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
先为艺术家,次为人,再为钢琴家,终为音乐家。
第1页,共19页
D.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是唐代著
名的山水田园诗人。6.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B.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
王安石、秦观。
C.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
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
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7.
在横线处填入下列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________。
①明清以后又不断发展,最多时有6000多条②这些地区都是您感受胡同文化的好去处
③据统计,北京现有胡同1000多条,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老北京景观④现今胡同景观保存相对完好的区域有东城区、西城区和前门地区⑤最早起源于元代
A. ④②⑤①③B. ④②③⑤①C. ⑤④①②③D. ⑤①③④②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8.
默写填空。
______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微君之故, ______ 。《诗经•式微》______ ,悠悠我心。______ ,白露未晞。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______ , ______ 。
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三、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9.
综合性学习
“低碳”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低碳生活”正日益为更多人所接受。为了使同学们加深对“低碳生活”的认识,选择更加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校团委决定举办一次展览宣传活动。活动中,需要你帮助准备文字材料,完成下面的任务。阅读【材料】,从两方面概括出实行“低碳生活”的必要性。
【材料】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南、北极
第2页,共19页
冰川开始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沿海城市和低海拔岛国将被海水淹没。据预测,按现在的速度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水温升高将导致蓝藻过度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0.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补写句子,使之语意连贯、构成排比。
大自然的四季是有灵性的,细细品味,能品出各种不同的色调。春天,有“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嫩绿;夏天,有“小麦覆陇黄”的金黄;秋天,______;冬天,______。
五、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11.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后两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______ A.我们无需在分手的路口,再为儿女们操心,伤心落泪。 B.我们尽管无所作为,但分手时也用不着像别人那样伤心落泪。 C.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 D.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我们的儿女那样伤心落泪。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 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
第3页,共19页
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便 要还家 ______ ② 悉如外人 ______ ③子 果来 ______
④ 迫暮,与老人同出 ______ 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A.落:落英缤纷
B.之: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处:处处志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杨氏答应了要定居穴中吗?(用原句回答)
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七、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28.0分)
13.点球中的科学①足球是许多人都爱看的体育项目。复杂多变的战术组合,娴熟高超
的个人技术,看得人眼花缭乱,兴奋不已。特别是互罚点球决定胜负的紧张场面,更是令人难忘。你想过没有,罚点球里面也有不少科学道理呢。
② 1998年夏天,在法国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上,英格兰队和阿根廷队之间的点球大战让所有的现场球迷和电视观众都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场上比分6:5,阿根廷队领先。轮到英格兰罚球,如果这个球进不了,英格兰就输了。巴蒂主罚,你相信吗?就在巴蒂出脚的一刹那,有一个人就感觉到了英格兰的失败!他不是久经赛场的球星,也不是经验丰富的教练,更不是见多识广的记者,而是一个研究核弹的专家。他的判断不是来自幻觉,而是来自科学。他就是英国诺贝尔奖候选人、核弹专家德里克•劳博士。
③德里克博士说:“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成功率最高的点球应该是贴着地面滚入大门的。而巴蒂却选择了一个成功率极低的半高球。”
④其实,早在德里克博士之前,已经有不少科学家对罚点球进行过研究。他们经过测试和分析,得出的结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点球实际上是扑不到的 !因为根据测试, 球从罚球点踢出到越过球门线,经过的时间仅为0.2至0.4秒,而守门员看准来球的方向,作出扑球动作,这段时间最少也要0.4秒以上。所以守门员根本不能等到看准来球再作出反应,只能在罚球的运动员起脚的同时,向着预感到可能来球的方向扑过去,这样才有扑住点球的一线希望。知道了这一点,您就会明白为什么常常看到点球飞进球门的这边,而守门员却扑向了另一边。他不是判断错误,只是来球方向和他预想的不一致罢了。如果等到判断正确,哪怕动作再快,也望球莫及了。
第4页,共19页
居民之大聚落也具答之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故可同处
⑤ 为什么还有占一定比例的点球被扑着了呢?瞎猫碰着死耗子吧?不过,偶然中也包含着某些必然的因素。罚球的运动员经过120分钟的激烈对抗,体力已经消耗到了极点。此外,胜败在此一脚,球员在心理上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即使是大名鼎鼎的世界级球星踢出的点球也难免或高,或偏,或被对方守门员“没收”。现在不少运动员罚点球时采用“让皮球贴着地面滚进球门’的踢法,也许是接受了德里克博士的意见。老练的守门员则平时就注意搜集有关资料,掌握各个球员的射门特点,扑点球时,向着球最可能飞来的方向扑去。这是一场体力、毅力和智慧的较量,也应用着科学方面的知识。
⑥足球,蕴含着那么多预料不到的和值得琢磨的东西,所以才如此引人入胜。本文所要说明的道理是 ______ A.足球运动员应该怎么踢点球。 B.足球运动中守门员应该怎么扑点球。 C.足球也应用着科学方面的知识。 D.足球赛中的点球最令人难忘。
上文④⑤段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______ A.列数字作诠释 B.列数字下定义 C.举例子列数字 D.分类别作诠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现在不少运动员罚点球时采用“让皮球贴着地面滚进球门’的踢法,是因为完全接受了德里克博士的意见。
B.德里克博士研究得出点球实际上是扑不到的。
C.“点球实际上是扑不到”是因为从点球踢出到进球门的时间比守门员扑球反应的时间短。
D.许多人喜欢足球的原因是比赛中互罚点球决定胜负的紧张场面令人难忘。14.阅读《社戏》选段,完成题目。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
第5页,共19页
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选文中重点写了哪件事?赏析下面句中加点字词。
回 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 罩着了。
选文画线句子“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有什么作用?双喜和阿发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情节安排?1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新年礼物①进入腊月,年的味道便越来越浓了。一街两行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大的,小的,圆的,长的,各种形状的都有。超市、商场门口的大海报,你方唱罢我登场,打折、降价的信息扑面而来。街口巷角的空地也全被小商小贩们占领了。过年了,城管也睁一眼闭一眼的。卖衣服的、卖年货的都来了。不时炸响的鞭炮,更是把年味送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②李娟走进商场,打算给母亲买件礼物。迎宾小姐穿着大红的旗袍,脸似乎比平时笑得还灿烂:“欢迎光临!”
③每到年关,李娟必给老母亲买一件礼物。她自小没了父亲,是母亲屎一把尿一把,既当娘又当爹地把她和弟弟拉扯大的,不容易。记得进城的头一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洗脚盆。还是李娟在雇主家看到洗脚盆后,才决定给母亲买的。李娟是一个家政服务员,说白了,就是保姆。李娟在电话里给母亲说,睡前泡泡脚,胜似吃补药。这话也是雇主给李娟说的。李娟又问了雇主一次,才记住。先前在老家,晚上睡觉前谁洗过脚?即使偶尔洗一次,也是用的洗脸盆,谁用过那种木制的、带按摩的洗脚盆?第二年,给母亲买了一个袖珍音响,里面装了个卡,录满了家乡戏,还有大鼓戏。弟弟和弟媳在外打工,不常在家,母亲一个人在家孤独,听听戏也不寂寞。这玩意也是李娟在公园里见到的。不少城里老人都有,腰里挎着,手里拿着,口袋里装着,想听谁的就听谁的,比收音机方便多了。
④第三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按摩椅,母亲经常腰疼,都是干农活给累的。这也是李娟看到雇主家里有这个,才想起给母亲买的……
第6页,共19页
⑤李娟东瞅瞅,西看看,给母亲买什么合适呢?衣服?平时没少给她寄,弟媳也给她买,到老也穿不完。用的?电视机,家里有。冰箱,家里也有,除了过年派上用场外,其他时间都罢着工。洗衣机,在弟弟的屋里锁着。李娟想再给母亲买一个,母亲不要,说村里不少人家都有,使用的却很少,都当成柜子塞满衣服了,又说洗衣机老费电。吃的?母亲饭量不大,也不吃肉,说老了,吃啥都不香甜了。开心果、核桃之类的坚果,她的牙也退化了,咬不动。
⑥李娟在商场转悠了半天,也没想好给老母亲买什么礼物好。她打通家里的电话,问问母亲还缺少什么。
⑦听到是她的声音,母亲在电话那端显得挺激动:“娟,是你吗?你五天都没打电话了。家里啥都不缺……你啥时间回来?”家里装的是座机,母亲却不会拨号,不能主动打电话,只能接听电话。
⑧又是这句话。每次打电话,母亲都问李娟啥时间回去。李娟耐心解释道:“娘,我最近工作忙,回不去。”前不久,李娟刚换了雇主,这一家有一个老太太,她的儿子媳妇都在国外,忙,没时间回来陪老人家。老太太晚上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晚上陪她睡觉。老太太的儿子给的价钱也诱人,李娟就答应了。 ⑨母亲在电话那端不说话。
⑩母亲似乎不高兴,李娟忙换了欢快的语气:“娘,我弟弟他们回去了吧?我们几天前通过电话。我有时间就回去。”弟弟他们回去了,这个年也就热闹一点,家里也不至于太冷清。
⑪“娟,给你寄的礼物你收到了吗?”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
⑫给我寄礼物?李娟感到新奇:“娘,您老人家给我寄啥子礼物,真是的。”母亲又说:“我让你弟弟寄的,他说丢不了,你会收到的。你弟弟他们今个儿去镇上赶集了……”
⑬电话挂断后,李娟就给弟弟拨通了手机,闲聊了一会儿,就问到正题:“娘说给我寄了礼物,啥礼物?”
⑭“姐,你别生气啊。娘给我二百块钱,让我买张火车票给你寄去……我今天早上才在网上订购的,让他们直接送票去你那里,估计今天就会给你打电话,是腊月二十六的票。姐,你几年没回来了,你就回来一趟吧。你知道吗?你给娘买的洗脚盆,她一直没拆封,按摩椅一次也没用……姐,你真的很忙吗?娘想让你回来陪她睡一晚上……”
⑮弟弟的话音没落,李娟眼里的泪已悄然滑落下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说第①段用大量笔墨写越来越浓的年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小说第段中写“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请分析“怯怯”这个词语的内涵。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李娟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边已经答应了雇主帮助照顾老太太,一边是母亲寄来了回家的火车票。你认为李娟该怎么办呢?为什么?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16.青春无限好,有追求有梦想,但也有叛逆,迷惘,冲动,鲁莽……回首往事,你是
否为曾经的不谙世事感到后悔,自责,愧疚……请以“我不该这样 ”为题写一篇作文。
第7页,共19页
要求:①把题目填写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有真情实感,内容具体;④字数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第8页,共19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A.正确;
B.有误,“眼眶”的“眶”读作kuàng; C.有误,“君子好逑”的“好”读作hǎo; D.有误,“龟裂”的“龟”读作jūn;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字音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读准字音,对多音字要能根据其意思正确判断读音,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加强记忆。
2.【答案】C
【解析】A.有误,“偏辟”的“辟”写作“僻”,“殒石”的“殒”写作“陨”,“人情事故”的“事”写作“世”;
B.有误,“震憾”的“憾”写作“撼”; C.正确;
D.“兴高彩烈”的“彩”写作“采”; 故选:C。
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平时要多留心,牢记成语和一些固定短语及词语的正确写法。考查字形的题目,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要关注形声字的形旁,还要注意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书写。
3.【答案】D
【解析】A.使用正确,大彻大悟:彻:明白;悟:领会。形容彻底醒悟。
B.使用正确,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C.使用正确,销声匿迹: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D.使用有误,戛然而止: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句中指的是路灯突然灭了,所以该成语使用有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4.【答案】C
【解析】A.有误,“随着”“使”两个介词连用,使句子缺主语,应删去“随着”或“使”;
第9页,共19页
B.有误,两面对一面,删去“是否”或在“提升”前加“能否”; C.正确;
D.有误,表意不明,“公开谈及”和“极不负责任的”主语是“在野党”不是“财务大臣”表意不明确,存在歧义; 故选:C。
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5.【答案】D
【解析】A.有误,“国庆节”不是传统节日; B.有误,《社戏》出自小说集《呐喊》;
C.有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6.【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有误,秦观不是唐宋八大家,应是曾巩。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7.【答案】D
第10页,共19页
【解析】通读文段以及所给的五个句子,发现谈论的中心话题是“胡同及其发展”。⑤句紧承前面对“胡同”的定义,交代其最早起源,可做首句;①句紧承⑤句谈“胡同”的发展;③句紧承①句谈北京胡同的景观;④句紧承③句谈胡同景观保存完好的城区;②句“这些地区”紧承④句内容。
综合以上分析,正确排序应为⑤①③④②,对照四个选项,D与之一致。 故选:D。
此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能力。句子排序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述的规范与内在逻辑的严密性,此题是在语段中插入与上文相互衔接的句子。做题的时候,首先认真阅读所给的句子,联系上文,确定与上文自然衔接的句子为首句,然后寻找所给其他句子之间内在的联系,依照其内在关系排序。最后对照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8.【答案】【小题1】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小题2】胡为乎中露【小题3】青青子衿【小题4】蒹葭萋萋
【小题5】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小题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解析】答案:
(1)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重点字:糜); (2)胡为乎中露;
(3)青青子衿(重点字:衿); (4)蒹葭萋萋;
(5)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重点字:髫)。
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在复习和应试时应注意:
1、要整体背诵,不要孤立记诵名句。
2、古代诗歌、散文名篇里的名句都要同等重视。
3、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 4、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诵。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 5、平时背诵既要“口到”,更要“心到”“手到”。
第11页,共19页
6、要把握字的准确读音,要克服粗心的毛病、要日积月累,学以致用。
9.【答案】答案:
减缓海平面升高淹没陆地的速度__抑制水体污染引发的疾病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据预测,按现在的速度,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水温升高将导致蓝藻过度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一句,可见我们如果实行“低碳生活”,就可以减缓海平面升高淹没陆地的速度,从而抑制蓝藻的过度繁衍,水质污染就不会发生,那么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也就会减少。
概括材料内容及提取材料主要信息答题要点:①组合要点法。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语段中每层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②整体归纳法。提炼出所有信息,再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加以概括。③进行推论法。寻找文段中的关键句子,综合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推论。④提取中心法。提取最能体现材料信息的中心句或关键语句。⑤分层归并法。针对有两层或两层以上意思的文段,先划分层次,然后再把各层次的内容概括组合。⑥比较分析法。对相应材料进行比较分析而得出相应结论。
10.【答案】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深红;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
【解析】要注意本道题的要求是仿照画线句,语意连贯、构成排比。要紧扣秋天和冬天的特点,要结合描写秋天和冬天的诗句引用。例如,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深红;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白,不但引用诗歌,还紧扣了季节来写。 答案示例: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深红;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白
本道题考查学生句子仿写能力。一般说来,做仿写题的方法是:根据提供的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大方面入手进行仿写。所以此题可以从结构、修辞等方面去仿写。
仿写句子就是根据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在语意、句式、修辞、语气等方面进行模拟仿写。这种题型,看似容易,觉得都能做出,其实很难,得分率极低,所以,在备考前,考生只有把握住仿写的要领,才能仿写成功。
11.【答案】【小题1】B
【小题2】C【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句意: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根据句意诵读节奏为: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A.有误,“再为儿女们操心”错误;
第12页,共19页
B.有误,“用不着像别人那样”错误; C.正确;
D.有误,“像我们的儿女那样”错误。 故选:C。
(3)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意境,根据意境来分析山村的特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答案: (1)B (2)C
(3)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 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全面了解内容,从诗人所写事件和经典名句中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2.【答案】【小题1】通“邀”,邀请
【小题2】全,都【小题3】如果【小题4】接近,临近【小题5】C
【解析】(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邀”,邀请。 ②句意为:和外面的人都一样。悉:全,都。 ③句意为:你要真的来。果:如果。
④句意为:将近夜晚,与老人一起出来。迫:接近。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第13页,共19页
A.落:飘落/村庄; B.之:助词“的”/代词; C.属:类/类; D.处:到处/相处。 故选:C。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及常用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字词有: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句意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更不要说魏和晋了。
②重点字词有:欲,想要;容,容留。句意为: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容留他吗?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及具体语句进行分析。乙文中的“杨氏”是要定居穴中,从文中“杨谢而从之”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 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可知两文都描写了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 答案:
(1)①同“邀”,邀请 ②全,都 ③如果 ④接近,临近 (2)C
(3)①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更不要说魏和晋了。 ②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容留他吗? (4)杨谢而从之
(5)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译文参考:
(甲)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线。(渔人)就丢下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乙)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鸡和狗都很开心的样子,人民都在一起住。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过去住,难够容留他吗?”
第14页,共19页
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打算给你一些地,用来耕地养蚕,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姓杨的人谢了恩并且答应了他。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将近夜晚,与老人一起出来。重点词解释: 出:
(1)不复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寻:
(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1)便舍(shě)船:离开。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13.【答案】【小题1】C
【小题2】A【小题3】C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课文内容,从“这是一场体力、毅力和智慧的较量,也应用着科学方面的知识”中可知,本文说明的道理是:足球也应用着科学方面的知识。 故选:C。
(2)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和打比方等然后结合内容来分析。从“0.2至0.4秒”中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从“为什么还有占一定比例的点球被扑着了呢?瞎猫碰着死耗子吧?不过,偶然中也包含着某些必然的因素”中可知,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从“也许是接受了德里克博士的意见”中可知,“完全接受了德里克博士的意见”说法太绝对;分析不正确。
B.从“其实,早在德里克博士之前,已经有不少科学家对罚点球进行过研究。他们经过测试和分析,得出的结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点球实际上是扑不到的”中可知,“德里克博士研究得出点球实际上是扑不到的”分析不正确。 C.分析正确。
D.从“特别是互罚点球决定胜负的紧张场面,更是令人难忘”中可知,“许多人喜欢足球的原因是比赛中互罚点球决定胜负的紧张场面令人难忘”分析不正确。
第15页,共19页
故选:C。 答案: (1)C (2)A (3)C
本文开头指出罚点球里面也有不少科学道理;接着以世界杯英格兰队和阿根廷队之间的点球大战英格兰失败的事例,具体分析了点球也应用着科学方面的知识。如何辨析说明方法:
判断句子或语段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首先要了解并掌握常见说明方法的主要特征。可找一些语言标志来辨析。如举例子:“例如”、“比如”“据说”等词;列数字:确数、约数、小数、分数、倍数(注意与年代的区别)等;分类别:一类……、可分为几类(种);作比较:比、而、相对于、较……;打比方:像、仿佛、好比……一样、像…似的;下定义:……叫作……、……这就是……;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14.【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概括事件。格式是谁的什么事或谁怎么样。概括
要全面,用语需简洁。选段主要记叙了我和小伙伴们看戏回来,在路上偷豆的事件。可概括为: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2)本题考查赏析词语。正确理解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具体表达效果。“回望”是回头看。表现了我对社戏的依依不舍,想着是不是那个老生回去了,更精彩的节目上演了。“罩”字刻画了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我们看到的戏台情景相呼应。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细读这句话可知,这是在用老渔父看到我们行船后的反应来表现我的小伙伴们行船的快速和技术的熟练,从描写角度来看,这是对小伙伴们的侧面描写。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作答时,需联系人物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双喜在我的这些小伙伴们之中充当了一个领袖的角色,他能用几句话就打消了我母亲的顾虑,让她同意我们去看戏,说明了聪明能干,心细如发。同时又热情机灵。偷豆的时候,他说不要只偷阿发家的,怕阿发被打,可知他是一个善于为他人着想的人。阿发让大家偷自己的豆,是因为自己家的豆长得好,可知他是一个憨厚无私的人。
(5)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着这一情节表现了小伙伴们的诚恳与热情,也表现了他们的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等来表述。 答案:
(1)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2)“回望”表现出“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3)这里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了船行速度之快,表现了孩子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4)双喜:聪明能干、心细如发、热情、机灵、善于为他人着想。阿发:憨厚无私,先人后己,偷豆都捡自家的偷。
(5)“偷”反映了小伙伴们的诚恳待客的热情;“偷”显示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小题2】【小题3】
第16页,共19页
【小题4】【小题5】
【解析】选段出自《社戏》。主要记叙我和小伴侣们看戏归来。在路上偷豆吃的事件,充满了童趣童真,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回忆与留恋之情。
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15.【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情节结构作用的分析。文章在首段写越来越浓的
年味,在内容上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表明春节将至;也正因为春节将至,才有了李娟买礼物的情节,所以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情节的作用。
(2)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可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其深层内涵。“怯怯”本义指害怕,在这里指母亲担心李娟没有收到火车票,同时又怕女儿得知自己给她寄火车票,催她回家而不高兴;当然从结尾弟弟的话也可以知道,这里的“怯”还表现为怕女儿当面拒绝她的请求。
(3)本题考查人物性格的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文中与人物相关的事件行为来分析。李娟常看在外打工当保姆,连过年都不愿意放下工作,可见她勤劳、不怕苦;李娟每年都会给母亲买礼物,可见她对母亲的关心;当她在电话里感觉到母亲对自己不能回家过年的决定似乎有些不高兴了,就马上换了欢快的语气又安慰母亲,可见她的细心、能母亲的孝顺。
(4)本题是阅读的开放题,没有明确的答案,回答只要文从字顺且理由充足即可。可以是请求雇主原谅,回实陪母亲过年,也可以是耐心说服母亲,陪雇主的母亲过年,因为诚信最重要。还可以自己想办法尽量两头兼顾。 答案:
(1)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气氛,为故事的发生、发展提供背景,引出下文对“礼物”的叙写;②烘托人物的情感,在这样的氛围中,李娟自然想为母亲买新年礼物,母亲自然也盼望女儿回家团聚。
(2)①母亲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她担心李娟没有收到火车票。②没有跟女儿商量就擅自做主给女儿订了回家的火车票,母亲心里不安。③女儿工作忙,好几年都没有回家过年,母亲担心这次自己的要求会被拒绝。
(3)①吃苦耐劳,勤奋能干。她长年在外打工,连过年都不愿意放下工作。②孝敬长辈,疼爱母亲。她总是给母亲买各种生活用品,希望母亲能够享福。③心思细密,耐心体贴。当她意识到母亲对自己不能回家过年的决定似乎有些不高兴了,就马上换了欢快的语气来安慰母亲。
(4)【示例一】请雇主原谅,回家陪母亲过年,母亲盼望自己回家已久,要不也不会着急地给自己订回家的火车票。赚再多的钱,给母亲买再多的礼物,也比不上回家陪母亲过年。
【示例二】耐心地说服母亲,留下来陪雇主的母亲过年。因为事先已经答应了雇主,虽
第17页,共19页
然母亲殷殷期盼,“但是做人诚信最重要”,等过完年再想办法回家好好陪母亲。 【示例三】想办法调好时间,尽可能两边兼顾。先请几天假回去陪陪母亲,满足母亲思女的心情,再赶过来陪雇主的母亲过年,兑现自己的承诺。【小题2】【小题3】【小题4】
【解析】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及故事发生的背景;第二部分(②~⑫),写在外打工的李娟到超市为母亲买礼物却不知买什么好,打电话给母亲得知母亲反给她礼物,心里不解;第三部分(⑬~⑮),写李娟打电话给弟弟,才得知母亲希望她能回家一趟,给她寄的礼物是一张回家的火车票。
人物形象分析的答题方法:1、结合对人物描写。人物描写细分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结合人物所做的事。3、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4、概括人物性格时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在概括人物性格时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
16.【答案】我不该这样软弱
两年前的一个夏天,骄阳似火,周围的空气热得发烫,仿佛划一支火柴就能点着似的。 我上完了英语补习课后,和我的同学坐上了2路公交车,准备回家。
街上的喧闹声、汽车喇叭声,都让人感到焦躁不安。车厢里热烘烘的,有的人翘着腿,不停的摇扇子;有的人脸上布满了汗珠,眉毛紧皱着;有的人靠在椅子上,享受着冰淇淋带来的凉爽;抬头望了望窗外,好等待外面飘来一丝凉风;一位妇女靠在后面的椅背上,阅读着杂志,肯定是进入忘我的境界…,我嘟着小嘴,埋怨着老天的不公。 车子不知开了几站,车上的人也越来越少,直到离我家还有两站的时候,车上只剩下我,我旁边的一位阿姨和一个穿黑衣服的男子,那个男子见四周没有什么人了,便鬼鬼祟祟地走近了阿姨的身后,坐了下来,那个男子坐在后面,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手却趁阿姨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伸进了阿姨的上衣口袋,男子的眼睛还不时的四处望望,估计是想一出现不测便好开溜。当他把目光投向我时,看见我也正看着他,便对我露出了凶狠的目光,仿佛在告诫我不要多管闲事,我…
只见那男子从阿姨的口袋中摸出一张崭新的100元,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嘴角微微上翘,得意地笑了笑,然后大摇大摆地下了公交车…
这时的我,心情怎么也不能平静下来,阿姨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有我看见了小偷偷了阿姨的钱,但是我却怕小偷的报复而迟迟不敢做声,我感到无比的愧疚,便也急急忙忙地下了车。
深夜,想起今天在车上发生的一切,我始终无法入睡,我充满了愧疚,想到自己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让小偷逍遥法外,我就觉得自己不配带上那鲜艳的红领巾,窗外,蝉儿知了知了地叫着,好象也在笑话我:“错了!错了!你不是个好优秀少先队员!”
第18页,共19页
唉!我真不该这样软弱。
【解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也可跨越时空,使用一些夸张或者联想手法,写一些离我们生活较远的事件。
【审题立意】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不该”,一个是“XX”,在作文中,一定要围绕这两个关键词语来写,并注意引题中的关键词句“你是否为曾经的不谙世事感到后悔”,可见应写的是我们的亲身经历。
【思路点拨】根据引题内容,我们可以补充的内容有:叛逆,迷惘,冲动,鲁莽…写“不该XX”,实则就是写自己“XX”的事,来表现现在想起内心的后悔、自责、愧疚之情。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议论文。 【表达方式】要以记叙文字为主,但要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如文末的抒情来点明主旨。
【细节描写】因为题目里有“不该”这个关键词语,所以无论写什么,都要写到心理描写,来表现自己的自责。
【误区点拨】该篇文章以记叙为主,通过细节描写来传递情感,在字里行间体现人物思想,切记不要用议论文字来代替记叙文字,否则,会影响整篇文章的表达效果。这篇习作叙述了我因软弱而助长了小偷的行为,每每想到这件事,内心都无比的自责。作文善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陪衬人物的心情,结尾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自责,点明主旨。
第19页,共1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