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4-05-18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32卷第6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V0l_32 No.6 2013年6月 Jun.2013 新课改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蔡莉 (绵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四川绵阳621006) 摘要:新课改是否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目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知识结构、职业技能、思维方式、创新精 神等综合素质在这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举足轻重。我国的地方师范院校主要承担了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 重要职责,肩负着未来教师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和谐健康发展的历史使命。因此,各地方师范 院校要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契机,面向新课改的需要培养人才,从完善课程体系,走课程设置综合化之路,开创“双学 位”,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增强学生综合实践技能训练,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倡导自主、探究、合 作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着手,立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与需求,培养适应新课改需求的综合素质高而全面的复合型人 才。 关键词:新课改;地方师范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2013)06—0144—0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不仅 需要改进课程功能、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与内容,更 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热情配合,因为只有教师自身 综合素质的提升,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改进 才能推动新课堂教学观念的改变,才能转变学生的 学习方式。没有教师的大力支持,新课改也只能是 一、复合型人才内涵 功倍事半,甚至有可能是换汤不换药,走形式而已。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作为肩负培养未来教师的地 方师范院校,该何去何从?师范院校比其他高校在 人才培养方面更具有特殊性,因为教师影响的不仅 是一代人,他们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工作能力等 直接影响着下一代人。地方师范院校是省、地属高 等师范院校的简称,是指除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师范 学习和融合更必不可少,尤其是高校师范生,务必要 院校外的其余各省、地方性师范院校。…其主要承 着重于多学科知识的交融和综合,把不同学科知识 担了培养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职责。作为培养 有机地组合起来。第三,活用知识。身边不乏这样 未来教师的主要机构,地方师范院校要密切关注基 的学生,成绩优秀,基础知识掌握得也牢固,但到了 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以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根本任 灵活运用知识的关键时刻,却显得力不从心。为了 务、核心目标、最大亮点等重要内容为指导,完善课 增强师范生活用知识的能力,众多的师范院校与周 程体系,积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创新课 边县、乡、镇中小学都建立了毕业实习、见习、社会实 内、课外两个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学习、探 践等合作实训基地,和中小学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 究学习、合作学习,着力寻求既能适应新课改的高标 教师们一道指导,栽培他们,使得广大师范生在毕业 准,高要求,又能彰显自身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前就有机会参与到实际教学场景中来,实践使学生 来。 脑海中已有的知识得到了重构、优化,提高了他们在 收稿日期:2013-01-11 作者简介:蔡莉(1971一),女,四川遂宁人,绵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什么是复合型人才(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从英文字面上理解,指具有跨学科,多学科知识的人 才。我们通常说的复合型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也 称一专多能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具备宽阔的专业 知识、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个性也得到了和谐发展 且素养全面。主要体现如下:第一,专业基础理论知 识扎实。师范类学生,不仅要弄透彻书本上的基础 知识,也包括师范技能的训练,如三笔字训练、说课 和模拟上课的锻炼,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等。第二, 博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固然很重要,多学科的交叉 144・ 实际教学中活用知识的能力,为他们毕业后能顺利 走上讲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第四,个人素养全面。 素养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受后天教 育、环境影响,经过个体自身学习和实践,特别是通 过外在文化的内化来促进身心发展,从而形成人的 内在的、综合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_2 J一位伟人 曾告诉后人: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这就意味着 一个多功能人才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以及心理素 质等方面都必须得到充分发展、和谐融合。 自信、 乐观、豁达、团结互助、抗挫折能力强等素养也是复 合型人才要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最后,促进学生 个性化发展,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是培养复 合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目标。创新人才的培养不 仅是民族、社会的责任,更是高校的责任。因此,高 校理应将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 之重,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其创 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二、新课改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培养复 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一)满足新课改对教师的高标准、高要求 新课改不仅是对教材、课程的改进,更倡导了一 种课程共建的文化。教师与专家、学生、家长、社会 都是这场课程共建文化中的合作者,尤其是教师,是 探究者,领路人,是新课改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新 课改对教师在教育理念、业务素质、教学方式等方面 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标准和要求。各地方师范院校 要敏锐地意识到新课改对教师的高标准、高要求,在 大学四年的培养过程中,要严格按新课改标准来打 造师范类复合型人才,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专 业素质,拓展其知识面,重构、优化其知识结构,除此 以外,还要重视学生在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锻炼,多 提供学生说课,模拟上课的机会,要求学生掌握好现 代教育技术,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这些措 施,使他们一毕业就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更好地服 务于基础教育。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继续推进,基础教育生源 逐步萎缩化的现实背景突显了培养师范类复合型人 才的必要性 《2010—2020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教育发展 目标是:2015义务教育在校生年16100万;2020年 在校生16500万;2015年高中在校生4500万,2020 年在校生4700万;而高等教育2015年3350万, 2020年355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015年 36%,2020年40%。这些数据显示,基础教育生源 的增长与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是极其不相称 ・】45・ 的,这种不均衡势必导致教师岗位的竞争更为激烈, 对未来教师的要求势必更高。再加上某些县市级政 府为了减轻财政开支,在招收教师的人数上大打折 扣,致使师范生就业之路更为艰辛。为此,地方师范 院校既要密切关注大环境的发展变化,又要以基础 教育改革为契机,培养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具 有创新精神的未来教师,使其真正成为新课改需要 的复合型人才。 (三)提升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自1999年国家全面实施了教师资格证制度后, 师范毕业生就再也享受不了教育岗位上的就业特 权,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非师范毕业生同样有机 会走上教师岗位。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继续推 进,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在进一步萎缩, 部分研究生、部属及重点师范院校毕业生已经开始 分享他们原有的就业市场。鉴于此,地方师范院校 必须主动出击,从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 质量,转变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着 手,努力寻求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改进措施,使自己 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综合能力、思维方式,创新精 神等方面更胜一筹,成为当今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 才,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三、新课改背景下地方师范学院培养复 合型人才之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鼓励个性 发展,不拘~格培养人才。各高校都在一定的指导 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引领下,拥有符合本校实际情况 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课程体系、管理体制和评估制 度,这些都是衡量一所学校能否培养出真正适应社 会需要的人才的重要标志。 (一)紧密围绕新课改,为中小学培养多元化、 个性化、综合能力强的未来教师,完善课程体系,走 课程设置综合化之路 设置综合课程是本次新课改的重要特征,新课 改在保留传统学科的同时,加强了学生科学素养和 实用技能养成的课程。作为主要承担培养基础教育 师资的地方师范院校来说,就必须了解、研究新课 改,搞好关系到全民素质提高和人才造就的奠基工 程,同时要深刻意识到未来基础教育需要的是综合 素质高而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务必 以基础教育为中心,坚持以教师教育为办学特色,支 持师范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建设。将传统专业与重 点、特色专业相结合,构建适应课程综合化和多样化 的专业。如我校的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 前教育、音乐学等专业既是重点专业,也是培养未来 教师的特色专业,学校在培养质量的标准上、课程体 系的构建上、师资队伍的配备上、教学方式的选择上 等都坚持了“支重、支特”的原则,严格按新课改对 教师的高标准来培养学生。目前的很多中小学校非 院校理当及时作出反应,在课程设置上快速补上这 一缺口,以满足基础教育改革之需要。在课程体系 的构建上重视培养未来教师的复合能力,走课程设 置综合化之路。采取“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 教育+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创新教育”六个模块 常缺乏科学课、艺术课、综合实践课教师。地方师范 通 的模式来培养。如图1所示: 识 教 育 模 块 学 —_一 公共必修课程 — 公共任选课程 科 基 础 —_一 本学科基础课程 —] —..__J 单 块 课 模 专 天罕布斗量倒课程 王 f 甘 r『I :l田 口 教 业 模 块 —-_J 专业必修课程 程 体 育 L_.J 专业选修课程 — 系 教 师 教 ..................-_J 育 模 块 实 教育理论课程 l 教学技能训练 图1 模践教学 块 创 ————羔 化成长的需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独立设置的公共 实践环节和课程实践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 新教育模 _{=二 兰 活动i 块 优化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保持相对稳定性的 基础上,重视课程内容的适应性、拓展性、广度和深 度。通识教育课程要注重文理渗透,如马列课、大学 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相结合,以利于 本技能与素质、职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创新教 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融合。专业教育模块课 程的设置要坚持精练、严谨、实用、够用原则,避免课 程设置中出现系统性差,内容交叉重复等因素,同时 还要兼顾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教师教育模块 是在学科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教师职业素养 的课程体系,应包括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教育实践 三个部分,使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职业发展和专业 育模块是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强化创新精神和创 新能力而设置,通过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开展创新实 践,参与专利开发,创业实践,各类竞赛等手段促进 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加强跨专业文化交融学习。要倡导跨专业学 习,首先,课程设置要具有跨专业性,目前,很多地方 师范高校的专业设置也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本专业 的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其他专业的辅修专 ・】46・ 业的设置。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增设了经济与 管理类选修课,如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 程。其次,课程设置还要考虑专业知识的互补性。 专业互补性越强越有利于文化交融学习。如我校数 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设置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 与计算科学,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各专业虽方向各 异,但专业与专业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且关联性 强,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但有利于各专业教师沟通交 流,相互促进,更有利于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互相学 习,互相交流,有利于复合人才的培养。 (二)开创“双学位”,培养“一专多能”人才 新课改要求教师具备多元的知识结构,教师的 渊博知识,不仅会激起学生心中对知识的渴求,教师 也可以利用自身多元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双 学位”也称第二学士学位。是为充分发挥高等院校 多学科优势,探索跨学科教学组织模式,促进复合型 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措施,是本科学生 在保证完成主修专业学习任务情况下,同时跨学科 门类修读另一专业的学位课程,达到学位授予条件 后同时获得另一个学科门类学士学位的教育形 式。 J‘‘双学位”教育既能培养出新课改需要的多功 能人才,也使学生在毕业时有更大的择业自主权,有 更多的择业机会,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没 有资格开设“双学位”的地方师范院校要积极向上 级主管部门申请,力争在本校国家级、省级、校级 的特色专业、重点专业中开设“双学位”,因为它不 仅为学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多一个渠道,也为学生就 业开辟一条广阔之路。已经开设了“双学位”的地 方师范院校要在“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多学科 协调发展”的办学目标引领下,集思广益、努力探 索,在实践中及时调整、修订、完善“双学位”教育的 系列改革措施与制度,不断提高“双学位”教育质 量。总之“双学位”教育为学生具备多元知识,为培 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为师 范生的全面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之路。 (三)确立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师范院校要在竞争激烈的现实背景下培养 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基础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 全面”的未来教师,那么,在人才培养上必须立足基 础教育改革的需要,重视城乡基础教育阶段真正需 要的教师。在制定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时,要聘 请经验丰富的教育研究人员和中小学优秀教师参与 一其中,共同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地方经济文 化发展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教材难易及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安排好教学内容模块的时间顺 序,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3.5+0.5、3 +1、2+2等人才培养模式。比如我校对本科生实 行的是3.5+0.5,3+1,对专科生实行2.5+0.5培 养模式。 (四)加强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和锻炼 本次新课改最大的亮点就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倡导学生参与,乐于探究,勤于 动手。大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在大学里学到的理论 基础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这个环节才能得到检验。 实践不仅是检验大学生是否成才的根本标准,而且 也是最终的、唯一的标准。 学校一定高度重视实 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环节四年不断线。为了 强化学生重视,学校要改变长期以来单纯用分数评 价学生的片面做法,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增加实 践能力的比重,同时评定奖学金也要考虑实践环节, 通过这些措施能督促学生有意识地投身于实践。在 实习时间和实习基地充分保障的基础上,还必须提 高学生的自我实践意识,强化学生参与意识,教导他 们不能因为怕吃苦而忽视实践活动。同时在实践活 动中,教师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开发每一位学生 的创造潜能,鼓励他们要敢于打破常规,在提高自己 的创新能力上下苦功。 (五)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转变学生 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涉及到诸多方面的深刻改革,教师在这 一过程中务必要对自己进行一次彻底洗脑,既要更 新观念,及时转变角色,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 质,使自己在知识范围、职业能力、思维方式、创新能 力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激发 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习惯,以利于培养他们发现新知识的探索精神 和重构知识的综合能力;从传授学生知识转变为教 会学生拓展、优化知识结构;教师自身要掌握好现代 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自 主学习,自主体验,培养他们自主创新能力;采取课 堂辅导、实验及课题研究与设计、社会实践等新的教 育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学 习过程成为应用知识、发展知识、创新知识的过程, 为地方师范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邱艳萍茹宗志关于地方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49—51 [2] 陈阳.复合型人才及其培养策略[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4):15—17. ・147・ [3] 王冀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0,(4):17—20 [4] 四川师范大学“双学位“教育探索与实践[EB/OL]http://net.xinhuanet.CO1TI. 40-41 [5] 于博瀛.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7):Research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CAI Li (Academic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Mianyang 621006,China) Abstract:In the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the teachers humane quality,knowledge structure,OC- cupation ability,ways of thinking and creative spiitr play such decisive roles that they decide whether the new cur- riculum reform can achieve Succes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target.In china,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are mainly re- sponsible for training teachers for the basic education,undertaking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achieving the harmoni- OUS society and developing future teachers qualities in humanity,profession and innov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at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as the turning point to train talents for the need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by furnishing the course system,integrating curriculum,offering”double de— gree”mode,stressing teachers vocational skills,enhancing normal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ies.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mand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are committed to cultivate inter—discipli— nary talents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by advocating the study mode of self—dependence,re— search and cooperation. Key words: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training mode; (上接第143页) A Surve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wareness of Crisis SUN Ya—shu,WANG Xiao—mei (Labor Union Department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Mianyang 621000,China;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Mianyang 621000,China) Abstract:Due to their own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features,university students are likely to encounter various crises in their learning,socializing,personality forming,loving affairs and other socializing activities.How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cope those crises in proper ways has become one of the urgent tasks.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wareness of crisis and their coping strategies by questionnaire and literature study.By deft— ning the content of awareness of crisis and university studentg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 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wareness of self—security,awareness of crisis,and awareness of self—protection,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by enhancing the students hwareness of crisis and improving their self——protec・- tion abilities.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s;awareness of crises;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