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常用通假字例表
通假字与本字 “坐”通“座” “反”同“返”
例句
先自度其坐,而置之其左 反归去之。
出处
《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
“阙”同“缺” “伏”通“服” “负”通“伏” “说”通“悦” “止”通“只” “强”通“僵” “邱”通“丘” “女”同“汝” “陇”通“垄” “为”同“谓” “帖”通“贴” “火”通“伙” “熙”通“嬉” “曾”通“层” “祗”通“只” “食”通“饲” “见”通“现” “邪”通“耶” “板”通“版” “已”通“以” “诎”通“屈” “衡”通“横” “简”通“拣” “攀”通“扳” “裁”通“才” “支”通“肢” “被”通“披” “夷”通“怡”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人皆伏其精练
于是燕王负斧质,之阙下谢罪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昂首观之,项之为强 以土砾凸着为邱 悔女知之乎? 小麦覆陇黄 孰为汝多知乎? 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
圣人非所与熙人,寡人反取病焉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刀美不外见
其真无吗邪,其真不知马也 活板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左手倚一衡木 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右手攀右趾 裁如星点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 言和而色夷
《山峡》
《梦溪笔谈-梦天寺木塔》 《汉书-文三壬传》 《论语》 《狼》 《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 《论语》 《观刈麦》 《两小儿辩日》 《木兰诗》 《木兰诗》 《晏子使楚》 《望岳》 《马说》 《马说》 《马说》 《马说》 《活板》 《活板》 《核舟记》 《核舟记》 《核舟记》 《核舟记》 《山市》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尔”通“耳” “畔”通“叛” “唱”通“倡” “以”通“已” “指”通“旨” “转”通“啭” “属”通“嘱” “具”通“俱” “辟”通“避” “得”通“德” “惠”通“慧 “亡”通“无” “已”通“矣” “共”通“供” “知”通“智” “句”通“勾” “帅”通“率” “取”通“娶” “免”通“娩” “政”通“征” “摩厉”通“磨砺” “有”通“又” “孰”同“熟” “耆”通“嗜” “反”同“返” “希”同“稀” “莫”同“暮”
非死则徙尔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固以怪之矣 卜者知其指意
蝉则千转无穷,猿则百叫无绝 属予作文以记之 百废具兴 患有所不辟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失其所与,不知 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令壮者无取老妇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而摩厉亡于义 衣水犀之甲亿有三千 徐公来,孰视之 日三四里,少益耆食 必勿使反
鼔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莫春者,春服既成
《捕蛇者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 《与朱元思书》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孟子-鱼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无”通“毋” “颁”同“斑” “涂”同“途” “生”通“性” “辩”同“辨” “从”通“纵” “景”同“影” “距”通“拒” “内”通“纳” “要”同“邀” “倍”通“背” “蚤”通“早” “趣”通“趋” “由”通“犹” “而”通“尔” “振”通“震” “俨”通“严” “销”通“消” “机”通“几” “受”通“授” “不”通“否” “厌”通“餍” “当”通“倘” “父”通“甫” “函胡”同“含糊” “莫”同“暮” “赀”同“资”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两涘诸崖之间,不辩牛马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赢粮而景从 距关 毋内诸侯 张良出,要项伯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趣舍万殊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早缫而绪 振之以威怒 俨骖騑于上路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否焉 暴秦之欲无厌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至莫夜月明 敛赀财以送其行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秋水》 《过秦论》 《过秦论》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种树郭橐驼传》 《谏太宗十思疏》 《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 《师说》 《师说》 《六国论》 《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 《五人墓碑记》
“曷”通“何” “采”同“彩” “圜”通“圆” “匪”通“非” “于”通“吁” “说”通“脱” “泮”通“畔” “归”通“馈” “错”通“措” “离”通“罹” “道”通“导” “帘”通“奁” “纫”通“韧” “垂”通“陲” “狡”通“娇” “中”通“衷” “尊”通“樽” “闵”通“悯” “零丁”通“伶仃” “蓐”通“褥” “羞”通“馐” “世”通“逝 “敛”通“殓” “冯”通“凭” “纽”通“扭” “突”通“涂” “那”通“哪” “每”通“们”
亦曷故哉? 须臾成五采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匪来贸丝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自牧归荑,询美且异 湎规矩而改错 进不入以离忧兮 来吾道夫先路也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蒲苇纫如丝 扬声沙漠垂 狡捷过猿猱 不得中顾私 一尊还酹江月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常在床蓐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皆不幸早世 敛不凭其棺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那有这等话说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
《五人墓碑记》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卫风·氓》 《卫风·氓》 《卫风·氓》 《卫风·氓》 《邶风·静女》 《离骚》 《离骚》 《离骚》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白马篇》 《白马篇》 《白马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 《陈情表》 《陈情表》 《陈情表》 《祭十二朗文》 《祭十二朗文》 《祭十二朗文》 《赤壁赋》 《窦娥冤》 《窦娥冤》 《窦娥冤》 《窦娥冤》
“却”通“恰” “阁”通“搁” “绰”通“戳” “冥”通“溟” “知”通“智” “辩”通“辨” “而”通“耐” “辩”通“变” “阖”通“合” “直”通“值” “裁”通“才” “翼”通“翌” “飨”通“享” “沽”通“酤” “耶”通“爷” “刑”通“型” “盖”通“盍 “田”通“畋” “由”通“犹” “施”通“迤” “剔”通“剃” “枪”通“抢” “罔”通“网” “摩”通“磨” “底”通“抵” “失”通“佚 “责”通“债” “不”通“否”
却告了相思回避 阁泪汪汪不赶垂 这招风嘴把香头来绰疤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此小大之辩也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昂其直,居为奇货 手裁举,则又趋忽而跃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飨德怀恩 径须沽取对君酌 耶娘妻子走相送 刑于寡妻 盖亦反其本也 今王田猎于此
民归之,由水之归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见狱吏则头枪地 及罪至罔加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大底圣贤发愤直之所为作也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则仆偿前辱之责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可予不?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闺垫》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 《虎丘记》 《促织》 《促织》 《促织》 《促织》 《将进酒》 《兵车行》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 《庄暴见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离娄下》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
“庭”通“廷” “案”通“按” “缪”通“穆” “指”通“旨” “濯”通“浊” “质”通“贽” “决”通“块” “乡”通“向” “没”通“冒” “县”通“悬” “干”通“岸” “屈”通“缺” “齐”通“剂” “信”通“伸” “还”通“旋” “见”通“现” “识”通“志” “炎”通“焰” “衡”通“横” “录”通“碌” “还”通“环” “振”通“震” “阳”通“佯” “陵”通“凌” “灌”通“盥” “逝”通“誓”
拜送书于庭 召有司案图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厚币委质事楚 辞决而行 北乡自刭 没死以闻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置之河之干兮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孤不度德量力,信大义于天下 居十日,扁鹊见桓侯而还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 《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窃符救赵》 《触龙说赵太后》 《伐檀》 《伐檀》 《论积贮疏》 《扁鹊见蔡桓公》 《隆中对》 《扁鹊见蔡桓公》
横河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 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有勇力者聚徒而蘅击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秦王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记王忠肃公翱事》 《赤壁之战》 《论积贮疏》 《毛遂自荐》 《荆轲刺秦王》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荆轲刺秦王》 皆阳应曰:“诺”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媵人持汤沃灌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记王忠肃公翱事》 《〈指南录〉后序》 《送东阳马生序》 《硕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