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资助育人新路径
高等院校是国家资助政策的具体实施者,本文就如何规范的开展资助工作,保证助学金合理分配的同时进一步拓展资助育人功能,就如何更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成才等问题进行探索。
标签:贫困生 认定标准 助人自助
随着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高等院校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传统思想下的农村家庭,这也随之引发了较大范围的贫困生问题。我们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近些年,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大量相关资助政策措施,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除此之外基金会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在高校设立了金额不等的奖助学金,来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奋学习。高校作为各类助学金评定的落实者,在保证助学金合理分配和发挥助人自助效果上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民镇部门工作不实,家庭调查信息不准确
每年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开展时间为9月至10月,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也就是入学初期。按照要求,学生本人需提交由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镇部门核实、盖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等相关证明材料。由于入学时间较短,班级同学和评定领导小组成员对提交申请学生了解程度有限,所以提交材料为最直接根本的评定依据,所以存在信息表信息不准确、不完整等现象,导致一部分实际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进入贫困库。另一方面,有些部门存在“踢皮球”现象,部分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不知道具体应该在哪些部门进行办理,因此没有申请材料,无法顺利进入贫困库。
2.认定标准不实际,没有切实可行的依据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要求,高校资助领导小组应以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对照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财政部门确定的认定标准,并结合学生日常消费行为,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情况进行评议,确定本年级(或专业)各档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该标准常年没有更新,生活费标准不符合当前经济水平,因此在评定时,没有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评定结果受评定领导小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其中申请者本人学习生活中表现、与师生之间关系、评审小组对申请人了解程度都会影响评定结果,很难保证评定工作的公平性和一致性。
3.贫困生数量大,育人工作压力大
就我校而言,目前家庭经济特困生比例约为10%,贫困生35%,占学生总数的45%。多数贫困生来自经济、文化、教育较落后的地区和家庭,英语计算机水平、知识视野、社会经验、生活质量等方面与其他同学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客观成长环境带来的差距,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内心孤独、自卑心强、耐挫力差和接受能力弱等特点,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能力提高缓慢,对自己的前途比较悲观,缺乏自信心。也有部分学生在长时间接受国家、社会或者爱心人士的资助后,产生一种“理所当然”的依赖思想,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养成了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奖学金,也不愿意通过勤工助学来减轻自己的经济压力,慢慢地失去通过靠自身努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消极地等待外界给予的资助,缺乏积极主动向上的动力。学校在开展主题教育过程中也缺乏形式新颖、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的活动,无法真正吸引学生,因此难以从根本上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等。
二、高校如何开展资助育人工作
1.公平公正的困难认定体系
公平公正的困难认定体系是高等教育公平性的基本要求,关系着校园的稳定和有序。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情况调查表是困难学生进入贫困库的主要依据,因此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规范工作流程,认真核实家庭经济情况,对真正符合要求的学生出具证明。同时学校资助中心应根据省级教育、财政部门确定的认定标准,结合在校生人均消费水平,确定认定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办法,在学生本人申请、评议小组讨论确定、班级民主评议、学院、学校审定的过程中有法可依。
2.建立健全的贫困生档案
贫困生档案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细致的工程。将学生入學前资料如高考成绩、兴趣特长等和心理普查结果、校园卡消费相结合建立学生信息档案,有利于分阶段、有针对性地教育、管理和服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要把资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档案信息的不断更新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心理变化,提高资助“精准度”使其更加科学化、人性化。
3.助人自助的育人服务模式
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必须以科学理念为先导,要树立“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不能仅停留于经济资助,更应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诚实的品质、和良好的修养,引导学生真正独立、自信的学习与生活。通过组织受助学生座谈会、知名企业家报告会,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帮助联系企业实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辅导员、班主任等工作在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坚持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一日享用,教人以渔,终身受用。
4.自主自发的学生组织
学生爱心组织应由获得各类奖助学金的学生发起成立,统一组织公益宣传、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奖受助学生为主体,广泛吸纳其他学生。学生爱心组织的建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传递爱心,回报社会”的平台,通过有组织、有制度、有平台的设计教育引导获奖受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学会奉献。同时还可以提升受助学生的责任意识、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高校资助育人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是教育公平性的基本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公平公正的做好资助工作的同时,创新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涛.资助中坚持育人 育人中创新资助——陕西师范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2]唐文红.从物质资助济困育人到励志强能育人——民族地区高校能力发展性资助育人的现实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7).
[3]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4).
[4]王芝眉.基于过程思想的高校资助育人机制的构建[J].实践研究,2012,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