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导学设计
设计理念:突出先学后导、因学设导、顺学设导、多学少导和以学代导的常态。
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4.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联系上下文、抓住人物的言行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在“蔺相如不是凭一张嘴”的问题探讨中感受人物形象。
导学方法:问题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自己解决,教师只是点拔与引导;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一、背景渲染,揭示课题(2)
1.出示战国地图。(这就是史称的战国七雄,七个诸侯国之间常常是你争我夺、硝烟弥漫。其间发生的许多故事都被编入了历史巨著《史记》,被鲁迅迁)
2.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段千古佳话——《将相和》,这个故事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板书)提示学生写在相应内容旁边。
说明故事的特点:大故事下套着小故事,这是《史记》写作的一大特点,可以借鉴。 二、反馈质疑,理清文脉(2) 1.再回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课题方面:“将”是谁?“相”是谁?(板书:蔺相如、廉颇)提醒学生一起写在课题下。 线索方面:和在这里作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和?后来又怎么和好了?(板书:不和、和) 2.小结:因为题目是文章的一扇窗户,看到题目以后,你会找到整篇文章的线索。就是一个武将——廉颇,文官蔺相如之间从开始的不和到后来和好了的一件事。
三、提炼主线,形成专题(5)
1.你们看一下课文当中,有没有一段文字直接写到他们俩个人的不和?快速地浏览课文。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不和”原因?
(2)在廉颇认为蔺相如爬到我头上去靠的是什么?突出“就——光”
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司马
对于廉颇的说法
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四、深入研读,感悟形象(8) 过渡:蔺相如是不是就靠这张
嘴:板书。好咱们就来研究研究蔺相如的这张嘴到底
有多厉害。
独立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找找蔺相如说的话;
(2)朗读找出来的句子,想想蔺相如为什么这样说;
1
(3)选择感受最深的句子简要写写批注。 合作学习要求:
(1)组长组织汇报,交流感受;
(2)讨论蔺相如是不是“就靠一张嘴”,找依据说理由。 五、反馈交流,丰富形象(20) (一)交流第一句
点拨:一定看出什么来了?从这么有把握的话中你还听出了什么?(利用提示语)还想到了什么? 引读:赵王在左右为难的关键时刻。你能否临危受命出色地出使秦国。 (二)交流第二句
1.点拨:他说璧有点儿小毛病,真得吗?为什么这么说?(无价之宝)秦王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捧、绝口不提)
2.引读:面对秦王的险恶用心,要不行?抢不行?璧就要失去,使命不能完成。就在这千钧一发„„„
3.这再一次说明了蔺相如的什么?(生板书:机智勇敢) (三)交流第三句
点拨:他说要“撞”,是真撞还是假撞?读着这句话,你想起了哪些词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石俱焚、宁死不屈„„)(生板书:机智勇敢)
引读:从这一行为中,再一次感受到他的英勇,让我们带着这种大义凛然读这句话。 (四)交流第四句(略)
点拨:他这张嘴抓住了秦王的什么心理?(生板书:足智多谋、做事周密) (五)交流第五句
点拨:一个拼字,让我们看到了蔺相如的勇,“拼”真正目的是什么?(生板书:机智勇敢、智勇双全、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
(六)交流第六句(略)
点拨:从这张嘴中还听出了什么能耐?(生板书:顾全大局、热爱祖国)
我从这句话中看出蔺相如不是就靠一张嘴,他靠的是 ,理由是 。 六、小结回顾,深化形象(2)
1.一个弱小的国家,并没有经过兵刀、战争,却很好地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你说蔺相如应不应该升官?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生对照板书说)足智多谋、机智勇敢、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顾全大局、热爱祖国„„
2.是呀!蔺相如这张嘴真是深不可测,既震慑住了人人害怕的秦王,立了大功,又感化了廉颇,让将相握手言好,还成为了战国时期的一代名相。
3.在我们佩服蔺相如的同时,也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大文学家司马迁,就抓住了蔺相如这张嘴,就把他(生对照板书说)足智多谋、机智勇敢、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顾全大局、热爱祖国„„的人物形象刻划的淋漓尽致。
4.评价蔺相如(课件出示),廉颇其人我们还没有真正了解他,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