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刀剪下的故事

2020-01-15 来源:好走旅游网
刀剪下的故事

纸,随手可得,可经过匠人们的刀剪与奇思妙想,便成了活物,被赋予了生命。

千百年来,剪纸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诉说着大千世界与人生百态,表达着言语之外的美。

六七岁的孩童,拿起剪刀,在先生三言两语的指导之下,便能创造出一幅质朴的剪纸作品,虽然粗糙,却让孩子家长满心欢喜,这样的场景在2016年的春节,首都博物馆的“博物馆里过大年――大圣来也”活动中频频上演。“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已经举办了9届,这一届也延续了前8届的热闹,吸引了众多观众。猴年的主题自然是猴,本次活动由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与首都博物馆联合举办,现场自然也少不了与猴有关的民间手工艺表演。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今年活动的座上宾,京派剪纸的憨厚与简单,在现场大受欢迎。 镂刻出的阴阳之美

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成就了艺术,剪纸便是其中之一。手工刻画出的美绝不止剪纸一种,而剪纸的镂刻之美自从诞生,就从没离开过人们的生活。

从古人第一次用剪和刀镂刻出第一件作品开始,剪纸这

一门艺术便融入人们的生活。发现最早的剪纸作品是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的古墓中出土的隋代图案花剪纸《对马》《对鹿》,虽然这两个作品尚显粗糙,但构图的完整对称,已令人赞叹。当时的剪纸用于屏风、头饰等,起到装饰作用。《木兰辞》中,木兰卸甲归田回到家中,“对镜帖花黄”,其中的花黄便是一种剪纸了。花黄也称花子,是南北朝时期妇女脸部的装饰品。当时的女性为了遮挡脸部的瑕疵或者美化面部喜欢贴上各种图案装饰。因为是贴在脸上,所以装饰品必须足够的轻薄,通常用彩色光纸、绸缎、云母片、虫翼等薄片型的材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鲜艳的颜色,剪刻出花、鸟、鱼等形态。

千年之后,剪纸贴在面部装饰的作用早已被化妆品替代,可在瞬息万变的时尚圈里,剪纸仍然一再地被“重用”。镂刻之美,无论放在服装或是饰品上都毫不逊色于新鲜元素。当剪纸用于布料上,就超脱了自身的平面限制,赋予面料立体感与质感,因此经常可见设计师把剪纸应用在皮包或者晚礼服上。

剪纸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地方在于它是平面且线条化的,只能通过阴阳对比来表现意境。

同样是在平面上作画和镂刻,剪纸与绘画一样通过平面展现立体之美,在二维的空间中描绘三维空间。然而,绘画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表现远近高低,营造出立体感,而剪纸

因为色彩单一,线条也无法过多变化,所以要表现三维空间就更加困难。绘画老师总是教学生,把画纸当成一面窗子,从里面延伸出无限的风景。剪纸艺术却必须用写实派绘画所忌讳的平面眼光去看世界,不在乎体积和空间感,不讲求透视比例,通过一阴一阳的对比把景象“压扁”在一个平面上。 剪纸这种平面的镂刻之美,可以被贴在各种地方当作装饰,窗花应该算作其中最常见的用处。在古代,节庆的时候,中国人喜欢用红纸剪出象征喜庆的福字、鲤鱼、元宝等图案,张贴在门窗之上。即使是现在,每到春节,很多家庭也会在窗上贴窗花,窗子上的点点红色,远远望去成了一份独特的美景。

十年成一剪

一张单薄的纸上,用剪刀或刻刀,打造出一幅幅寓意万千的图画,这便是剪纸了,再简单不过的解释。剪纸,其实真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小孩子也一听就懂。四五岁的孩童,只要能用得了剪刀、刻刀,拿到一张纸,便可以将其变化成自己要的样子,虽然可能简单、粗糙,但这就足以被称为剪纸了。小时候的手工课上,老师教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六角,随便剪几下就成了雪花,再简单不过的技巧却塑造出传神的形象。入门容易,出师难,说的就是剪纸,若要真的称自己会剪纸,恐怕学艺多年的成手也不敢造次,已经入行几十年的老先生还只说自己是刚入门的小学生。

“博物馆里过大年――大圣来也”活动中,京派剪纸让初学者和小朋友们非常喜欢。活动中,主办方给游客提供了简单的图样,游客可以自己按照图样剪刻。图样传神却很简单,看似并不需要太多的功力,其实却不然,说成十年磨一剑毫不为过。

京派剪纸爱好者曹璐介绍,“京派剪纸基本是刀刻为主,主要刀法就是锯齿纹和月牙纹,就是直线和弧线,锯齿纹要均匀,月牙纹要顺滑。剪纸创作要结合其他的艺术门类,我师傅现在给我布置的任务首先就是绘画,然后是雕塑,当然复刻前辈的作品是每日的功课,练习腕力和走刀的圆润自如。”

剪纸制作与创作把手艺人分成了两个层次。剪纸制作,只要求制作者有良好的基本功,能够按照前辈的图样剪刻即可。虽然叫做剪纸,可“刻”是剪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复杂的剪纸作品甚至大部分是刻出来的,所以,刻与剪都是剪纸工艺的基本功。跟所有手工艺一样,剪纸的基本功训练也是枯燥而乏味的,但这是绕不过去的山,必须用毅力克服懒惰。剪纸初学者都需要进行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基本功训练,练习目力和手感的相互配合,从剪刻直线、线条、圆弧、锯齿纹等入手,从粗到细,从简到繁,从大到小,循序渐进,增加手部的柔韧度和感觉,做到“圆如满月,尖如针芒,方如金砖,缺如锯齿,线如毫须”。

比剪纸制作更高深的是剪纸创作,要达到这个层次,就要求作者不仅仅有娴熟的技巧,还要有创作的热情和天分。曹璐对于剪纸创作这样看,“首先肯定是要有生活,有想法,像你写文章一样,有好的题材,然后就是绘稿和修改,反复修改直到纹样成熟,然后刻制。”“京派剪纸不张扬,不强调创作者个人的技法和刀功,适合妈妈教给孩子,但这种高度概括,化繁为简的设计,又需要创作者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设计出来,不是单纯的绘画功力能达到的。剪纸不同于绘画,因为剪纸本身要求连贯不断,通过一阴一阳的变化来表现事物,以形写神,粗狂而有美感是最难的,申先生(申沛农)、靳先生(靳鹤年)的设计能够巧妙地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用寥寥几刀便体现出人物的精气神,动物的灵性,植物的优美,是一种大爱,而不是自我表现。” 言语之外的语言

提起剪纸,如果你还是只能想到春节的窗花和结婚的双喜,那就太孤陋寡闻了。剪纸,作为一种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与音乐一样,早已在全世界通用。 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写道,“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即内容借以表现出意蕴的特性的东西――形式。”

剪纸的外在,是一张镂刻而成的薄纸,其内涵大有乾坤。油画注重色彩对比协调,木刻强调黑白对比,剪纸则须讲究

刀味和纸感,在意玲珑剔透、装饰及变形夸张。剪纸不似绘画,画面线条让人一目了然,剪纸需要用线条构成“透光”或对比。郭沫若先生曾以“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的诗句赞誉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中国,剪纸与刺绣、戏曲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最初的出现都是为了表达美好的愿望或对自然的敬畏,比如纳吉祝福、驱邪、避难等。如同所有的中国民间艺术都带有各种各样的地方特色一样,剪纸也是一门披裹着浓厚的地方色彩的艺术形式。扬州剪纸、西安剪纸、徐州剪纸、京派剪纸等等,若数起来剪纸的门派,一双手是不够的。因为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每个地区的剪纸都利用其独特的构图方式表达着各自的传统、习俗和信仰。每一种剪纸都个性鲜明,有的精致,有的憨厚,有的张扬,有的内敛。

湖北沔阳的剪纸,讲究技艺,构图复杂细腻完整,写实与写意并重、变形但不失原形,装饰风味浓烈;云南剪纸的题材围绕当地特色的大象、牛羊、佛塔、衣裤、器皿、人物、花鸟及吉祥的图案等;福建民间剪纸,以刻画山禽家畜较多,粗壮有力、淳厚朴实;山西剪纸,构图粗犷、雄壮、简练、质朴。

中国传统的剪纸大多以民间故事和日常生活为故事基础,常常用象征、隐喻、谐音等手法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鲤鱼形象象征“年年有余”,蝙蝠、鹿、桃象征“福、

禄、寿”。同在亚洲地区的日本剪纸,则更讲究灵动有生气,对事物的描绘婉转而细腻,突出细节。东方剪纸艺术注重于神似,打造“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表意更胜于剪形,不拘泥于对客观事物的描绘,这些特点都体现出东方人内敛而隐忍的个性。

相比之下,西方剪纸则注重实况、实景和实物的再现,更富有故事性。剪纸在十六七世纪从中国传入欧洲,随后传入美国、澳洲等地。若追其历史,剪纸最初进入欧洲时是一种上流社会的女性在休息时候进行的艺术创造。因此,剪纸在西方更注重对作者创作意图的表达。与西方人外向、直接的个性有关,西方剪纸对事物的描述更加写实,题材中的动物、人物都作为故事中的一部分出现,一整幅作品则表达一个故事或者社会现象。 心意与新意

有一点很有趣,几乎所有的剪纸艺术家都是半路出家,他们最开始学习的可能是绘画、机械、经济、管理甚至什么都没学过的文盲。在经历了人生起落之后,剪纸成了他们表达心意的方式。可能也正是因此,这些大师能单纯地把剪纸当作兴趣和爱好,远离金钱与利益,只为了创作而创作。 优秀的剪纸作品不仅是高超技艺打造的复杂与细腻,还是一种自己独特的风格、个性与内涵,剪纸艺术家的风格大有不同。

中国首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剪花娘子”――库淑兰,是能在世界剪纸艺术界留名的中国艺术家之一。她一生困苦,只念过几年书,剪纸的手艺是从母亲那学来的。因为要务农和管家,库淑兰用在创作上的时间很有限,只能在农闲时剪纸。虽然库淑兰的人生几多坎坷,可她在创作中却喜欢用绚丽的色彩,夸张的构图,繁杂而有序的拼贴,把身边的生活百态展现在一张纸上,形象稚拙却鲜明,色彩强烈而和谐。西安美术学院已故教授杨学芹在《库淑兰的艺术》一文中这样评述她的作品:“在主题人物身上,由孤形、勾形的对称线条支撑头饰花冠,躯体身边给人以粗壮有力的壮美感。而由黑色孤线勾勒的圆脸,弯月式的长眉毛,大眼睛与红鼻子,深红嘴唇,黄色眼白,黑眼珠相对比相谐调,面目丰满,五官紧凑,双眉间加大红色的智慧点,于是人物犹如注入了灵气,赋予了生命,显得雍容娴静,神采照人。”

日本剪纸大师苍山日菜,融合了中国剪纸的造型、日本浮世绘的流畅线条,以及瑞典剪纸的细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苍山日菜的剪纸是极其精细的,第一眼看她的作品就能体会到作者心细如尘。她的作品多为自然生物,如蝴蝶、花草。她对事物写实的刻画更具有西方剪纸特色,细腻、严谨,这与苍山日菜长期居于法国不无关系。她的作品鲜嫩、素雅,多运用纤细的线条,整体感觉脆弱,却又有一种不服

输的力量。作为一个自然主义者,苍山日菜希望用剪纸表达的心意,就是对自然的热爱,通过作品呼吁人们爱护环境,尊重鲜活而脆弱的生命。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应当算最出名的半路出家的剪纸大师。其实,在亨利?马蒂斯被称为剪纸大师之前,他是法国著名的画家,野兽派艺术风格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人生的前半段,亨利?马蒂斯一直用绘画抒发自己的艺术创作热情。晚年的亨利?马蒂斯不幸罹患肠癌,而手术又让他无法再从轮椅上站起来,在生命的最后15年,他转而用剪刀和彩纸创作。剪纸,最开始只是亨利?马蒂斯用做颜色尝试的手段,但剪纸的魅力让他沾上便上瘾,所以,他晚年的创作全部由剪纸表现。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萨义德在其著作《论晚期风格》中,将马蒂斯的剪纸作品评为艺术家晚期创作生涯中至高无上的例子之一:“后期作品展现了我们一生审美的努力,伦勃朗和马蒂斯,巴赫和瓦格纳……我想要探讨对这种晚期风格的体验,它包含了一种骚动的张力,最重要的是,它包含了一种蓄意的、非创造性的、反对性的创造性。”

千年的历史让剪纸多少带着点传统付诸其的条条框框,幸好,新一代的剪纸艺术家们不断地超越传统剪纸,为剪纸增添了无限可能与新意。

一直以来,剪纸都是平面的表现形式,而丹麦的创意纸

艺大师彼得?卡罗森(Peter Callesen)就另辟蹊径地把一张张A4纸变成精致且有立体感的剪纸艺术品。他所用的材料丝毫没有超出一般剪纸工具的范畴,只有剪裁刀、胶水和白纸。彼得?卡罗森对自己作品的诠释是:“我的纸艺作品是基于2D和3D关系的探索。我发现把一张绝对二维的纸,从2D变成3D的这个过程很奇妙,真是奇妙极了!因为变化的过程是如此明显,而事实上我的人物仍然未脱离其本源(的那张纸),也根本不可能逃离(他们作为纸的命运)。”

纸,随手可得,可经过匠人们的刀剪与奇思妙想,便成了活物,被赋予了生命。千百年来,剪纸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诉说着大千世界与人生百态,表达着言语之外的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