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闽南历史文化思考2

2020-03-21 来源:好走旅游网
闽南历史文化思考

1、 历代闽南的行政区划

秦:秦统一,设闽中郡,由闽越王统治

两汉:公元前110年,设立东冶县,属会稽郡东部都尉管辖,这是中央王朝在福建的第一个县级建制。东汉,东冶县改称东侯官,简称侯官。三国孙吴260年在福建设立了建安郡,领九县,闽南属东安县,治所在今南安丰州镇,这是闽南的第一个行政设置。

两晋南北朝:两晋福建设立两郡(建安郡、晋安郡)闽南部属晋安郡,有三县 。东晋末,漳浦建立了绥安县,是漳州境内最早建立的一个县。

隋唐五代:泉州: 景云二年之后,凡曰泉州者,皆指今天泉州。 718年,南安置晋江县,成为泉州州治。泉州领有五县:晋江等。933泉州增设同安、桃源(永春)、德化三县。955年增设长泰、清溪(北宋末改名安溪)二县。

漳州:隋朝开皇十二年(592年),绥安县并入龙溪县,结束了以梁山盘陀岭为界,分属两郡的局面。 686年置漳州,州治设在今云霄境内。(777年),下辖漳浦、龙溪、龙岩三县。

五代: 泉州辖县增至9个:晋江、南安、莆田、仙游等;漳州辖地有三县:龙溪、漳浦、龙岩。

两宋:福建路有一府、二军、五州,因而,福建有了“八闽”的称号,共辖42县。 一府:建宁府(建州升格);二军: 兴化军、邵武军

元代:1292年,设福建行中书省,下分八路。 泉州路辖晋江等七县。漳州路辖龙溪、漳浦、龙岩等五县。

明代:福建全省有福州、泉州、漳州、汀州等八府。 闽南有泉州、漳州二府。泉州府下辖晋江、南安等7县及相关卫所;漳州府下辖龙溪、漳浦、龙岩等10县及相关卫所。

清末:福建有九府二州、五十八县、六厅。 闽南有三府、二州、十八县。三府:泉州府、漳州府和台湾府;二州:永春州(属县永春、德化、大田)和龙岩州(属县漳平、宁洋)十八县:晋江县、南安县等。

2、两宋时期闽南教育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原因:1)两宋时期,闽南人口渐多,人们竭尽心智,寻求谋生之径。求面获者有矣,未有巧而不获者也,故闽人之凡为技艺者,多擅殊举异科以进;凡自科举而为官且仕者,多擅清选华贯以显。2)海洋经济也带动了闽南重视文化学习的风气。闽南沿海人民在朝廷实行开放政策的鼓励下,“多以海商为业”。凡商业讯息的搜集、定价结账、签办公凭、看海图、司针路以及入番商贸等,均需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

3)既然多类型的转向谋生皆以一定的文化为条件,各类学校教育便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科举中第的殊荣也就有了公认的价值。恰值“朝廷尚文,以书诗礼乐润饰治县,天下之士皆染灌淬励,以文章自奋”,闽南各地奉“家贫子读书”为圭皋,“非独士为然,农、工、商各教子读书,虽牧儿妇,亦能口诵古人语言”。

表现:1)疏远的兴盛是表现之一,特别是进入南宋后,由于朱熹理学的发展及在闽南的讲学和办学活动的推动,授徒讲学的书院在闽南应运而生。2)官学的发展十分引人注目,不仅建立了完整的州学,而且各县学也普遍建立;南宋时还设立宗学。3)科第特别兴盛,培养一大批的优秀人才,为闽南举业兴盛垫下基础,赢得良好的声誉。3、闽南佛教、基督教、道教的发展历程

(1) 佛教的传入及兴盛

佛教传入福建可能在东汉至东吴这一时期,经海路来华的西域僧人来福建活动并将佛教传入福建民间。闽南的第一座寺庙建于西晋太康九年,建在南安九日山下,叫延福寺。拘那罗陀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与鸠摩罗什、玄奘、义净齐名的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其在南安翻译佛经,无疑促进了闽南佛教的发展。

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获得空前的发展,各种教派、僧团林立,寺院经济膨胀。闽南在隋代共建立了4座寺院。唐代佛教的兴盛,除了寺院数量的猛增外,还表现在此时产生了众多的闽籍高僧。

五代时期,王审知推崇佛法,对佛教采取积极支持的政策。表现在重创崇福寺于泉州,并延大师文炬以居之。由于王审知的极力推崇,佛教在闽国的发展日趋兴盛。闽国不仅僧徒众多、寺塔倍增,而且还将上等的良田施舍给寺院,由此可见五代时期闽国佛教的繁荣。宋元闽南佛教的盛衰

宋初,封建政府为了巩固政权,对佛教颇加推崇。福建经济的崛起,为闽中的佛教活动提供了更为牢靠的经济基础。由于僧尼在徭役方面享有特权,加之政府禁止寺观买卖田产,民众逃儒归释,以求避于寺院。闽南不仅僧尼数量众多,而且寺院的建造也是盛况空前,如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全用花岗石砌成。宋代闽南佛教的确是进入了它的极盛时期。至南宋中叶以后,寺院的负担开始加重,逐步超过了自身的能力,于是许多寺院破产,这是闽南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宋末元初,福建各地战乱频仍,寺院多毁于兵火。元朝建国之后,崇奉佛教,恢复寺院,福建佛教开始复兴。泉州开元寺为闽南最大寺院之一,漳州佛教之盛也不亚于泉州。

(2) 道教在闽南的传播及发展

道教形成于东汉顺帝以后,道教至迟在三国时期已传入福建。闽南最早

的道观建于西晋太康年间,是为晋江的玄妙观。

东晋时期,信封五斗米道的孙恩、卢循在江南地区广泛传教,因而对泉州等地的道观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隋唐时期,通知阶级大力扶植道教。福建道教在唐代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隋代福建地区道观仅4座,道了唐末五代,道教在福建的活动区域已涉及20多个县,并且诞生了一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道教大师,泉州人谭峭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

五代时期,王审知称闽王前,道士们曾为之大造舆论,王审知称王后,自然就优礼道教。

宋元时期,闽南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宗教的兴盛,在这一时代,闽南传统的佛教、道教进入了鼎盛时期,而海外传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印度教也在闽南传播开来,宗教交相争艳。

宋元时期是全国道教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是道教鼎盛的时代,民间崇道风气极盛,官府也大力扶持,福建道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大发展,兴建了道观40多座,为历代之首。

五代时期,天师道在闽南就有了较大的影响。宋代,江南的符箓派以天师道为首,当时漳州的天庆观就是一座颇有名气的天师道宫观,主持者邱允迪受符箓于龙虎山。元初,茅山派著名道士杜道坚的高徒李拱瑞在厦门嘉禾紫虚观传道,闻名一时,道徒众多。泉州清源山西峰下,有中国现存最高大的道教鼻祖太上老君石刻造像。造像由一块天然巨石雕刻而成。

晋江人曾慥,是宋代闽南道士中名扬海外的一位,他著有《道枢》42卷,是我国道教历史上重要典籍之一。基督教

基督教早在唐代就传入我国,当时人们把它称为“景教”。唐代景教的传播,基本上限于北方地带。估计到了元代,泉州的景教才开始兴盛。景教在当时的泉州曾一度甚为流行。古基督教的另一大派是天主教圣方济各派,据说在元朝之前也传入泉州。到了元代,天主教在泉州的活动,盛行一时。元朝灭亡前后,泉州战乱不休,基督教堂和修道院都毁于战火,基督教在福建便消失了。4、 历代北方人移民闽南的历程

1、 三国时期:北方汉民批量地迁入闽南地区,大致始于东汉及孙吴时代。1) 避乱入闽 ,如“惠安锦田黄氏,始祖隍公,为东汉会稽市令,于建安岁避乱入闽” ;2)孙吴政权五次用兵闽中,基本确立了对福建的统治地位。部分将士留驻闽南,成为闽南新住民。2、两晋南北朝时期 :1)西晋末永嘉年间(307-313年),永嘉之乱北方汉人的又一次大批入闽。 东晋时期,南北分立,北方汉人更是大批地南下可

见,南渡的北方汉人不仅定居于闽江流域,而且已有不少又南迁至晋江两岸,开发闽南。2)卢循入闽:东晋末年,孙恩、卢循纠众数万,于403年,攻入晋安,败亡后,残部散居闽南等沿海地区。3)、侯景之乱:南北朝时的侯景之乱(548-552)引发的江东人民大逃亡更是形成了闽地的新一波移民。 3、隋唐五代时期 :1)隋初,就有不少北方失意的贵族入迁闽南。如陈后主叔宝的三个儿子及其宗族,流入泉州一带。2) 唐初陈政、陈元光率军入闽的漳州平原,亦有不少汉民姓氏随众前来,形成了唐代开发九龙江流域的骨干力量。 3)唐末王潮、王审知乘黄巢之乱组织乡兵, 除军事移民外,还有不少北方政客、士子、文人入闽;北方流卒、商贾及一般贫民,也因为闽国的相对安定而迁入。4、宋元时期 : 北南宋之交及宋元之季的战乱,更是促使中原汉人纷纷迁入闽南。5、明清时期:第一,军事移民是北方汉民进入闽南的一个重要渠道。一次是明代初年,为了防止倭寇,在闽南沿海各险要地点,等处设立卫所城堡,并调拨部分军队分戍各地。一次是明末清初对剿灭郑氏集团,派重兵进入闽南。第二,省内先开发地区移民占有较大比重,闽西往闽南的迁徙

5、近代闽南新式学堂的类型及各自特点

1) 华侨办学。近代以来,华侨为闽南地区做出巨大的贡献。教育反面,投入巨大精力和财力。在泉州有养正,紫阳等小学。漳州有碧湖马坪等小学。厦门有79所侨办学校,如集美中学等。2)还重视职业教育,如闽南职业中学等。二)教会学校。创办教会学校是传教士的手段之一。五口通商后,闽南成为列强侵略焦点,教会学校主要集中在厦门地区,尚未形成规模,教学内容以识字和宗教教育为主。三)闽南还存在一些政府创办的学校和不带宗教色彩的外资学校。如漳州师范中学堂、女子学校等。特点:

华侨办学特点:1)历时长。闽南华侨华人捐资办学最早可追溯到1827年,当时归侨郭用锡父子兴建文峰书院。到今天为止,依然有大量的华侨捐资助学。2)办学多,从清末到建国初,仅厦门一地就有79所侨办学校。办学不仅有小学,还有初中及职业学校,甚至女子学校。3)规模大。到1949年为止,仅晋江县,侨办学校占一县的90%。可见其规模之大。4)影响深远。在陈嘉庚等华侨捐资办学的影响下,旅外华侨办学蔚然成风。中小学、师范学院等在各地林立。

教会学校特点:1、课程设置。教会大学课程的设置一般分为二部分:宗教课程; 文化科学课程。2、教学方法。教会大学已突破了原来重讲授、记诵为主的教会学校教学方式, 不仅重理论研究, 而且强调社会实践,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能力。3、学校师生关系。

基督化人格教育的重要方式就是在学校中营造一种平等、博爱的基督教氛围, 形成师生之间亲密无间的和谐关系。

外资办学特点:教学上建立风格,形成特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独树一帜。如师范学院等。

6、近代西方列强对闽南地区的侵略

1)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由于清廷的腐败,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厦门被列为通商口岸,鼓浪屿被英国窃取,列强竞相竞争夺鼓浪屿为租借。1903年,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从此,鼓浪屿成为了西方各国冒险家的乐园和军阀、土匪、流氓的庇护所,走私贩毒、赌博等。2)外国传教士接踵而来,通过传教士、办学等方式进行渗透和宣传,并进行间谍活动。为了进行经济掠夺,西方列强在厦门设立5家银行,其中以英国为多。这些洋行在大量的输入外国工业品的同时,还通过不等价交易,以贱价低价收购大量的土特产品,通过转口贸易,获取大量饿利润。这些洋行还绑架、拐卖周围地区的人民,将他们贩运到美洲等地出售。3)居住在鼓浪屿的外国人也逐渐增加,1847年居住在这的0多人,1909年增加到250人。而外国侵略者在这里的经济侵略结构也不断增加。此外,西方列强还在这里设立许多公司,经营范围极广,基本操纵市场4)为了加强对鼓浪屿的统治,帝国主义设立领事团和领事公堂,工部局等机构。鼓浪屿成为了国中之国,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7、明代闽南三大港口对外贸易的情况(P165-P171)1、 安海港

安海港,位于围头湾内,港口有白沙、石井三澳夹峙而成的海门,过了海门则水面宽阔,岸弯流平,没有风涛之险,而且有避风的船坞。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安海港兴起的自然条件。海舶从广州到泉州,首先到达安海港,然后再到北面的后渚港。在泉州港衰落后,安海港继续兴盛,并作为独立的港口活跃于闽南海外贸易的舞台上。由于安海港优越的地理位置,而且离郡治偏远,官府的管制有所不及,沿海的走私商人和豪强势族就把它当作从事走私贸易的基地。安海离浯屿很近,而那里是外商的巢穴,便于贸易。于是安海港便与月港一同成为了17实际闽南的活动基地。

自明朝的天启到清朝的顺治年间,安海港在郑芝龙父子的经营下,成为了当时中国东南部海外交通的中心枢纽。郑芝龙受照抚后,就将安海港作为其军事据点和海外贸易的基地。郑芝龙以安海港为基础,极力发展海外贸易。航海贸易的发达,也促进了安平镇发展,“城外市镇繁华,贸易丛集,不亚于省城”。2、 月港

漳州受泉州港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海洋交通已然萌发。朝廷的海禁实际上无法切断海上贸易。由于漳州地区濒临大海,土地贫瘠,单靠种地无法维持生计,所以这里的人民迫不得已去经商,追逐什一之利,以此来改善生活。

海外贸易的高额利润,使海商趋之若鹜,许多人造船出海,私相贸易。再加上月港地理位置偏僻,离省会较远,官府很难管辖,所以走私活动十分频繁,并逐步发展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由于私商的集中活动和对外贸易的频繁,月港的政治地位也相应提高。嘉靖四十五年海澄设县,月港归其管辖。隆庆元年,置督饷官吏,开征商税。月港由非法的走私港变成合法的民间海上国际贸易港,月港由此进入全盛阶段。月港的对外贸易加深了我国与海外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往来,是中外人民友好往来的桥梁。

明末清初月港地区的军事战争,使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3、 厦门港

厦门港位于九龙江入海处的海岛上,优越的地理条件为厦门港的崛起提供了区位优势。随着月港海外贸易的日渐兴盛,厦门也日渐发展。明末清初,郑成功以厦门为抗清基地,采取以商养兵的策略,大力发展厦门的对外贸易,同时派出大批船队到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在郑成功的经营下,厦门成为了国内外贸易的中转港和东南沿海的贸易中心。

8、宋元明清闽南理学发展的状况宋元闽南理学的发展

朱子学发端于南宋初年福建理学家杨时、游酢、罗从彦、李侗等人,朱熹通过他们承接周敦颐、二程等人的理学思想,并集其大成,最终建立起庞大、完整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朱熹是宋代一位学识十分渊博的杰出学者、理学家和教育家。朱熹生于福建,卒于福建,一生讲学著述也主要在福建,因而他的学术被称为闽学。朱熹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以《易》、《大学》、《中庸》为理论基础,糅合佛、道及诸子之说,集理学之大成,并加以创造性发挥,故其思想精微而复杂。

朱熹认为,理与太极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朱熹的心性论强调心对性、对情的作用。朱熹的伦理论内容十分丰富,一是强调“三纲”“五常”;二是强调“明天理,灭人欲”;三是强调要辨义利。朱熹的社会改革论主要包括正君、尊贤、恤民等。

朱熹去世后,闽学仍在继续发展,并最终得到朝廷的重视与支持,成为“显学”。闽南的朱子学说主要依靠陈淳、真德秀等人得以继承和发

扬。

陈淳哲学与朱熹哲学相比较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在认识论上,陈淳认为心无穷广大和至灵至妙,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陈淳从知、行、天理上释仁,认为知觉纯是天理,,行事纯是天理,便是仁,这是从世界观(天理)上来释仁。陈淳发展了朱熹的“诚”论,他就是天道论诚,就人做工夫处论诚,就诚与信相对论诚,使朱子的诚论系统化。陈淳还发展了朱子关于人心、道心的思想。

真德秀是朱熹的“私淑弟子”,不但大力提倡朱子理学,而且著述十分丰富,主要有《四书集锦》、《清源文集》、《西山文集》、《大学衍义》等,是正统的有代表性的福建朱子学者,对后世影响较大,其学术对闽南理学的发展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真德秀的贡献还有三个方面:一是把朱子的理的内涵规定性主要转向道德性命方面,并强调道德修养的学以致用;二是对道器关系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三是进一步阐发了“理一分殊”的思想。

明清时期:朱子学作为的官方统治思想,更为突出的是纲常伦理的道德规范,强调躬行实践。明代:1)闽南朱子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陈真晟、周瑛、蔡清、张岳等。张岳在严格心、性、理的区别时,也特别强调了“理一分殊”的内涵。他强调于日用切己处下手,使内心的德性与外在的规范合辙,通过内外贯通的方式成就个人德性,并实现社会教化。2)同时,朱子学派学者一般都重视经学。其中,蔡清的经学成就最高,其代表作是《四书蒙引》。清:代表人物是李光地。他的朱子学派著作,大抵兼综经学与义理之学。李光地认为,闽中一带理学具有谨训诂、近于汉儒传经遗意的特点,经学与义理之学并行不悖。清末,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面对着内忧外患,朱子学者也在分化,那些维护的封建纲常伦理,遭到维新人士和革命党人的批评,理学衰落。

9、明代闽南官学发展的情况

明代闽南的教育与全国许多地方一样,与科举制度运行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学校几乎成了科举的附庸。无论是官方创办的学校,还是民间兴办的学校,均在科举的旗帜下呈现出生机勃勃。随着明王朝对闽南海洋区域地位之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闽南地区增设了若干行政区划,官学的设置与之相配套而成立。

1)在官学设立之前,各类民间办学就纷纷谋求官方的承认,在官学设立之后,各类民间办学又竭力与官学相配合,共同推动闽南教育的发

展。2)明朝廷不但在府、州、县设学,还在军事建构单位卫上设学。洪武八年(1375)令天下广设社学,收纳村童读书其中,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思想深入到乡野里社。明朝以国子学、府州县卫学、社学为体系的科举教育系统基本建立起来。宜令郡县皆立学校,这些县学都是在设县当年或次年建成,体现了行政设置与教育设置同步的特征。

3)卫所设置专为军人弟子的学校,被称为卫学。卫学实际上弥补了地方官学的不足。

总之,官学的基本设置包括明伦堂、议道堂、礼殿、斋舍、尊经阁、棂星门、廨舍、泮池、射圃等。泉州府学、晋江县学、惠安县学、安溪县学、永春县学、同安县学都在知府、知县、教谕的不懈努力下日益得以健全。

10、宋元时期闽南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及其表现

原因:一、社会因素首先,泉州地区远离战火,处于偏安一隅的和平环境,得以在承袭先前经营成果的基础上,大踏步地前进。其次,南外宗正司和西外宗正司,分别迁到泉州和福州,其中仅麇集于泉州的南外宗正司的皇室人员,大批过惯奢靡生活的皇亲贵族纷至沓来,增加了泉州“金银香药犀象百货”等舶货的进口。二、宋元政府的对外开放政策。1、市舶司的设立2、授予外商和积极发展海外贸易的华商一定的官职,以示鼓励 最典型的是,南宋末起用阿拉伯富商蒲寿庚平定海寇,授他福建市舶使。元朝又借重他的势力,兵不血刃地占领泉州城,让他总诸蕃互市。 3、政府加强了港口的建设(洛阳桥、安平桥的建设)三、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促进了泉州港的繁荣昌盛。1、移民所带来的先进生产力与文化2、在泉州居住的外国人也带来了他们的本国文化3、阿拉伯商人协助中国政府招徕外商,发展、繁荣与保卫泉州港的海交外贸。

表现: ⑴与泉州通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大。元代与泉州通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除澎湖外,达九十八个,比宋代增加了三、四十个之多。⑵贸易方式多样化、进出口商品的种类繁多。宋元两代贸易品大体不变。进口品基本是:象牙、珍珠、等奇珍异货。而出口品主要有瓷器、丝绸、等日用品,以丝瓷为大宗。⑶政府税收之巨也是其兴盛的表现之一。南宋绍兴末年,泉州港收入,约占南宋政府年收入的五十分之一。元代,则“国家出财,资舶商往海南贸易宝货,戚亿万数”。(3)泉州港的兴盛,还体现在“胡贾航海理至,其富者资累巨万,列居城南”,使温陵都会“座肆杂四方之俗,航海皆异国之商”⑷中外商客云集刺桐城,寓居泉州。宋元时,泉州以“蕃商杂处民间”著称。亚非许多国家,来泉州经商、游历和传教的人“数以万计”。 ⑸各种宗教在刺桐城的传播和发展。由于蒙古统治者对各种宗教均采取

宽容的政策,因此随着各色人等的侨居泉州,泉州成为也界多种宗教在东方的重要据点,形成了一种多教并存、教寺林立、竞相发展的驳杂局面。

11、 闽南宗族的类型及宗族文化的社会功能

类型: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群体组织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既是一个以血缘为主的亲属群体,以父系家长制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合体。 又是“聚族而居”的地缘单位.在家族成员之间,虽然名义上都有“同宗共祖”的血缘关系或拟制的血缘关系,而在实际上对宗族成员起规范和制约作用的,既可以是血缘关系,也可以是地缘关系或利益关系。 1、以血缘关系为联结纽带的继承式家族;2、以地缘关系为联结纽带的依附式家族;3、以利益关系为联结纽带的合同式(合约式)家族

社会功能:1、祠堂的社会文化功能。祠堂是一个家族组织的中心,它既是供设祖先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点。因此,它在闽南家族实现敬宗收族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族谱的社会文化功能:1)族谱是专门记录宗族世系的书,是记载宗族历史的主要资料,也是宗族后代子孙寻根溯源的主要依据。族谱、家乘的修撰,为家族组织的活动建立完备的档案材料。 2)通过血缘关系世系渊源的考证,排列强调本家族血统的高贵性,提高本族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3、族产的社会文化功能: 家族共有族产是闽南民间家族组织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维持家族制度得以运行的经济支柱。它与祠堂、族谱互为配合,把族人们有效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家族组织的基本构架。4、祭祖的社会文化功能。祭祀祖先是中国人的习惯,是尊祖敬宗的行为体现。 中华民族重视孝道和家庭伦理“孝亲”“忠君报国”“移孝作忠”。有儒教、佛教、道教的内容,还对祖先的缅怀之情祈求祖先的庇佑。

12、闽南文化的现代价值,如何传承与弘扬闽南文化

价值:1.重视德育。闽南文化有良好的“尚德”传统.这一点体现在闽南士人历来“德”置于教育首位,比较典型地反映在子女培养目标遵从儒家推崇的“明人伦”的教育目的。2.追求理想人格。闽南文化也十分推崇儒学。重视精神修养。闽南人希望子弟通过知识、政治、道德、艺术等修养活动,达到建构理想人格的目的,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理想人格仍具有现实意义。3.聚族而居的群体意识。闽南人除了有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外,还有有聚族而居的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对帮助今天的青年培养团队精神、和谐观念有很好的启迪。

4.维系“祖根”的意识。不管是汉人人闽,还是闽人出洋。其“祖根”意识反而大大增强,成为维系自己历史文化。闽南人的“祖根”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弘扬爱国主义的有利条件,是闽南文化融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基础。5、加强闽台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

如何传承:1.加强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闽南人具有共同的精神结构、价值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需要归属感和认同感。文化认同是维系社会的“粘合剂”。闽南区域要加强建设积极健康、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加强文化认同。 2.提高文化自觉。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心态,客观认识和批判继承。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国民教育的接轨,使传统在现代继续发挥作用,同时必须尊重人的自由选择,建立在互相尊重础上的各种民间文化意愿的自主表达和自我满足,培养青年人的文化自觉,能够使他们正确对待地方传统文化,自发成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因素。3.开展文化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挖掘当代价值,关键在保护。同时要加强行政政策支持及法律法规的建设,开展对闽南文化的保护。2007年,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成立,对传承和弘扬闽南地方文化,促进文化繁荣,对加强闽台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都有重要意义。积极教育和组织青年同志参与闽南文化的保护工作,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4.实现文化补强。与中国其他内陆区域文化相比,闽南文化具备开放和兼容的特点.善于吸取其他文化的优势。促进闽南文化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和海外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使自身得到补强和升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