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地址与方向(二)
一、教课内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上两个点的相对地址关系并在此基础上
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课目标
1.使学生会依据平面上一个点的地址说出它相对于察看点的方
向和距离;会依据一个点相对于察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立这个点的具 体地址;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经过让学生想象出物体的方向和互相之间的地址关系,培育
空间看法。
3.
使学生经过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上的地址,初步感觉坐
标法的思想。
4.使学生经过生活实例学习地址与方向的知识, 感觉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三、主要变化与详尽编排 (一)主要变化
“用数对确立地址”和“用方向和距离确立地址”是直角坐标和
极坐标思想在小学的初步浸透。 在上一轮教材的实验过程中, 教师普 遍反响“用方向和距离确立地址”的教课难度要大于“用数对确立位
置”。所以,此次订正,依据各方建议, 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 “用
数对确立地址”移至五年级上册,把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用方向
和距离确立地址”移至本册。
(二)详尽编排
在详尽编排上,也更加侧重表现层次性。教材选择台风挪动这一
学生相对熟习的现实素材作为一个大背景,用“情境串”的形式引出
3 个例题。
1. 例 1。
教材以电视播报台风警报作为情境引入,拥有很强的生活气味,
使学生充足感觉生活和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材直接给出标出台风中心和 A 市的方向图,让学生利用图示理解台风中心“位于 A市东偏南 30°方向、距离 A 市 600km”所表示的含义。
确立一个地址,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教材先经过小精灵提
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虑东偏南
30°表示什么意思,这也是本例的重
点。使学生看到东偏南 30°表示的是一条射线上的全部点,假如只
有这一条件,还没法判断台风中心的确切地址, 由此引出距离。 “东
偏南 30°”与“南偏东 60°”含义完整同样,不过生活中更习惯于
选择小于 45°的角度来描述。 图示顶用一条线段表示
100km,因为学
生还没学习比率尺,只要能说出这样的 6 条线段表示 600km就可以了, 不用涉及比率尺。
最后小精灵问“台风大体多少小时后到达 A 市”,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解决实质问题的过程中,与例 2 进行很自然的情境连接。
2. 例 2。
本例在学生经过例 1 认识了方向与距离的含义以后,让学生依据给出的某个点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 在方向图上找到该点的地址。持续了例 1 的情境,情节连接,跟着现真相境的发展,自然地引出数学问题。
教材给出了两类定位的情况,一类是非正东、正南、正北、正西的,一方面需要确立角度,另一方面需要确立距离;另一类的正东、正南、正北、正西的,只要要确立距离即可。
教材采纳小组合作的方式,提示学生应该如何依据方向和距离确立地址。先确立方向再确立距离和先确立距离再确立方向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但学生经过试试,一般会主动选择先确立方向,而后在该方向所在射线上依据相应的距离找到该地址。
3. 例 3。
教材表现了台风从生成地出发、经过四次方向改变的大体路径, 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路线图中包含了例 1 和例
2 中台风的挪动路线,表现了情境的整体性和知识的综合性。
路线图描述的不不过是两个点的静态关系,而是物体在多个点之
间的运动关系。 除了整条路线的起点和终点以外, 其余点都既是某一
段路线的终点,也是下一段路线的起点。教材经过学生对话的方式,
给出了分段描述的示范, 使学生理解方向与距离的描述是拥有相对性
的,并掌握在描述每一段路线时要注意的几个要点点: 起点在哪儿?
终点在哪儿?沿着什么方向?挪动了多少距离?
四、教课建议
1. 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指引学生自主研究新知,
发展空间看法。
2. 以问题为载体,鼓舞学生经过自主研究、合作交流,战胜教课重难点,初步建立坐标看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