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l卷第5期 2OO6年8月 环境科学与管理 L sI 口 CE AND M^N^G Ⅱ rr V01.31.No.5 Aug.2006 文章编号:1673—1212(2006)05—0044—01 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分析与防治 徐雪 ,.李会东 (1.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航空护林站,黑龙江大兴安岭165000;2.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防火办公室,黑龙江大兴安岭165000) 1 雷击火已成为引发我区森林火灾的主要 被非常干燥,干雷暴又十分活跃,一旦落地极易燃烧,往往 原因之一 形成“雷击一条线(带)”有多个点同时燃烧。经过多年的 大兴安岭地区地处高纬,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每年 4~7月都有雷击闪电发生。来自极地大陆性冷气团或变 形的冷气团。通过大兴安岭林区易产生雷暴天气,引发雷 击火出现。实践证明,大兴安岭林区是雷击多发区,雷击 火已引发多起重特大森林火灾。内蒙大兴安岭地区的雷 击火占该区总火源的18%,最多年份可达38%。喜桂图 旗、鄂伦春旗和额尔古纳左旗等地的雷击火,在有的年份 可占这些地区总火灾的76%。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北方气候干热化加剧,雷击火 更有上升发展的趋势。以92年为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 区是干旱年,也是森林火灾重灾年。当年发生78起夏季 火,其中由于雷击火产生的就有51起,占65.4%。200O年 发生夏季火灾13起,雷击火就占9起,其中有7起是重、 特大森林火灾。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2OOO年夏季共有 99起,全是雷击火引起的。说明雷击火在增多,由于雷击 火引发的夏季火也在增多。 观测总结,进入我国的雷暴有三条路线:(1)北路一抵压中 心偏北沿黑龙江岸向东南方向移动。经过大兴安岭伊勒 呼里山脉的北坡,穿过黑河、嫩江草原地带,经由小兴安 湿度下降,大风也随之而来,尘沙飞扬,这种天气条件下植 岭,完达山脉移出日本海。该路所经地带都有雷暴天气发 生,以北部林区受害的可能性较大。(2)中路一低压中心 从贝加尔湖直奔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莫尔道嘎一带。经 由根河、阿里河通过黑河、嫩江而到达东北平原。如果该 低压伴随冷锋国境,则穿过伊勒呼里山脊直达阿而山,鄂 伦春旗、鄂而左纳旗、喜柱图旗等地县。所经之地,将遭受 雷击火的危害。有时贝湖低压偏南移动,通过海拉尔,牙 克石市到博克图等地沿哈满线移出山林。(3)南路一主要 来自乌克兰巴托、二连之间的蒙古低压,形成后平行东移, 到呼盟草原,渐向北偏,经由阿尔山与海拉尔之间直达内 江地区经小兴安岭移出。上述三条干雷暴系统移动路线, 以北路和中路系统(贝加尔湖抵压系统)对我国大兴安岭 林区威胁最大。如1965年5月21日在短时间内,发生密 集雷击火,形成18个雷击火点。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从 2000年6月15~25日,仅11天就发生雷击火99起,成灾 54起。雷击火的次数和出现频率增加的第三个原因是静 2雷击火的时空分布和运行路线 雷击火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我国大兴安岭地区 发生季节在4~7月份,其中5月份占ll%,6月份占 83%,7月份占4%。伊勒呼里山以南地区,主要发生在5 月下旬至6月上旬:岭北地区多发生在6月中、下旬至7 月,个别年份9月也有发生。其中7月份虽然发生次数较 电电荷增加,在大风和山谷环流的作用下闪电云体遇有导 电性强的地形、地物、矿床的暴露区、断层、不同性质岩石 带,传导以及天然的放射性物质之间发生的放电现象,形 成强大的高温热流,造成可燃物迅速燃烧。 少,但危害严重。雷击火出现的频率与所在林区前期降水 量有直接关系,降水量少于常年雷击火就多,降水量多于 常年雷击火就少。 据调查,大兴安岭地区雷击大多发生在山区和沿山 区,多数分布在海拔500~1000米之间的山坡上。在这些 3对雷击火的防治措施 3.1加强空、地对雷击火的监测,一旦发现雷击火火情迅 速报告,即早扑灭。 3.2加强索降队伍建设,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3.3合理安排飞机撤离,在交通不便的原始林区,预留巡 护飞机和大型直升机可以及时发现火情,并机降专业扑火 队伍,将火迅速扑灭。 地段上,生长着落叶松、偃松等,一旦落雷很容易蔓延成 灾。尤其是偃松生长矮小,当地称为“顺地爬”燃烧性强, 干旱年极易一起地下火。 雷击火产生主要原因,一是在山区常因地表受热不 均,空气垂直运动发展旺盛,大气层结不稳定而生成地方 性雷暴。二是由系统性天气过境(一般指快速冷锋)形成 3.4在雷击火多发时节和当地气象台保持联系,预知气 旋运行路径,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3.5充分发挥多普勒雷达系统的作用,以提高雷击火防 治能力。 锋面气旋,带来的移动性雷暴,若空气中水汽含量小就产 生于雷暴。表现在气旋暖区过境时,引起强烈坛温,相对 ・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