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教育中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

2022-11-20 来源:好走旅游网
基金课题

大学教育中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

陈 丽 蒙慧仪

(广西科技大学 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摘 要:本文分析了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现状,提出了大

学教育中民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并且对我校服装专业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关于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课程的开展作了论述,旨在利用地域优势,构建专业教育特色,保护和传承民族服饰。

关键词:大学教育;广西;少数民族;保护与传承面对现代化经济的冲击,少数民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重点,从政府到专家学者,以及教育界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传承下来。作为地处广西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应该利用地域优势,将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传承教育纳入其中。近几年,我校服装专业将民族服饰研究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之一,摸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特点,不断强化民族服饰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1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现状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正在遭受现代化经济浪潮的冲击与挑战,大部分已经逐步不为穿用,仅仅用作博物馆的展品以及用来吸引外地游客,之所以面临目前的状况,与现代化的发展是离不开的。

不同于以往封闭的生活,人们之间的交流越发的密切,许多民俗一代一代的淡漠下去,作为本民族的一些特色也在相互交流中被同化,更有一些逐渐被遗忘。另外,随着工业化的生产,以及生活的需要,面料在市场上能够轻易买到,而且面料品种繁多,穿着舒适易洗,大家都会选用市场上的面料,这样就更加强化了民族服饰的同化性。一些古老的工艺濒临失传,在少数民族旅游区,以前每家每户的织机也都变成了博物馆里的藏品。再者,民族服饰的结构已不适宜目前的生活条件。民族服饰的构造与生存环境息息相关,比如坳瑶的短裤,之所以及膝,就是为了适应炎热的天气,而裙装又不适宜翻山越岭,但是在山林中行走,又不可避免地被蚊虫叮咬,为了保护腿部,就产生了绑腿。在当代生活中,这些恶劣的生活条件已经得到改善,就没必要再进行繁琐的服装制作了,物品一旦没有市场,就开始逐渐的淡化,如果不加以保存,就会逐渐消亡。

然而,少数民族服饰是各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随着我国服装业的转型,中国制造已经逐渐的淡化,本土品牌开始发展,民族服饰开始复兴,大学教育中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我校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近几年,我校服装专业在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方面不停地探索,在教学设计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1 理论教学设计在理论教学方面,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开设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课程,这门课程是学生第一次全面的接触广西少数民族服饰,任课老师为我校多年从事民族服饰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骨干教师,教材也是我校老师多次对广西少数民族居住地进行实地考察编写而成。通过该门课程,学生将掌握广西少数民族的种类以及分布,重点学习民族服饰的文化和工艺结构。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少数民族服饰进行创作。大三下学期,开设了民族服饰工艺文化,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学期开设,是因为学生该阶段已经具备完善的结构制图、服装工艺制作、款式设计、服饰配件制作等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对民族服饰进行复制和创作,同时也把结构制图及款式绘制等相关课程联系起来,如图1,是学生复制白裤瑶男上装的结构图,图2最终成品图。民族服饰工艺文化在上课时会请一些民族工

艺传承人来校授课,或者带领学生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现场学习。图3为学生在金秀观摩盘瑶的织锦过程。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能够对少数民族进行复制,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进入大四以后,民族服饰与创新是大学期间所学的最后一门民族服饰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选择某个民族,首先进行复制创作,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也是为最终的毕业设计作准备,如图4为学生利用瑶族元素进行的创新设计。

图1 图2

图3 图4

我校服装专业除了专门开设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课程以外,还与科研相结合,比如在大三上学期所开设的“壮欢研究(服饰)”,就是在全院“非遗”研究的大环境下进行的,旨在培育学生“非遗”研究、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该门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对某些民族服饰做出研究,发掘其历史文化,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总的来说,我校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研究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循序渐进,逐步加强学生的民族服饰传承意识,同时融合结构、工艺、设计等专业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民族服饰的同时也加强了其他学科的知识。

2.2 实践教学设计

在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理论教学的同时,我们也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实地考察学习。首先,要想在有限的(下转第43页)

本论文为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现代化冲击下的瑶族民间服饰工艺传承研究——以广西白裤瑶为例,项目编基金项目:

号:SK13LX254;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依托区域民族服饰优势,建设艺工融合的服装特色专业,项目编号:2013C057;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地方行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JGB266;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学生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毕业实习培养模式,项目编号:201510594088

·13·

基金课题

史学理论来演绎艺术进步发展的观念:“艺术类似于我们生命的本质,有其出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我希望用此来类比使艺术再生的进化历程更加易于理解。”他虽然在《名人传》中没有写到衰老和死亡,他也希望“但愿这种情况不要发生”。但这一观点又给了以后西方的艺术史家在艺术历史的分期断代方面提供了理论源泉与遐想空间。但要评论他的这一观点,就比较的复杂,因为它涉及历史、文化、宗教等诸多专业方面的问题。

4 《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家、画家、雕塑家传》对西方艺术的贡献

瓦萨里此书在西方艺术史上,特别是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史研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后来西方现代艺术史学的理论构建也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称瓦萨里是“一位具有非凡气质与难得机遇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史家”“西,方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艺术史家”,实不为过。至于此书在某些方面的缺点与失误,是受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影响或制约的原因,并非全是他个人的过错。因为我们后人在阅读此书时,深深地感觉到他已经尽心尽力了。

1562年瓦萨里由于本书所产生的巨大的社会影响,他在佛罗伦萨创办了欧洲早期最出名的美术学院——迪塞诺学院。他的学院是用一个新的行会组织把艺术家从原来隶属的老行会组织中解脱出来。他还聘请了科西莫·美迪奇公爵与米开朗琪罗为名誉院长,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从而使佛罗伦萨的法令豁免了原来画家必须承担一些义务,废除了雕刻家必须成为制造主行会会员的束缚。这一些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因为在当时意大利社会中的建筑师、雕刻家、画

家都被称为“匠人”,地位十分卑微,如要果归类的话即等同

理发匠一级。由于瓦萨里的《意大利著名建筑家、画家、雕刻家传》与迪塞诺学院的深远影响,“匠人”们的社会地位开始有了逐步的好转,使他们以后能够成为真正具有独立身份的“艺术家”,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就凭这一点,我们应该记住瓦萨里这个人的名字和他的《意大利著名建筑家、画家、雕刻家传》。参考文献:[1] 郭继生.艺术史与艺术批评史[M].台湾书林出版有限

公司,1991.[2] 乔治·瓦萨里(意).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三卷五册)[M].

湖北美术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3] 乔治·瓦萨里(意).著名画家、雕刻家、建筑家传[M].

刘毅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 V·H·米奈(美).艺术史的历史[M].李建群,等,译.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7.[5] 李宏.瓦萨里的艺术史观念[A].范景中,曹意强.美

术史与观念史(第三辑)[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王挺之.乔尔乔·瓦萨里的《意大利艺苑名人传》[J].

世界历史,2002(3).[7] 万木春.美术学院的历史[M].建筑与文化,2008.

周莹,女,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14级学术型研究作者简介:生,研究方向:西方绘画理论与技法。

(上接第11页)

能够支持多用户并发访问,且舞蹈信息资源较为丰富。同时,该网站也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平台,既有助于提高工作、学习、研究和交流的实效性,也有助于湘西各族人民了解本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在国家统一价值观下增强民族认同感,进而自发地传播他们的民族文化。因此,通过Web技术开发湘西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网站,对于其舞蹈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了一条新的实现途径,同时对于舞蹈信息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 陈廷亮.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

文化遗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2] 黄东.基于JSP动态Web技术的在线考试系统[D].电

子科技大学,2007.

图4 留言回复页面

本文所设计的湘西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网站,已通过测试,

(上接第13页)时间内使学生看到大量的民族服饰文化,老师得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我院每个学期针对教师都设有少数民族采风环节,寒暑假也鼓励老师深入三江、融水、柳城、金秀等富含“非遗”的村落进行田野考察,因此,专业教师都掌握着丰富的一手教学资源,在安排学生的实践教学时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路线。比如在大二广西少数民族课程结束时,老师会带领学生进行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调研,加深学生对民族服饰文化的理解。除了服饰调研,每年都安排学生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四年下来,服装专业的师生已经掌握了具有代表性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在课外,更是鼓励学生能够将民族服饰设计元素发扬光大。比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民族服饰创新设计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去,鼓励学生申报相关项目,开展工作室等,并且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将广西少服饰设计传播开来,在传承的同时,进行创新。比如作为2015年全国第一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项目“民族衣缘——互联网销售平台的建设”,是我校服装专业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以民族服饰设计制作为主题的项目,该项目拟建立一产品独特、时尚、服务高效、运营成本低的互联网销售平台,为广大爱好民族风的消费者提供民族服装、配饰等各方面的资源,并通过这个平台来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3 结语

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教育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作为地处广西柳州的服装专业,应该运用地域优势,将民族服饰的传承和保护作为办学特色,为当地培养弘扬发展民族服饰的专业人才。从我校近几年的教学效果来看,将民族服饰文化与专业教学实践相结合是有一定效果和作用的,毕业后留在广西从事民族服饰设计工作的学生,在岗位上都有出色的表现。但是民族服饰文化在我校的应用教育,乃至整个广西有服装专业的高校,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民族服饰文化传承创新的方式不够多样化、缺乏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服装专业精品课程以及地方民族特色

[1]

服饰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等。

总之,地处民族聚居区的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教育问题,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当进一步努力探索,办出特色。参考文献:[1] 肖柳庆.民族服饰文化在柳州院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现

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31.

陈丽(1978—),女,河南南阳人,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作者简介:传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服装人体科学及产业研究。

·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