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1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鸳、鸯”等6个生字;会写“融、燕、鸳”等12个字;正确读写“江山、春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感情。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已经学过的杜甫、苏轼的古诗。 2、搜集诗人简介。 3、课件。
【课时安排 】
3课时
第一课时 《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鸳、鸯”2个字,会写“融、燕”等4个字,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
1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景色。
2.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懂课文。
3.着力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最后获得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对问题的正确认识。
4.教学时,组织学生围绕“热爱大自然”这个话题展开讨论,使学生获得感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使用各种符合课文内容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景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春天景色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想象、观察图片,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乐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近诗人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绝句》。师读:古诗《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学生自由朗读。 作者简介
2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课件出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课件出示)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
rónɡ yàn yuān yānɡ 融 燕 鸳 鸯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融”,前鼻音“燕、鸳”,后鼻音“鸯”。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课件出示)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
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3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融 燕 鸳 鸯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隔——融”“怨——鸳”“央——鸯” 猜谜语:“一见上菜,口水下落,点点滴滴。”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鸳、鸯”上下结构,上窄下宽,“融”左右结构,左宽右窄。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融”左下部里面是一横,右边的“虫”,横变提。 “鸳”上面的左面不要多写一横。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天)谁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自己小声读读这首诗,动笔画一画。
预设: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燕子、鸳鸯 根据学生找到的景物随机学习:
(1)迟日江山丽从第一句诗中能不能感觉到春天来了?迟日:春天的太阳。 (课件出示:)“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迟迟:缓慢的样子。春日迟迟:是说在春天白天变得长了。
“迟日”就是指“春天的太阳”。
春天的太阳什么样啊?(春天的太阳特别明亮。)在春天的太阳的照耀下,山啊,水啊有变化吗?山,水,到处都呈现出一派明丽秀美的大好春光。你想怎样读这句话?
(指名读——范读——齐读)
(2)春风花草香这是一阵什么样的春风?(温暖柔和)你闻闻,春风会给
4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我们带来了什么香气呢?(我闻到了的香味。)谁愿意读读这句香气扑鼻的诗。
(指名读)
在春天明亮的太阳的照耀下,大好河山一片明丽秀美,你看到了吗? 温暖的春风挟带着百花和芳草的清香,一股又一股扑鼻而来,你闻到了吗?谁想读读这两句!
(指名读——齐读)
(3)泥融飞燕子可爱的小燕子让你感受到春天来了,你知道小燕子飞来飞去地忙什么呢?(筑巢)你知道诗中的小燕子用什么筑巢吗?(结合诗句)聪明的小燕子用湿润柔软的泥筑巢呢!
如果你就是那只小燕子,你此时会是什么心情?(高兴、快乐、激动)读出来!
你们在春风中飞来飞去,一边唱歌一边筑巢,多快乐呀!读! 眼看着既结实又漂亮的巢就要筑好了,内心多么激动呀!读!
(4)沙暖睡鸳鸯。嘘——看,那是谁呀?(课件出示:鸳鸯睡觉图)(指名读诗句)睡着了吧?看它们睡得多香甜啊!没有人来惊扰它们的美梦,多幸福啊!(再读!)可它们是睡在沙滩上啊,会不会着凉啊?(沙暖)它们睡在被太阳晒得暖暖的沙滩上,多舒服呀!(指名读——再读!)
春天里,冰冻的泥土融化了,小燕子们飞来飞去地衔泥筑巢,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动态的美;河边的沙滩被太阳晒得暖暖的,一对对鸳鸯互相依偎着睡着了,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静态的美。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多有意思啊!再读。(指名读——齐读)
(5)这么多景物融汇在一起,让我们感到了浓浓的春意,面对这生机勃勃的景象,大诗人杜甫,也是情不自禁,挥笔写下了这首《绝句》。请你再认真地读读这首诗,看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关于这首诗的题目“绝句”,你有哪些了解?(课件出示:)
绝句,是一种古诗体,每首四句。
如果每句诗都有7个字就是7言绝句,简称七绝; 如果每句诗都有5个字就是5言绝句,简称五绝。
5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我们今天学的就是一首——五绝。其实杜甫住在浣花溪草堂的时候,还写了很多首绝句呢!你们看:(课件出示)
绝句 绝句 杜甫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江碧鸟逾白, 一行白鹭上青天。 山青花欲燃。 窗含西岭千秋雪, 今春看又过, 门泊东吴万里船。 何日是归年。
七绝 五绝
杜甫所写的绝句还有很多呢,感兴趣的同学不妨课下去搜集搜集,然后拿到班上来,咱们大家分享!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绝句》)
2.教师引导:诗中的竖线是停顿符号。单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短些,双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些。
3.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4.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5.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6.自由读,练习背诵。
五、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绝句》,前两句勾画的是自然界明丽壮美的大画面,让人一读就觉得心胸开阔,激情满怀。后两句选取两种极富春天特点的景物——燕子和鸳鸯,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与自然和谐。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
6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
2.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六、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教师导言: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杜甫,用一首简短的小诗把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鸳鸯春睡图。我们家乡的大自然的春天到处都是美丽的图画。希望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2.学生自选作业。(课件出示)
(1)画:画一幅画,画出春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7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会认“惠、崇”等3个生字,会写“芦、芽”等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景色。
2.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懂课文。
3.着力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最后获得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对问题的正确认识。
4.教学时,组织学生围绕“热爱大自然”这个话题展开讨论,使学生获得感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使用各种符合课文内容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的过程中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想象、观察图片,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乐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出示《春江晚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惠崇简介。
8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课件出示)出示《春江晚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诗人苏轼简介:(课件出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课件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huì chónɡ tún lú yá 惠 崇 豚 芦 芽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崇”是翘舌音,“芦”边音,“豚”前鼻音。 开火车读,齐读。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 (1)出示句子,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 三两枝:指两三枝桃花。
鸭先知: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迫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师生交流,师归纳。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4)指导朗读:想想诗句意境,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句
9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自读,再集体交流。
想象当时的情景,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课件出示)出示问题,反馈所学知识。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里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从画面上,我们能看出“正是河豚欲上时”吗?
(从画面上是看不到的,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5.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板书: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惠 崇 芦 芽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宗+山”是“崇”,“户+艹”是“芦”,“牙+艹”是“芽”。 减一减:“穗”把“禾”减掉,就是“惠”。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1)“惠”字的右上没有点,中间的提上有一点。 (2)“芦”字下面是个“户”,不是“卢”。
10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3)“崇 芦 芽”都是上窄下宽,“惠”上宽下窄。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五、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识“减”1个生字,会写“梅、溪”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并默写。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景色。
2.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懂课文。
3.着力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最后获得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对问题的正确认识。
4.教学时,组织学生围绕“热爱大自然”这个话题展开讨论,使学生获得
11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感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使用各种符合课文内容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古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想象画面。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想象、观察图片,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乐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曾几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板书课题《三衢道中》)
2.诗人曾几简介:(课件出示)
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课件出示)
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12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méi xī fàn jiǎn 梅 溪 泛 减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泛、减”是前鼻音。 开火车读,齐读。
2.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带着问题,再读古诗《三衢道中》。(课件出示)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结合注释,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怎样?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1)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学生填空:日日晴),给人以之情(喜悦)。
(板书:梅黄一日日晴)
(2)读第2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说说这句话写了什么?
(一“溪”、一“山”、一“泛”、一“行”,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板书:溪—泛、山—行)“却”在这里是“再”的意思。 (3)哪句话是写作者沿途所见?
(出示3.4句)想象交流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不减”“添”分别解释成什么?
13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添:增添) (板书:不减——添)
正当诗人有些失望的时候,却看到树上黄鹂的美丽,听到其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后两句。
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填写后两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不但) 添得黄鹂四五声。(而且)
说出了诗人的惊喜心情,该怎么读这两句?(男女分工读) 4.带着喜悦之情配乐诵读。
四、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指名带着感情配乐诵读两首诗词。
3.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4.在齐诵本诗。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梅 溪 泛 减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梅 溪 泛 减
形近字比较:海——梅 喊——减 眨——泛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梅 溪 泛 减”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梅”右下的“母”笔顺是:竖折/竖弯,横折钩,点,横,点。 “溪”右边是“爫+幺+大”。“泛”的最后一笔是捺,要写得平一点,长一点。
14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六、板书设计
第2课 《燕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伶、俐、掠”等13个生字,会写“拂、聚、拢”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吹拂、聚拢”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精准的表达,积累好词佳
15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精准的表达,积累好词佳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当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时候,是谁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了生机?(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交流)
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知道了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燕子的文章。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凑”,翘舌音“沾”,前鼻音“痕”,后鼻音“伶、形”,边音“掠”和多音字“散、竿”的读音。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拂、尔、痕”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学习“凑、集、聚、形、掠、偶、沾、倦、纤”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
16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的方法。
字谜示例:
手持弓满,两箭上弦。定睛一看,一直一弯。(谜底:拂) 负字头,尖尖首。有人来,非我有。(谜底:尔) 病一半,恨一半。伤痊愈,它出现。(谜底:痕) 形近字歌示例:
集:粮食大丰收,带去集市售。焦急无人买,盼人来收购。 掠:冬天水冰凉,晴日把衣晾。用手掠一掠,心中不惊惶。 沾:米饭把锅粘,露水沾衬衫。立正把岗站,挥戈上战船。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集”的“木”横要长,托住上面。 “拂”的“弗”转笔要合理。
“掠”左窄右宽,“京”的竖钩不宜长。 “偶”左窄右宽,“禺”中长竖下面的提偏右上。 “沾”的“氵”呈弧形,右边“占”略高一些。 “纤”左部提短,右部撇短横长,末笔为悬针竖。 易错提示:
“拂”左边是“扌”,不是“亻”。 “聚”的下部不要写成“水”。
“倦”右部“卷”的下面不要写成“已”。 “尔”第二笔是横钩,千万不要写成横折钩。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开—形(形体)—刑(刑法)—邢(姓邢)
京—掠(掠夺)—凉(冰凉)—晾(晾晒)—惊(惊讶) 占—沾(沾水)—粘(粘贴)—站(站立)—战(战斗)
17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奏—凑(凑合)—揍(挨揍)
禺—偶(偶尔)—遇(遭遇)—隅(偏安一隅)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描写了燕子的外形。
第二部分(2):写春天的美景,特别是小燕子的到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第三部分(3~5):写小燕子飞行与停歇时的美丽图景。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学习第一部分。
(1)朗读指导: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及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燕子的外形特点?
明确:从羽毛、尾巴、翅膀三方面写出了燕子的色、态、形。“乌黑”“剪刀似的”“轻快有力”具体地勾勒出了小燕子的外形美,突出了燕子活泼机灵的特点,使读者对燕子产生喜爱之情。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燕子的外形的? 明确:从整体到局部。
(4)这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小燕子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喜爱之情。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先观察了燕子的外形,然后观察到燕子出现时的春光美景,再观察燕子飞行时的动态,最后观察燕子停歇时的静态。下节课,我们将更具体地品味文章的词句。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8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凑近 吹拂 聚集 形体 掠过 偶尔 沾水 疲倦 纤细 痕迹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燕子独特的外形,那么,作者接下来又从哪些方面来继续描写燕子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二部分。
(1)朗读指导:语气应轻松欢快,语速要根据内容的变化时缓时急。 (2)第2自然段描写了哪些体现春天特色的景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描写了轻风、细雨、柳丝、各色鲜花、青草、绿叶、小燕子。 “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一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树木繁茂、花草繁多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3)春天的风和雨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风是轻轻吹拂的微风,雨是“如毛的细雨”。
(4)作者为什么要用“如毛的细雨”来形容春雨?联系你所了解的春雨回答。
明确:这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春雨如烟如雾,润物细无声,像牛毛、像细针。
(5)春天的柳丝有什么特点? 明确:多(千条万条),柔。
(6)本文主要是写燕子,作者为什么要用一大段写春天的其他景物呢? 明确:用春天的美丽景物衬托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更显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天的美引来了燕子,燕子又为春天增色。
19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2.学习第三部分。
(1)朗读指导:用赞美的语气,读出对燕子和春天的热爱。 (2)第3.4自然段主要写燕子做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了燕子飞行的美,即动态美。 (3)燕子的飞行有什么特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①飞得快。从“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横掠”可以看出。
②飞得轻。由“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可以看出。
(4)“叽的一声”写出了什么? 明确:写出了燕子飞行时欢快的心情。
(5)想一想燕子具体的“掠”和“沾”的姿势。 (6)第5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写了燕子停歇的美,即静态美。
(7)“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你觉得这幅画面像什么?
明确:像五线谱。
(8)为什么要说“几痕细线”而不说“几根细线”? 明确:“几痕”写出了远远望去电线若有若无的样子。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先观察燕子的________,接着观察________,然后观察________,最后观察________。
明确:外形——春天的各种美景——燕子动态的美——燕子静态的美 (2)课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课文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
20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燕子,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欢欣之情。
2.总结。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第3课 《荷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蓬、骨、胀”等6个生字,会写“瓣、露、蓬”等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花瓣、莲蓬、饱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第2、3自然段并背诵,感受荷花的姿态美。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21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到的荷花,增强对荷花的情感认识。 2.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记忆基础知识,表达自己对荷花的看法和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美丽的荷花时,体会自然的神奇美妙。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第2、3自然段并背诵,感受荷花的姿态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上两节课,我们领略了春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这节课我们将走进夏天。同学们想一想,夏天有什么美好的事物呢?(学生交流)你们见过荷花吗?它是什么样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题为《荷花》的课文,更深入地了解美丽的荷花。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后鼻音“蓬、胀”,平舌音“姿、随”,翘舌音“势”和多音字“挨”的读音。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瓣、蓬、胀、裂、姿、势、仿、佛、随、
22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蹈”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止”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
形近字词示例:
胀:小店新开张,诚信卖蚊帐。这天肚子胀,出货忘记账。 仿:小芳把纱纺,作坊受采访。勤劳人效仿,志坚不彷徨。 佛:开水要煮沸,贝雕费用贵。潮急心怫然,仿佛大风吹。 瓣:言语来争辩,有点细分辨。种瓜花瓣香,丝线扎小辫。 随:小隋进部队,父母紧跟随。一去二三年,抢险伤骨髓。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蓬”的“艹”要盖住“逢”。 “胀”左窄右宽,“长”的撇捺相呼应。 “裂”上下要写得紧凑。
“资”上下均分,下面是个“贝”。
“仿”左窄右宽,右边“方”要写得自然舒展。 “佛”的“弓”要写得稍扁一些。
“蹈”左上“口”小而方正,右部首笔是平撇。 “止”长竖在竖中线上,底横长,托住上面。 易错提示:
“蓬”不要写成半包围结构。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列:裂(裂开)—烈(热烈)—冽(凛冽)
次:姿(姿态)—瓷(陶瓷)—咨(咨询)—资(投资)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夏日的清晨去公园赏荷花。 2.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写“我”去公园看荷花。 第二部分(2、3):描写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姿态。
23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三部分(4、5):写“我”观赏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学习第1自然段。
(1)清晨的荷花是怎样的?从第1自然段中的什么地方能体会到? 明确:从“一……就……”能体会到荷花的清香之浓郁。想象一下清晨公园的美景,荷花宛若明珠点缀在其中,令人心旷神怡。
(2)清晨到公园玩的“我”心情怎样? 明确:高兴、惊喜、迫切……
(3)从字里行间,可以了解到“我”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从“清早”“一……就……”“赶紧”“往……跑”等词句,不难看出,“我”是个爱花的人,非常善于观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4)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地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开端。不见花容,先闻其香,从侧面烘托了荷花之多、花香之浓。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作者未见荷花,先闻花香。既然花香都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那么所见之荷花一定更加有魅力了。下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去欣赏荷花。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花瓣 莲蓬 饱胀 裂开 姿势 仿佛 随风 舞蹈 停止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自然段,它主要讲荷花散发出清香。正是闻到这股怡人的清香,作者才迫不及待地想早一点见到荷花。那么,就让我们跟作者一道去看荷花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2自然段。
24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1)朗读指导:在读的时候,注意语气高低轻重的不同变化,以强调荷花的不同长势。其中,“两三片”“全”要读得重一些;“有的”“有的”可以拉长读。
(2)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与第1自然段“闻到一阵清香”相照应。花开了才散发清香,才能吸引“我”去观看。
(3)这段的第二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荷叶的颜色、形状,突出了荷叶又大又绿又圆的特点。
(4)第二句话中“挨挨挤挤”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表现出荷叶密密层层的样子,体现了荷花勃勃的生命力。 (5)第三句话中“冒”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通过这个“冒”字,我们仿佛看到白荷花像极欲挣脱束缚的顽皮的孩子,是那么有活力。
(6)第2自然段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荷花的哪几种姿态? 明确:作者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荷花初开、全开、未开的三种姿态,既突出了荷花的姿态美,又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教师点拨:
排比是一种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来加强语势效果的修辞手法。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得细致传神。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层次清楚、形象生动。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运用排比抒情,可使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2.学习第3自然段。
(1)朗读指导:要重读“一大幅”“了不起”等词语,突出喜爱、赞美的感情。
(2)第3自然段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每一朵花都有一种姿势,写出了荷花的千姿百态,突出了荷花的美。 (3)第3自然段中的画家是指谁?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明确:这里的“画家”是指大自然。作者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这样说表达了作者对千姿百态的荷花的赞美,同时
25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因为只有大自然才能赋予生物以蓬勃的生命力,才能创造出一大幅如此美妙的活的画。
3.学习第4、5自然段。
(1)朗读指导:要带着赞美的语气,读出作者享受其中、忘我陶醉的心境。 (2)任何人站在这一大幅活的画面前都一定会有许多奇特的感受,那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呢?
明确:他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
(3)闭上眼睛,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师配乐朗诵第4自然段)睁开眼睛,说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从“翩翩起舞”中能感受到荷花开得非常美。荷花的美吸引了许多小动物,比如小蜻蜓、小鱼……
(4)“我”怎么会忘了自己是在看荷花呢?
明确:因为“我”被荷花的美深深吸引,已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进入到美妙的荷花世界中去了。最后一句“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是作者沉醉其中、忘我心境的真实写照。
4.回顾全文,思考:全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花的? 明确:全文主要从闻到荷花的香味,看到荷花的姿态、颜色,想象荷花舞蹈的动态这三个方面来写荷花的。尤其是对荷花半开、全开、还是花骨朵儿这三种姿态的描写,更是淋漓尽致。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仿照课文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
明确:示例:学校大扫除的时候,同学们有的扫地,有的擦玻璃,有的排桌椅,大家都干得很卖力。
(2)课文学完了,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喜爱之情? 明确: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进行语言的积累。可以画一幅荷花图,并配上一首自己写的小诗来赞美荷花。也可以写一种自己喜欢的花。
2.总结。
大家都用文字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板书:喜爱)再来回顾一下叶圣陶爷爷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荷花的。(结合板书总结,并板书:色、味、形)
26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我们也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法写写自己喜欢的花呢!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第4课 《昆虫备忘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昆、录、凡”9个生字,正确读写“吹拂、聚拢、形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蜻蜓、瓢虫、独角仙、蚂蚱的特点,并体会作者在介绍昆虫知识时流露出的真挚而细腻的感情。
3、体会课文片段组合的结构方式,以及抓住重点介绍昆虫的行文思路。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昆虫的特点。
2.品味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将这些特点表达出来的,学习作者活泼生动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7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培养对自然万物的好奇心与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蜻蜓、瓢虫、独角仙、蚂蚱的特点,并体会作者在介绍昆虫知识时流露出的真挚而细腻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片段组合的结构方式,以及抓住重点介绍昆虫的行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一定都很熟悉昆虫吧!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碰见它们。谁能说说你最了解或最喜欢的一种昆虫吗?(学生交流)
看来同学们都对昆虫有所了解,不过,昆虫世界博大精彩,还有很多大家所不知道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昆虫的文章——《昆虫备忘录》,相信我们会有新的收获。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重点指导翘舌音“绸”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巨—距(距离)—拒(拒绝)—矩(规矩) 周—绸(丝绸)—调(调整)—稠(黏稠)
莫—膜(隔膜)—模(模糊)—摸(摸黑)—馍(馍馍)
多音字:“蚂”在组成“蚂蚁”“蚂蟥”时读mǎ;在组成“蚂蚱”(蝗虫的俗称)时读mà;在组成“蚂螂”(蜻蜓的俗称)时读mā。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28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课文用生动有趣的笔调向我们介绍了蜻蜓、瓢虫、独角仙、蚂蚱等昆虫,表达了对大自然和自然万物的好奇与热爱。
2.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课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小标题就是它的主要内容,即作者在每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复眼、花大姐(瓢虫)、独角仙和蚂蚱。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学习“复眼”部分。
(1)这部分小标题叫“复眼”,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复眼是什么意思。 明确:是好多小眼睛合成一个大眼睛。 (2)补充介绍关于复眼的知识。
复眼是一种由不定数量的小眼组成的视觉器官,主要在昆虫及甲壳类等节肢动物的身上出现,同样结构的器官亦有在双壳纲身上出现。复眼中的小眼面一般呈六角形。复眼是相对于单眼而言的,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通常在昆虫的头部占有突出的位置。多数昆虫的复眼呈圆形、卵圆形或肾形。
(3)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复眼对昆虫有什么作用。 明确:复眼能让昆虫的视觉更灵敏。 (4)文中提到了哪些有复眼的昆虫? 明确:蜻蜓、苍蝇。 2.学习“花大姐”部分。
(1)在北京方言中为什么会把瓢虫叫作“花大姐”?
明确:因为多数瓢虫外壳的颜色艳丽,而且鞘翅上面有美丽的斑点,形成一种别有情趣的美丽图案,所以被俗称为“花大姐”。
(2)“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了比喻(暗喻)的修辞手法,把瓢虫的膜翅比作“黑绸衬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膜翅的颜色和质地,以及薄而透明的特点。
29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教师点拨:
暗喻的特征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有时不用比喻词。
(3)补充介绍关于膜翅的知识。
膜翅为昆虫中最常见的一类翅,膜质翅,其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蜂类、草蛉、蝉和蜻蜓的前后翅,蝇类的前翅,甲虫、蝗虫和蝽的后翅等。
(4)这部分还有一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明确:“瓢虫,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上有颜色鲜艳的小圆点,特别漂亮”,把瓢虫的硬翅比作“瓷漆”。
(5)瓢虫是害虫还是益虫?
明确:根据圆点数不同,瓢虫的益害属性是不同的。有的瓢虫吃蚜虫,是益虫,如七星瓢虫、十四星瓢虫;有的瓢虫吃马铃薯嫩叶,是害虫,如十一星瓢虫、二十八星瓢虫。
3.学习“独角仙”部分。
(1)这部分第1自然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它摔得很重,摔晕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幽默地写出了独角仙的动作。
(2)独角仙为什么被称作“昆虫中的霸王”?
明确:因为它在甲虫里可能算是最大的,从头到脚,约有两寸。 (3)“独角仙,在甲虫里可能算是最大的”一句中,“可能”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掉。“可能”表示独角仙是甲虫中最大的是作者的推测,不一定是事实;如果去掉,就表示独角仙在甲虫中一定是最大的,不符合作者的原意和客观事实。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据说给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它拉着就走”中“据说”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掉。“据说”表示甲虫会拉泥制的小车只是作者听来的,不
30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一定是事实;如果去掉,就表示甲虫一定会拉车,不符合原意。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学习“蚂蚱”部分。
(1)文中提到了蚂蚱的哪些种类?分别找出描写这些种类的段落。 明确:①尖头蚂蚱。提到它的地方在第1.2自然段。 ②“土蚂蚱”。提到它的地方在第4自然段。 (2)第3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写蚂蚱飞行时的声音和膜翅的颜色。 (3)“土蚂蚱”有哪些特点?
明确:身体粗短,方头,色黑如泥土,翅上有黑斑,一被抓住就会吐出一泡褐色的口水。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课文第一部分介绍“复眼”,提到了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种昆虫;第二、三、四部分分别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几种昆虫。
明确:蜻蜓 苍蝇 花大姐 独角仙 蚂蚱
(2)课后,用你喜欢的方式,如表格、配有文字说明的图片,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
2.总结。
这篇课文以有趣的方式、生动活泼的语言介绍了多种昆虫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一定也有其他自己喜欢的昆虫,可以学习这种方式写一写。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31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5课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待、宋、释、冀”4个生字,会写“守、株、待、宋”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守株待兔、宋国、耕田”等词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9个生字,会认4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弄懂文中大意,背诵课文。 3、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从中感受启发。 4.了解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解决生字障碍,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熟读并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叙述的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2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懂得做事情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只有辛勤付出才会有收获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会写9个生字,会认4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弄懂文中大意,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做事情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只有辛勤付出才会有收获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古时候有一个农夫,有一次,他在种田的时候看见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农夫很开心,把野兔捡回去饱餐了一顿。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最后农夫却落得被众人笑话的下场,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宋”“释”“耒”“冀”等生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颈、释”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株、耕、触”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加一加的方法。
“加一加”识字法: 株=(木)+(朱) 耕=(耒)+(井) 触=(角)+(虫)
33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守”下部的“寸”的横要舒展,写在横中线上。 “株”左窄右宽,左部“木”的最后一笔是点。 “宋”左撇和右捺要伸长、舒展。
“耕”左部的“耒”三横间距均匀,右部的“井”竖撇和竖伸长舒展。 “颈”左部的最后一笔要由重到轻向右上行笔。 “释”右上部的“又”要舒展,盖住下部。 易错提示:
“守”“宋”上面都是宝盖头,不要少写一点。 “待”左部是双人旁,不要写成单人旁。 “其”中间是两横,不要少写或多加横。 (3)归类识字。 基本字带字归类示例:
朱:株(守株待兔)—蛛(蜘蛛)—珠(露珠) 寸:守(守候)—村(乡村)—过(过来) 寺:待(等待)—侍(侍奉)—涛(浪涛) 木:宋(宋代)—床(床前)—休(休息)
(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在田地里耕作,忽然从远处跑来一只兔子,它一不小心就撞在田地里的树桩上死了。农夫很高兴。于是他放下农具整天守在那棵树桩旁,希望能再捡到兔子,结果却一无所获,还被宋国人笑话。
2.本篇课文是一则寓言。请根据课文,概括总结一下寓言的特征。 明确: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兼具教育性和讽刺性;故事情节具有虚构性。
34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师点拨: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是民间故事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寓言的内容多是具有劝喻性、讽刺性和哲理性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它往往借助这些艺术形象的活动现象,来表现人民群众的某种理想、道德观念、知识经验、思想方法等内容。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常用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熟悉了《守株待兔》这则寓言的故事情节,那么作者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守株待兔 宋国 耕田 触角 头颈 释放 其实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大致了解了农夫“守株待兔”的经过,接下来让我们细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的寓意是什么?作者对农夫的行为持什么态度?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翻译以下句子。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3)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5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明确:(1)一只野兔跑过来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2)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3)野兔是不可能再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2.农夫为什么要“守株待兔”?
明确:农夫在耕作时偶然捡到一只撞在树桩上的兔子,他寄希望于再次在树桩旁轻松捡到送上门来的兔子,于是放弃劳作,终日“守株待兔”。
3.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
明确:兔子撞到树桩上被农夫捡到只是偶然的事件,不可能天天发生。“兔不可复得”,农夫却还执迷不悟,终日守候,所以会被宋国人笑话。
4.农夫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明确:幻想不劳而获,不切实际,没有远见,不知变通。 5.课文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不要妄想不劳而获,只有辛勤付出才会有收获。 6.假如你遇见了农夫,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明确:你真傻呀!你捡到一只撞死的兔子,那只是偶然发生的一件事,怎么能天天想好事呢!你要老老实实地耕耘劳作,这样才能有好收成,才能过上好日子。
7.除了课文,《韩非子》中还有许多寓言故事,请查找相关资料,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拓展示例: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难一》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内储说上》
36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兔走触株 (2)因释其耒而守株 (3)冀复得兔 (4)而身为宋国笑 明确: (1)跑 (2)于是 (3)希望 (4)被 2.总结。
《守株待兔》里的农夫做着不劳而获的美梦荒废劳动,最终被人当作笑柄。这警示我们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天上掉馅饼,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同学们,让我们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脚踏实地,努力奋斗吧!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37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6课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 “陶、罐、骄、铁、罐”等11个生字,会写“骄、傲、谦、虚”等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骄傲、谦虚、懦弱”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寓意。
3.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和神态,了解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征。 4.学会灵活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段来刻画角色。 5.学会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品味课文中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的句子,学习作者刻画角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正确全面地看待事物,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与人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做人道理。
【教学重点】
1.会认 “陶、罐、骄、铁、罐”等11个生字,会写“骄、傲、谦、虚”等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骄傲、谦虚、懦弱”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寓意。
3.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和神态,了解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正确全面地看待事物,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与人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做人道理。
【课时安排】
38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呢?是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还是向他人虚心学习,与他人和睦相处?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又会造成哪些结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罐和铁罐》,看看它们各自的经历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陶罐”“奚落”“谦虚”“懦弱”“轻蔑”等生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捧、擦”这些生字时可以运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骄、傲、谦、虚、懦”这些生字时可以运用比较识字法。
比较识字示例:
骄(骄傲)—桥(木桥)—娇(娇气) 傲(傲人)—遨(遨游) 谦(谦虚)—歉(道歉)
虚(虚心)—虎(老虎)—虑(考虑) 懦(懦弱)—儒(儒家)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骄”左部的“马”最后一笔向右上斜提,右上部的捺要舒展。 “傲”中部的三横间距均匀,最后一横稍长,中间一横最短。 “虚”的长撇要伸长舒展,半包围住下部。
39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懦”的右部上窄小下稍宽大。 “弱”要写得紧凑,“弓”稍细长。 “代”斜钩取弯势,斜提略缓。 易错提示:
“尘”的上部中间是竖,不要写成竖钩。
“擦”右下部的“祭”的左上部里面有两点,不要写成“夕”。 “代”右上角的点不要漏写,不要多加一撇写成“伐”。 (3)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示例:
亻:傲(骄傲)—代(古代)—价(价值)—倒(倒塌) 扌:捧(捧起)—擦(擦洗)—掘(挖掘)
(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9):写骄傲的铁罐看不起善良的陶罐。第二部分(10~17):写多年以后陶罐被当作文物从废墟里掘出来,铁罐却无影无踪。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脆弱易碎的陶罐多年之后依然保存完好,坚硬的铁罐却早已没了踪影,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自己思考一下,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40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骄傲 谦虚 懦弱 古代 价值 尘土 捧起 擦洗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陶罐和铁罐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它们最终的结局有什么关系?从中我们又可以学到哪些与人相处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有什么不同。 明确:陶罐:善良、谦虚、自尊、宽容;铁罐:骄傲、自大。
2.课文是通过什么手段塑造出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的?找出相关语句各举一例进行分析。
明确: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①神态描写:铁罐“傲慢地问”表现出它骄傲、自大的性格;陶罐“谦虚地回答”表现出它谦虚、有礼的性格。②语言描写:“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表现出铁罐自以为是、蛮横无理的性格;“不敢,铁罐兄弟”表现出陶罐善良、宽容的性格。
3.阅读第1自然段,结合后文说说为什么“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 明确:因为铁罐自认为十分坚硬,所以看不起脆弱易碎的陶罐。 4.阅读第6自然段,说说铁罐说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铁罐说陶罐“要不了几天,就会破成碎片”,自己“却永远在这里”,与后文陶罐保存完好,铁罐却无影无踪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讽刺性,为后文作铺垫。
5.第10自然段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表现出时间过去了很久,为下文揭示陶罐和铁罐的结局作铺垫。
6.多年之后,陶罐和铁罐的结局是什么?
明确:陶罐依然保存完好,被人们挖掘出来,视为珍贵的文物;铁罐却因为长期的氧化反应消失不见了。
41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7.陶罐被人们掘出来后向人们提出了什么请求?这反映出陶罐的什么品质?
明确:陶罐请求人们把他的兄弟铁罐也掘出来。这反映出陶罐不计前嫌、宽容大度、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8.陶罐易碎,多年之后却依然美观;铁罐坚硬,多年之后却消失不见,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9.课文运用的最有特色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对比的表现手法。体现在陶罐和铁罐的对比,多年之前和多年之后的对比两方面。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写近义词。
(1)骄傲——( ) (2)奚落——( ) (3)轻蔑——( ) (4)懦弱——( ) 2.写反义词。
(1)骄傲——( ) (2)轻蔑——( ) (3)懦弱——( ) 明确:1.(1)傲慢 (2)讥讽 (3)轻视 (4)软弱 2.(1)谦虚 (2)尊重 (3)勇敢
42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总结。
陶罐和铁罐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不应自高自大,看不见自己的短处;也不应该妄自菲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古诗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与他人相处时,我们更要怀着谦虚的态度,学习对方的优点,与人友善、和睦相处。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第7课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狮、称、禁”等9个生字,会写“鹿、塘、映”等12个生字,积累“狮子、池塘”等词语,掌握多音字“称、禁、撒、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的态度,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43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
1.熟悉课文,抓住鹿对自己的角和腿前后态度的变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与《陶罐和铁罐》对比阅读,注意两篇课文在写法和寓意上的相同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全面看待事物,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不要光图外表的美丽,更要追求事物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
1.会认“狮、称、禁”等9个生字,会写“鹿、塘、映”等12个生字,积累“狮子、池塘”等词语,掌握多音字“称、禁、撒、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的态度,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全面看待事物,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不要光图外表的美丽,更要追求事物的实用价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鹿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鹿身上的哪个部位。 2.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大家的回答真是五花八门!有这么一只漂亮的鹿,它最喜欢自己美丽的角,嫌弃自己难看的腿,可是它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之后,就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它改变了看法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狮子和鹿》中寻找答案吧。
44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狮子”“珊瑚”等生词的读音,“称、禁、撒、挣”等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理解词语的意思。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狮、鹿、塘”这些生字可以结合图片来学习,“哎、叹、传”这些生字可以通过动作表演的方式来学习,“映”字可以通过猜字谜的方法来学习。
字谜示例:
太阳照在水中央。(谜底:映)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狮”中部的撇起笔在竖中线上,右部“币”略窄,要写得紧凑。 “鹿”下部的竖弯钩要写得饱满。 “映”左部的“日”略窄,右部撇捺舒展。
“欣”左部“斤”的竖不要拖长,右上部的横钩向里收紧。 “赏”上部的短竖起笔在竖中线上,两边点撇呼应。 “传”右部的竖折撇起笔略向右倾斜。 易错提示:
“狮”的中部是短竖和撇,不要把短竖拖长也不要写成撇。 “匀”里面不要漏写斜提,不要写成“勺”。 “配”的左部是“酉”,不要写成“西”。 (3)归类识字。 基本字带字归类示例: 唐:塘(池塘)—糖(糖果)
皮:皱(皱起)—披(披风)—波(波浪)
(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45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4):写一只鹿喜爱自己美丽的角,嫌弃自己难看的腿。第二部分(5~7):写一只狮子追赶鹿,鹿的难看的腿让它狮口逃生,美丽的角却差点儿送了它的命。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课文里的鹿喜爱自己美丽的角,认为自己难看的腿配不上角。同学们,你们认同鹿的想法吗?你们更喜欢鹿的角还是腿呢?大家可以互相交流,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狮子 鹿角 池塘 倒映 欣赏 匀称 别致 配得上 传说 哎呀 叹气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来看看鹿最喜欢的角是如何让它差点儿送命,最嫌弃的腿是如何让它逃出生天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鹿是怎样称赞自己的角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46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体会上述语句的表达效果。
明确: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鹿角的美丽精致,“多么……多么”的句式加强语气,强调了鹿的美丽,表现了鹿惊喜兴奋的心情。
用“多么……多么……”造句
示例: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多么幸福。
3.欣赏完自己的角后,鹿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腿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4.比较表达效果。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教师点拨:
反问又叫反诘、诘问、激问,是汉语修辞格的一种。用问句形式表示对事物的判断,具有语气坚定、感情强烈、气势逼人的特点。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同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起来,反问这种说法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通过反问表达出鹿认为自己的腿完全配不上美丽的角,凸显了鹿对自己难看的腿的不满。
5.阅读第6自然段,看看鹿的角和腿在面临危险时都有什么表现,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腿:“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角:“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
6.“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你从鹿的感叹中学会了什么道理?
明确:美丽的角也有不足,难看的腿却有大用处。我们应该全面看待事物,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
47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不要光图外表的美丽,更要追求事物的实用价值。
7.有人说这篇课文题目是《狮子和鹿》,但大部分篇幅只是在描写鹿,应该把题目改成《鹿》。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明确: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虽然课文的许多篇幅只是在写鹿,但是“狮子追赶鹿”是故事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狮子在鹿前后态度转变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了被狮子追赶的危险,鹿才终于对自己的角和腿有了正确的认识。所以课文题目不应该改成《鹿》。
8.有同学学完本课后,说:“美丽的鹿角无关紧要,实用的鹿腿才是最重要的。”你赞成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我不赞成他的说法。美丽的鹿角也不是一无是处。当鹿遭遇危险时,鹿角是它用来自卫的武器,鹿角还是一味中药材,对人大有好处。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不能完全忽视任何一方。
9.将本课与我们学习的上一篇课文《陶罐和铁罐》对比一下,想一想:两篇课文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①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狮子和鹿》将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态度进行对比;《陶罐和铁罐》将陶罐和铁罐的性格、多年之前和多年之后二者的结局进行对比。②寓意都是教育人们要全面看待事物。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课文里鹿的遭遇真是惊险!鹿最后的感叹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通过本课和上一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要怎样看待事物,对待他人了吗?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应该正确、全面地看待它们,不能忽视任何一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受到蒙蔽,才能清晰、准确地认识事物。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48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第8课 《池子与河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滔、涯、妇、碌”等9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本文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池子和河流的特点,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3.品味课文用拟人手法,采用对话形式构造故事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分角色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
2.把本课与本单元学习的其他寓言进行对比,注意课文在形式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人在一生中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如果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的道理。
【教学重点】
49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1.会认“滔、涯、妇、碌”等9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本文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池子和河流的特点,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人在一生中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如果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池子每天安闲地躺在泥土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河流背负着沉重的大船和木筏奔流不息、忙忙碌碌。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滔滔”“遵循”等生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理解词语的意思。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妇、滔”这些生字可以结合图片,学习“涯、循、验”这些生字时要注意与形近字的区别。
形近字对比示例: 涯(生涯)—崖(山崖)
循(遵循)—盾(盾牌)—遁(逃遁)
验(应验)—脸(脸色)—险(危险)—捡(捡拾) (2)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示例:
氵:滔(滔滔)—涯(生涯)—池(池塘)—流(河流)
50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3)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给诗歌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6):写池子享受安逸清闲的生活,不理解河流为何那么忙碌。第二部分(7、8):写河流不顾自身安逸,为人们做贡献。第三部分(9):写一年年过去,河流至今长流,池子已完全枯干。第四部分(10):点明主旨——才能不利用就会衰退,才能被懒惰支配就会一无所为。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池子为什么提议河流抛开原有的生活?
明确:池子以为自己过着安逸、清闲、平静的生活,所以让河流放弃那种奔流不息,负载船只的生活。
2.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可是,我安闲地躺在柔软的泥土里,像贵妇人躺在鸭绒垫上一样。 明确: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泥土比喻成鸭绒垫,突出了泥土的柔软、舒适;一个“躺”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池子积聚在泥土上的情态,表达出池子安闲、惬意的心情。
3.河流所提到的“自然规律”指什么? 明确:水要流动才能保持鲜活。 4.河流为什么会受人们的尊敬?
明确:因为河流抛弃了自身的安逸,年年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给人们带来了利益,所以河流受到人们的尊敬。
5.池子和河流各代表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池子代表那些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人。河流代表那些永不满足,负重前进,永远创造快乐和幸福的人。
教师点拨: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
51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课文就运用了这种手法,以池子象征那些贪图安逸的人,以河流象征那些积极进取的人。
6.你从这则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在一生中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如果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贪图安逸的池子,忙碌奉献的河流,你更赞同谁的观点呢?我想,大家还是更喜欢为人们做贡献的河流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要学习浪费才能、贪图享乐的池子,要做积极进取、创造价值的河流,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
第9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52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魂、酒”6个生字,会写“屠、苏、换、旧”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新旧、挑符、欲断魂”等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知道这三首诗所描述的传统节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知道这三首诗所描述的传统节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准备】
1、搜集诗人简介; 2、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屠”字,重点指导书写“屠”、“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并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尤其是“曈曈”注意是左边是日字。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53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传统节日往往积淀着中国人独有的情绪,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让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将学习和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感受诗人笔下的传统节日,并体会诗人寄寓在诗文中的情感。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重点指导“屠”字。
屠 苏 换 旧 符 2.结合注释理解生词的意思。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屠苏: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祛除瘟疫。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
3.结合词语理解,准确并流利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正确识记本课的生字,同时,教师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旧”左竖短而有力。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54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1.《元日》的作者是谁?
明确: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2.《元日》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的景象? 明确:“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3.回忆一下,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明确:吃年夜饭:人们举杯同庆,迎接新年的到来,餐桌上菜品丰富,人们展望来年衣食无忧,生活充足;贴对联、贴福字:表达一种美好的心愿;守岁、拜年:寄托美好愿望和祝福。
4.结合自己搜集到的知识,和小组同学交流,想一想古时的人们为什么要在春节贴桃符、饮屠苏酒、燃爆竹。
明确:①贴桃符: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②饮屠苏酒:药酒名。这是古代的习俗,人们在大年初一饮用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健康长寿。③燃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会发出爆裂声,人们用这种方式驱除邪秽,求得一岁平安。
5.在《元日》这首诗中,诗人主要写了哪些事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明确:诗人通过描写“爆竹”“屠苏酒”“桃符”,勾勒出一幅欢乐喜庆的节日画面。
6.《元日》这首诗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明确:“暖”字是诗眼。辞旧迎新,春风送暖,是万象革新的开端,体现了春节的节日氛围,也是诗人渴望除旧革新,将新政改革带来的温暖送入千家万户的美好愿望。
四、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1.师:孩子们,在诗人眼中换去的只是旧桃符吗?他笔下仅仅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春节图吗?
师讲解: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在49岁时,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
55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元日》。
现在,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面吗?他还期望什么呢?
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辞旧迎新、除旧革新)。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元日》一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通过描写宋代过春节时喜庆的民俗景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六、补充诗句,拓展延伸
诵读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梅花》
板书设计
56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第 二 课 时
《清 明》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描述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 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
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57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设计意图: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花朵,春雨迷蒙,像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默读古诗,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多媒体出示“欲、魂、借、酒、牧”5个生字,老师讲解“欲”字与“浴”区别来记,“酒”和“洒”区别来记。
书写指导:
“魂”左部小而偏上,右部上紧下放。 易错提示:
“酒”的右部为“酉”,不是“西”。 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课的这首古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 明确:清明节。
58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结合日常生活,谈谈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明确: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了本篇课文提到的清明节,还有元宵节、端午、中秋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节日。传统节日由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而成,每一个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我们还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古代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传统节日寄托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好的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请班上同学介绍清明节。
明确:清明节在仲春(即春节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与暮春(春天的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之交,也就是每年的4月4日到6日之间。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踏青出游、祭祖扫墓、缅怀先人。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
明确:清明的时候,下起了纷纷的春雨,路上的行人心失魂落魄,心情愁闷。
5.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的妙处在哪里。
明确:清明时节,细雨霏霏。漫天纷纷而下的细雨,给出行的人们增添了不便,在走走停停中增添了不少愁绪。这句诗用语简练,画面生动,既交代了环境,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6.你觉得诗中的行人心情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明确:路上行人失魂落魄,心情很愁闷,从“欲断魂”这个词可以看出。 7.从诗文前两句,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清明时节,人们都去祭祖踏青,可在这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诗人却独身在外,又被纷纷而下的雨水淋湿了,无处躲避,内心愁闷。
8.用自己的话说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 明确:请问牧童,哪里有可以歇歇脚的酒家?牧童指了指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
59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9.诗人为什么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
明确:因为诗人独身在外,又被雨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于是想找个酒家,一来可以歇歇脚,二来可以饮点酒,驱春寒,借酒驱散心中的烦闷。
10.你觉得最后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为什么?
明确:“遥”。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用比回答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了远处,让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让愁闷的诗人有了祈盼而变得振作起来。
四、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理解古诗内容,画出自己体会的诗句的内容,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五、小结
《清明》一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描绘了一幅清明烟雨图,表达了诗人孤身在外的愁苦和望见酒家想借酒浇愁的期望,进而重新振作起来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
60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第 三 课 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字,会写3个字,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描述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抒发情感,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课件出示))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展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哪里吗?(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结合注释理解生词的意思。
61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重阳:我国传统节日,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2.准确并流利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正确识记本课的生字,同时,教师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xiōnɡ dú yì jiā 兄 独 异 佳 易错提示:
“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不是已和己。
三、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理解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含义。
明确:九月九日,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忆,即想念、思念的意思。山东,在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有别于今天的山东省。
2.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大意。
明确:“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每逢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长安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为什么诗人还会感到孤独呢?
明确:诗人孤身在外,在氛围浓厚的节日里,看到身边的人都有亲友相聚,联想到自己不过是“独在异乡”,内心更添愁绪,于是在节日里就倍感孤独而遥想家乡亲人了。
4.说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诗的大意。
明确:“我”在这远离家乡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5.理解古人“登高”的意义。
明确:登高是古时候的习俗,在重阳节这天,人们要登高避灾。 6.诗人远在他乡,是怎样知道家乡的兄弟“登高”“插茱萸”?
明确:这是诗人的想象,并非实际描写。诗人只是联想到以前在家 中时,每逢重阳节,都会和兄弟们进行一样的活动,然而如今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
62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加了,内心更添愁闷的思绪。
7.课外拓展:你还记得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明确:
①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②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③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⑤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第10课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创、携、蔡、伦”等8个生字,会写“术、伟、录、册”等13
63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记录”等词语。
2.熟练朗读课文,了解造纸术的发明过程,清理文章的行文顺序。 3.能说出纸的发明经过。
4.知道造纸术发明的伟大意义,知道外国人懂得造纸术比中国迟一千多年,增强民族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预习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把握文章大意,理清纸的发明的过程。
3.引导学生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纸是怎么发明的,知道外国人懂得造纸术比中国迟一千多年,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教学重点】
1.熟练朗读课文,了解造纸术的发明过程,清理文章的行文顺序。 2.能说出纸的发明经过。
【教学难点】
知道造纸术发明的伟大意义,知道外国人懂得造纸术比中国迟一千多年,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远古时代没有纸。商朝时,人们将字刻在龟甲、兽骨之上,这就是最早的古文。周朝时,人们用竹简(即竹片)、木简、帛
64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写字著书。西汉时,劳动人民发明用丝絮造纸,后来用麻纤维造纸。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造纸。从此,纸的产量大增。唐朝时,造纸术开始外传朝鲜、日本和阿拉伯、欧洲等地。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借助工具书,熟悉部首查字法,查找生字的读音和意义。 (1)确定生字部首,学习部首字法。
(2)以“豪”字为例讲解部首查字法,学生跟着做。
要点:部首目录→部首几画(部首)→检字表→部首→数除部首外几画→找到相应字的页码→字典正文。
(3)口头归纳:查上不查下,查左不查右,半包围查外面,独体字查起笔。 2.对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伟”左窄右宽,右边的“韦”第三画是横折钩。 “册”左右疏密宜均匀,“册”的第一、三画是竖撇。 “存”的第一笔和第三笔要写得稍短点。 易错提示:
“社”的部首为“礻”而不是“衤”。 3.多音字。 léi:累赘
累lěi:积累 lèi:劳累 4.理解下列词语。
创造:发明、制造了前所未有的事物。(例句: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铸刻:在金属上刻、铸文字。(例句: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 携带:随身带着。(例句:图书馆禁止携带宠物进入。)
蚕茧:蚕吐丝结成的壳,椭圆形,蚕在里面变成蛹。(例句:蚕茧是织造丝绸的原材料。)
篾席:竹篾编的席子。(例句:夏天躺在篾席上很凉爽。)
65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讲述了纸的发明过程。
2.在发明纸的过程中,先民们都做出了哪些尝试?
明确: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或者青铜器上——刻在竹片和木片上——将文字写在帛上——麻纸的出现——蔡伦改进造纸术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部首查字法,并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试着去查找我国四大发明的故事。在下一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重点讲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手术 伟大 录入 手册 保存 约会 经验 阿姨 欧洲 社会 2.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在掌握了部首查字法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一节课上,我们将深入学习课本内容,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在纸发明以前,人们是用什么记录文字的? 明确:
纸的替代品 特点 使用情况 66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竹片、木片 丝绸 笨重,不方便 方便,贵 很少 买不起 2.我国最早的纸是什么做成的?
明确:是用麻做成的。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但是麻纸比较粗糙,不好书写。
3.蔡伦对西汉时期的麻纸,进行了怎样的改造?
明确:蔡伦吸收长期积累的经验,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4.为什么蔡伦改进的纸能够被流传下来?
明确:蔡伦改进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5.课外拓展。
(1)蔡侯纸:蔡伦曾被封为“龙亭侯”,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2)四大发明: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明确:读了这篇课文,我了解了纸的发明过程。在纸的发明创造中,我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通过对纸的发明过程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67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11课 《赵州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县、拱、济”等11个生字,会写“赵、省、县”等13个生字,会读写“赵州桥、石匠、设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好处。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和课文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 2.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好处。
68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古老的桥梁,它的名字叫作赵州桥,也叫安济桥。赵州桥建造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历经千年风雨,而今依然巍峨挺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深入探究这座凝聚了古人智慧和才干的桥梁。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读生字新词,可以结合图片或者组词加深理解。 县(县城) 拱(拱桥) 济(救济) 匠(工匠) 计(设计) 横(横跨) 史(历史) 爪(龙爪) 2.对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赵”的“走”收笔的捺要平缓。 “创”左宽右窄,左是“仓”不是“仑”。 易错提示:
“省”的下方是“目”,中间是两横。 “县”的上部是中间是两横。 3.词语理解。
69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桥墩:桥梁下面的墩子,起承重作用,用石头或混凝土等做成。 雕刻:(多义词)①在金属、玉石、骨头或其他材料上刻出形象。②雕刻成的艺术作品。
缠绕: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
堆砌:(多义词)①垒积砖石并用泥灰黏合。②比喻写文章时使用大量华丽而无用的词语。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概括归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一共四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介绍了赵州桥的基本情况。第2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赵州桥雄伟姿态。第3自然段:生动描写了赵州桥的美观。第4自然段:赞扬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赵州桥的设计出自于何人之手,建造于哪个年代? 明确:赵州桥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 3.读了这篇课文,你能说说赵州桥的与众不同在哪里吗?
明确:赵州桥横跨河面,桥下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的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独特的设计是前所未有的。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对课文的初步学习,我们对赵州桥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一千四百多年的时间里,赵州桥经历过10次大的水灾、8次战乱、多次地震,而今依然存在,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下一堂课,我们将深入课本内容,具体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才干。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70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姓赵 省里 县城 工匠 设计 历史 创举 况且 智慧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赵州桥的基本情况,知道了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桥梁有着独特的建造风格,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深入课本内容,具体感受古人的智慧才干。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课文第1自然段,主要介绍了赵州桥的什么内容? 明确: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建造的年代和影响力。 2.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试分析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特点是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第二个特点是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样的设计,既能减轻流水对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3.读了第2自然段,分析一下赵州桥为什么举世闻名?
明确:赵州桥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依然存在。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以前的桥都没有设计过桥身上加小桥洞,赵州桥却有这种独创的设计,不仅在外形上更美观,在防洪和减少用料的实际用途上,也颇见成效。
4.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明确:第一句话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
5.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桥面有石栏,栏板上雕刻有精美的图案。
6.第3自然段一共写了几幅雕刻图案?它们有什么异同? 明确:三幅。相同之处:都是画的两条龙。不同之处:姿态不同。 7.赵州桥的栏板上只有三幅图案吗?
明确:栏板上有许多幅图案。文中描述的三幅是最精美的。
71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8.作者是按照怎样的写作顺序具体写桥面的美观的?
明确:总分的顺序。这段话中有两个分号,表示连接的三个句子间的并列关系,并列地写出了三种龙的样子。最后一句是前几句的总的说明,这种写作手法是“先分后总”。
9.课外拓展。搜集资料,介绍“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示例:故宫,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长城,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建筑万里长城,东起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绵延万里。万里长城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72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第12课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择、宫、摊”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名扬中外”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那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教师课上引导学生感受课文内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基本知识。 3.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是中华艺术殿堂里熠熠生辉的明珠。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讲的就是《清明上河图》。现在,让我们走进艺术的殿堂,踏上历史的回廊,去感受北宋的民俗风情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多音字。 zuò:作业作 zuō:作坊
2.词语理解。
撑船:用竹篙抵住河底使船行进。
73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作坊:文中指手工业工场。 悠闲:闲适自由。
惊扰:惊动扰乱。文中指小毛驴惊动扰乱了欣赏风景的人。 传神: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或物生动逼真。 名扬中外: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气。
形态各异:文中指画中在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的形状和样子各不相同。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呢?
明确:①这幅画比较长,长528厘米,高24.8厘米。②这幅画历经八九百年,却依然保存完好。③这幅画内容丰富,描绘细致:人物众多,街上商铺林立,人来人往。④画家画工精湛,虽人物众多,内容繁杂,但画家画得非常传神。⑤画中表现的是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富有情趣。总之,这幅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都汴梁的风貌,反映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可谓宋代的小百科全书。无论是从历史研究还是艺术赏鉴的角度,《清明上河图》都不愧为一幅名扬中外的名画。
2.这幅画的内容是什么?作者主要描绘了哪些内容?
明确:《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作者主要抓住了画中人物多、街市热闹以及桥北头的一个场景三方面来写的。
3.这幅画具有什么样的历史价值?
明确:《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景。
4.这篇课文一共有多少个段落?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这篇课文一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部分(1):主要写《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作者、大小、内容和保存情况等。第二部分(2~4):主要介绍画面上的内容。第三部分(5):主要写这幅画的历史价值。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课文第2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众多的场景的?
明确: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写了画面上人物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行业,展现了人物众多的特点和汴梁城热闹非凡的景象。
2.“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作者
74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不到一寸”“黄豆那么大”说明人非常小,但是这样小的人物,画家也把他们画得“清清楚楚”,足见画家的绘画技巧十分高超。
3.作者在第4自然段具体写了桥北头的一幕场景,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作者用生动、细腻的语言把桥北头发生的一幕有趣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体会到画家画工的精湛。
4.课外拓展:“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明确:《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步辇图》(唐·阎立本)、《唐宫仕女图》(唐·张萱、周昉)、《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富春山居图》(元·黄公望)、《汉宫春晓图》(明·仇英)、《百骏图》(清·郎世宁)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画面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幅名画的赞美和喜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
第13课 《花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75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会认“芬、芳、内”等10个生字,会写“斗、芬、芳”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万寿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4.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兴趣,培养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读写结合,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善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尝试换一种说法去表达一些句子。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兴趣,培养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先来猜一则谜语,好吗?(出示谜语: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76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揭示课题。
是的,谜底就是每天提醒我们时间的“钟”。很有意思的是,有一位植物学家根据花开的时间,设计了一座与众不同的“花钟”。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正确领读“争奇斗艳”“苏醒”“干燥”“花蕾”“花圃”等词语。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可以结合图片,或通过动作表演的方法,还可以用猜谜语等方法。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字谜示例:
每一滴酒都喝完,醉到爬起星满天。(谜底:醒)
虽然是张弓,无力拉不动;如果拉弯弓,体壮力无穷。(谜底:强)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斗”的两点略平行竖排。
“芬”上小下大,下面“分”字撇捺舒展。 “芳”下面“方”的横、撇都叫舒展。 “内”里面“人”的捺改为点。 “强”右边的“虽”最后两笔为提、点。 “修”的右边三撇竖向平行排列。
“建”的字“廴”捺舒展,“聿”的第二横通出。 “组”较狭长,右边的“且”不宜写得过宽。 易错提示:
“醒”的左边是“酉”,不要忘了里面的一横。 “寿”的“丿”通出头,上面是三横,右下是“寸”。 “苏”的下面是“办”,注意与“为”字区分。 “示”由“二”“小”组成,竖不通出头。 “修”不要漏了中间的短“丨”。
77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分—芬(芬芳)—纷(缤纷)—份(一份)—粉(粉红色) 酉—醒(清醒)—酒(喝酒)—醉(陶醉)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说说什么是花钟?为什么花可以做钟?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读一读。
明确:①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依次开放。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②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时钟呢? 明确:美妙的花钟,神奇的花钟,令人心旷神怡的花钟等等。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圆圆的花圃上,鲜花朵朵,陆续开放,以此告诉我们时间,这就是花钟。在作者笔下,这座奇妙的花的时钟具体是怎样的风景呢?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读一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细细体会一下。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争奇斗艳 芬芳 内部 苏醒 万寿菊 强烈 展示 昆虫 修建 组成 2.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花钟的模样,那么作者是如何介绍这神奇的
78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景象的呢?让我们继续探究。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同学合作,自读课文,看看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有哪些花?这些花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开放的呢?
明确:凌晨四点——牵牛花;五点左右——蔷薇花;七点——睡莲;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下午三点——万寿菊;傍晚六点——烟草花;晚上七点左右——月光花;晚上八点——夜来香;晚上九点左右——昙花一现。 2.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花的开放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和下面的句子相比较,你更喜欢哪种表达?说说你的感受。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明确:①“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②原文的表述更优美而生动形象。作者在介绍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在暮色中苏醒”等词语将花儿们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开时的艳丽与美好,表现出了各种花开时的色彩、大小、形态等特色,如“含笑一现”将昙花开花时间短的特征形象地表达了出来,把花朵陆续开放写得丰富而有变化,同时照应了文章开篇“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八个字。相比之下,“……开了”的句式就显得单调且无趣,无法使人如临其境,深刻感受花开时的美丽,感情色彩也不够浓厚。
知识拓展:
除了作者所举的例子,你还知道哪些花在什么时间开放吗?
例:蛇床花(凌晨三点开放);龙葵花(清晨六点左右开放);马齿苋(中午十一点开放);紫茉莉(下午五点左右开放);丝瓜花(晚上七点左右开放)等。
3.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呢?找出文中相关句子,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①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有的与昆虫活动时间有关。②比如昙花之所以只“一现”,原因就在于不论是高温的白天,还是低温的深夜,对于昙花娇嫩的花瓣来说,都不适宜开花。而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正好,才会有了这个时候短短的昙花一现。花儿各自的
79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特性不同,受周围条件的影响,它们会在各自适应的时间段开放。
知识拓展:
除了昙花,你还知道哪些花的开放是受什么条件影响吗?
例:牵牛花——早晨的空气湿润,阳光柔和,对牵牛花最为适宜,这时牵牛花花瓣的上表皮细胞比下表皮
细胞生长得快,于是花瓣向外弯曲,这样,花就开了。到了中午,阳光强烈、空气干燥,娇嫩的牵牛花花朵因缺少水分只好萎谢了。
睡莲——早晨,初升的太阳把睡莲从睡梦中唤醒,花的外侧受阳光照射,生长变慢,内侧背阳,却迅速舒展伸长,于是花儿绽开了。中午花怒放时,花瓣展开成一个大圆盘,花瓣受光照面正好与早晨相反,花的内侧受到阳光照射,生长变慢,外侧背阳,迅速伸展,并超越了内侧,于是花就慢慢地闭合起来。 夜来香——许多花,都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植物要开花,是为了吸引昆虫来传播花粉。白花在夜里的反光率最高,最容易被昆虫发现;香气对晚上开花的植物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晚上开的花不易被昆虫发现,这时香气就成为吸引昆虫的重要因素。夜来香的花瓣与一般白天开花的花瓣构造不一样,夜来香花瓣上的气孔有个特点,一旦空气的湿度大,它就张得大,气孔张大了,蒸发的芳香就多。夜间虽没有太阳照晒,但空气比白天湿得多,所以气孔就张大,放出的香气也就特别浓。其实夜来香的花不但在夜间,而且在阴雨天,香气也比晴天浓,这也是因为阴雨天空气湿度大。夜来香的老家在亚洲热带地区,那里白天气温高,飞虫很少出来活动,到了傍晚和夜间,气温降低,许多飞虫出来觅食,这时夜来香便散发出浓烈的香味,引诱飞虫前来传播花粉。久而久之的环境影响,也让夜来香形成了总是在晚上发出香味的特性。
4.读一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对“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根据花朵的开放习性来判断时间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发现,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天气、环境、季节等等因素的影响,花儿的开放时间会或早或迟。比如同样是桃花,在山上和山下的开放时间就会产生差别。气候在变化,周围环境在变化,花儿们的开放时间也没有那么确切了。因此作者才用了“刚刚”“大致”二词,我们可以根据花开估计时间而非判定,可见作者表达之严谨。
5.回顾全文,你能说说你对这座能以花估时的“钟”的理解吗?植物学家又是如何能够发现这一奇妙的现象的?
明确:①“钟”指的是大多数植物都在遵循的一种内在的节律,可以称为
80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我们所说的“生物钟”,它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植物的呼吸、光合作用、生长速度等种种周期性运动。这座由花组成的“花钟”事实上也是生物特性的规律性发现与创新组成。②作者在开篇就说到“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可见正是因为植物学家用心观察、留心发现,他才能够发现花儿开放的不同时间的不同规律,才有了我们所看到的奇妙的“花钟”。从文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花的海洋,花的世界,真是奇妙无穷。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等密切相关。
正是因为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认真思考,植物学家才突发奇想修建了“花钟”,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有许多发现。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第14课 《蜜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概、阻”等8个生字。会写“辨、括、检”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纸袋、大概、减少、阻力、包括、检查、准确无误、沿途”等词语。
81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作者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过程及结论。
3.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步骤,品味语言表达的准确。
4.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作者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过程及结论。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步骤,品味语言表达的准确。
【教学难点】
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蜜蜂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2.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出示作者法布尔的资料,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对于昆虫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
82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的“拦路虎”圈出来。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同位帮忙消灭“拦路虎”。
2.检查生字
试验、证实、阻力、推测、沿途、尽管、尽力、陌生、准确无误、闷热、纳闷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3.检查句子,
课文中出现了好几个多音字,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你注意到了吗?先出示三个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还需要看看书的同学,马上在课文中找出句子练一练吧,一会儿请自信的孩子来试着读一读。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三、汉字学习
1.形近字辨析
“蜜”和“蜜”:无论蜜蜂还是蜂蜜都和昆虫有关,不要写成“密”。 “辨”和“辩”:用手分辨就是“辨”,言语辩论就是“辩”。 “检”和“捡”:用木尺比着检查就是“检”,动手捡起就是“捡”。 2.笔顺讲解
“试”的第四笔是横;“阻”和“陌”的双耳旁是两笔写成的。 3.小组合作,给字组词。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二、浏览课文,初步感知
83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板书:听说) 3.同学们,我们校园里有一朵花,它的花瓣与众不同,是五颜六色的。听到这件事后,你想说什么?或做什么呢?
4.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明他不盲信,讲究事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文本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但也常常是三年级孩子的一个难点。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听说”一词的含义,特在此环节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在联系实际的深刻体会中感悟“听说”所蕴含的法布尔求实的作风。】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那么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2-5自然段,将课后题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而在默读中边读边画,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2.抽生汇报他所做的事,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吗?再给你的同桌说一说吧!(板书:捉蜜蜂 做记号 叫女儿等 走两里多路 放飞蜜蜂)
【设计意图:对于较复杂的内容,交给学生用一定的句式组织语言,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把语言的实践与内容的感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通过同桌互说的形式,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了训练提高的机会。】
3.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 (1)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
(2)“那二十只左右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这两句话中画横线的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 (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准确的表达)
【设计意图: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之一。也是充分体现法布尔严
84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谨的科学作风的段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的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可以让学生在生与生、师与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中,逐步学会阅读。】 4.放飞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同桌同学讨论)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5.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6.作者和小女儿此时的心情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激动)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情。(指生读,大家评议。) 【设计意图:抓住朗读训练点,充分地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在读中感悟人物内心。】 7.已经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结论呢?为什么?
8.那作者最后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呢?请大家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能说明结论的句子。(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法布尔的严谨)
四、联系前文 拓展延伸
1.出示第一段:同学们,读到这里,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还是听说的吗?那么法布尔可以肯定地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此时他的心情多么地激动,他兴奋地对人们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他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设计意图: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个结论并没有在文章中直接呈现,此时,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改读,及在教师引导下的一句三读,使学生从中得到了感的迁移,情的激发,智的启迪。从而体察作者透过文字传递的感情。】 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肯定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在几十年后,有一种研究结论,你们听听有没有道理。(教师讲述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
85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资料的适时补充,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距离孩子年代久远的事实,从而更好地感悟法布尔求实严谨的科学作风。】
【作业布置】
1.把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 2.课外阅读:《昆虫记》。
五、板书设计
第15课 《小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缸、隙、掀”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空隙、洒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虾的外形及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激发观察小动物的兴趣,自觉爱护小动物。
3、联系概括段落内容,积累并运用表示顺序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梳理文章脉络,通过朗读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懂得要爱护小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86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虾的外形及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激发观察小动物的兴趣,自觉爱护小动物。
【教学难点】
联系概括段落内容,积累并运用表示顺序的词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新课导入。
(猜谜)“驼背老公公,胡须翘松松。爬到锅台中,全身红彤彤”猜一种动物。
2.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谜底是什么吗?对,就是虾。你对小虾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发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小虾》,去深入地了解一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正确领读“一口缸”“青苔”“钳子”“腹部”等词语。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多音字。
qiào:翘着
翘qiáo:翘首
(2)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工—缸(水缸)—江(长江)—杠(单杠)—红(红色)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简要概括一下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87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明确:第1自然段:我想用大半缸雨水来养小虾。第2自然段:我捉了些小虾来养,并观察小虾的样子。第3自然段:小虾们很有趣。第4自然段:我采了一些金鱼草和石块放在缸里。第5,6自然段:小虾产卵了,我有了越来越多的小小的虾。
2.作者是怎样对小虾进行观察的?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小虾的哪些方面? 明确:①作者先是认真观察了自己捉来的这些小虾的外貌,对小虾和老虾的不同外形做了区分;接下来作者对小虾的行为也进行了观察,注意到了小虾们有趣的性格特点;而后作者根据小虾的生活习性(小溪里的虾是挺喜欢钻到石块下面休息的)为其布置了更快乐、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且为观察到小虾的繁殖做了准备。②“这些小虾,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才长大的;有的稍带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上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老的,大家叫它千年虾。”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作者是如何描写小虾的有趣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说说你从中还体会到了小虾的哪些特点。
明确:①第3自然段中描写了小虾们的有趣。缸里的虾群由各种各样的小虾组成,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喜好(荡来荡去、互相追逐、紧贴缸壁)。它们身体虽小,打起架来却很凶。②若是正在休息被打扰了,小虾就会气鼓鼓地游开,还有可能撒气给同伴。可以看出小虾脾气不怎么好,同时也能体会到小虾的有趣和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2.对比下面两个句子,读一读,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①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们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再也不出来了。
②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们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脚,脚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 明确:更喜欢第②句。第②句中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钳子“一张一张”,胡须“一翘一翘”,眼珠子“一突一突”,连用几个细节描写动词,将被惊扰的小虾的反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一则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二来也使得小虾的形象更为生动而有灵性。与第①句只单单突出了小虾脾气不太好的特点相比,第②句将小虾这种不好的脾气表现得更为活泼,照应了“这些小虾十分有趣”的评价,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正是因为喜爱,所以发脾气的小虾在作者眼中也显得可爱。
88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模仿写作:
学习作者描写小虾“有趣”的写法,试着将下面的文段改得更加生动些: 泥鳅的性格真古怪。它有时很老实,趴在缸底的沙石上一动不动,可是要是你用细棒碰它一下,它就会在缸中快速地游来游去,显得很生气。 例:泥鳅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有时的确很乖,会趴在缸底的沙石上一动不动,任凭我们在教室里大声朗读,放声歌唱。可要是你用细棒轻轻地碰它一下,它就会暴躁地扭动身子,在缸中快速地游来游去,顿时,水花四溅,连它嘴边的胡须也一翘一翘的。
3.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把小虾写得这么可爱?同学之间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明确:①亲自养虾,细心观察;爱虾,把虾当朋友;运用各种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把小虾的特点写得很具体。②由此可见,只有认真观察,写出来的文章才能详细具体。另外,准确恰当地运用词语,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也非常重要。最重要的,要把感情体现出来,才能让文章生动感人。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同学们,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走的,还是水里游的,小动物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像作者喜爱小虾那样,去关心、保护它们,为它们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生存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小动物和谐相处,谱写出动人的篇章。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模仿课文的写法,介绍一下它(注意用上准确的动词和连接词,可以重点描写它的某个方面的特点,也可以描写一下小动物的神态)。 明确:小狗的警惕性非同寻常,它有一个特别灵敏的鼻子,能闻到3里以外东西的气息,吃食物时,它总要低下头闻一闻。它还有一双耳朵,每当听到特别的声音,它的耳朵总会竖起来,认真地倾听着外面的动静!因而,人们养它来看大门,它是人类的忠实的朋友。
七、板书设计
89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16课 《小真的长头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栅、卷、麻”等9个生字,会写“腰、套、晾”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麻烦、悠闲、椅子”等词语。
2.阅读课文内容,能够用流畅的语言简述故事,体会小真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心。
3.了解想象的特点,感受生动有趣的想象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过程与方法
1.范读课文,指导学生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利用课件,通过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合理讲述自己的想法,并理解每个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要学会尊重、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
1.会认“栅、卷、麻”等9个生字,会写“腰、套、晾”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麻烦、悠闲、椅子”等词语。
2.阅读课文内容,能够用流畅的语言简述故事,体会小真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心。
【教学难点】
90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了解想象的特点,感受生动有趣的想象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走上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头发,也是各色各样的:或长或短,或曲或直,或黑或黄。这些长短不一,曲直有别,颜色各异的头发,不知是否引起过你的注意呢?如果,你有一头飘逸的长发,会做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看看小真的长头发的妙用。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前鼻音“烦、闲”和后鼻音“冰、凌、棒”。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麻、冰、棒”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套、烦、闲、椅、泡、沫、提”时,可以通过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悠、凌”时,可以使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
形近字词示例:
套:身着女套衫,奋勇来夺冠,中华好健儿,人人都夸赞。 烦:顽童去郊游,领队心烦忧,须要细照顾,顺着大道走。 同音字词示例:
悠:幽幽果树园,悠长笛声传,性命攸关时,忧伤苦难言。 凌:姑娘手灵巧,伶俐又可靠,年龄虽不大,壮志凌云霄。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套”上面的“大”起笔要高,撇捺要分开。 “麻”外面的“广”撇向下伸,“林”左小右大。 “烦”左边的“火”撇为竖撇,捺变点。
91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悠”下面的“心”要写得略扁。
“闲”的“门”宽窄要适度,“木”竖不宜过长。 “椅”左窄右宽,右上的“大”略小,“可”第一横宜长。 “泡”的末笔竖弯钩要伸展。
“沫”左窄右宽,右边是“末”,不是“未”。 “冰”左窄右宽,偏旁是“冫”。 “提”左窄右宽,“日”略扁。
“棒”左窄右宽,右边“奉”横画较多,间距要均匀。 易错提示:
“悠”不要忘记中间的短竖。 “闲”里面的“木”最后一笔捺变点。
“凌”的左边是“冫”,不要写成“氵”;右下要写成“夂”,不是“攵”。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林—麻(麻烦)—淋(淋雨)—森(森林) 页—烦(烦躁)—顶(头顶)—项(选项) 门—闲(悠闲)—闭(关闭)—问(问答) 奇—椅(椅子)—畸(畸形)—崎(崎岖) 包—泡(泡沫)—抱(拥抱)—饱(吃饱) 末—沫(唾沫)—袜(袜子)—茉(茉莉) (4)重点词语释义。 暄腾腾:松软而有弹性。
麻烦:(多义词)①烦琐;费事。②使人费事或增加负担。③烦琐难办的事情。
悠闲:闲适自得。
卖力:尽量使出自己的力量。 唯一:只有一个的;独一无二的。
遗憾:不称心;大可惋惜(在外交方面常用来表示不满和抗议)。 碍事:妨碍做事;造成不方便。
92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一下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课文讲述的是留着妹妹头的小真,在有着漂亮长头发的两位好朋友面前一点儿也不服输。她津津有味地描述着当自己的头发长得“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老——长”时的情景,那些奇特的用途让两个好朋友听得入了神,原本有着长头发的她们也开始羡慕起小真的“长头发”来。
(2)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呢?请在段落前标注出来。 明确:共有23个自然段。
(3)小叶、小美和小真,三个人的发型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小叶和小美留着长头发,小真留的是短短的妹妹头。 (4)对于小叶和小美的长头发,小真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明确:小真一点儿也不服输,并开始畅想自己的头发“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老——长”时候的情景。
(5)小真一共想象了多少个自己的头发变得“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老——长”时候的情景呢?
明确:一共想象了七个情景。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小真想象自己头发长得老长时候的情景。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呢?关于小真想象中的长头发,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是觉得那么长的头发很好,还是觉得她的长头发会带来麻烦呢?课后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看法。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93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手套 麻烦 悠闲 椅子 泡沫 冰水 凌晨 提问 木棒 2.导入新课。
上节课结束后,同学们讨论过小真想象中的长头发吗?你们的想法是怎样的呢?(指名回答)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真用她的“长头发”做了些什么吧,去感受一下她想象的美好。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1~8自然段,思考问题。
(1)同学们根据文字想象一下“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老——长”的头发是什么样子的?
(2)“对,能到腰呢。”这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朗读呢? 明确:要用自豪的语气朗读。
(3)“怎么,你们的头发才能长那么长?我的啊,能长得更长呢!”这两句话又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呢?
明确:第一句话要读出不屑的语气;第二句话则要读出不服输的语气。 (4)说说“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说起那个长来啊……”中的破折号和省略号分别表示什么。
明确: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省略号表示说话的中断。 2.学习第9自然段,思考问题。
“挂上一点儿鱼饵,河里的鱼,不管什么样的,都能钓上来。”请找出这句话里的关联词,并体会关联词的作用。
明确:“不管……都……”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所在的句子表示条件,“都”所在的句子表示结果,即“所有的鱼都能够钓上来”。
3.学习第10自然段,思考问题。
“一下子就能套到牛角上,只要用劲拉啊拉的,一整头牛就是我的了。”请找出这句话里的关联词,并体会关联词的作用。
明确:“只要……就……”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要”所在句子提出的是条件——“用劲拉啊拉的”,“就”所在句子表示的是结果——“一整头牛就是我的了”。
4.学习第11自然段,思考问题。
“只要把头发像紫菜卷那样卷在身上,就成了暄腾腾的被子了。”这句话
94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是比喻句吗?
明确:这句话不是比喻句。 5.学习第12自然段,思考问题。
从这个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从小真利用长头发帮助妈妈晾衣服,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体贴懂事的好孩子。
6.学习第13~16自然段,思考问题。
(1)“那泡沫啊,高得能够着云彩,好像一个大大的大大的蛋卷冰激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头上揉出来的香波泡沫比作大大的蛋卷冰激凌。
(2)“头发就在水里轻轻地荡来荡去,好像海带一样。”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头发比作海带,展现了长头发在水里漂荡的样子。
(3)面对这么长的头发,小真打算如何梳洗呢?
明确:悠闲地坐在椅子上,会有十个妹妹卖力地给她梳头;躺在岸边,让河水冲洗头发。
7.学习第17~23自然段,思考问题。
(1)小叶和小美认为头发太长很碍事,头发拖在地上也很难受,小真是打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明确:小真打算到那时就把头发烫起来。
(2)“于是,我的头发就会变成树林!”这句话有用到修辞手法吗?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词为“变成”,将烫起来的头发比作树林。
8.回顾整篇课文,思考问题。
如果你是小真,你会用长头发干什么呢?
明确:要是把头发垂到水里,就可以变成小船,顺着水流漂到很远的地方,能看到水里的沙石,青青的水草,欢快嬉戏的小鱼,成群结队的小虾。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95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本课讲述了小真想象的情景,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________。
明确:自己的头发长得“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老——长”时美好的童趣世界 2.课文有一个突出的写作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吧。
明确:想象是以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为原型,在记忆中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利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特征,把各种信息经过头脑的组合、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展开合理的想象,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使描写对象的特点更鲜明、更具体、更生动。本文主人公小真就运用了合理的想象,向我们展示了她的“长头发”的用途。课文语言活泼,富于变化,极具感染力。
3.学完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明确:这个故事从三个好朋友的谈话开始,用画面相交替的方式串起现实与想象的不同场景。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充满天真稚趣的问答,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张力。鲜艳明快的画面、妙趣横生的情节、智慧幽默的对白,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美好的童趣世界。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第17课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96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会认“痒、鳄、丁”等7个生字,会写“状、狐、狸”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形状、狐狸、继续、秘密”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我”变成一棵树后的心理变化,领会文章的意图。 3.品味重点语句,了解童话的特点,体会想象手法的奇妙。 过程与方法
1.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图片和文字内容,生动再现课文所讲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妈妈永远是最了解孩子的,体会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点】
1.会认“痒、鳄、丁”等7个生字,会写“状、狐、狸”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形状、狐狸、继续、秘密”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我”变成一棵树后的心理变化,领会文章的意图。
【教学难点】
品味重点语句,了解童话的特点,体会想象手法的奇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假如你可以变,你会变成什么?是自由快乐的小鸟,还是五彩缤纷的花朵;是沙漠中的一眼清泉,还是美丽可爱的小蜻蜓……可有一位小朋友,她的想法却很奇特,她想变成一棵树,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到文中去看一看吧,相信学完本课,你一定会为这个小朋友的奇思妙想叫好。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97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后鼻音“状、丁、零、肠”。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状、零、巧、肠、续、抬”时,可以使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狐、克、继”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狸、秘、密”时,可以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
形近字歌示例:
状:大地穿新装,山峰显异状,壮美令人叹,大雪巧梳妆。 丁:原有千寻山,丁香把露含,于今再寻觅,水枯地也干。 字谜示例:
有犬不是狗,左靠瓜旁走,生性很狡猾,借虎威风抖。(谜底:狐) 同音字歌示例:
狸:一只小狸猫,想摘大鸭梨,爬上青竹篱,还是有距离。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状”左窄右宽,右部捺画伸展。 “狸”左窄右宽,“里”在竖中线上起笔。 “丁”的横要长些,竖勾要写在竖中线上。
“零”的“雨”宜写得扁些,下部撇捺伸展,托上盖下。 “巧”的“工”位置偏上,下横变提,右部折笔要自然。 “克”的“口”要写扁小,撇宜长,竖弯钩要舒展。 “肠”的左部窄长,右部两撇平行,长短不同。 “继”注意笔顺,右边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 “续”左窄右宽,右边是“卖”。
“抬”左窄右宽,“口”在竖中线上起笔,写扁一些。 “秘”的“必”卧钩短且向右下倾斜,撇上伸且稍长。 “密”中间的“必”稍扁。 易错提示:
“狐”左部是“犭”,不是“扌”;右部是“瓜”,不是“爪”。 “零”下部是“令”,不是“今”。
98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犬—状(形状)—突(突然)—哭(哭泣) 瓜—狐(狐狸)—弧(弧度)—孤(孤单) 里—狸(狸猫)—童(童话)—野(田野) 令—零(零食)—铃(铃声)—冷(冰冷) (4)重点词语解释。
希望:(多义词)①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②希望达到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愿望。③希望所寄托的对象。
担心:放心不下。
傍晚:时间词。临近晚上的时候。
丁零丁零:形容铃声或小的金属物体的撞击声。 香喷喷:状态词。形容香气扑鼻。
秘密:有所隐蔽,不让人知道的(跟“公开”相对)。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课文讲述了“我”因为不想自己在玩的时候有人叫“我”吃饭而自己变成了一棵树,继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也表明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2)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在段落前标注出来。 明确:共有23个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节课,通过初步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课文讲述的是“我”想象变成了一棵树后发生的故事。小朋友们一定觉得很有意思吧!课后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如果你可以变成某样东西,你想要变成什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99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状态 狐狸 丁当 零食 轻巧 克服 香肠 继续 抬头 秘密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大家还记得课文讲了些什么吗?(指名回答或让全班齐答)对,讲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我”变成树后,究竟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同学们想象一下,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会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
2.第4自然段哪句话交代了“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
明确: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3.同学们,你们想想,普通的树上都会长些什么呢? 明确:花、叶、水果……
4.而“我”变成的树上又长的是什么呢? 明确:鸟窝。
5.这些鸟窝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各种形状都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6.“我”会邀请哪些小动物来住在鸟窝里呢?
明确: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 7.妈妈来了,“我”的心为什么会“嗵嗵地跳着”呢? 明确:因为“我”害怕妈妈发现这棵树是“我”变成的。
8.妈妈要求住进三角形的鸟窝,“我”为什么“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呢?
明确:“我”高兴是因为妈妈不知道“我”变成了树,可以尽情地玩;“我”失望是因为妈妈居然不认识“我”了。
100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9.妈妈从背包里拿出了哪些好吃的东西呢? 明确: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
10.课文是如何写“我”馋得流口水的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没有直接写“我”馋得流口水,而是先由狐狸用“下雨了”表明有水滴落;马上又用“天空中一丝乌云都没有”来说明并非下雨,引起读者思考;然后用小鳄鱼、小松鼠、小白兔的猜测来一步一步地勾起读者的好奇心;最后再由“我”自己亲自揭晓答案——“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含蓄地点明了“我”是馋得流口水。这样写能起到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11.猜想一下,妈妈“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
明确:猜想一:因为妈妈最了解“我”,一直都知道“我”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猜想二:因为是“我”幻想自己变成了一棵树,而不是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12.回顾整篇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中出现了哪些拟声词?你还知道些其他的拟声词吗? 明确:文中有:嗵嗵、丁零丁零、啧吧啧吧、咕噜噜。
滴滴答答:形容水滴落下的声音。咕噜:形容水流动或东西滚动的声音。扑通:形容重物落地或落水的声音。哗啦啦:形容撞击、水流等的声音。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本文记叙了“我”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后发生的故事——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2.本文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请试着简要分析一下。 明确: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得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如“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一句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各种形状的鸟窝随风摆动的样子,形象生动。
3.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有些什么感悟呢?
明确:母爱是最无私的感情。母爱如春天的甘霖,悄无声息地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这种爱,温柔而深沉!我们常常埋怨自己的母亲啰唆,但如果我们用心去体会,不难感受到她们的关怀。不管是慈爱还是严厉,我们都要相信,那
101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是她们爱的体现。这个世界上,最纯洁而又最真挚的爱莫过于此。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第18课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墨、染、碎”等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10个生字,会读写“水墨画、染绿、钓竿”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3.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儿童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描绘的场景展开联想和想象。 3.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描绘的三个典型场景,感受诗歌意境,感受儿童可爱的形象和快乐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欢乐美好,体会儿童在大自然
102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间的天真快乐的心境。
【教学重点】
1.会认“墨、染、碎”等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10个生字,会读写“水墨画、染绿、钓竿”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儿童诗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歌曲《童年》)童年如诗,充满了奇思妙想;童年如画,溢满了五彩斑斓;童年如歌,萦绕着欢快悠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儿童诗,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三幅美妙的图画。让我们快快走进课文,打开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去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幸福快乐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碎”,翘舌音“染、爽”和后鼻音“腾、浪”。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竿、蘑、菇、葫”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墨”字时,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腾、碎、爽、溅”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拨、浪”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字谜示例:
黑土地,上下立,变成水,能写字。(谜底:墨) 对比识字示例:
竿(竹竿)—干(干净)—杆(笔杆)
103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拨(拨动)—拔(拔牙)—泼(活泼) 浪(波浪)—狼(狼皮)—狠(凶狠)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墨”上下略窄,中间四点底略宽,末横比其他几横稍长一点。 “腾”左窄右宽,右边两横写短,撇捺不宜伸展,盖住下面的“马”。 “爽”整个字结构宜紧凑,横宜写短,中间竖撇和捺伸展;四个撇点要分布匀称。
“浪”左窄右宽,三点水写在田字格左边中间,“良”写在竖中线靠左一点处。
易错提示:
“染”左上是三点水,不要写成两点水;右上是“九”,不要把竖弯钩写成竖弯。
“竿”的部首是竹字头,不要写成了草字头。
“拨”右边是“发”,不要写成“犮”;末笔是点,不要丢掉。 “蘑”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磨”,不要把广字头写成了厂字头。
“菇”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姑”,不要写成“如”。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带竹字头的字:竿(竹竿)—笋(春笋)—管(水管)—篮(摇篮)—筷(筷子)—笛(笛声)—竽(滥竽充数)
带草字头的字:葫(葫芦)—蘑(蘑菇)—苗(禾苗)—莓(草莓)—茅(茅屋)—芦(芦苇)—英(英雄)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全文分成了几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哪些场景?
明确:用三首小诗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孩子们在溪边钓鱼、在江中游泳戏水、在林中欢笑嬉戏的场景。
(2)你从这几个场景中感受到了什么?
104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明确: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欢乐,他们亲近大自然,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让人羡慕。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童年的水墨画》由三首小诗组成,虽然不是图画,但字里行间却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童真童趣。同学们喜欢作者描绘的这三幅图画吗?大家课下可以互相交流。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水墨 染绿 钓竿 扑腾 打碎 拨开 浪花 葫芦 清清爽爽 蘑菇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这首儿童诗是由哪几个场景组成的?(指名让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个场景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仔细阅读《溪边》,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明确:这首诗描绘了溪边钓鱼的场景,先静后动,勾勒出一个垂钓儿童的形象。
(2)“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柳当作人来写,以溪水为镜梳妆,写出了垂柳也爱美。由于有垂柳的倒影,溪水变绿了,如玉带一般,也写出了溪水的碧绿、狭长、平静。
(3)品读“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一句。 明确: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这里有绿色的柳树、绿色的溪水,连人影
105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都被溪水染绿了,还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美的画面啊!“染”字富有动感,“立”字运用传神,静静的钓竿上立着红蜻蜓,使人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儿受惊。此处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
(4)怎样理解“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一句?
明确:这句写鱼儿上钩的一刹那,孩子手忙脚乱,原有的寂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溪边热闹起来。
2.仔细阅读《江上》,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明确:这首诗描绘了江上游泳嬉戏。写了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鲜明的形象感。
(2)“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句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手法。句中的“鸭群”指一群孩子,“翅膀”指孩子们的胳膊,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跳入水中的情态。
(3)品读“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一句。 明确:在江中戏水的孩子,是那样调皮,那样欢快。他们像小鸭子一样跳入水中,挥动着胳膊拨水嬉戏。“你拨我溅”“笑哈哈”写出了孩子们打水仗的场面,多么快乐啊!
(4)“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中的“水葫芦”指什么? 明确:“水葫芦”原指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直立,卵形或圆形,叶柄中部以下膨大,花呈漏斗状,蓝紫色。句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水葫芦”代指人,形容孩子们水性极好。
(5)怎样理解“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明确:“一阵水花两排银牙”写出了孩子的顽皮、可爱。“一阵水花”是指孩子从水中冒出头来时掀起的水花,“两排银牙”是指孩子咧开嘴大笑时露出了两排雪白的牙齿。从中可以体会到孩子们在江中游泳、戏水的无限欢乐。
3.仔细阅读《林中》,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现的画面内容。
明确:森林里的松树被一场大雨冲洗得干净而清爽,松针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水珠;树下,小蘑菇长出地面,它们伞状的蘑菇顶盖就像一顶顶斗笠,一个
106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个可爱的小蘑菇就像花儿在树下开放。忽然,林中传来一声欢叫,把松针上的雨珠都震落了。是谁呀?原来,那是戴着斗笠在林中嬉戏的孩子们。
(2)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这一句属于景物描写,写了雨后的松树。先整体描写松树被雨洗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再用特写镜头的方式,局部描写松针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水珠。“刚洗过澡”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雨淋湿松树的样子,十分生动、有趣。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挂在翠绿细长的松针上,也许正反射着五彩的阳光,多么漂亮啊!
(3)第二句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这一句也属于景物描写,写了树下的小蘑菇。雨后,蘑菇从地里长了出来,菌盖部分的外形犹如一把张开的伞,也很像一顶斗笠。因为蘑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通常雨后会大量生长并钻出地面来,所以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蘑菇“戴一顶斗笠”,十分形象。又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一朵朵蘑菇零零星星或成片成片地长在树下,就像一朵朵小花开放在树下一样。
(4)“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声欢叫能把树上的雨珠都抖落下来,足见这欢叫声是多么响亮、多么欢快啊!
(5)你知道这“一声欢叫”是谁发出的吗?为什么?
明确:这声欢叫是在雨后林中嬉戏的孩子们发出的。从“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可以看出来。“一个个斗笠”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个戴着斗笠的孩子。
(6)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发出欢叫吗?发挥想象,试着说一说。 明确:也许他们正在凉爽的林间追逐、嬉戏、打闹着,忽然望见了远处山边架起了一座彩虹桥;也许他们中间一个最顽皮的家伙正在摇动松树,树上冰凉的雨珠哗啦啦全掉到小伙伴的头上了;也许他们刚发现了一大片新鲜的小蘑菇,正拿出篮子准备采摘……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首儿童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幅画面,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动静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的美好画面。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07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19课 《剃头大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艺、角、羡”等7个生字,会写“虎、级、划”等12个生字,能读写 “老虎、班级、比划”等词语,理解重点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了解课文大意。
3.了解老剃头师和“我”给小沙剃头的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掌握生字新词,了解文章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2.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入手,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预先提问,引导学生带着探究兴趣,在阅读中展开思考: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理发的过程有何不同?为什么“我”说天生怕理发的小沙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顾客?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做题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点】
1.会认“艺、角、羡”等7个生字,会写“虎、级、划”等12个生字,
108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能读写 “老虎、班级、比划”等词语,理解重点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了解老剃头师和“我”给小沙剃头的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有个小朋友叫小沙,他天生怕理发,成了理发店里最不受欢迎的顾客。后来,他遇到了一位非专业的剃头大师,并且还成了世界上最优秀的顾客。小沙和剃头大师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翻开课本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执、仇、差”,平舌音“虽”和后鼻音“刑”。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胆、刑、厘”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差、件”等字时,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剃、摸、付、夺、鬼”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否、骂、仇、惯、理、倍”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字谜示例:
羊儿尾巴歪,工字躲进来,既指不相同,也指不优秀。(谜底:差) 一半在前耕地,一半在后扶犁,既指公文信函,也作常用量词。(谜底:件) 对比识字示例: 否(是否)—杏(杏仁)
109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骂(骂人)—驾(驾车) 惯(习惯)—贯(全神贯注) 理(道理)—里(里面)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表”是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三横略短,都向右上稍倾,撇捺伸展。 “夺”上宽大下窄小,“大”横短、撇捺长伸,盖住下面的“寸”。 “骂”上面两个“口”占上半格一半,小而往右上倾;“马”写得扁而宽,竖折折钩竖短折长,末横最长,稳住整个字的重心。
“虽”是独体字,两个“口”都要写扁,上窄下宽;中间的短竖落笔在竖中线上,提画要稍微拉长些。
易错提示:
“表”的上部是三横一短竖,不要把竖画写成竖撇一笔拉通。
“鬼”的首笔是短撇,不要写成刀字头;竖弯钩里面是撇折、点,不要写成点。
“差”上部是三横加竖撇,注意和“表”字区别;下面是“工”,不要写成“王”。 “倍”左边是单人旁,不要写成双人旁;右下部是“口”,不要多加一横写成“音”。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带羊字旁的字:差(差不多)—养(修养)—着(睡着了)—羌(羌笛)—羞(害羞)—羚(羚羊)—翔(飞翔)
带单人旁的字:仇(报仇)—付(支付)—倍(加倍)—件(文件)—什(什么)—仙(神仙)—伏(起伏)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概括每部分大意。
明确: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写小沙天生有“四怕”。第二部分(2~6):写以前小沙是怎样理发的。第三部分(7~18):写“我”给小沙理发,因为手艺太糟糕,最后小沙只能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
110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通读全文,说说文中哪些描写最吸引你。
明确:本文的描写生动而充满童趣,比如第3自然段的神态描写,第9、11、14自然段的语言描写,第10、16自然段的动作描写和第13、16自然段的外貌描写。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提问小结: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 明确:表弟小沙天生害怕剃头,每次剃头都像受刑似的。有一次“我”回家,小沙央求“我”帮他剪头发,由于“我”毫无经验,最后把小沙的头发剪得参差不齐的,难看极了,还把姑父的睡衣当作围裙弄得衣服上都是碎头发,怎么也清理不干净。结果,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点评、补充)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表弟 胆小鬼 理发店 夺门而出 骂人 仇人 差点儿 付钱 双倍 虽然 条件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小沙之前在理发店里是怎样剃头的,当他遇到“我”这个“剃头大师”后,又遭遇了什么?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表弟小沙天生有“四怕”,为后文写他去理发店里剃头埋下了伏笔。
2.阅读第2~6自然段,回答问题。
111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1)第2、3自然段是怎样表现小沙害怕剃头的?
明确: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而且姑父还得拿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着,否则小沙就会逃跑。小沙会骂给他剃头的师傅是“害人精”,还用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2)以前都是谁给小沙理发的?为什么是他来理发?
明确:以前总是一个老剃头师傅给小沙理发。因为老师傅耳朵不好,听不清小沙的抗议,而且他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这让小沙又害怕又无可奈何,所以只得由老师傅摆布。
(3)老剃头师傅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小沙在此过程中有怎样的表现和感受?
明确: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老师傅眼神也差,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一会儿痛一会儿痒,就跟受刑一样,让小沙受尽了“折磨”。更让小沙不高兴的是,难受完了,还得付给老师傅双倍的钱。
3.阅读第7~18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部分中的哪些段落写了“我”给小沙理发?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第10、16两个自然段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写“我”给小沙理发。第10自然段中“围上”睡衣、“摆出”架势、“剪下”头发等描写,表现了“我”是如何给小沙理发的。“嚓嚓两剪刀”“剪下一堆头发”,说明“我”剪头发时动作干净利落,毫不犹豫。第16自然段中“剪掉”“修了修”,写“我”在把头发剪坏以后想尽量弥补,结果越搞越糟。
(2)“我”是怎样给小沙剪头发的?成果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①“我”毫不吝惜地剪了很多头发下来,从第12自然段“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此处运用比喻,说明被“我”剪掉的头发之多)可以看出来。②“我”下剪刀的时候毫无章法,只图痛快,从第12自然段“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第13自然段“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可以看出来。③“我”知道自己剪坏了以后,急于补救,却越修越糟,从第16自然段“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可以看出来。
(3)小沙在“我”给他理发的过程中有怎样的表现?
明确:刚开始时,他“有些慌”,怕被“我”剪破耳朵;当他看见“我”真
112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剪下头发来时,很高兴;当他听见“我”叫“坏了”时,只摸了摸耳朵,确定耳朵没受伤,就表示无所谓;最后剪完了,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被自己的丑模样吓到了。
(4)“我”这个剃头大师服务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服务得不好。因为“我”的一通乱剪,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姑父睡衣上的碎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干净,害得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最后“我”也没得到小沙答应付给“我”的五块钱。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提问小结:同学们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剃头大师”作题目吗? 明确:“大师”指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我”与理发店的师傅相比,技术差太多了,表现也很糟糕,但这是“我”第一次拿起剪刀帮表弟理发,是“我”人生中一次有趣而难忘的经历,是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用“大师”一词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我”第一次拿起剪刀的骄傲和自信,充满了童真童趣,同时也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阅读故事的兴趣。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第20课 《肥皂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13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会认“蓬、骨、胀”等6个生字,会写“瓣、露、蓬”等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花瓣、莲蓬、饱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第2、3自然段并背诵,感受荷花的姿态美。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肥皂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廊、若、娇”等9个生字,会写“皂、廊、碗”等12个生字,积累“肥皂泡、透明、飞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 3、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文中蕴含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熟悉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准备吹泡泡用的肥皂水(也可由学生自带),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带入课文情境。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一些不容易读懂的句子,从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真挚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快乐的童年生活的留恋,学会仔细观察和描述生活中的小事。
【教学重点】
1.会认“廊、若、娇”等9个生字,会写“皂、廊、碗”等12个生字,积累“肥皂泡、透明、飞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理清“吹肥皂泡——欣赏肥皂泡的样子——感受吹肥皂泡的乐趣”这一行文顺序。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寄寓在简单游戏中的情感。
【课时安排】
114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童年生活无忧无虑,我们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寻找欢乐和梦想。同学们喜欢吹泡泡吗?那些五颜六色的透明泡泡,就像一个个美丽的梦,轻轻地飘到了天空中。著名作家冰心奶奶小时候也喜欢吹泡泡。那时候的吹泡泡游戏和我们现在玩的,还是一个样儿吗?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颤、扯、串”,平舌音“皂”和后鼻音“廊、仰、婴”。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皂、廊、碗、婴、巅”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若、娇、扯、仰、透、希”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扯、仰、颤、巍”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
对比识字示例:
若(若干)—苦(苦瓜) 娇(娇艳)—桥(立交桥) 扯(拉扯)—址(地址) 仰(仰望)—柳(杨柳) 透(透明)—秀(清秀) 希(希望)—稀(稀少)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碗”左边窄小,位置靠上,写在竖中线左边;右边宝盖头写得略窄,撇向左下伸展,竖弯钩不宜太大。
“越”的走之旁写在竖中线左边,平捺向右下长伸;“戉”写在竖中线右边,瘦小而略靠上,斜钩拉长,但上下均不超过走之旁。
“婴”上面左“贝”略比右“贝”小些,写在横中线上部;下面“女”横拉长托上,字
115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形扁宽。
易错提示:
“皂”上面是“白”,不要写成“自”。
“娇”右上部是“夭”,首笔是短撇,不要写成短横。
“仰”左边是单人旁,不要写成双人旁;右边是“卬”,不要多写一撇成了“卯”。 “廊”是广字头,不要写成厂字头;里面是“郎”,不要少写左边的两点,也不要把右边的包耳旁写成了单耳刀。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带广字头的字:廊(长廊)—库(宝库)—庐(庐山)—序(顺序)—床(床单)—庄(村庄)—府(天府之国)—庆(国庆节)—店(商店)—应(应该)
带走之旁的字:越(翻越)—超(超过)—遍 (遍布)—迟(迟到)—边(边疆)—赶(赶紧)—起(起立)—达(到达)—通(联通)—赵(赵钱孙李)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明确: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如《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2.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明确: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介绍“我”童年时最喜欢玩的游戏是吹肥皂泡。第二部分(2~4):写玩肥皂泡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奇妙想象。第三部分(5):写吹肥皂泡的感受——不仅给“我们”带来快乐,还寄托了“我们”美好的愿望。
3.说说课文是按照怎么的顺序来构建全文的。
明确:吹肥皂泡——欣赏肥皂泡的样子——感受吹肥皂泡的乐趣。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文章讲述了伟大的世纪老人冰心童年时代做肥皂水、吹肥皂泡、看肥皂泡、想象肥皂泡的过程。读着读着,同学们有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看见了一个扎着小辫儿的小姑娘坐在廊子边,端着小木碗,拿着小竹管,满心欢喜地看着五颜六色的泡泡飘啊飘,多么可爱啊!同学们课下可以多读读这篇课文,感受字里行间的美好、欢乐与纯真。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16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肥皂 长廊 小碗 假若 透明 娇软 拉扯 仰望 一串串 飞越 婴儿 希望 2.导入新课
《肥皂泡》这篇课文并不长,但作者把自己的做法、想法写得是那么的到位,每个词、每句话,甚至每个标点符号运用到文中,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赏析。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1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段用简单的一句话点明了“我”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就是吹肥皂泡,呼应文题。
2.阅读第2~4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交代了吹肥皂泡最适合的天气——潮湿的阴雨时节。“母亲总教我们在廊子上吹肥皂泡”,一个“总”字说明吹肥皂泡这个游戏“我们”经常玩。
(2)第3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又是怎么描写的呢?
明确:写做肥皂水和吹肥皂泡的过程。这一段里集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如“放、加、和弄和弄、蘸、吹、提、扇”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做肥皂水和吹肥皂泡的详细过程,也表现出“我们”快乐的心情。
(3)第3自然段中的“然后”“再”是表示什么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是表示先后顺序的关联词。它们准确地体现了做肥皂水、吹肥皂泡的过程。
(4)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中的两个“轻轻”?
明确:“轻轻地一提”“轻轻地扇送”,这两个“轻轻”体现出“我们”喜欢泡泡,生怕肥皂泡破裂的心理,可见“我们”吹肥皂泡时认真的态度和快乐的心情。
(5)第4自然段写了什么?在这一段中,作者抓住了肥皂泡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展现了肥皂泡的什么特点?
明确:写了肥皂泡的美丽以及孩子们对肥皂泡的喜爱。作者抓住了肥皂泡的颜色、形状
117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和变化进行描写,展现了肥皂泡的美丽与神奇。
3.阅读第5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续的四个“那么”构成了排比句,体现了作者对肥皂泡的喜爱。
教师点拨: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叫作排比。用排比来说理,可以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还能深化中心。
我们在写作时,可以用排比的形式开篇,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也可以用排比的形式来安排中间的各个段落,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还可以用排比的形式来结尾,抒发强烈真挚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或达到号召的目的。
(2)在吹肥皂泡、欣赏肥皂泡的过程中,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作者的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与希望。 4.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主旨。
明确: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做肥皂水、吹肥皂泡的童年趣事,不仅表现了作者细心观察生活的特点,还表达了她对自己童年时代快乐生活的留恋之情。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谈话小结:作者吹肥皂泡,不仅吹出了快乐,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梦想,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我们一定要珍惜这美好的生活,珍惜这短暂而快乐的童年。学完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大家可以拿起笔来,用简单的话写一写。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118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第21课 《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耀、庆、盼、歉”4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宋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原因。体会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感受人物品质。
3.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
4.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划分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主旨。 2.安排学生在文中勾画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动作的语句,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人物心理,从而感受人物的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懂得守信的重要意义,学会诚信待人。
【教学重点】
1.会认“耀、庆、盼、歉”4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19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宋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原因。体会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感受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孔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人要是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诚信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优秀美德。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宋庆龄小时候为了履行自己对朋友的诺言,甘愿放弃了去伯伯家看鸽子的机会。让我们一起品读这个故事,去学习宋庆龄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前鼻音“盼、歉”和后鼻音“庆”。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重点词语释义。 准备:打算。 特别:格外。
解释: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
忘记:应该做的或原来准备做的事情因为疏忽而没有做;没有记住。 歉意:抱歉的意思。 道歉:表示歉意,特指认错。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120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明确: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写宋庆龄非常想去伯伯家看那些可爱的鸽子。第二部分(2~10):写宋庆龄为了不失信于朋友小珍,说服了爸爸妈妈,坚持留在家里。
2.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明确: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位朋友家去,而宋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亲和母亲都劝她改天再接待朋友,可是宋庆龄还是坚决留了下来,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故事赞扬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阅读第1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从“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从“早”“盼着”可以体会到宋庆龄想去伯伯家的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2)宋庆龄为什么盼着去那位伯伯家?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因为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啦!伯伯还说准备送她一只呢!“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写出了鸽子的可爱,从中可以看出宋庆龄多么想去那位伯伯家,多么想看那些可爱的鸽子。如此想去而未去,表明了她为守信做出牺牲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2.阅读第2~10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第3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通过爸爸的神态和语言,表现了他的慈爱和疑惑。
(2)第4自然段的语言描写交代了什么? 明确:交代了宋庆龄不能去伯伯家的原因。
(3)第5自然段中“你不是一直想去伯伯家吗”是什么句式?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它强调了宋庆龄一直想去伯伯家。 教师点拨:
反问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反问句分为肯定反问句和否定反问句,肯定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
121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经确定的意思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的语气更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鲜明。
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反问句中的否定词改为肯定词。(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词“难道”等去掉。(3)将句末的语气词去掉,把问号改为句号。
(4)爸爸建议宋庆龄“改天再教小珍吧”,妈妈劝说宋庆龄回来再“去小珍家解释一下,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叠花篮”。你认为这两种做法好吗?为什么?
明确:这两种做法看似可行,但都不好。因为这些都是不守信用的表现。 (5)第6自然段写道:“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你从宋庆龄的语言和动作中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宋庆龄的话说明她已认识到尽管改天教小珍叠花篮不是不可以,但是小珍来了却发现自己不在,会热别失望、难过;如果说父亲问庆龄怎么不走时,她的回答还略显犹豫(因为庆龄仅仅说明她当天要教小珍叠花篮,并未表明她因此就不去了),那么此时“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的动作,则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6)从第8自然段“不,妈妈。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明天可以向她道歉,可是我并没有忘记,我不能失信啊!”的回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宋庆龄明明白白地表达了自己因为没有忘记这件事而失约,就是自己失信的表现。说明了这种明知故犯的失信比无意中的失信更加不对,进一步表现了宋庆龄的优秀品质。
(7)第9自然段中对妈妈进行了哪些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对妈妈进行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表明她对宋庆龄这种守信用的行为是赞同的,点明了文章中心。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谈话小结:一次等待,看似微不足道,却深刻地反映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言必信,行必果”,“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让我们向宋庆龄学习,做一个守信的人。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22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七、板书设计
特别高兴准备去伯伯家早就盼着
我不能失信想起约定——决定不去
坚持留下来父母劝说——庆龄拒绝
小珍没来——坚守约定
诚实守信
第22课 《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蓬、骨、胀”等6个生字,会写“瓣、露、蓬”等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花瓣、莲蓬、饱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第2、3自然段并背诵,感受荷花的姿态美。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呈、幻、蜡、烛”等10个生字,会写“呈、幻、蜡、烛”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呈现、变幻、蜡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结构方式,知道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世界的奇妙之处的。
3.培养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感悟世界的奇妙。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朗读课文,预习字词,疏通文意。
2.利用课件,通过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阅读、感悟、模仿来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123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世界的奇妙,懂得留心观察身边的世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会认“呈、幻、蜡、烛”等10个生字,会写“呈、幻、蜡、烛”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呈现、变幻、蜡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结构方式,知道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世界的奇妙之处的。
【教学难点】
3.培养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感悟世界的奇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我们住在这样一个奇妙的世界里:这里的温度和空气正好适合生命的需要;这里四季循环,生命周而复始;这里,每一天都有不计其数的美向我们展示出来;这里的事物尽情释放自己的美丽,然后消失……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我们奇妙的世界》,去用心体会世界的美好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烛”,前鼻音“幻、剑”,后鼻音“呈、乘、芒、型”,多音字“鲜、模”。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呈、蜡、诱、润、剑、通、模”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幻、普”字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型”字时,可以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
同音字歌示例:
型:老板本姓邢,想要当刑警,努力改形象,变得很有型。
124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形近字歌示例:
呈:吴兄呆头呆脑,整日形影相吊,面容呈现菜色,街头日夜呼号。 蜡:腊月天地白,猎人借蜡台,忙中走错路,懊丧走回来。 字谜示例:
撇折撇折点,残刀立右边,要问是何意,不实或奇变。(谜底:幻)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呈”“口”宜扁,“王”三横间距均匀,下横宜长。 “幻”“幺”略偏上,“ ”稍向左倾斜。 “蜡”左右结构,写时注意左边略窄,右边略宽。 “烛”左右基本平齐,“虫”的“口”呈扁形。 “诱”左部偏窄,右部最后一笔伸到言字旁下。 “润”“门”写得宽大一些。
“乘”“北”字拆分在两边,宜写小些。 “芒”上小下大,“亡”上横要写长。 “剑”横短提短,撇展捺收,立刀旁垂直端正。 “普”上部宽扁,“日”与上部对正。 “通”“甬”字起笔稍高,大小适当。
“模”右部的“曰”要扁,“大”的撇捺要舒展。 “型”上部略扁,“土”两横间距紧凑。 易错提示:
“幻”右部是“ ”,不是“力”,与“幼”区分开。 “乘”第四笔是竖,第五笔是横,第七笔是撇。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昔—蜡(蜡烛)—错(错误)—腊(腊月) 虫—烛(烛台)—蚀(腐蚀)—浊(浑浊) 秀—诱(诱人)—绣(刺绣)—透(透支) 亡—芒(芒果)—忙(忙乱)—盲(盲目)
125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甬—通(沟通)—涌(涌现)—桶(木桶) 莫—模(模型)—漠(沙漠)—寞(寂寞) (4)重点词语释义。
奇妙:稀奇巧妙(多形容令人感兴趣的新奇事物)。 雕饰:雕刻并装饰。 映射:照射。 余晖:傍晚的阳光。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圆润:(多义词)①指饱满而润泽。②书、画技法圆熟流利。 感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光芒:向四面放射的强烈光线。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锋利:(工具、武器等)头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体。 闪耀:闪烁;光彩耀眼。 普通:平常的;一般的。
卵石:岩石经自然风化、水流冲击和摩擦所形成的卵形或接近卵形的石块,表面光滑。是天然建筑材料,用于铺路、制混凝土等。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课前通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写的。 (2)全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总说“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第二部分(2~8):展示“天空”的宝藏。第三部分(9~16):展示“大地”的财富。第四部分(17~18):写这个世界有无尽的奇妙的事,我们要仔细观察、寻找。
(3)作者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世界的奇妙?分别按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
明确:作者眼中的世界是奇妙的。
126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从“天空”和“大地”两方面介绍世界的奇妙。 天空:从早到晚的顺序; 大地: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
(4)找出文中概括写世界奇妙的句子。
明确: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 (5)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开头和结尾呼应,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作者笔下的世界是多么的奇妙,课后,大家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呈现 幻影 蜡烛 诱人 圆润 乘凉 光芒 普通 模型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笔下的世界是奇妙的,那这节课,我们将一起细细去品味这世界到底奇妙在哪儿。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1自然段,思考问题。 (1)作者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眼中的世界是奇妙的,看上去是有生命的。 2.学习第2~8自然段,思考问题。 (1)这部分哪句话是总起句?
127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明确:“你看天空——”
(2)天空展示了它的哪些财富让你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呢? 明确:日出、云彩、雨、落日、群星。 (3)为什么说水洼像镜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因为水洼的形状和镜子的形状相似,又可以如镜子一样“映射”“我们的脸”,所以说水洼像镜子。
把水洼比作镜子,突出世界的奇妙和神奇。
(4)试着模仿第6自然段的描写,写出水洼的奇妙。
明确:雨后,我们会看到地上有许多水洼,就像透明的玻璃,映射着我们的脸。
(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天空的奇妙?是怎样把事物写生动、具体的?
明确:从清晨的景色、云彩的颜色和形状、雨点的声音、雨后的美景、傍晚的落日余晖、黑夜里群星闪烁等方面写出了天空的奇妙。
抓住了事物的颜色、形状来写,让描写更生动、具体。 3.学习第9~16段自然段,思考问题。 (1)这部分的总起句是哪句? 明确:“再看大地——”
(2)大地展示了它的哪些财富让你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呢?
明确:春天的植物生长;夏日的绿荫;秋天的风、落叶、蝴蝶和鸟;冬天的冰雪。
(3)这部分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奇妙有趣?
明确:我觉得“秋天带着金黄色的光辉神奇地来到了,那时,道路上好像洒满了光芒。蝴蝶张开漂亮的翅膀在空中翩翩起舞”。这一部分十分奇妙有趣,因为这一段让我想到了秋天仿佛有五彩缤纷的颜料,所到之处,层林尽染,美不胜收,一片片飘落的叶子仿佛是张开翅膀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4)“冬天,我们看到了房檐上垂下的冰柱,它们好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剑在阳光下闪耀。等到积雪融化时,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就像一颗颗珍珠。”品味加点的字。
明确:这两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冰柱”的形状和“锋利的刀剑”相似;“小水滴”晶莹剔透,仿佛是“一颗颗珍珠”,描写形象、贴切。
128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4.学习第17,18自然段,思考问题。
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与第1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17,18自然段,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点出了世界的奇妙。 这两个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互相照应。 5.回顾整篇课文,思考问题。
(1)在你的眼中,这个世界还有哪些奇妙的事情? 明确:柔弱的蒲公英种子,能乘风飘浮几公里的路程。 (2)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明确:全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写作;围绕总起句把内容写具体,抓住事物的形状、颜色、形态等方面把事物写形象、生动,这样的写作手法值得学习。
三、小结,效果强化
气温下降,绿色的树叶会变成金黄色的,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出现彩虹;水果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会有不同的颜色;太阳光透过三棱镜可以散射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其实,只要我们多注意周围的环境,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多么美妙,多么奇妙。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23课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窃、私、警”等10个生字,会写“宁、宫、否”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宁静、器官、澎湃、窃窃私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认识海底世界,获得有关海底的知识,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
3.体会作者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理解课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129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入手,思考“总—分—总”这种结构方式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会认“窃、私、警”等10个生字,会写“宁、宫、否”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宁静、器官、澎湃、窃窃私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认识海底世界,获得有关海底的知识,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理解课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为什么呢?(指名回答)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大海呀!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海里的世界是怎样的吗?海底世界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差别吗?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随作者石友一同去看看海底世界的模样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参”,平舌音“速”,前鼻音“官、险”,后鼻音“宁、汪、攻”。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30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宁、官、汪、险、攻、推、退、铁”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迅、速”字时,可以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
同音字词示例:
迅:汛期将至,迅速行动,保持通讯,驯服及时。 速:表情严肃,做事迅速,实现夙愿,一如平素。 形近字词示例:
宁:琼楼玉宇寒,壮士守边关,国家得安宁,民心牢且坚。官:昔日小军官,退伍开茶馆,管理有妙招,茶香客常满。(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宁”是上下结构,上面宜写得宽扁些。 “官”的“宀”宜宽,盖住下面,下部的竖偏左。 “汪”左窄右宽,上两横短,最后一横平长。 “险”的右部“人”的角度大,末横稳住重心。 “推”中“隹”的四横间距均匀,末横稍长。 “迅”的“辶”捺要平,托住里面的“卂”。 “退”的“艮”瘦长,撇短小,点顿笔有力。 “铁”的“钅”三横与竖提收笔对齐。 易错提示:
“攻”右部是“攵”,不是“夂”。 “退”先写“艮”,再写“辶”。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王—汪(汪洋)—旺(旺盛)—狂(狂风) 佥—险(危险)—俭(勤俭)—脸(脸部) 隹—推(推拉)—难(困难)—准(准备) 失—铁(钢铁)—跌(跌倒)—迭(更迭) (4)重点词语释义。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131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闪烁:(多义词)①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②指(说话)稍微露出一点儿想法,但不肯说明确,吞吞吐吐。
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 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课前通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总—分—总”的顺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明文章主题——大海深处的情况。
第二部分(2~6):从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两方面具体介绍了海底世界。 第三部分(7):总结全文,概括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2)海底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3)课文总共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活动特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黏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4)海底的植物差异有哪些?
明确: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
体积大小差异:最小的单细胞海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最大的海藻长达二三百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生物。
(5)海底蕴藏着哪些资源?
明确:丰富的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储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大家是不是对海底世
132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界更感兴趣了呢?课后可以互相交流一下想法。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宁静 器官 汪汪 危险 海参 攻击 反推力 迅速 后退 钢铁 2.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同学们的课后复习,相信大家对这篇课文已经比较熟悉了。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这篇课文,用心感受海底世界。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1自然段,思考第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设问开头,引起读者的兴趣,点明这篇课文要讲的是大海深处的情况。
2.学习第2~6自然段,思考问题。 (1)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话是全段的中心句,用对比的手法衬托出海底的宁静。 (2)第3自然段排比句的运用旨在说明什么?
明确:这句话说明了海底有各种声音。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用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声音,而这些声音说明海底世界的生机勃勃、景色奇异。
(3)第4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这里运用了打比方和比较的说明方法。
(4)第5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个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海藻的形象具体可感。 3.学习第7自然段,思考第7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33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明确:这一段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总述海底世界的美丽、富饶。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小结:这篇课文用生动、准确、具体的语言介绍了海底世界的动物、植物和矿产资源,从中我们知道了:海大,浩瀚无边;海深,深不可测;海里的宝藏,无穷无尽。海底有动物、植物,也有矿物,是人类的资源仓库。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黑暗中有光点奇异的景色
宁静中有声音 海底世界分述
丰富的物产:动物、植物、矿物总结——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总起——大海深处的情况
神秘、奇妙、美丽、富饶
第24课 《火烧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檀、喂、盈”等6个生字,会写“灿、秒、腿”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金灿灿、红彤彤、恍恍惚惚”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6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地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态变化的。
3.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利用课件,通过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会作者的文字,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134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会认“檀、喂、盈”等6个生字,会写“灿、秒、腿”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金灿灿、红彤彤、恍恍惚惚”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6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地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态变化的。
【教学难点】
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天空晚霞放光彩,千变万化惹人爱。火烧云不仅变化极快,而且色彩十分丰富。让我们跟随著名女作家萧红,一起去感受一下火烧云的神奇、美妙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中注音的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前鼻音“灿、镇”,后鼻音“猛”和多音字“模、待”。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必、灿、凶、猛、威、镇”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胡”字时,可以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学习“骑、庙”字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
形近字词示例:
必:在他的心底,有一个秘密,胃酸分泌多,必须去求医。 灿:火光真灿烂,灶前做晚饭,出言来搭讪,汕头遇八仙。 字谜示例:
135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马站一旁,一人可上,两腿跨坐,驰骋疆场。(谜底:骑)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必”卧钩圆润,撇画有力。 “胡”注意左右都要写得瘦小些。 “灿”“火”字略瘦长,“山”略宽。 “骑”右部稍宽稍长。
“秒”“少”右点稍高,撇向左下长伸。 “凶”外框竖不宜太高。
“猛”左部宜伸展,右部紧凑,底横宜长,托住上部。 “庙”“广”的撇要充分伸展。
“威”斜钩舒展,注意不要少写里面的短横。 “武”第二横略长,不要多写一撇。 “镇”“真”里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山—灿(灿烂)—仙(仙境)—讪(搭讪) 奇—骑(骑马)—椅(桌椅)—倚(倚靠) 少—秒(秒针)—妙(奇妙)—吵(吵闹) 真—镇(镇定)—慎(谨慎)—填(填补) (4)重点词语释义。
笑盈盈:形容满面笑容的样子。 红彤彤:形容很红。 金灿灿:形容金光耀眼。 模糊:不分明;不清楚。
一模一样:形容完全相同,没有什么两样。
威武:(多义词)①指力量强大,有气势。②指武力、权势。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
恍恍惚惚:形容模糊不清,看不真切。
136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从整体上描述了火烧云给大地万物和天空带来的变化。第二部分(3~6):具体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第三部分(7):写火烧云下去了。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火烧云的? 明确: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描写火烧云。
3.火烧云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出来?
明确:颜色的特点:颜色多、变化快。从“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火烧云颜色多、变化快。
形态的特点:形态多、变化快。“马”“狗”“狮子”突出了火烧云形态变化之多;“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一转眼”等说明了火烧云形状变化之快。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初读课文,我们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作者的文字了解了火烧云发生时的景象,课后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笑盈盈 红彤彤 金灿灿 模糊 一模一样 威武 镇静 恍恍惚惚 2.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熟悉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细致的描述,用心去体会火烧云的奇妙。
137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1、2自然段,思考问题。 (1)第2自然段的“烧”字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动态美,既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颜色——像火一样红,又使人感到它如同熊熊的大火一样有气势。
(2)第2自然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着了火”作喻,言其鲜艳无比,光亮耀眼。
2.学习第3~6自然段,思考问题。 (1)作者是如何描绘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的?
明确:先总写“火烧云变化极多”,然后围绕这一特点,具体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写颜色时,作者采用了三种构词形式:一用到“红彤彤”“金灿灿”等重叠式词语来写火烧云色彩的浓重;二用“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等并列式词语,形容火烧云刹那间有两种颜色的变化;三用“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词语,写出火烧云像某些实物的颜色,给人以形象感。四个“一会儿……”的排比句式,表明颜色变化不仅多,而且非常快,让人产生一种置身于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的感觉。
(2)作者是怎样描写“马”的?
明确:用“跪”“站”“伸”等一连串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马”的变化过程,勾勒出一幅火烧云变化的动态画面。
(3)说说你对第6自然段“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中“可是”的理解。
明确:“可是”一词打破了上一句的静态画面,更加突出了火烧云变化快的特点。
3.学习第7自然段,思考问题。
作者是怎样将火烧云的绚丽多姿展现在读者眼前的?
明确: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火烧云上来和下去的全过程。重点写“上来”部分。先从整体上写万物改变了颜色,并以“着了火”作喻,言其鲜艳无比,光亮耀眼。然后以多个不同构词形式的词语描述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紧接着又描写了火烧云各种奇妙的形态。最后写火烧云下去时恍恍惚惚,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138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总结:大自然是神奇的魔术师,他用手中的画笔涂抹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置身其中,我们仿佛走进了梦幻般的童话世界,如痴如醉,不能自已。其实,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睁大好奇的眼睛,就会发现:美就在身边。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火烧云五光十色千姿百态 颜色——丰富多彩
分述形状—变幻万千
霞光——映红万物总述
天上的云—像着了火
第25课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会意字“箱、夸、歪”等9个生字,会写“性、卷、货”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性子、夸奖、服务”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主要读出裁缝和顾客和顾客对话的语气;了解文章在情节上采用的重叠反复地形式,能根据课后表格复述故事;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两种性格的缺陷。
3.体会文章通俗简洁的语言特点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4.感知想象的趣味性,激发想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会意字“箱、夸、歪”等9个生字,会写“性、卷、货”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性子、夸奖、服务”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主要读出裁缝和顾客和顾客对话的语气;了解文章在情节上采用的重叠反复地形式,能根据课后表格复述故事;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两种性格的缺陷。
【教学难点】
139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1.体会文章通俗简洁的语言特点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感知想象的趣味性,激发想象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揭题激趣
1.同学们喜欢读什么样的故事?这节课学习的故事名字为“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2.知道“裁缝”是做什么的吗?顾客呢?读了课题你有什么发现和想说的吗?
3.指导读课题:齐读课题,突出人物的性格;齐读课题,突出人物的身份。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语感,也是提升学生对题目的多元理解。】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的内容。
1.借助注音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2.思考:故事按什么顺序讲述了一件关于什么的事情?
三、交流反馈
1.检查词语认读。
手艺 交货 负责 短袖 服务 一卷 夹起 (注意两个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凭着 衬衫 承认 恼怒 夸奖 歪头 泄气
2.书写生字:重点指导“卷”和“衫”,“卷”强调两横,“衫”强调衣字旁的正确写法,规范写好三撇。
3.交流问题2,相机板书(生成课后的表格)。
140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降低了学生概括故事内容的难度,同时梳理出故事的内容结构,为后面的复述做好铺垫准备。】
你觉得故事有趣吗?趣在哪里?(从“变”与“不变”感受体会。)
四、熟读对话,抓住关键词句做阅读批注,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思考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面的品读交流做好铺垫。】
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导入
回顾故事内容:谁能按衣服的变换或时间的变化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对话,感受故事的趣味。
(一)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根据关键词及标点的提示,读出裁缝和顾客的语气。
(二)指导朗读,通过神态、动作及标点符号的提示,体会人物性格。 1.交流急性子顾客的急: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急性子顾客的急? 预设:
(1)请问师傅,您准备让我什么时候来取衣服——秋天?夏天?春天?……
(三个问号,三个季节读出一次比一次急切;一个省略号,让学生想象省略的时间,再次感受急性子的急。) (2)顾客噌的一下子跳起来:“这么慢啊!”(创设对比句加以体会“顾客站起来”哪种写法好,为什么?)
(3)不料,这位顾客第二天又跑到裁缝店来,说:“我不做棉袄了!”(“跑”用得好吗?)
2.迁移上面的学法,小组自主交流学习慢性子裁缝的。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学生学些方法的迁移运用,提升了语文的素养,更好地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升本理念。】
自学提示:
141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标点符号的提示语气、动作、每次的表现等 3.小组分角色朗读展示,评选优秀小组
4.面对这样的结果,如果你是那位顾客,你会说些什么呢?
三、学习复述
这个故事多么有趣呀,你能回家后给家长讲讲吗?只有会复述了,才能讲给家长听。借助板书练习复述。
(提示:为了突出故事的趣味,可以通过不同的神态或语气来讲述,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表现。)
组内练习复述。推选代表全班展示复述,评选优胜小组。
四、课堂小结
借助板书,课堂小结。
四天的时间,顾客的服装要求接连发生四次变化,多么有意思的创编啊。同学们,大胆发挥你的想象,你也能创编出有趣的故事。
五、拓展阅读
《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
1.先让学生看题目展开想象,编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知的小动物,加上颠覆的形象,更能激起学生想象表达的欲望。为单元的写作教学做好铺垫。】
2.推荐阅读周锐的童书《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
六、板书设计
25.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第一天 做上能穿 冬棉袄 第二天 没说的 秋夹袄 第三天 没问题 夏短袖 第四天 没裁料 春长袖
第26课 《方帽子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42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会认“蕉、扣、嚷”等7个生字,会写“漏、喂、胖”等13个生字,会读写“莫非、厉害、粘胶”等词语,掌握多音字“嚷”。
2.朗读课文,了解独臂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理解方帽子店倒闭的原因。 3.明白创造力要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养成勤思考、敢于创新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1.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概括段落大意,从而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让学生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一成不变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学会变通才是最好的出路。
【教学重点】
1.会认“蕉、扣、嚷”等7个生字,会写“漏、喂、胖”等13个生字,会读写“莫非、厉害、粘胶”等词语,掌握多音字“嚷”。
2.朗读课文,了解独臂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理解方帽子店倒闭的原因。
【教学难点】
明白创造力要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养成勤思考、敢于创新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帽子是戴在头部的服饰,多数可以覆盖头的整个顶部。主要用于保护头部,部分帽子会有突出的边缘,可以遮盖阳光。帽子可作打扮之用,也可以用来保护发型、作为制服的一部分使用。现在我们看到的帽子的外形,各种各样的都有,有圆顶帽、鸭舌帽、香蕉帽……可是有一家店却只卖方帽子,因此大街小巷都是戴着方帽子的人。小孩子们却不以为然,他们不喜欢方帽子,于是自己发挥想象做了各种各样的帽子,并在方帽子店对面开了帽子店。那么,两家店谁更受欢迎呢?我们就一起去课文《方帽子店》中寻找答案吧。
143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重点指导翘舌音“橱”,后鼻音“筒、董”和多音字“嚷、溜”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焦—蕉(香蕉)—瞧(瞧一瞧)—礁(礁石) 口—扣(扣押)—叩(叩头) (2)多音字。
辨析:“嚷”只在“嚷嚷”一词中读rāng,其他情况读rǎng,如“叫嚷”“嚷叫”。
“溜”表示“急流”“顺房檐滴下来的水”“屋檐上安的接雨水用的长水槽”时,读liù,如“大溜、檐溜”;表示“滑行”“溜走,趁人不见走开”“沿着,顺着”时,读liū,如“溜达、溜边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讲述了一群孩子因为方帽子戴着不舒服,而发明了各种形状的帽子,并受大家的欢迎,让之前大家都习惯戴的方帽子变为“古董”的故事。
2.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10):写小孩子们觉得方帽子不舒服,做了圆帽子。第二部分(11~15):写大人们对圆帽子的看法。第三部分(16~21):写新帽子取代了方帽子。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第2自然段的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用于列举的省略。表示还有很多顶帽子也是方的。 (2)从第3自然段帽子店的回答中你知道了什么?
明确:“从来都是做方帽子”说明他们一成不变,不知变通,“方帽子才
144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是好帽子”是他们一直以来对帽子的看法,“不能改”更说明了他们不知变通的性格。
(3)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人们戴方帽子并不舒服?
明确:他们圆圆的脑袋藏在方帽子里,紧的地方太紧,宽的地方太宽,冬天戴着不太暖,夏天戴着却热得满头汗。舒服吗?真不舒服!
(4)“舒服吗?真不舒服!”是一个什么句式? 明确:设问句。自问“舒服吗”,自答“真不舒服”。 教师点拨:
设问是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一种修辞手法。正确地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运用设问要抓住读者关心的问题,如果问题既不重要,也不新颖,人们并不关心,修辞者却故弄玄虚,不仅不能提高表达效果,反而令人生厌。 “舒服吗?真不舒服!”就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作者自己提出问题,紧接着自己回答。这样既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自然而然地引发读者的思考,又能强调方帽子戴着并不舒服,才有了后文小孩子们发明新帽子的事。
(5)小孩子们做出了什么形状的帽子? 明确:圆的、尖的、香蕉形的帽子。 2.学习第二部分。
(1)方帽子店的主人为什么大吃一惊?
明确:因为他从来只看见过方帽子,没有看见过圆帽子,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2)“儿子不理他,拾起圆帽子戴在头上,一溜烟似的跑了”一句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拾、戴”说明儿子舍不得圆帽子,十分喜欢它;“一溜烟似的跑”说明儿子怕父亲再次扔掉圆帽子,也表现了儿子对圆帽子的喜爱之情。
3.学习第三部分。
(1)孩子们慢慢地长大后,又设计出了怎样的帽子?
明确:圆的、香蕉形的、圆筒形的……宽边的香蕉形的草帽,圆筒形的呢绒帽,碗形的布帽。
(2)猜猜看,顾客们站在两家帽子店的橱窗前,会有哪些想法? 明确:顾客一:以前都是逛方帽子店的,也戴方帽子,如今去新帽子店,
145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会不会有人取笑我喜新厌旧呢?
顾客二:这家店的老板真是能折腾,什么帽子能有方帽子好呢! 顾客三:终于有其他样式的帽子可选了,我必须进去好好挑选,送给我的亲朋好友!
(3)你觉得方帽子为什么被取代了,变成了“古董”?
明确:因为方帽子虽然年代久远,但是戴起来并不舒服,所以会被各式各样的新帽子取代,变成“古董”。由此也能看出人们是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改变老观点的。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给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换个词语,使句子意思不变。 ①街上人山人海。
②在密密麻麻的方帽子中,忽然出现了几顶圆帽子,方帽子店的主人大吃一惊。
明确:①人海如潮 ②大惊失色
(2)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成不变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学会变通才是最好的出路。
2.总结。
方帽子是人们一直不敢去改变的东西,即使知道戴着方帽子不舒服,也没有人想着去改变,不敢尝试新事物。后来,孩子们发明了大家喜欢的圆帽子,也最终被大家接受。所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大家要想着用最好的方法去解决,要学会创新,这样才能生活得更好。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
146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方帽子才是好帽子方帽子流行原因
一直都是方帽子缺陷:宽紧不合适、冬冷夏热
方帽子店
一成不变迟
早会被淘汰
原因:小孩子们喜欢各式各样的帽子
新帽子形状:圆的、香蕉形的、圆筒形的……替代方帽子特点:又舒服又漂亮
促使改变
第27课 《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婆、脊、贼”等8个生字,会写“漏、喂、胖”等1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莫非、厉害、粘胶”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说说故事中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并和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些内容,体会故事的趣味。
3.感受故事有趣的情节,萌发对民间故事的兴趣,激发对博大精深的汉字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2.抓住对故事角色听到“漏”的行为动作描写,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同时理清故事的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热爱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会认“婆、脊、贼”等8个生字,会写“漏、喂、胖”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莫非、厉害、粘胶”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说说故事中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并和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些内容,体会故事的趣味。
【教学难点】
147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感受故事有趣的情节,萌发对民间故事的兴趣,激发对博大精深的汉字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它们往往包含着非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漏》就是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体会民间故事的魅力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贼”,翘舌音“粘”和边音“驴”的读音。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漏”时,可以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学习“胖、喂、驴、莫、厉、抱、架、粘、胶、偏”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形近字词示例:
胖:男孩叫小胖,锻炼减脂肪。饮食戒油腻,增肌身体棒。 厉:厉行节俭,历尽磨难。时时砥砺,鼓励共勉。 偏:为写诗篇,山川走遍。用心编写,不怕偏见。 同音字词示例:
漏:屋子十分简陋,屋顶还把水漏。得奖来将脸露,努力金石可镂。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漏”的右部上面宽窄适宜,下面“雨”方正。 “喂”左窄右宽。
148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驴”左部 “马”横变提,“户”撇伸长。 “贼”的“贝”左竖不宜长,横折高于左竖。 “狼”左窄右宽,“良”横折略向内收,捺要舒展。 “厉”的“厂”里面的“万”稍露。 “胶”的“月”撇为竖撇,“交”上小下大。 “偏”的单人旁撇短,竖为垂露竖,“扁”撇伸长。 易错提示:
“胖”右边只有两横,不要多写一横。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畏:喂(喂养)—偎(依偎)—煨(煨汤) 户:驴(驴子)—芦(芦苇)—护(保护) 戎:贼(盗贼)—绒(绒毛)
良:狼(大灰狼)—粮(粮食)—浪(浪费) 包:抱(拥抱)—饱(吃饱)—苞(花苞) 加:架(打架)—驾(驾车)—袈(袈裟) 占:粘(粘贴)—沾(沾水)—战(战斗)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写老爷爷和老婆婆养的一头小胖驴被老虎和贼惦记上了,老虎想吃,贼想偷,正准备下手时却被老婆婆说的“漏”吓得慌忙逃跑,老虎和贼互相以为对方是“漏”,摆脱对方之后,又双双返回,结果被彼此吓昏了。
2.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2):贼和老虎惦记着小胖驴。第二部分(3~7):老婆婆不怕狼和虎,只怕漏,让老虎和贼对“漏”产生了恐惧之情。第三部分(8~18):老虎和贼互相以为对方是“漏”,从而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的事情。第四部分(19、20):小胖驴安然无事,老婆婆揭示“漏”为何物。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老虎和贼都惦记着小胖驴。那么小胖驴接
149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下来的命运会如何呢?如果同学们担心这个问题的话,可以在课下自己把课文的剩余部分读一读。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漏斗 喂养 肥胖 毛驴 毛贼 狼王 莫非 厉害 怀抱 书架 粘贴 偏爱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漏》这篇课文。听到“漏”这个字,你们能想到什么呢?你们的想法和老虎以及贼一样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知道“漏”到底是什么了。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第1自然段中提到“一个老爷爷,一个老婆婆”,其中“一个”是数量词,你还能想到“一个”什么呢?
明确:一个小孩、一个画家、一个鸡蛋、一个西瓜、一个皮球、一个苹果…… (2)老虎和贼都有什么特点?
明确:老虎嘴馋,一心想着吃这头小胖驴;贼手痒,一心想着偷这头小胖驴。
2.学习第二部分。
(1)第3自然段中说,“老虎和贼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了”,此时他们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
明确:老虎心想:“我好不容易才钻进驴圈,马上就能吃到小胖驴了,可千万别被老爷爷和老婆婆发现啊!要不,我就前功尽弃了!”贼也想:“费了千辛
150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万苦,终于可以偷这头小胖驴了,老爷爷和老奶奶可千万别出来看啊,万一发现我了,是要吃官司的呀!”
(2)老虎和贼认为“漏”是什么?
明确:老虎和贼认为“漏”是一种比自己更大的凶猛的野兽。 3.学习第三部分。
(1)老虎和贼害怕后都有什么表现?
明确:老虎吓得浑身发抖,贼听得腿脚发软。贼从屋顶跌下来,摔在虎背上。老虎吓得撒腿就往外跑。
(2)你喜欢第12自然段的描写吗?为什么?
明确:示例:我喜欢这段的描写,老虎和贼以为摆脱了“漏”,如释重负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十分有趣。
(3)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贼和老虎都怕“漏”?
明确:贼和老虎的心理活动:“‘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 对贼和老虎的动作描写:贼“赶忙往树梢上爬,总嫌离地太近,拼命爬,咔嚓一声,树枝断了,一个倒栽葱摔了下来,顺着山坡往下滚”,老虎“赶紧逃跑”“腿一软,顺着山坡往下滚”。
(4)老虎和贼为什么“对看了一眼”就都吓昏了?
明确:①老虎和贼浑身沾满泥水,已经看不出对方的模样。②之前老虎和贼就误以为对方是“漏”,见识过对方的厉害,吓怕了。③天黑,他们无法辨认对方。
4.学习第四部分。
阅读了这个部分之后,你知道“漏”是指什么了吗? 明确:“漏”是指漏雨。
5.回顾全文,思考:文中对雨的描写从“蒙蒙小雨”到“雨越下越大”,有什么用意?
明确:因为只有下雨天老婆婆才会提起“漏”;被雨淋让贼和老虎决定回去偷驴;只有下雨天老虎和贼才会浑身沾满泥水,无法辨认对方。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
151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 )( )小雨 翻( )越( ) 走( )闯( ) ( )( )稳稳 明确:蒙 蒙 山 岭 南 北 安 安
(2)想象一下,老虎和贼苏醒后,又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写一写。 明确:贼先苏醒过来,看见老虎还没醒,一边跑一边想:“真是福大命大呀,赶紧跑吧!等‘漏’醒过来,他一定会吃了我的!”不一会儿,老虎也醒了过来,找了半天,也没看见“漏”,心想:“这‘漏’果然本领高强,居然无影无踪了,我也赶紧跑吧,一会儿他要是回来,我就没命了!”
2.总结。
这个故事为我们带来了乐趣,老虎有点憨,小偷有点呆,他们的故事令我们啼笑皆非。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演绎了一个个经典的民间故事,幽默诙谐,让人在莞尔一笑中体会生活中的点滴乐趣,体味到民间代代流传的故事的独特趣味。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发展:老婆婆的一句怕“漏”,让贼和老虎害怕
老虎与贼合为一体逃跑
老虎与贼需要逃脱彼此
老虎和贼以为对方漏 高潮:老虎与贼逃脱了彼此
是“漏”而慌忙逃命老虎与贼都回头找小胖驴老虎与贼再相遇,被对方吓晕
结局:老婆婆揭示“漏”为何物
开端:交代故事的起因——老虎和贼惦记着小胖驴
画面朴实又风趣故事诙谐又有趣
第28课 《枣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核、妻、爹”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会复数故事。
152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3、分析枣核和县官的特点,理解民间故事惩恶扬善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首先明白“枣核”指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楚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枣核怎样的品质。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教学重点】
1.会认“核、妻、爹”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会复数故事。
【教学难点】
分析枣核和县官的特点,理解民间故事惩恶扬善的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民间故事是充满幻想的故事,要么故事里的人物拥有特异功能,要么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故事的情节有超自然的性质。民间故事一般是人们用口头形式传播而流传下来的,故事一般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叫《枣核》的民间故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重点指导边音“犁”,翘舌和后鼻音“牲”、多音字“折、涨”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153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亥—核(核心)—咳(咳嗽)—该(应该) 利—犁(犁地)—梨(梨子)—俐(伶俐) 生—牲(牲口)—胜(胜利) (2)多音字。
辨析:“折”表示“翻转,倒腾”时读zhē,如“折腾”;表示“断”“亏损”或姓氏时读shé,如“折了、折本”;表示“断,弄断”“损失”“弯转,屈曲”等意思时读zhé,如“折断、打折、损兵折将”。 “涨”表示“体积增大”“弥漫”“多出来”“头部充血”时,读zhànɡ,如“豆子涨了、头昏脑涨”;表示“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价格提高”时,读zhǎnɡ,如“水涨船高、涨价”。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枣核”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的是主人公的名字。 2.“枣核”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明确:因为枣核刚出生时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所以夫妻俩就给孩子起名叫“枣核”。
3.课文写了枣核的哪几件事?
明确:第一件事:枣核一直没有长,但是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第二件事:枣核不仅勤奋,而且聪明,设法帮大家解救了牲口。第三件事:枣核解救牲口后引起县官的责难,于是他智斗县官。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阅读第2自然段后思考: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枣核有什么变化吗?爹娘心情如何?
明确: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爹娘都很为他担心、发愁,觉得枣核长得太小,什么也做不了。
2.面对爹娘的担心,枣核是怎么反应的?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枣核安慰爹娘说,自己可以做事情。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3.枣核做到对爹娘的承诺了吗?他都学了哪些本事? 明确:做到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
154 / 156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4.当大伙儿的牛、驴被官府牵走,枣核说他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猜猜看,此时大家都是怎么想的?枣核心里又想着什么?
明确:有的人可能会想:“人长得小,口气却挺大,真能吹牛!”枣核心里可能想:“此时不和你们争辩,等我牵回了牲口,你们一定无话可说!”
5.枣核解救牲口时,为什么不直接牵走,而是折腾了大半夜? 明确:因为这么多的衙役看守着,想直接牵走牲口是不可能的,只有等到衙役们累了,没精神看守了,才能安全地把牲口牵走。
6.枣核成功牵走了牲口,印证了文中的哪句话? 明确:第4自然段中的“枣核不光勤奋,也很聪明”。 7.用“不光……也……”造句。
明确:示例一:小明不光学习好,也乐于助人。示例二:这幅画不光有草有花,也有绿油油的大树。
8.县官并不知道是谁牵走了牲口,枣核为什么要自己承认呢? 明确:因为县官如果找不到偷牲口的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枣核自己承认,是不愿意牵连他人,并且他已经想到办法制伏县官了。
9.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他会说些什么呢? 明确:县官老爷,你不是要抓我吗?我就在这儿,过来呀! 10.回顾全文,尝试复述这个故事。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衙役把牛、驴都牵走了。(改成被字句) ②门被枣核打开了。(改成把字句)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我有办法!”(改成转述句)
明确:①牛、驴都被衙役牵走了。②枣核把门打开了。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他有办法。
(2)设想一下,枣核离开后,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明确:县官吃了这么大的亏,怎么肯善罢甘休?于是,他派衙役们把枣核的父母抓来作为人质,还威胁枣核:“如果不投案自首,就杀掉你的父母。”枣核这么孝顺,怎么肯让自己的父母代替自己受过?于是,枣核回到衙门,换回
155 / 156
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了父母,让父母和乡亲们躲进了一座山谷,那里有他准备好的粮食和水,够大家生活一段时间了。
每到夜深人静,他就偷偷潜入县官的房间。第一天拔光了县官的胡子,县官拿他没办法。第二天,又拔掉了县官不少头发,县官还是怎么也抓不到他……一连几天,把县官折磨得不成人样,只能跟他求饶,赦免了他,答应不再难为乡亲们。大家都夸枣核是一个小英雄!枣核的父母可开心了!
2.总结。
枣核虽然长得小,志气却很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智斗恶人,帮助乡亲。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
身世和名字的由来枣
勤劳:学会很多本领优秀核聪明:智斗县官品质
人小志气大
英雄出少年
156 / 1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