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师的教学用语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

来源:好走旅游网


教师的教学用语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

马芸芳

“教师教学用语”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针对特定的学生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达到某一预想的效果而使用的语言。它是知识的主要物质载体,是师生信息沟通的重要手段,是联系师生情感的重要纽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心理直接影响学习成效。因此,本课题着重研究教师课堂教学用语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所产生的影响及成因分析,并探究优化教师课堂教学用语的对策。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信息传递,而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体是师生的课堂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曾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对学生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指导性、激励性和示范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民主和谐的教育思想已深入人心,从总体上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语规范、得体,表现出教师崇高的师德和良好的语言基本功。然而,从学校的课堂教学实践看,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还难尽人意,在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座谈中,我们发现一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用语存在很大、很多的问题。如教师在课堂上,信口开河、废话连篇者有之;全盘否定,妄加指责学生者有之;讽刺挖苦、污辱人格者也有之。这些课堂语言,不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严重地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孔子的教学语言以“雅言”为正音,以“辞达”为目的,以“慎言”为特点,以启发性为追求,多使用语重心长的口头语等语言形式风格。孟子则认为,

“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后来《学记》中更是明确地提出教师教学语言艺术修养的标准:“其言也,约而述,微而藏,罕譬而喻。”可见教学语言艺术早为我国古代教育家所重视,并对此作了深入地研究和精辟的论述。

有人把教师课堂教学用语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影响作过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将教师“幽默风趣的”、“关心爱护的”、“激励性的”和“简洁明了的”语言列为最喜欢的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而将“污辱人格的”、“讽刺挖苦的”、“蔑视、歧视的”语言列为最讨厌的课堂教学语言。从以上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学生都具有极强的自尊心,把自己的人格放在首位,他们有维护自尊的意识和要求,能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来辨析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运用得当,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靠教师的语言去激发。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重任。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到教育对象,关系到培养人才的千秋大业。在国外,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见解,是十分深刻的。他说:“假如在语言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他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国外有关训练教师教学语言的规定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的一些高等师范院校专设教师教学语言课(有的叫“会话矫正”课),按必修课安排,并通过较严格的考试。在教师语言和评测标准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考查教师是否懂得运用教学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所教的课程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通过这

样的训练,有利于优化教师课堂教学用语。可见国外教育家们也是非常重视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研究。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主要渠道,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面向的是接受知识和教育的学生,尤其是性格爱好、心理素质都还很不成熟的小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得体,不仅会极大地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喜欢学习这门功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于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在教学中的地位特殊性,相对于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研究,教师的教学语言研究显得滞后,到目前为止,有关这方面的专著或研究论文很少。因此,我们课题组成员开展的这项课题研究富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所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其应该蕴涵的美育因素,并付诸教学实践,十分重要。为此,我们课题组开展了“教师教学用语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