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
作者:刘济瑞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12期
摘 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矛盾层出不穷,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回顾历史,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我国发展道路寻找新的方向和动力,具有新的时代意义和指导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历代中央领导人智慧的结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通过时代与历史的有效结合,可以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添新的活力。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 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
1917年在中国的北平,共产主义事业的先驱者和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同志,第一次在中国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四年之后,十三位共产党员代表全国五十多名共产党员,在上海胜利的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的成立。我们虽然找到了党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但是这个新的理论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解决中国当时革命所面临的问题。历史得到实践的检验,照搬照抄外国模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1921年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借鉴苏联的模式,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在全国多数城市举行声势浩荡的工人运动,例如香港海员大罢工等,安源路矿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由于革命力量的薄弱,敌对势力的异常强大,工人运动遭到了镇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最后以失败而告终。随后在苏联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政府的领袖孙中山先生也意识到依靠军阀力量是不能保卫辛亥革命的成果,于1924年国共两党开展了第一次合作,成立黄埔军校,建立了自己的军队。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内部出现了清党事件,国共合作彻底破裂。随后国共两党开始第一次十年的内战,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导致红军开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革命道路的艰难、命运的忐忑,经过革命洗礼的熏陶,毛泽东同志在党内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言外之意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毛泽东同志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教训和科学总结结果,是在深入的哲学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土国情结合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保守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完善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品质。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2.1历史进程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什么是新民主主义,怎样建设新民主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解决了当时革命时期的需要,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独创性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不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的理论成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科学的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邓小平理论是在改革开放时期,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出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怎样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重要问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向新世纪的理论成果。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伟大理论体系,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2.2两大理论体系 2.2.1毛泽东思想
苏联的城市中心论,在中国大地上已失败而告终,导致了革命党人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有了新的发展模式。毛泽东同志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定制了“农村包围城市”这一适应中国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情的道路,最后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这一理论的成功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无产阶级在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取得的伟大成果。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2.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战争已经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主题已经演变成了和平与发展,新的形势判断对于我们的经济建设的前进指明了方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仅仅提高了70%,我们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没有很大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仍然处于贫穷落后的地位,贫穷与落后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状况。邓小平理论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上苏联的解体和德国的统一,国际格局由两级到多级,总体和平、局部战争;经济全球化是二十世纪后半期的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国内经济也得到迅速地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随之而来伴随着各种矛盾也层出不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判断国际局势的情况下孕育而生。
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发达国家。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阶段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我们要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化、利益格局的调整、思维观念的转变,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
如果说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领导人,把新中国从无到有,那么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领导人,把中国变成了从有到富;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领导人,把中国变成了从富到强;以胡锦涛为代表的领导人,把中国变成了从强到更强。社会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改变、有所创新。
2.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指导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现在为止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届领导人运用伟大的智慧,结合中国的国情,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胜利前进的指南。
我们之所以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因为它与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内在统一的。在长期的历史历程中,我们党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两大体系,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极大地丰富和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社会主义事业更加灿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的产物,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变化。我们有信心相信我国在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孟祥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36讲[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2] 刘小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