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2018年4月 Apr.2018
安徽省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与差异分析
李贝贝1,郑平建2
(1■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安徽滁州239012;2■滁州学院地理信息研究所,安徽滁州239012)
[摘要]本文从安徽省旅游业整体发展趋势及经济梯度水平演变着手,选取了集中率、地理集中指
数、区位熵等指标,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旅游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比较。根据2006 -2015年的 时间序列数据,对安徽省国内旅游市场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旅游发展呈现皖 南一皖中一皖北梯度递增的趋势,且两极化明显。影响安徽国内旅游市场演化的驱动机制主要是 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和政府政策等。据此对安徽国内旅游市场拓展与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
[关键词]安徽省;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 - 7602(2018)04-0082-0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收人投人到旅游及旅游消费中来。众多的 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国内旅游市场的研究。国外学者们侧重于对旅游市场的定量模型研究,C. A. Gunn构建了 旅游市场地带模型[1] ;Lundgren等仓!J立了核心一边缘理论[2] ;Tosun集中于旅游动因和需求构建旅游市场分 布规律的模型[3]。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旅游市场的定量研究。高楠等以江苏省国际客源市场为例,运 用区域开发的点一轴理论,构建了中心一主轴一旅游区的旅游空间结构体系[4]。王公为等基于区域结构,提 供了全新的国内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视角[5];李海建等从世界遗产的角度对国内旅游市场需求效应进 行研究[6];姚宏、孙根年对我国三个地带的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态进行比较转移分析[7];滕升楠等运用旅游市 场竞争态模型分析了湖北省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发展状况[8];刘雪深等运用SPSS软件建立立方曲线趋势预测 模型,对河南省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9]。本文以安徽省国内旅游市场为例,对2006-2015年的 安徽省国内旅游市场结构的变化进行计算分析,通过游客经济水平的梯度演变、集中率、地理集中指数、区位 熵等指标,探究安徽省国内旅游市场的空间演变机制及区域差异,为安徽省的区域旅游平衡发展及制定客源 市场的相关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1
安徽省旅游资源概况
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和人文景观交错。截止到2015年,全省共有国家级、省级各类旅游点260多
处。其中,黄山既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又是世界地质公园;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天 柱山是世界地质公园;此外,还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0处;国家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森林公园29处;国家 级历史文化名城5个(歙县、寿县、亳州、安庆和绩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10个(黄山、合肥、亳州、马鞍山、安 庆、芜湖、池州、铜陵、宣城和淮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个。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特色的人文景观交相辉 映,使安徽省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
[收稿日期]2017-11-22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
于GIS、RS的不可移动文物管理与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AHSK11 -
12D219);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2016sxzx029)。
[作者简介]李贝贝(1985 -),女,讲师,硕士,从事旅游市场研究。[通讯作者]郑平建(1954 -
),男,教授,硕士,从事RS和GIS研究。
• 82 •
2安徽省国内旅游市场发展态势
十来年,安徽省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整体发展趋势较好。从表1可
2.1国内旅游市场发展变化
以看出,安徽省国内旅游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06 _ 2009年的较快发展期和2010 _2015年的迅速发展期。 2011年是安徽省国内旅游的一个飞跃,客流量比2010年增长了 22%,旅游收人增长了 39%。2006年到2015年 的国内游客由6159万人次增长到44404万人次,增长了 621% ,国内游客的平均增长率为25. 6%,国内旅游收人 由387.6亿元增长到3980.5亿元,增长了 927% ,国内旅游收人的平均增长率为30.7%。
表
统计量客流量(万人次)增长率(%)旅游收人(亿元)增长率(%)
2006615932.0387.634.0
2007784927.4543.740.3
1安徽省2006 - 2015年国内旅游发展态势
2008993826.6700.228.8
20091226823.4863.823.4
20101534925.11094. 826.7
20112253546.8181565.8
20122922929.72519.138.8
20133360115.0290315.2
20143789912.83309.714.0
20154440417.23980.520.3
2.2国内旅游市场经济水平梯度演变
目前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市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南强北弱的格局没有得到根 本改变[1°]。旅游空间发展呈现出院南一皖中一皖北梯度递增的趋势。皖南是安徽省旅游发展的主力军,拥 有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1处;世界文化遗产2处。从表2可以看出,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差异很大。 合肥和黄山两地的国内旅游收人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6年,合肥的国内旅游收人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 66倍,黄山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12倍,最低的亳州市的国内旅游收入仅为黄山市的9% ;2010年合肥和黄 山的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 29倍和2. 66倍,合肥市的旅游收入相当于淮北市的13. 2倍; 2015年,合肥和黄山的国内旅游收人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 83倍和1.98倍,合肥市的旅游收人相当于淮 北市的14.2倍。
表2
城市合肥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马鞍山芜湖市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黄山市
20062.660.310.290.400.560.610.380.610.610.561.200.810.461.041.893.12
20072.810.290.260.420.520.650.350.660.570.521.100.670.411.631.732.86
安徽省2006 - 2015年各地市国内旅游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比值
20082.900.280.260.410.530.570.370.640.560.501.120.650.381.611.762.89
20093.070.270.340.410.530.410.390.570.580.481.100.630.361.671.802.84
20103.290.250.400.360.530.410.370.560.540.541.080.620.331.741.742.66
20113.540.270.410.370.600.400.370.540.570.681.330.570.301.661.672.71
20123.670.270.410.370.630.420.360.520.600.651.380.630.291.661.632.51
20133.730.270.420.380.620.430.360.540.620.661.430.650.291.631.632.34
20143.740.270.420.380.620.440.360.540.630.671.470.660.291.631.632.24
20153.830.270.440.390.640.500.360.550.650.681.520.670.291.641.651.98
• 83 •
3安徽省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变化
本文选取了安徽省各地市2006 -2015年国内旅游人次数据,分别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市场集中率、区位
熵等指标分析国内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变化。3.1国内旅游市场空间集聚性 3.1.1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主要用来度量地理现象在空间或时间分布上的集中程度[11],计算公式见式(1)。
c = 1〇〇 > /|)2- ⑴ 其中,G为客源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为安徽省某地区(i)接待的国内游客量;r为接待的国内游客总量,n 指年份(„ = 10)值越大,表明游客分布越集中,当G值等于100时,说明其客源地只有一个;G值越小则越 分散,当G值接近于0时,说明客源地众多,客源空间分布分散,旅游经营的稳定性虽好,但是不利于主体客源 市场的确定,给市场营销带来困难;所以G值不宜过大或者过小,只有适中时目的地旅游业才能协调发展。 安徽省国内旅游地理集中指数基本在27 ~ 30之间,趋于平衡(图1)。2011年安徽省国内旅游地理集中指 数达到十年来最高峰30 ;2011 - 2015地理集中度开始下降并趋于稳定。但总体来说十年来安徽省国内旅游地 理集中指数不高,总体趋势较集中,表明此时期全省的国内旅游市场由以“多核辐射”为代表的合肥、黄山、池 州、安庆等地区为中心向多极化发展,空间结构逐渐优化,客源市场区域结构逐渐趋于稳定。 图1安徽省2006 - 2015年国内旅游市场地理集中指数 3.1.2 客流集中率 客流集中率指目的地排名前Z位的客源市场游客数量占全省游客数量的比值,其计算公式见式(2)。 «= iri / i = 1 其中,《为客流集中率;3 syi=/i- ⑵ 为客源地数量为某市接待的i地游客人数。 从图2可知,2006 -2015年安徽省国内旅游客流集中率在37% ~42%之间,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最低 点出现在2007年的37.1%,最高点出现在2011年的41.8%,差值仅为4.7个百分点,呈现出高度的集聚性, 说明安徽省的国内旅游市场发展中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图2安徽省2006 - 2015年国内旅游客流集中率 • 84 • 2011年开始,客流集中率开始缓慢下降,且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说明安徽省前3位客源市场由于受到 目的地市场点一轴辐射的连动效应,旅游者逐渐分散,空间格局的演化趋于复杂。3.2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差异 从空间角度出发,为了分析比较安徽省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差异,本文选取了旅游区位熵这一指标。旅 游区位熵反映的是某区域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及其在一定范畴内的旅游地位和作用[12]。旅游区位熵计算公式 见式(3)。 Qu=Pit/Pt- (3) 式中为i地区*年份国内旅游收人占同年该地区*年份GDP百分比,P,为*年份全省国内旅游收人与全省 GDP的比值,认,为f年份;地区的旅游经济区位熵。一个地区的旅游专业化程度如何,有无竞争优势,在于旅 游区位熵的值,若大于1,说明有优势。 从表3可知,黄山、池州、安庆的区位熵始终大于1,尤其是黄山、池州优势明显,始终稳居全省前两位,远 远领先于其他地级市,表明其旅游发展水平优于其他地区。合肥是安徽省省会,近十年来旅游区位熵均未超 过1,平均为〇. 944,2009年最低,为0• 92,2007年最高,为0• 97,仅相差0.05,说明合肥的旅游发展水平相对 不高,整体趋于稳定且变化不大。相反,池州的旅游业有了飞速发展,旅游区位熵平均为4. 22。六安、亳州、 鮮埤、马鞍山四市区位熵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说明区域旅游的专业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并且在全省占有 一定的旅游地位。铜陵市区位熵从2006年的0. 73下降至2015年的0• 44,源州市也从2007年最高点0. 68 下降至2015年的0.57,说明两市旅游发展缺乏优势,滞后于其他区域。芜湖、宣城的区位熵有较小幅度的波 动,其他区域基本趋于稳定。淮北、宿州、阜阳多年均位于全省末位,平均区位熵未能超过〇. 51,三市都位于 皖北,地理位置上相近,经济薄弱,尤其是旅游资源匮乏,成为其发展旅游业的障碍。 从近十年的区位熵差距的变化来看,安徽省国内旅游市场的结构差异较大,尤其以黄山、池州为甚。且各 地市的旅游发展开始竞争,呈现出两极化的局面。 表3 城市合肥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马鞍山芜湖市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黄山市 20060.950.530.370.420.600.620.490.630.660.500.961.080.733.071.476.40 20070.970.510.350.460.580.650.450.680.600.450.870.920.664.781.346.12 20080.970.450.350.450.600.580.450.690.580.440.830.880.654.641.396.40 安徽省2006-2015年各地区国内旅游区位熵 20090.920.460.490.480.630.420.490.620.650.460.780.920.664.271.426.70 20100.940.410.600.430.640.440.480.630.620.520.750.910.544.471.366.65 20110.920.450.620.430.720.480.490.600.650.5620120.950.480.610.430.760.470.500.570.700.570.800.890.514.291.296.35 20130.950.450.630.440.740.480.530.590.730.610.810.920.514.191.375.92 20140.940.470.630.440.700.480.590.580.750.650.830.930.534.11.385.76 20150.930.490.640.440.710.490.550.570.880.690.850.940.444.151.605.12 0.760.800.494.211.306.77 • 85 • 4安徽国内旅游市场演化的驱动机制 4.1资源禀赋是安徽国内客源市场空间格局形成的直接原因 安徽省总体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且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呈现出从南向北的梯度递减。 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旅游资源赋存情况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基础条件和旅游市场空间格局差异形成的决定性 因素。高品质的旅游资源越多,越能吸引外来旅游者。皖南地区是高等级旅游资源的集中区,其中皖南地区 除了拥着3处世界遗产之外,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A级旅游景区也占全省的60%以上, 共有A级旅游景区174个,占全省的42.23%。此外,安徽省旅游资源的集中性,在点状、线状和面状上都有 不同程度的表现:黄山、池州、宣城、安庆、六安表现出点状集中;合一铜一黄高速公路沿线、皖江城市带表现出 线状集中;皖南、皖西山区表现出面状集中。4.2 交通条件的改善缩小了区域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性 交通条件是影响居民出游的重要因素,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客流的引导至关重要,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居 民出游的动机和能力[13]。游客总是倾向于选择和自己居住地环境相差较大的目的地。出游距离的远近受到 实际距离和感知距离的影响,实际距离指两地之间实际的里程数,感知距离由交通网络决定。飞机、高铁等高 速交通工具的诞生,使人们感知距离进一步缩小,使远距离出行变为可能。 安徽交通便捷,高速公路、铁路众多,有力地保障了安徽旅游经济的发展。公路方面:公路密度高出全国 平均水平一倍,16个省辖市“市市通高速”。铁路方面:居华东首位;其中京沪、京九、陇海、沪一汉一蓉高速铁 路纵贯境内。空中交通方面,省内已拥有七大机场。2020年,g卩将建成通车的徽杭高速公路对促进黄山旅游 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合一铜一黄髙速公路2007年建成通车,进一步推动了安徽省“两点一线”(合肥、黄山 两起点,皖江一线)以及“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业的发展;使得省会合肥通往黄山、九华山的 车程都大大缩短。同时,皖西大别山的交通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以髙速公路、快速铁路、航空为骨架的综合 交通体系在皖西正逐步形成,目前有铁路:宁西、合武、阜景。皖西六安市是合肥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皖西 六安虽没有机场,但是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和皖西六安市相邻。4.3 政府发展旅游业的态度和政策是安徽国内客源市场空间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 影响旅游规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城市政府发展旅游业的态度与政策。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取得丰硕 成果,得益于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和陆续出台的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有效政策[14]。如《安徽省旅 游总体规划》《安徽省“两山一湖”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尤其是池州、黄山地区,池州市很早便指出要 以九华山为龙头,佛教旅游为契机,全面发展池州旅游业,并带动池州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池州市先后出台 了《九华山风景区总体规划》《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年《关于加快发展皖北旅游业的若干意见》 出台,皖北地区旅游业发展势头看好,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南热、中温、北冷”的格局得到改善;另外,近年出 台的指导性政策文件《关于推进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使全省 旅游接待总量和旅游总收入等指标进入中部领先。近年来,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都在加大,合 理有效的旅游政策使国内旅游发展区域空间差异明显缩小。5 安徽国内旅游市场拓展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5.1加强国内客源市场调研,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与偏好不断变化。旅游发展需以市场为 导向,要求准确了解客源市场的需求特征及变化规律,为适应市场发展的新要求,即时调整产品结构,运用多 种市场细分方法把潜在的顾客转化为现实的顾客。在省内实施差异化和集中化市场营销策略,重点宣传“世 界遗产精品之旅”“徽文化体验之旅”,构建徽文化、皖江城市、淮河风情、皖北历史文化四大旅游线路营销 策略。 .86 • 5.2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开发新型旅游产品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重大项目突破200个,旅游项目投资总额和旅游总收人都实现大幅度的提升。打 造“世界遗产与徽文化游”“九华山生态与佛教文化游”为省内重大建设项目,开发以“皖北楚风汉韵历史文化 游”“环巢湖休闲度假游” “大别山彩色游”为代表的新产品,加快推进皖中、皖北旅游市场。5_ 3 加强省内外区域合作,提升区域竞争力 安徽省地理位置独特,位于华东腹地,承东启西。努力把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合肥经济圈旅游区建 成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并且带动皖中、皖北、大别山旅游区的发展,建成苏鲁豫皖区域性旅游目的地。积极促 进区域合作和县域旅游发展,全面提升黄山、池州、合肥、芜湖、蚌埠等旅游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客流向 周边县市扩散,完善各地市相应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另外,通过改善各县市交通情况,提高旅游 可达性,推进长三角旅游发展一体化。 6 结语 2006 -2015年安徽省国内旅游市场总体态势变化不大,呈现出皖南一皖中一皖北递减的趋势,部分地市 实现跨越式发展,空间的集聚性在逐年下降。资源禀赋、交通条件、政府政策等制约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的 因素的影响作用正在下降。以佛教旅游为特色的池州市、以大别山旅游为重点的六安市,不管是旅游收人还 是旅游人数都在强势崛起。安徽省国内旅游市场总体发展两极化现象严重,且表现出以皖南黄山、省会合肥 为龙头的髙度集中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本文从区域旅游整体发展、经济水平梯 度演变、客流集中率、地理集中指数、区位摘等指标阐述安徽省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变还不够全面,想要进 一步在深度、广度上阐述安徽省空间结构的聚散趋势,需要采用更多具有可实践性的操作指标来分析。 [参考文献] [1 ] Gunn C A. Tourism Planning[ M].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1988. [2 ] Lundgren J 0 J. Tourist impact/isl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Caribbean [ C ]. Conference of Latin Americanist Geographers ,1975. [3 ] Tosun. CT. Limits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in develo ping countries[J]. Tourism Management,2000(6) :613 -633. [4 ]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基于点一轴理论的陕西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 ( 3): 177 -182.[5] 王公为,李国精,乌铁红.内蒙古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研究一基于区域结构的视角[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 (5):197-202,[6] [7] [8] 李海建,谢五届.世界遗产对国内旅游市场需求效应研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6(2) :148 -153.姚宏,孙根年.我国三大地带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态及转移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3) :53 -57. 滕升楠,冯娟,李宁.湖北省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态及其成因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 : 130 -136. [9 ]刘雪琢,王庆丰.河南省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预测[J ].河南科学,2012 (6 ) : 806 - 809. [10 ]胡文海,孙建平,余菲菲.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J ].地理研究,2015 (9 ) : 1795 -1806.[11]姚宏,郭雪梅.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空间内结构与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5) :94-98.[12 ]刘亮娇,张辉.山西省旅游市场分析及与邻省区的比较[J ].河南科学,2017 ( 5) : 837 - 844.[13] [14] 吴清,张明,胡露露.湖北省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演化及其机制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3) :151 -156.黄成林.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下转第95页) • 87 • 3.4网球运动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表2可知,实验组男女生在进行16周的网球运动锻炼后,强迫症状、偏执、适应不良、焦虑、学习压力等 十个子维度与实验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 <〇. 05),对照组男女生的这些指标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 > 〇. 05),说明参与网球专项课对髙中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具有显著性作用。 实验组在进行16周的网球运动锻炼后,心理状况得到改善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方面在进行网 球运动时需要用眼睛盯住球,并且根据不同落点、旋转和不同速度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反应,需做到在大脑的控 制下,眼、手、脚协同并进,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击球和跑动上,这对长期将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的高中生 来说,是一种良好的转移注意力、忘掉失意与压抑、释放学习压力的方式,这可能对实验组学生心理状况的改 善起到一定作用;另一方面,各种网球活动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这给平时沉浸在学习中的高中生来说提供 了一个相互交流、合作的平台,在隔网相对的两位同学来说,要想使双方的回合更多,则需要双方积极的配合, 积极的跑动救球才能使对方回球更容易,提高双方击球的回合数,这能缓解同学之间因学习上的竞争关系而 产生的人际关系紧张、心理不平衡等症状。 实验组髙中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也可能与网球项目特征有关,网球运动属于隔网对抗项目,在运动的过程 中不需肢体接触,避免了因肢体接触而使处于青春期的髙中生产生的芥蒂感,从而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 网球锻炼中。此外,也与网球运动对他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密切关系,由于每周都有持续性、规律性的网球锻 炼,使他们充分享受到了网球运动的乐趣,能够深化他们对网球的认识,使得网球运动逐渐成为其生活和学习 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从未接触过网球运动的高中生而言是一个新鲜事物,并在好奇心的驱使 下,使他们积极参与网球锻炼。4 结论 网球运动对高中生的心血管、神经系统、脂肪含量、呼吸系统、上肢力量、柔韧素质、耐力素质具有良好的 促进作用,对身高、体重、速度素质、下肢力量没有明显的作用。同时,网球运动对高中生的心理状况的改善具 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使高中生能够以良好积极的心态应对学习和生活。因此,适宜强度下的网球运动对高中 生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l]Borggav. Perceived exertion:a note on history and methods[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1973(5) :90 -93. [2 ] R T Bosscher. Running and mixed physical exercise with depression psychiatric [ J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aychology, 1993(8) :30 -33. [3] 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4] 尹志芬.儿童青少年肥胖对健康的危害[J].中国校医,2005(10) :54-50. (上接第87页) Space Structure and Difference of Domestic Tourism Market in Anhui Province LI Bei - bei1, ZHENG Ping - jian*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eind Trade, C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uzhou Anhui 239012,China; 2. Colleg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Anhui 23901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16 cities in Anhui province, ac cording to the index of concentration,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dex and location entropy, which are obtained from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trend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gradient in Anhui province. On the basis of the time series data from to 2006 2015,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domestic tourism market in Anhui province. The paper gets the follow ing conclusion : firstly,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Anhui province shows a trend of increasing gradient in Southern - central - northern, and the polarization is obvious. Secondly, the main driving mechanisms that affect the evolution of Anhui?s domestic tourism market are resource endowment, traffic conditions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At las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market expans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nhui domestic tourism market. Key words : Anhui province ; domestic tourism market ; space structure • 9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