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亚健康状态作为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新杀手,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笔者从环境、社会、个人三方面分析了临床医生亚健康状态形成的原因,重点探讨其主要职业因素;提出除主观上积极预防外,更重要的是从完善管理制度、减轻工作负荷、关心医务人员的健康及个人生活、同时拓展高级需求入手,对临床医生的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
【关键词】 临床医生;亚健康;预防
亚健康状态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前苏联学者Berkman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是机体尚无器质性病变仅有某些功能性改变的“灰色状态”,实际上是心身疾病的潜临床或病前状态。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身体虚弱、易疲劳、活力减退和免疫力低下等,被认为是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新杀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口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上升趋势。虽然亚健康在症状上表现的是医学领域问题,但从整体看,它与职业因素、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心理因素及自身体质密不可分。 本文作者从现代社会领域探讨临床医生亚健康状态形成的原因,重点探讨影响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职业因素,同时研究亚健康状态的预防对策。
1 临床医生亚健康状态现状及产生因素 1.1 亚健康状态现状
WHO 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目前大约 75% 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1],医生面临高负荷的职业压力,健康状况常常被忽视。有研究表明,医务人员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达 66.5%[2]。
1.2 亚健康状态产生的原因
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其健康不仅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且与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因不良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刺激,人体产生功能应答积累,导致其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人体呈现亚健康状态。
1.2.1 环境因素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与自然环境相依相存。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二者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森林锐减、土地资源退化、水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增加等,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农药污染、意外事故致有毒物质的泄露等均会造成空气、水源污染;室内建筑、装饰材料、中央空调、杀虫剂等造成的居室内空气的污染。最终破坏自然环境,使机体的易感性增加,机体
变得脆弱,进而导致人体功能失衡,出现亚健康状态。另外,噪音及电磁波辐射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使之失衡。
1.2.2 社会因素
医生作为社会一分子,在社会网络中的相互关系是否协调,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多变性,对其工作、婚姻、家庭生活的稳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使人不得不承受各种压力。社会竞争形成的危机感、风险感、失落感,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冲突造成的紧张、浮躁等情绪的侵袭。日久形成的内在紧张,使人心理压力加大,影响睡眠,以至生理机能发生改变,免疫力下降出现亚健康状态。
1.2.2.1 社会及工作环境 医生作为特殊职业,工作的复杂度、繁重度、紧张度较一般职业高。来自工作的压力是亚健康状态产生的首要原因。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条件的提高,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疾病谱的改变,病人需求的多层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生群体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信任危机。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74.29%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认为当前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分别达到47.35%和13.28%;近3年来,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66起,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42起,打伤医师5人。医生们小心谨慎紧张的工作却得不到理解,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以至有的医生不是研究如何改进治疗方案,而是研究如何不挨骂、不挨打、不赔偿,不再拥有职业的自豪感。加之政府对医院的投入和补偿不到位,卫生事业的补贴远远满足不了医院生计和发展的要求。医生的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知识价值和风险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另外,医务人员所接触的都是病人特别是传染病患者,病室及工作室内的环境污染,使工作环境差,对临床医生的健康也构成威胁。
1.2.2.2 职业压力 由于医疗工作是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服务对象的,其充满未知的不确定性、特殊性,工作压力非常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临床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有“手到病除,起死回生” 的高超医疗技术、科研教学能力、知识更新的能力,而且应熟练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观点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和世界相关学科最新科研成果;特别是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临床医生被定义为医疗事故处理的行为主体,都加重了临床医生的压力。
1.2.2.3 睡眠不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人类在长年自然进化中形成的生活规律。由于工作的需要,临床医生值夜班、二线班,生物钟节律被打乱,不仅要克服生理上的困倦,还要时刻准备应付患者随时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造成精力和体力极大的消耗。有研究证实,睡眠剥夺可使机体脑功能处于低下状态,对亚健康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和作用[3],故临床医生常常处于身心疲惫状态。
1.2.2.4 体力透支 不能按时吃饭,加上体力消耗(尤其是手术医生)且神经紧张,使他们的体力过度透支,影响健康。
1.2.2.5 常处于应激状态中 工作中要求临床医生要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诊断、最娴熟的技术对病人进行救治,责任感重,使他们精神高度紧张,处于应激状态;加上被患者不良情绪的“传染”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愤怒等。另外,经常接受患者的死亡和濒死现象的刺激也是导致临床医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
1.2.2.6 体检制度与休假制度落实不够 或因工作忙或因个人重视不够,不进行每年的例行体检、实现年休假。
1.2.2.7 健康教育 医生是特殊的职业群体,置身于特殊的职业环境,面对的是生理和心理都存在一定问题的人群,因而同样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问题,而现实对此存在误区,认为医生没有必要进行健康教育。
1.3 个人因素 1.3.1 不合理饮食习惯
主要是食品的污染与营养失衡。饮食结构不合理,摄入低蛋白、高热量食物,或暴饮暴食,或偏食,不重视早餐。
1.3.2 不良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生成因素中,外因占85%,内因占15%;外因中因生活方式不科学而致病的占60%,常见过度娱乐、嗜烟酗酒。
1.3.3 缺少运动
有的因缺乏闲暇时间,或周围没有体育设施,或工作任务重、家务多、身心疲惫无暇顾及体育锻炼,没兴趣或自认为身体好不需锻炼等。
1.3.4 人体自然衰老
使人出现体力不足,精力不支、社会适应力下降等亚健康状态。即使是健康人,其体力、精力、情绪都有一定的生物节奏,在某个特定时期即生物钟的低潮期会表现出亚健康状态。
1.3.5 其他
晋升是医生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然而,由于高级职称岗位受编制的限制,不聘或低聘使临床医生产生角色期待的心理压力。医生自己生病后,有的担心年终考核时不合格,影响晋级或丢掉饭碗,对自己的疾病或遮遮掩掩或不重视。临床医生值夜班,家里孩子或老人无法照顾,工作与家务发生矛盾,影响夫妻关系,使之产生心理压力。
2 预防临床医生亚健康状态对策 2.1 主观方面
2.1.1 合理膳食
三餐营养合理搭配,饮食多样化,适当多吃蔬菜、水果、薯类、豆制品、海产品及乳制品,减少脂肪、盐的摄入。
2.1.2 适当运动
重视体育锻炼,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以减轻人的应激反应和降低紧张情绪。 2.1.3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克服不良嗜好,不吸烟少饮酒,合理安排一天的生活、工作。
2.1.4 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发展兴趣和爱好,丰富业余生活。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理性处事能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快乐、健康、向上。
2.2 客观方面 2.2.1 完善管理制度
政府应加大对医院的投入和补偿,完善管理制度,采取激励机制,对医务人员的业绩实行发展性评价,满足医务人员的高层次需要,使医院内的个体角色定位明确,角色期望恰当,角色行为准确,进而避免医务人员因角色冲突造成焦虑不安。
2.2.2 减轻工作负荷
若能减少值夜班的次数,适度减少紧张工作时间,减轻工作负荷,使医务人员有一定的时间用来休闲和自我调整,将会改善他们的工作和情绪状态。
2.2.3 关心医务人员的健康及个人生活
定期给他们体检,发现问题早防治;医院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缓解临床医生的心理压力;医院管理者或者行政管理部门要重视临床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评估,及早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通过医务人员的心理科普教育,让他们了解一些常见的心理症状,进行自我调节。或模拟救灾抢险、野外拉练,用比平时工作情景更艰苦的训练磨炼医务人员,培养其不怕累、不怕苦、临危不乱的优秀心理素质。开展科室活动,提高科室的凝聚力。在舆论导向上不要轻率地宣传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带病工作;要让社会理解、支持临床医生,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考虑他们的家务负担,不要把他们的家务简单地视为私事,完善员工援助计划。
2.2.4 拓展高级需要
人类有多种需要,从低级向高级概括为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低级目标的需要满足后,就会失去工作热情。要想使临床医生充满工作热情,就必须拓展其高级需要,以使其工作欲望增强。拓展高级需要还需组织创造条件,如为医生提供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的机会;本院医生进行医疗教学研讨活动等。同时,请心理医生定期或不定期地为临床医生进行认知疏导,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加工作积极性。
目前,对于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由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人文科学等学科交叉的最前沿的有关人类健康的边缘学科,其研究不仅对医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合理配置社会资源,降低国家、个人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亚健康的提出承袭了“预防为先”的基本思想,从心理、行为、生活方式等各个环节早期进行干预,就有可能阻断其向临床病态发展,真正起到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傅善来. 21世纪健康新视角〔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 1 〔2〕钟毓瑜, 潘妹霞, 余新立. 医务人员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17):184-186
〔3〕王秀云, 李积胜, 刘公望. 睡眠剥夺对亚健康形成的影响及相关机制〔J〕. 天津中医药, 2006, 23(2):26-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