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恩
一、 提出的背景
1、高效课堂是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变革学习方式,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就要从改革课堂结构开始。“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2、实施高效课堂的意义。
教学实际来看,新的课程设置的篇目增多,内容增加,而课时有限,如果不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就很难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现代社会的形势要求我们培养有创新能力的新型建设人才,而单纯传授知识的课堂是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长远利益来看,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课堂结构。
3、实施高效课堂所具备的条件
新课改实施数年,在社会各界、特别是科技文化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新
课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也从中收到一定的效果,体会到课改的乐趣。可以说,人们已经形成了共识:新课改给中国的教育注入了活力,带来了新的希望。建设高效课堂已经具备了思想基础。
同时,新课改实施数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探索实践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为高效课堂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 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学模式”是对复杂多样的教学活动进行研究,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特征,形成基本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的主要价值在于教师教学、学生的学习可以循着一种思路,达成一种默契,从而成为人们认识和操作教学过称的一种便捷工具。探究和运用模式,有利于教师不断规范、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 研究的依据
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建议中要求“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本校本学科教师的教学实际。在教学实践中,面对新课改,都在积极推行,学习照搬先进入课改地区的做法,课堂分组讨论,但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就不理想。有的采用10+30+5的结构形式,也有用10+35的模式。这些无论怎样,都体现了推行新课改的积极态度。学校在多年推行导学案的基础上,提出“以导学案为抓手”的新型课堂机制。
本校学生实际。我校是一座省级标准化高中,比我县的田家炳中学起步晚一些,所以,生员素质不很高。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基础知识储备不够,分析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所以,我们将根据我校本学科的实际,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高效课堂模式。 四、研究的目的
结合实际,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力求模式易操作,能保证全体学
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并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五、 研究阶段及过程
(一)2011年9—11月以各种模式进行教学实践,比较优劣。
主要学习了“讨论式”、“点评式”、“点拨式”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尝试,比较优劣。
(二)、2011年12月—2012年2月对前期实践做理论探讨并调整,进行新的探索。
结合本校实际,教师在课前把要学习的内容、要达到的目的、学习的方法、探究的方向编成导学案印发给学生,以便指导课前预习,课堂方向明确,讨论集中,知识体系强,既有效落实教学内容,又使课堂有较大的容量。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高效课堂模式。
(三)、下学期前半学期完善新模式。
我们提出“以导学案为抓手的引领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针对不同课程内容,编写导学案,在上课的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以导学案为纲,预习课程内容,课堂上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探究,补充必要的知识。
课堂教学针对性强,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又使讲课有较强的针对性,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 课题研究成果及反思
结论:高效课堂,其实是相对的,是在一节课中取得相对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有较大的收获,这包括思路的开阔,视野的开阔,思维方式的养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基础知识的增加等。 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为:(一)教师提前备课,备课内容包括学习的三维目标、知识重点、能力重点,将有关课程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列出,并提示学法。 (二)在上课的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有学生依据老师提示的重点及方法学习。
(三)课堂教学,先依据学案提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教师根据学情引导,控制重点与一般的比例分配。讨论后有针对性的讲解。最后依据三维目标通过提问反馈学习效果。
这个模式教学效果良好,能照顾到每个学生,且有的放矢,在学生最想得到
帮助时给以引导或提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才是高效。
高效课堂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学在前,课后复习少,课后作业少,课堂完成教学任务。课后学生主要做的是对下一节课的预习。对于那些设计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情况,我认为不是前边流于形式就是后边落实不了。因为时间有限,那么多课,学生能有多少时间分配给某一门课。
反思:1、高效的课堂固然需要多方面的因素,但无论怎样关键还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对学生适时恰当地“引导”,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2、提高课堂效率,教师的因素必不可少。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育发展方向。教师应不断提高个人业务素质和能力,要不断通过学习,增强驾驭课堂的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因为教师业务能力不强,就无法应对学生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3、高效课堂的实施,关键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各班的学生情况不一,一个班学生程度也不齐,在讨论中可能出现各种情况,这就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驾驭课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