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几点体会

2024-01-20 来源:好走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谈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几点体会

作者:张亚琳

来源:《科教创新》2013年第10期

摘要:古诗词犹如一个浪花,在汉字文化这条长河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扬也有着非常大的积极意义。它虽短小精悍,却囊括着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和数千年的历史文明,小到鱼虫鸟兽,大到宇宙星空,都是古诗词的写作对象。做好古诗词的教学工作,对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认识、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学习历史以及对诗人的热爱和崇敬是教师的职责,也是职业赋予教师的光荣任务。

关键词:小学 语文 古诗 教学 体会 经验

一、通过古诗词教学,让学生了解作者信息及时代背景

语文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学科目,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有汉字知识,还有作者信息、写作背景等等,这些都是丰富的语文知识,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小学时期,正是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要时期,所以在此时就需要教师能够将古诗教学作为一个点进行知识的扩散,使学生能够对于作者信息以及写作背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而提升他们对于整篇诗作的理解与认知。比如《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善于写边塞诗作,反映边塞生活。作者生活的年代是唐朝的一个繁荣时期,但是在边塞,由于对边境的征伐、守卫战争较为频繁。前两句写的是皎洁的月光与雄伟的城关,既是对历史的回忆,同时也是对于当前将士们浴血征战的一个体现;后两句则用汉将军李广的案例比作戍边的战士,歌颂他们的奋勇杀敌、不畏艰险的精神。这首诗充满了爱国精神与英雄气概,表达的是诗人对于时光荏苒的感慨以及对于战争的痛诉,体现诗人对于和平的渴望与对现实的理性思维。 又比如《示儿》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写于作者的晚年时期,此诗的南宋朝廷非常弱,却也不求上进,作者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这首诗也可以说是陆游的绝笔之作,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外族侵略的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华大地和人民,他热切的的盼望战争早入结束,希望祖国早日统一,所以写此诗作为遗嘱,告诫儿子要将胜利的消息告诉九泉之下的自己。表达的是作者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对于诗词作者信息以及时代背景的介绍,就能够使学生对于诗词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加深他们对于诗词的立体化印象,更好的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通过古诗词教学,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古诗词是一项综合性的文体,有着丰富的写作技巧与艺术特色,而小学时期正是学生各种学习能力、学习经验积累的主要时期,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项教学文体,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学习与积累,让他们通过古诗词知识的学习来进行写作技巧的积累。比如在教学《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其中的写作技巧: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通过一条布满鲜花的小路来体现美丽的景色,特别是后两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不仅对仗工整,而且与整篇诗作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体现出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又比如《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表来”,这首诗看似简单的写景诗作,通过白描的手法写了一个田园景象,将茅檐、花木、水、田、青山等意象统一到一篇诗作中,通过有远有近,有人工创设,有自然生成的景色,通过景色之间的对比、衬托给人展示了房子主人的闲情雅致,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观赏者的思想境界,这首诗实际上也是对于当时诗人所处环境的一个间接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注重对于学生写景技巧的掌握,比如诗中的景象结合、景象顺序等等,以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进行参考、学习。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句的翻译,认识到作者的写作特点,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绘画,看谁画的最为贴切,引导学生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诗词的认识。

三、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生活态度以及思想情感

作为一项人文教学科目,语文课的教学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一定的生活态度以及思想情感,让学生能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端正自身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思想情感,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古诗词中反映的大多是古人的生活态度以及出世理念,这些都是民族精神的直接体现,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解析、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情趣,让他们从小就养成正确的认知理念与生活态度。比如在《观书有感》这首诗中,作者朱熹通过简单的四句话“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景象,而最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则向我们表明了想要使水渠清澈,就要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即想要收到良好的效果,就需要不断的努力。通过诗句来提升学生的生活认知与生活态度。又比如《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是作者赋闲在家时所作,当时的作者被罢官,官场屡受挫折,但是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却依然乐观,并没有丝毫的消极之意……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通过古诗词中作者的良好情感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以便培养他们健康的思想情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通过古诗词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及素质提升

我们知道,古诗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各朝各代也都有代表性的人物,写作的对象也都有相似之处,甚至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背景都有相似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认识到这些方面,在某篇文章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其他相似篇章的学习,让学生进行综合的对比、赏析,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情感,“举一反三”的进行知识的学习,实现学生语文素质的整合提升。比如在教学《杂诗》的时候,诗中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与“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妨可以将这首诗与课文一起教学,以便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思乡之作,也能够从多方面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孙国臣.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吉林教育:综合》2010第7期. [2]吴怀林.古诗教学“六步法”《江西教育:管理版》2000第6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