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八章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2021-07-12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八章 课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课程理论流派众多,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和( ) A.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B.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C.儿童中心课程理论 D.课堂中心课程理论

2.根据课程内容由一门学科还是多么学科来构成,可以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根据课程开发主体不同,可以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A.区域课程 B.经验课程 C.校本课程 D.选修课程

3.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 )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新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能力与技术

4.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集中体现在( ) A.国家课程的变通性 B.地方课程的多样性

C.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比重的适当减少

D.校本课程的灵活性

5.我们常说的“义务教育阶段”是指( ) A.幼儿园阶段和小学阶段 B.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 C.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

D.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

6.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也称( ),认为知识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A.儿童中心课程理论 B.问题中心课程理论 C.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D.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7.中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都是最古老的( ) A.综合课程 B.经验课程 C.选修课程 D.学科课程

8.美国当代著名课程论学者派纳(W. Pinar)对课程的概括很具典型性,他认为,“课程不再是一个事物,也不仅是一个过程。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一种私人的意义,一种公民的希望。”在这里,派纳认为课程即( ) A.经验 B.活动 C.计划 D.知识

9.教育部2001年6月8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都要设置( )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A.文化课 B.综合课 C.综合实践活动 D.体育课

10.教育部2001年6月8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在“课程结构”部分,对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做了如下规定:小学阶段以( )为主,初中阶段设置( )和( ),高中阶段以( )为主。 1.分科课程 2.综合课程 3.实践课程 4.研究课程

A. 2121 B.3121 C.3124 D.2134 11.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奇

12.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是( ) A.显性课程资源 B.隐性课程资源 C.社会课程资源 D.活动资源

13.依据一定的课程理论,对学校课程进行分析、选择、设计、实验、评价的整体过程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评价

C.课程编制 D.课程实施

14.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并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是( ) A.课程实施 B.教学过程 C.课程评价 D.课程标准

15.将课程资源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这是(A.根据来源划分 B.根据性质划分

C.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划分 D.根据存在方式划分

16.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课程改革 B.方法改革 C.途径改革 D.内容改革

17.制约课程改革的因素是( ) A.政治、经济、文化 B.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课程理论 C.社会、知识、儿童 D.教育目的、教育理念、课程理论

18.将课程评价分为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这是( ) A.根据评价的性质划分

) B.根据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划分 C.根据评价关注的焦点划分 D.根据评价人员的身份划分 E.根据评价的目的、宗旨划分

19.下列中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是( ) A.教材 B.因特网 C.实验室 D.师生关系

20.根据评价的性质来划分,可把课程评价分为( ) A.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B.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

C.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 D.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

1.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实质是教育工作者对于课程论和教学论两者关系的认识。当前学者的论点主要有( ) A.大课程论 B.大教学论 C.独立论 D.整合论

2.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新课程的这个特点:( )

A.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B.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C.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

D.不是指学生各学科或各领域平均发展,而是指个性的和谐发展

3.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A.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B.设置综合课程 C.设置活动课程 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4.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课程由( )三个层次构成。 A.学习领域 B.活动领域 C.科目 D.模块

5.国家课程标准的特点有( )

A.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B.突破学科中心 C.改善学习方式

D.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E.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空间

6.教科书的编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妥善处理好以下一些问题:( ) A.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统一 C.知识性与技能性的统一

D.学科逻辑、心理逻辑和教学逻辑的统一

7.从课程的构成要素上看,课程可以定义为( ) A.课程即知识、学科、科目 B.课程即计划 C.课程即经验 D.课程即活动

8.新课程结构区别于以往课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 A.均衡性 B.综合性 C.全面性 D.选择性

9.课程标准的性质有哪些?( )

A.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内容要领等)。它涉及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而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 B.课程标准主要规定某一学段或年级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在自己的努力下都能达到的要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C.课程标准主要服务于评价,是对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质量、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依据。因此,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及的。 D.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的观念,它为课程实施者(如教师、学生)作为独立主体参与教育过程,使课程具备生成性、适应性成为可能。

E.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与指导,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与正统性。

10.所谓教材,是课程标准规定下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转化的产物,其内涵主要体现三方面:( )

A.为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所规划的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 B.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形成及熟练、系统地习得的各种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方法与技术。

C.同知识、能力紧密相连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D.课程计划中所设的课程的相应的教材。

11.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有:(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文化因素 D.科技革新 E.学生发展

1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哪些原则?( ) A.开放性原则 B.经济性原则 C.灵活性原则 D.针对性原则 E.个性原则

13.泰勒原理所包含的四大问题是指( ) A.课程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B.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C.提供哪些教学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D.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E.怎样确定这些教学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14.课程实施的取向有哪些?(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生态取向

15.课程目标的来源( ) A.学习者的需要 B.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C.学科的发展 D.课程内容

16.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17.克龙巴赫提出课程评价的三种功能是( ) A.课程改进 B.针对学生的决定 C.判断成效 D.行政法规

18.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 ) A.课程变革的特征 B.学区的特征

) C.学校的特征 D.外部环境的特征

19.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式( ) A.鉴定与筛选 B.建立档案 C.培植和建设 D.系统规划和设计

20.课程编制的基本要求( )

A.建立完善的课程目标,以课程目标化来控制课程系统 B.探寻课程的内外价值,以课程价值化来丰富课程文化 C.明确评价的主要目的,以课程评价化来推进课程民主

D.注意原则和方法的运用,以课程的科学性来增强实施的可行性

第八章 课程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C 3.B 4.C 5.B 6. C 7.D 8.B 9.C 10.A 11.C 12.B 13.C 14.A 15.C 16.A 17.C 18.B 19.D 2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 3.ABD 4.ACD 5.ABCDE 6.ABD 7.AC 8.ABD 9.ABCDE 10.ABC 11.ABCDE 12. ABDE 13. BCDE 14.ABC 15.ABC 16.ABCD 17. ABD 18.ABCD 19.ABCD 20.ABC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