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实施策略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令世人惊叹的文化。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习惯及文化积淀,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对现代人发挥着作用,它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治、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传统文化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积极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深入研究、科学利用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才能不断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2、当今教育对象所具特点的要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自理能力,劳动习惯欠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任性蛮横;还有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成了新一代的啃老族;更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淡漠。这样的结果必将削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最终会导致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流失。
二、实践意义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曾说“从中华民族文化延绵发展的规律来看,承担文化培育和传播任务的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政府官员系统,一个是学校和教师系统”。所以传播中华文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我国教育也正在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一转变的过程是理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人文精神不断塑造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可见,深化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格教育,促进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这一切说明,人文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迫切需求。
三、教师应主动加强自身文化修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把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自己首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所以,语文教师应勤于钻研古籍,悉心学习古典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都是代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经典著作,应成为语文教师案头的必备书。另外,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教学和有序的拓展。
四、教师应以多种方式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一)诵读、背诵传统文化经典。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纷繁复杂的传统文化准
确传授给学生,并且获得学生的认同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但有知识储备,而且有合适的教学方法。民国时期的大师如鲁迅、胡适等人,在反思幼儿教育时,都承认幼时背诵经典对自身的知识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蒙学时期的读物《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诗经》、《论语》等,都是用浅显易懂的语句,教给孩子语言、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儒家伦理和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因此,我专门拿出时间来让学生多读以至背诵经典读物,包括齐读、对读、角色读、背诵、配乐诵读……让他们在诵读中更直观地触摸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这些读物也适合记诵。汉语的音节界限分明,声调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只有诵读和背诵才能体会其美感与乐感。“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持久的经典背诵,一定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相结合。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我们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文章主旨,都离不开一个“变”字:闰土的变,“我”的变。在教学时,我引入了对联的学习方式,比如闰土外貌的变化,我给出上联:“银项圈圆实手是小英雄”,学生对出下联:“破毡帽树皮手像木偶人”。这样的形式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增加日常礼仪与规范教育的内容。现在的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除了课堂的书本学习,很少能学到日常的礼仪。《弟子规》中的许多表述,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等,都是古人总结出的日常行为规范。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有必要把传统文化中好的行为规范、日常礼仪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四)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不仅是学生放假休息、家人团聚的时间,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
行传统文化教育。如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端午节有哪些别名?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有哪些传统习俗?指导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整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进行交流、展示,评出优胜小组;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包粽子,走近屈原、选艾叶、佩戴香囊、吃粽子……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亲身感受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情,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加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可以说,这样的语文课堂生机盎然,这样的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总之,我们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以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创设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一定能让传统文化之花开遍小学校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