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消费主义文化对中国的渗透

2020-07-16 来源:好走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消费主义文化对中国的渗透

作者:吉志鹏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24期

[摘 要]源于西方消费社会的消费主义文化具有强烈意识形态性,伴随着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迅速向全球蔓延,力图将整个世界都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也深受其影响。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分析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对中国的渗透:消费主义文化对中国的渗透是通过“文化主导权”的形式来实现的,全球化的浪潮和开放的政策是消费主义文化对中国渗透的渠道,中国进入“耐用消费品的时代”的配套政策为消费主义文化的渗透提供了经济背景。 [关键词]消费主义文化 中国 渗透

作者简介:吉志鹏(1974-),男,山西人,广东茂名学院文法学院讲师,现为中山大学博士生。

一、消费主义文化渗透的方式——“文化主导权”的形式

(一)文化主导权的理论基础葛兰西的“文化霸权”

根据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文化主导权是指一个阶级或群体对其他阶级或群体以得到他们‘积极同意’而不是强制的方式所取得的在文化--意识形态上的主宰地位”。[1]葛兰西认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确保他们在社会和文化上的领导地位,是利用文化霸权作为手段,劝诱被统治阶级接收它的道德、政治和文化价值。倘使统治阶级在这方面做得成功,就无须使用强制和武力手段。文化霸权观念的关键不在于强迫大众违背自己的意愿和良知,屈从统治阶级的权力压迫,而是让个人“心甘情愿”,积极参与,被同化到统治集团的世界观或者说霸权中来。有利于保证对抗阶级对现存社会制度的认同与服从,从而资产阶级能够通过对社会思想文化的主宰来行使他们的阶级统治。 (二)消费主义文化在其本土取得了文化主导权

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根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以消费为动力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消费主义文化借助大众传媒成为优势话语系统已经建立起了文化主导权。按照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消费主义文化通过大众传媒构建社会意义系统,并且以话语权力的形式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使得对符号象征意义的消费成为人们自我表达与认同的主要形式。每个社会都需要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义系统,诚如贝尔所言“每个社会都设法建立一个意义系统,人们通过它们来显示自己与世界的联系。这些意义规定了一套目的,他们或像神话和意识那样,解释了共同经验的特点,或通过人的魔法或技术力量来改造自然。”“在这些领域里丧失意义就造成一种茫然困惑的局面。这种局面令人无法忍受,因而也就迫使人们尽快地去追求新的意义,以免剩下的一切都变成一种虚无主义或空虚感。”[2]大众传媒构建了消费社会的意义系统,通过制造消费需求,在引导和控制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方面成为了一种优势话语权,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的主导意识形态,使符号化的商品成为现代意识形态控制的决定性因素,把越来越多的人都卷入其中,使人们处于一种欲购情结之中,从而永无止境地追求高档消费。

二、消费主义文化渗透的渠道——全球化的浪潮

(一)全球化的浪潮促进消费主义文化的渗透

消费主义文化的主导权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已经确立并且日臻成熟,“商品世界已经形成有其内在差序关系与建构规则的符号象征系统,商品的风格、款式、色彩、档次与等级所组成的无穷无尽的变化序列为人们提供着自我表达的丰富源泉并成为人们所谓生活改善、个人进取、事业成功的外在标志”。[3]这种消费主义文化体系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扩张性。斯克莱尔把全球性的消费文化视为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斯克莱尔把正在出现的全球化现象确定为正在向世界各个角落渗透的资本主义体系的扩张,该体系是由三种相互联系的主要结构或力量所推进和主导的:在政治层面上是全球性的资产阶级利益要求;在经济上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组织手段;在文化上则是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4]所以,正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借助于跨国公司这样的经济主体推行消费主义文化,通过互联网、广告、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建构一种社会意义系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起到控制和重塑作用。消费主义文化是一种价值体系,它倡导消费是一种意义的生产,鼓吹生活的意义在于消费,鼓励人们尽量去消费,以保证资本积累的现实利益,并且再生产出体现这种利益的社会关系,从而使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永久维持下去。因此,消费主义文化就是借助于全球化实现其在全球的扩张,力图将整个世界都纳入消费主义文化体系。

(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受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

在西方取得文化主导权的消费主义文化向第三世界国家的扩张使中国深受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中国广泛地受到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渗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戴慧思说,中国社会正受到消费主义的深刻影响,正在进行着一场被称作是“第二次解放”的“消费革命”[5]。

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还比较低,居民的消费既有生产社会的特点又有消费社会的特点。但是,在开放的条件下中国深受消费主义的影响,消费主义文化在构建当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现实生活方面有相对自主性与决定作用,在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中国居民的消费心理与生活方式又在追随消费社会而出现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人们消费的目的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的、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人们消费的不仅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更多的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在这种条件下,人的需求是虚假的、是被创造出来的。并在无形之中把越来越多的人都卷入其中,使人总是处在一种“欲购情结”之中,从而无止境地追求商品符号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身份地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出现了“房奴”“车奴”等被奴化的人,出现了“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借贷消费”“超前消费”“中国儿童消费主义”等新的消费现象;也出现了“装修热”“宠物热”“美容热”“包装热”“减肥热”“染发热”等消费热风;还出现了“肥胖病”“空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因过度消费或不当消费而引起的消费疾病。中国也因此凸显了过度消费引起的环境危机。中国的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或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地区”的人过着富裕甚至奢侈的生活,在他们的辐射和带动下,另一部分人也效仿起来“哪怕让自己的一部分生活先富起来”。尽管在边远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许多人还比较贫困、中国还称不上发达国家,但是,消费主义文化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各个角落,可能对一些人来说某些符号化的商品还仅仅是一种奢望,但是这种“欲购情结”就足以说明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可以说“物的体系”对人的包围已经形成,商品消费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形式。消费主义文化正在构建着中国人们的日常生活,发挥着意识形态的作用。

三、消费主义文化渗透的经济背景——中国已经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

(一)中国已经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经济连续近30年保持高速增长点态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一场消费革命。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国已经从“温饱”走向了“小康”社会。尽管还有7000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6%,但是不能否认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即使在美国仍然有13%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6]。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大体可以表示生活必需品在人们的整个消费中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类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中国城镇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早在1999年下降到41.9%、2000年下降到40%。早在2000年恩格尔系数在农村居民中约为50%。联合国粮农组织用恩格尔系数作为判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正是在此基础上,孙立平教授断言中国已经从“生活必需品时代”进入了“耐用消费品时代”。[7]已经进入了由消费支配经济的社会。如果说在生活必需品时代是生产支配着经济生活、社会的消费模式是由人们的生理需求支撑的。那么在耐用消费品时代则是消费支配着经济生活、消费模式则是由一系列的制度和结构因素支撑的。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因此,能否形成与耐用消费品时代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必须在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上创造条件。[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中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配套政策

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与耐用消费品时代相适应的消费模式。首先,“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使部分人、部分阶层、部分地区率先进入了消费社会,“先富”带动“后富”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公共消费设施不断完善。其次,中国自1998年以来就执行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积极政策,[9]从2000年以来的几次全国范围的普及性的加薪制度,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为进一步扩大消费提供了条件。第三,近年又出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一系列的措施完善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提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这次会议把消费放在相当优先的地位,以改变现在以投资和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并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数”。这些政策为进一步刺激和扩大消费提供了保证,但是一定程度上被消费主义文化所利用、助长了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传播的进程。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国总体经济实力尚待提高,但是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部分地区和部分人已经出现了消费主义的倾向,可能对一些人来说某些符号化的商品还仅仅是一种奢望,但是那种“欲购情结”就足以说明消费主义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