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成因与预防
2020-07-10
来源:好走旅游网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亲21卷第6期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Vo1 21 NO 6 2002年l2月 JOURNAL OF ANHU1 TCM COLLEGE Dec 2002 ・理论研究・ “亚健康”成因与预防 姚友梅,张 宏 指导:边玉麟教授 (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8) 摘要:亚健康的主要成因可概括为环境异常、营养失衡、不良嗜好、妄投温补、心理障碍等5个 方面;预防途径应注重强身健体、固守正气,养生保健、顺应自然,排除干扰、调节情志,调理饮食、顾 护胃气等。 关键词:亚健康;病因;预防;中医养生学 中图分类号:R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219(2002)06—0001—03 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提出了健康和疾病 衡,阴阳之性变异;冰箱的普及,冷饮日以为常,水湿 之间的“第三状态”,并用“亚健康”这一术语进行了 不能输化,再加上平Et以鱼鲜为佐,又常食肥甘内 定义,引起了医学界的普遍关注。笔者就“亚健康” 脏、鸡犬蛇类杂合之物,皆是酝酿湿热的条件。高热 状态造成的原因和中医预防途径探析如下。 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也是导致湿热体质的重要 1成因 成因。“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 “亚健康”状态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 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灵枢・营卫 的是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包括如下5个方面因素。 生会>)人的生命活动与饮食结构密不可分。因此, 1.1 环境异常 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存环境 必须均衡配膳,五味调和,戒除不良嗜好。若五味偏 恶化之间的矛盾突出。如全球变暖、温室效应、臭氧 嗜,饮食失节,则脏气偏颇而致体质变异。 洞扩大、沙尘暴袭击、强紫外线照射等环境恶变因 1.3不良嗜好“酒为百药之长”,适当饮酒可散风 素,易使阳气躁动,人常处于一种阳盛火旺的状态, 寒、通筋脉、解除疲劳、振奋精神。而酒又为熟谷之 易于形成阳热体质。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多通过人体 液,“气热而质湿”(<证治准绳・伤饮食>),过饮则生 所处的小环境才能发挥作用,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化 痰动火。大量饮酒多可造成倦怠脘闷、头目不爽、口 和各种现代化设施的介入,人们生活在人工营造的 干口黏、舌苔厚腻、不思饮食等湿热征象。吸烟也会 恒定环境之中,如夏季里室外酷暑炎炎,室内冷气习 给人身带来不容忽视的危害。<顾松园医境・症方发 习;冬季里户外冰雪凛冽,屋内暖气融融。温度的悬 明>中强调“烟为辛热之魁”。现代学者认为,香烟燥 殊使人体腠理汗孔骤开骤闭,应闭藏时反而人为地 热,极易损伤肺阴,肺为水之源,肺气受损则宣发和 排泄,应发散时却硬性闭阻,体内浊气易化为湿邪, 肃降功能失常,水液代谢失调致使痰湿内生。可见, 日久则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遭到破坏,失去其特定的 烟酒不良嗜好亦有助湿生热之弊,为湿热体质的形 内环境稳定性,形成湿胜体质,而产生“亚健康”状 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态。 1,4妄投温补近20年来,优裕的生活使人们有 1.2 营养失衡 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能力言补、进补。商家为追求经济效益,使补药和各 在现代生活条件下很多不科学的饮食习惯造成了许 种保健食品充斥市场,其中不乏温热、滋腻之品。即 多“文明富贵病”,引起了人类体质的逐渐演化。如: 使是日常饮食,也以味厚发热的调味品炮制成药膳、 天然的绿色食物Et趋减少;农药、化肥、生长素的使 药酒大肆进补,更有甚者不辨冬夏Et Et服之。殊不 用;人工栽培技术、反季节生长的瓜果、蔬菜;转基因 知现代人已经摄入了过多的肥甘厚味,加之体力活 技术和用添加剂饲养的鸡、鸭、鱼虾等食物营养失 动少,往往热量过剩,再妄投温补,无异于火上加油。 补益之风的兴盛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群湿热内盛 作者简介:姚友梅(1951一),女,实验师。 体质的形成。 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5 心理障碍 人类既具有生物的属性,又具有社 会属性和思维属性。人的健康和疾病受到社会环境 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直接影响。以 “形一神一体”观为特征的中医学,始终强调体质是躯 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脏腑功能与精神情志 之间的联系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异性,长期的不良心 境也必然导致体质的变异。工业文明带来了物质财 富奇迹般的增长,也使人类的精神失去了平衡。社 会生活的剧变,信息流量的膨胀,效率意识的增长, 人际关系的复杂,物质利益的分化等等,使现代人精 神紧张、情绪躁动、心灵疲惫、焦虑不安。所以说种 种不良心理环境是导致心身疾病的重要原因。 2预防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建立了科 学的养生学体系,主张以“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 整体思想为指导,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及地理环境 的变化,主动地调养饮食与情志,全面地摄养形与 神,杜绝“亚健康”状态的产生和发展,以达到预防疾 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强身健体,固守正气 人的生命活动是以体内 脏腑阴阳气血为本。《内经>十分重视正气的盛衰与 疾病发生与否的关系,例如提出只有“虚邪贼风,避 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 古天真论>),脏腑阴阳气血才会协调,人体才会健 康。认为只有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 卫外固密,病邪方无从侵入,疾病才不易发生。“勇 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素问・经脉别 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风雨寒 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灵枢・百病始生>)等论述都充分说明了邪气之所 以能伤人,根本原因是正气不足。正气不足,即是 “亚健康”状态,正虚邪客,正不胜邪,则导致疾病的 产生。而气血逆乱、阴阳偏颇及脏腑经络功能失调 等皆为主要的病理环节。因此,强身健体、固守正气 即是防止“亚健康”状态的途径之一。 2.2养生保健,顺应自然“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 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医养生强调整 体观,即人与自然的统一。自然界春、夏、秋、冬的更 替,温、热、凉、寒的变化,都影响着人体的阴阳消长, 四时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人们应以天地 变化为法则,按四时气候的变迁,适应阴阳升降的变 化,以保全天真之气,即《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挈 天地,把握阴阳”、“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及“处天地 之和,从八风之理”的内涵。另外“天有八纪,地有五 2 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不同的地理环境,也会 影响到天地、人体的阴阳变化。:‘东方生风”、“南方 生热”、“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北方生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应因时因地制宜,顺应 自然,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性,取得人与自然的和 谐统一,机体脏腑器官组织的统一,提高生存质量, 从而达到不发生“亚健康”的目的。 2.3排除干扰,调节情志“生物一社会一心理”的医 学模式表明了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内经>认 为,精神意志是内伤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因而把精神 情志的调养作为防病的重要原则。<素问・上古天真 论>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性格开朗,情绪乐 观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并认为积精全神是养生 大法,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长寿之本。《灵枢・本 藏>认为“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 五脏不受邪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是以 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 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古人 从千百年的经验中总结出的至理名言,对今天的养 生仍有积极的意义,因为调养精神情志既有利于脏 腑气血的功能活动,又能排除干扰脏腑气血活动的 精神因素,顺应自然阴阳消长规律。据四时变化来 调养自身的精神情志,求得人体五脏系统功能与自 然界四时阴阳消长同步。也就是春天应舒畅,夏天 当充实,秋天要安定,冬天要收藏,达到“内无思想之 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素问・上古天真论>) 的境界。 2.4调理饮食,顾护胃气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素问・脏气法时论)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 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强调 了饮食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养生观的饮 食结构。 从养生角度出发,食物的摄入应遵循一定的规 律。中医认为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 辛、咸五味。《灵枢・五味>日:“五味各走其所喜,谷 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 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饮食也要因四季的不 同而改变,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现代养 生学进一步发展了《内经>的理论。认为人的饮食结 构应以谷物和蔬菜为主,肉食为辅,粗细搭配,定时 定量,食不过饱,除能保证足够的蛋白质外,还提供 了人们需要的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偏食、嗜食、 多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常使机体阴阳失衡,而导致疾 病的发生,例如多食易伤脾胃,亦即“饮食自倍,肠胃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l卷2002年l第6期 2月 JOURNAL 安徽 中 医OF ANHUI学 院 TCM COLLEGE 学报 Vo1 2l No 6 DeC 2002 原发性肝癌舌象“肝瘿线”探析 刘 庆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医科,上海200433)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舌诊;肝瘿线;微循环 中图分类号:R241.25;R7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219(2002)06—0003—03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全世界每年 之为线,并非呈线状,是指这一特征的表现部位易于 约有25万人死于肝癌“J,我国每年有11万人死于 被忽略。 肝癌,约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2 ;因此,在 76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中,有肝瘿 我国肝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医学上一个重 线征象者59例,占总数的77.6%。其中有病理检 大的课题。 查者23例,18例经剖腹探查或穿刺证实为原发性 中医认为,肝经之脉连舌本,舌与肝脏有密切的 肝癌;有3例临床上出现肝瘿线征象,但经剖腹探查 关系,作为四诊之一的舌诊,在诊断疾病、辨证审因、 证实1例为多发性肝管结石脓肿,2例为肝脓肿。 分析病机以及指导临床用药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 在临床上观察无肝瘿线组17例,仅3例行剖腹探查 有人称舌象为“观测人体内脏变化的一面镜子”【3 J, 证实为原发性肝癌。有2例在肝叶切除术前有明显 那么原发性肝癌的舌象是否有与其他疾病不同的特 的肝瘿线,术后3个月至1年随诊过程中发现肝瘿 征呢? 线消失。 1原发性肝癌的特征舌象——肝瘿线 根据中医舌诊理论的划分,舌候五脏,舌尖主 20世纪60年代初期,童国琼等【4]在1年多的 心,舌中主脾胃,舌根主肾,舌边主肝胆,如果脏腑有 时间里观察了包括住院和门诊病例在内的76例临 病可以在所候的相应部位出现反应。肝瘿线出现在 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着重记录舌象的变化。 舌边缘的左右两侧(单侧或双侧并见),这两侧候肝 发现原发性肝癌患者舌的左侧或右侧边缘呈现紫色 胆部位,就是说肝胆二经有病可以在这两侧反映。 或青色,成条纹状或不规则形状的斑块、黑点,境界 (灵枢・经脉>说:“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 分明,易于辨认,偶尔也可以见于左右两侧。童氏称 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 这种舌象为“肝瘿线”。肝瘿即肝脏肿瘤的意思;称 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可以理解为当 肝脏发生某种变化,肝之经络失调,气血运行受阻, 作者简介:刘庆(1973一),男.博士研究生。 以致形成这种舌征。根据观察结果,肝瘿线在舌质 乃伤”(<素问・痹论>)。大多食物都有一定的性味归 燥,急食辛以润之。”<素问・六节藏象论>日:“天食人・ 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是故昧过于酸,肝气以 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昧入口,藏于肠胃,昧 津,脾气乃绝;昧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等 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论述。现代营养学把食物分为酸性和碱性两种,过 可见饮食的调养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面。所以,饮 食酸性或碱性食物,都会影响血液的酸碱度。在(内 食须遵从一定的规律。 经>中还有食疗方面的记载,疾病的本质是阴阳的不 21世纪中医学将从“养生、避邪”的个体阶段, 平衡,可用食物来纠正阴阳的偏差,但要正确地选择 进入到群体预防阶段。对偏离健康轨道的“亚健康” 食物,并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素问・五常政大 状态的调治,将成为中医养生学的新课题。由以上 论>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论述可以看出,中医养生学的内涵深远广大,可发掘 指在病之末,应以五谷瓜果蔬菜随五脏宜者食之,以 的内容很多,因此充分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为防 尽其余病。(素问・脏气法时论>日:“肝苦急,急食甘 止、调整人类“亚健康”作出新的贡献。 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 (收稿日期:2002—06一l8) 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