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

2022-06-18 来源:好走旅游网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

1. 阅读《塞翁失马》,完成后面小题。(14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塞翁失马》选自 ,其主要编写者是西汉人 。(2分)

【答案】 《淮南子》刘安

【解析】要求学生对作者及出处重点识记。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 ) (2)人皆吊之 吊:( ) (3)丁壮者引弦而战 引:( ) (4)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十九:( )

【答案】 (1)亡:逃跑(2)吊:安慰(3)引:拉(开)(4)十九:十分之九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亡”字的释义是逃跑。“十九”是十分之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此何遽不为福乎?(2分)

(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2分)

【答案】(1)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2)唯独因这个人因为腿跛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2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第一句重点词“何遽”“福”第二句中“此独”“以”的翻译。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失马之福、得马之祸分别指什么?(2分) 失马之福: 得马之祸:

【答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一点1分,共2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解析】要学生仔细阅读,力求能够大致翻译全文,然后,就能从文中得出,失马之福,得马之祸。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

【5】你从“塞翁失马”这个故事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2分)

【答案】1.遇事要沉着冷静,处之泰然。失去时不要沮丧,得到时也不要得意忘形。 2.人世间的好事和坏事都不是绝对的,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理性地看待得失福祸。3.不要太在意一时得

失,要着眼于长远,看到可能发生的变化。

【解析】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得与失的角度谈。可以从福与祸的角度谈。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 文言文(每小题2分,共10分)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下列各项中“而”字解释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温故而知新 C.学而不思则罔 D.援弓缴而射之

【答案】C(3分)

【解析】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我们可以知道,A、B、D三项都表示顺承,而C项的“而“表示转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2】选出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B.与朋友交而不信:相信 C.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D.不舍昼夜:舍弃

【答案】B(4分)

【解析】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我们可以知道B项中的信不是相信,而是信用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选出译句不正确的一项( )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B.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C.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很高兴吗?

【答案】C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C项中,关键词“三省”理解错误“三”在古代汉语中不表示确数,应该是多次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传不习乎 B.不亦说乎 C.温故而知新 D.人不知而不愠

【答案】B

【解析】B项中,“说”通悦,高兴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5】不是谈论学习态度的一句是( ) A.学而时习之 C.人不知而不愠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温故而知新

【答案】C

【解析】分析所给的句子可以知道,C项中的句子是讲对人态度的,属于个人修养。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 《河中石兽》(15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1)曳铁钯 (2)溯流

【答案】yè sù

【解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注意“曳”注音,独体字。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山门圮于河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啮沙为坎穴 (4)据理臆断

【答案】(1)倒塌 (2)事物的道理、规律(3)侵蚀、冲刷 (4)主观地判断

【解析】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物理”的古今异义,“啮”的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翻译句子。(4分)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答案】(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2)然而天下事物,我们只了解他一部分,而不了解全部的情况很多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关键词的含义的解释。注意句中的“木杮、携”的含义。2句中“但、其二者”的含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4】选择题。(2分)

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①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②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答案】C.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对文段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理解全文,然后根据理解选择答案即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从中你有什么收获?(3分) 【答案】学者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而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解析】对于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类的题型,我们可以在阅读了全文之后,把握中心主旨,然后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将我们的实际联系起来,表达出我们健康积极的观点。这是一种开放性试题,可以发挥出各自的水平,但不能脱离文章。因此,此题可以得到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的启示。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 阅读文言文《牧竖捕狼》,回答后面问题。(共14分)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现在山东省淄博)人,清代文学家。牧竖,牧童;竖,童仆。

【1】(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相去数十步:_____________ ②意甚仓皇:_______________ ③乃舍此趋彼:_____________ ④气已绝矣:_______________

(2) 和“始望见之”一句中“之”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2分) (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B.学而时习之 C.至之市 D.春冬之时

【答案】①距离 ②很、非常 ③奔向 ④气息终止、断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去”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是不同的,这里是“距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划分句子中的停顿(两处)。(2分) 其 一 竖 又 在 彼 树 致 小 狼 鸣 急

【答案】其 一 竖〡 又 在 彼 树 〡致 小 狼 鸣 急

【解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

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翻译句子:(4分)

①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出自《三峡》 )

【答案】①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故意让它痛嚎。

②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解析】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他们影响着句子的含义,当然,在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了评分的 “分点”。于是我们又回到了“词语解释”上来了。这就是所谓的“拆分”,然后把这些“拆分”出来的词再进行“整合”成一句话。整合不是作简单的加法,整合后的句子还要通顺流畅。为了做到通顺流畅,我们可以将省略的部分补足,甚至可以添一些辅助性的词语让语句更合理通畅;有时候还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文言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将他们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如:“故”“奔”等重点词语要理解精准。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读完全文,结合下面材料链接,说说你得到的启示(不少于两点)。(2分) 【连接材料】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

【答案】任何生物都是有爱的,狼亦如此;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要轻易被别人欺骗;只要拥有智慧,敢于斗争,任何邪恶都可以被战胜。

【解析】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下面句中对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虽有至道(即使)是故学然后后不足(所以) B.不知其旨也(甘美)然后能自强(强盛) C.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学学半(教)

D.教学相长也(增加,促进)然后能自反(反省自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其中B项中的“然后能自强”解释为发奋图强。

【2】用现代汉语表示下列文句(2分)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答案】①即使有最精妙的道理,(如果)不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 ②通过学习,才发现自己不懂的事情很多;经过教学.才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第一句中“虽”解释为“即使”,还要注意补充省略部分。第二句话注意“然后”是两个词语,正确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准确翻译句子。“然”解释为

“这样”;“后”意思为“以后”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引伸到“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B.作者在讲述教与学的关系时,先谈到了教困促学,进而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C.文章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作者相传是西汉戴圣。 D.文章的论述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而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整体感知的能力。本文是一篇儒家经典著作,论述严密,又通俗易懂,因为作者是用了类比的论述方法,以“嘉肴”类比“知识”从而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实践的重要性。选项B中解释错误,作者在讲述教与学的关系的时候,说明了“教学相长”,互相促进的关系。

【4】读完本文,你有哪些感悟?(3分)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学习本文后的理解与感受。文章就学与教进行论述,是我们明白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明白了实践的重要性。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以这一篇文章为戒,努力学习,认真实践。

【考点】解释文言文词语,翻译文言句子,文言文阅读 文意理解,知识扩展 。 点评:

答好此类题的关键是掌握文言实词的解释方法。我们解释文言文词语含义的时候,可以先用组词的方法,组成双音节词后,再根据文意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掌握翻译句子的方法。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也就是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特点。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归纳出信息要点,并能够正确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意思。这是对文言文整体内容的综合考查,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文章内容,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练习,努力做一个严谨、会表述的人。

6. 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小题。(共14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二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解释带点的词。(4分)

① 患其塔动( ) ② 未布瓦( )

③ 贻以金钗( ) ④人皆伏其精练( )

【答案】4分,担心;铺排;赠给;同“服”,佩服。

【解析】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判断。注意“伏”为通假字,通“服”,佩服。

【2】翻译。(4分) ①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②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答案】4分,1、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2分。2、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2分

【解析】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翻译第一句,注意关键词“如、遂”。翻译第二句,注意关键词“但、讫、实、则”。

【3】“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2分)

【答案】2分,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解析】结合语境分析,匠师对塔松动无可奈何,皓笑他无能。笑也包含着喻皓的自信,对解决塔松动的问题成竹在胸。

【4】阅读文章,试找出一句侧面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2分)

【答案】2分①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②人皆伏其精练。两句任写一句得1分,突出喻皓技艺高超。1分。

【解析】此处侧面描写是借助其他人物的反映,来表现喻皓的性格特点。细读文章,找出“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人皆伏其精练”侧面描写的句子。分析侧面描写作用是为了突出喻皓技艺高超。

【5】“密使其妻”写出匠师当时怎样的心态?根据文中匠师的表现,请你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2分)

【答案】2分,“密使其妻”写出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1分;匠师的虚心好学是值得肯定的。但他要面子,不敢(不愿)亲自去请教,这是他欠缺的地方。1分

【解析】结合语境分析“密使其妻”一方面有他不能解决问题的难堪,可是又想解决问题,只好如此,可见其用心良苦。全面客观的评价一个人,既要肯定其长处,又要指出其问题。 【考点】解释文言词语 翻译句子 揣摩人物心理 侧面描写及作用 语句理解 看法评价

点评: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最基础的内容,课内重点字词要理解掌握,才能迁移到课外文言文阅读;翻译要求字字落实,尤其是关键词要译准,有的句子还要注意调整语序;揣摩人物的心理,可以从文章的情节入手,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要将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再联系文章的主旨去分析;侧面描写常常用景物烘托描写对象,用其他人物衬托描写对象,借助其他人物的反映,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语句理解,要结合语境,分析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解答看法评价题目,要注意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7. 文言文阅(14分)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顾野有麦场 ⑵驰担持刀 ⑶意暇甚 ⑷一狼洞其中

【答案】(1)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2)卸下(3)神情、态度(4)打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洞”词类活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或以钱币乞之 B.其一犬坐于前贤于材人远矣 C.乃悟前狼假寐蒙乃始就学 D.复投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答案】A

【解析】 A:用B:在;比C:才;于是D:代词;语气助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答案】(1)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2)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注意 “隧、以、其后”“变诈、几何”等关键词的翻译。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文中最能表现屠户当机立断杀狼的描写是: (2分)

【答案】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注意关键词“当机立断”: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5】读了《狼》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要求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选文主要是通过写与与狼斗争的内容,来表达一种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的主题情感,回答时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甲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文】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①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聘。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②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③让之而不为④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日叹:“上马能击贼,下马作⑤露布,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

注释:①寻:不久②书:写信。③让:责备。④报:答复,给回信。⑤露布:公开的文告。 【1】解释加点词语。(4分)

(1)治经为博士邪( )(2)见往事耳( ) (3)涉猎经史( ) (4)能手执马鞍( )

【答案】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往事:历史 涉猎:粗略地阅读。 执:抓住

【解析】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博士”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翻译句子。(6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答案】翻译句子。(6分)

(1)与读书人分别几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 (2)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解析】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吕蒙、傅永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3分)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答案】(5分)

(1)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②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3分)

启示:刻苦学习就会有惊人的长进。(意对即可)(2分)

【解析】联系生活实际,个性化感悟是近几年文言文中考种常见的题型之一,是课内文言文阅读的拓展迁移。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9. 学者有四失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②,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③,心之莫同也④。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①失: 过失,缺点。②多:学得过多。③止:遇到困难停止不前。 ④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

或失则多,或失则易, 然后能救其失也

【答案】 有的人 容易 纠正

【解析】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救”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是不同的,这里是“纠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答案】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学生的长处,纠正他们的过失。

【解析】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请你谈谈对教师作用的看法 (1) 【答案】全面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解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0. 阅读《郑人买履》,完成后面小题。(共12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

【答案】(2分)1、量长短 2、到……去 3、量好的尺码 4、同“返”,返回。

【解析】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释时一定要注意结合语境,而且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的情况。如本题中,要注意以下两点:①度,词类活用,量长短;(4)反:同“返”,返回。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2分)

【答案】(4分)(1)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 (2)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解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从文中找出郑人最可笑的言行。(2分)

【答案】(2分)宁信度,无自信也。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然后用原文回答即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4】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2分)

【答案】(2分)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生活事迹回答即可。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很可笑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2分)

【答案】(2分)讽刺了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解析】根据小题4的回答,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回答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1.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后面小题(10分) 【甲】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当止不止

有樵①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②嵌空③而缭曲④,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⑤,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⑥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⑦虎退路,两穴并⑧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⑨,死矣。 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樵:打柴。②故:通“固”,本来。③嵌空:深陷的样子。④缭曲:曲折缭绕。⑤窦:孔穴。⑥不意:没想到。⑦窒:堵住。⑧并:一起。 ⑨不食顷:不到一顿饭工夫。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2分)

(1)稍出近之( ) (2)益习其声 ( ) (3)技止此耳( ) (4)遂蛇行而入( )

【答案】(2分)(1)靠近,接近 (2)熟悉,习惯 (3)同“只”,仅 (4)像蛇一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蛇”名词作状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 A.虎因喜 / 因跳踉大㘎 B.驴不胜怒,蹄之/ 聚柴以焚之 C.尽其肉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D.以为神 / 孰为汝多知乎

【答案】(2分)B

【解析】A项“因”解释为:于是;因此。B项“之”解释为:代词,它。C项“其”解释为:它;这个。D项“为”解释为:当作;认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答案】(2分)黔地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驴)进入黔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注意 “船”“以”等关键词的翻译。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用原文词句填空。(2分)

甲文中,驴最初出现时,是一个“ A ”,最后被虎吃掉,是因为它“ B ”;乙文中,樵者最初遭遇老虎,处境“ C ”,最后用“ D ”的做法战胜了老虎。

【答案】(2分)A.庞然大物(0.5分) B.技止此耳(0.5分) C.窘迫(0.5分) D.(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0.5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和把握。用原文回答即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5】甲乙两文中的老虎形象各有什么特点?(2分)

【答案】(2分)甲文的老虎:机智勇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乙文的老虎:愚蠢鲁莽,有勇 无谋,急躁冒进,当止不止。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理解两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点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2.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尊君在不(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元方入门不顾( )

【答案】(1)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2)才(3)丢下,舍弃(4)回头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实词的理解的。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不”是通假字,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比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不讲礼貌。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注意“至”是“到”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答案】元方是个性格直率、聪慧善辩、正直明理的孩子。

观点一(元方不失礼):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距之于千里之外.

观点二(元方失礼):可以理解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看法。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的聪明孩子。不失礼: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语言通顺,有观点,理由充分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3. 阅读下面文言文。 幼时记趣 沈复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1)项为之强 (2)留蚊于素帐中 (3)以土砾凸者为邱 (4)盖一癞蛤蟆也

【答案】(1)同“僵”,僵硬 (2)白色(3)同“丘”,土山(4)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每题1分,计4分)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文言文中有很多古今异义的字词,如本题中“强”“邱”,在本文中皆为通假字,意为“僵硬”“小丘”,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故 时 有 物 外 之 趣 。

【答案】 故 / 时 有 / 物 外 之 趣 。(计2分)

【解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本句中“故”表示结论性的提示词,“时有”是谓语,“物外之趣”是宾语,所以在它们之间划开。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翻译下列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答案】(1)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2)(我)想象在里面游历

的情景,精神愉悦,自得其乐。(意对即可,每题2分,计4分)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向”“或”“游”“怡”“得”, 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文中“余”能够获得物外之趣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原文分析。

【答案】 示例:善于观察,如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富有想象力,如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计4分) 【解析】本文为所学课文,本题问题是学习时老师重点讲解的问题,根据所学所记,从“善于观察”和“具备想象力”两点来解答即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14. 《赵孟頫过扬州》

元盛时,扬州有赵氏者,富而好客。其家有明月楼,人作春题,多未当意者。一日,赵子昂过扬,主人知之,迎致楼上,盛筵相款,所用皆银器。酒半,出纸笔求作春题。子昂援笔书云:“春风阆苑客三千,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之,喜甚,尽撤酒器以赠。

【注释】①元:元朝。②春题:春联。③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此为赞美明月楼。 【文化常识】赵孟頫其人。上文说到的“赵子昂”,即元朝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他的字圆转遒丽,世称“赵体”,与“颜体”、“柳体”等并驾齐驱。他还善于诗文、工于篆刻,是个多才多艺的文人。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赵子昂过扬 ②出纸笔求作 ③援笔书云 ④喜甚

【答案】(4分)(1)路过(2)拿出(3)写(4) 很,十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释时一定要注意结合语境,而且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的情况。如本题中,要注意以下两点:(1)过:路过;(3)书:写。【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答案】(2分)她的家里有明月楼,人们(替楼)写春联,大多没有适合主人意向的人。

【解析】翻译时注意下列词语的正确解释:当意者,适合主人意向的人。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一日,赵子昂过扬,主人知之。 A.春冬之时 B.心之所向 C.而忘操之 D.至之市

【答案】(3分)C

【解析】例句中的“之”是代词,这件事(赵子昂过扬);A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B项之,助词,舒缓语气;C中的“之”是代词,这件事D中的“之”是“ 到……去,往”,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4】本文中提到的“春题”就是现在的春联,春联要求上下对仗。文中引用赵孟頫写的对联时出现

了差错,请根据对仗知识加以改正,使之更合对联的要求。 原文:“春风阆苑客三千,明月扬州第一楼。” 改为: 【答案】(2分)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

【解析】根据对联的常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词性相同、平仄相对即可明确答案。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1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题。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②,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③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③脔(luán):切成块的肉。 【1】下列句子与“公取自食之”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之市 B.故时有物外之趣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答案】(2分)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认知能力。A项是往,到;BC两项是助词,的;D项是例句一样都是代词,故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2】加点字解释。

①公约之饭 ②觉饥甚而不敢去 ③旁置菜羹而已 ④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答案】(4分)①吃饭 ②离开 ③放置 ④ 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去“是一词多义,在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 翻译(2分):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

【答案】(2分) 又过了一会儿,(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已经对此感到奇怪。(省略句、久之、方、具各0.5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多练。注意省略部分要补出来,关键字久之、方、具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王安石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2分)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意思对即可) 【解析】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

16. 阅读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

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稍稍宾客其父。(稍稍:稍微) B.或以钱币乞之。(或:或者)

C.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隶:隶属,附属) D.余闻之也久。(闻:名声。这里指好名声)

【答案】C (2分)

【解析】A中应是“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B中应是“或以钱币乞之。(或:有人)”;D中应是“余闻之也久。(闻:听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翻译下列句子。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答案】(1)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2分)四处拜访(1分)整个句意(1分)

让仲永作诗,不能符合他之前的好名声了。(3分)

相当/符合(1分) 名声/好名声(1分) 整个句意(1分)

【解析】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原因是: (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答案】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1分)

【解析】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读了课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围绕“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作答即可。(1分)

【解析】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7.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

“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词语。

(1)内集: (2)未若:

【答案】(1)家庭聚会 (2)不如、比不上

【解析】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内集”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是不同的,古代指“家庭聚会”。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答案】谢太傅高兴地说:“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

【解析】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欣然”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文中哪一句交代了咏雪的背景?

【答案】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解析】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案】 融洽、欢快、轻松

【解析】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这里“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融洽、欢快、轻松的和谐气氛。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文章最后一句补充交代“兄女”的身份,有什么作用? 【答案】表达对谢道韫的赞赏。

【解析】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8. (一)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

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 阮孝绪传(节选)

孝绪七岁,出继①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②,虽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③,闻其笳管④,乃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遂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⑤之及?”竟获免。 (节选自《南史选译·阮孝绪传》)

[注]①出继:指把孝绪送给堂伯阮胤之做儿子。②绵纩(kuáng):指丝织品。绵:丝绵。纩:絮。古时守孝期间要穿麻衣,食素食。③颠覆:指王晏遭杀身之祸一事。④笳管:一种乐器,比喻王晏的仪仗。⑤坐:因事入罪。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①仿佛若有光( ) ②便要还家( )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孝绪度之必至颠覆( ) ⑤闻者咸叹异之( )

【答案】①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 ②要(“要”通“邀” ,邀请) ③交通( 交错相通 ) ④度(估计)

⑤异(对……感到奇怪 ) (5分,各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异”是词类活用,对……感到奇怪,通假字“要”通“邀” ,邀请,古今异义“交通”。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意思相同的选项是 ( ) A.无丝竹之乱耳闻者咸叹异之

B.神情与苏、黄不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遂与外人间隔遂吐餐覆酱

D.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珠可历历数也

【答案】C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C项“遂”都是于是,就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

【答案】(1)(村中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 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等到王晏被杀死,他的亲戚都因此很害怕。 (4分,各2分)

【解析】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如这里的省略句式,翻译时,应补充成分,使句子完整流畅。注意关键字““无论”是古今异义、乃、及”。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这寄寓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对没有剥削,没有战 争,人人过着幸福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2分)。

【解析】理解文章意思,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解答此题不难。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5】阮孝绪具有哪些品质?请结合选文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①从他在胤之的母亲周氏死后,将一百多万遗产本属于自己的遗产,全给了胤之的姐姐琅邪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爱财(不慕富贵)的人。

②从他表哥王晏富贵显赫,常常到他房内去。他估计必然会闯祸倒霉,总是避开或躲起来不跟他见一面可以看出他是个有远见的人。

③从他父亲去世后,不穿丝绵类衣服,即使吃到有味道的蔬菜也要吐出来。可以看出他是个孝顺的人。

(答到任一方面得2分,不结合文章 的内容分析,最多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根据文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言行描写具体举例,从人物的品质和思想性格来分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19.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 世说新语 政事》)

【注释】:1、候:拜访,问候。 2、称:称赞,赞不绝口3、履行:实践,做。 4、绥:安,安抚。 5、 卿:客气,亲热的称呼 6、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7、师:学习 【1】句子翻译: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答案】(4分):(每句2分,注意要翻译出“日中,则,信,卿家,法”)

(1)中午你不来,已经(就)是没有信用了,现在又对着儿子骂他父亲,更是没有礼貌了 (2)不知是你的父亲效法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

【解析】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如这里的省略句式,翻译时,应补充成分,使句子完整流畅。注意关键字“日中,则,信,卿家,法”。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2】甲乙两文划线处陈元方的两次回答分别妙在何处?

【答案】(4分)甲文中:陈元方既不失礼貌,又点明了是对方失约,从客人“无信、无礼”两方面辩驳,有理有节,义正言辞。(2分)

乙文中:陈元方妙在他以周公和孔子没有互相学习为比例,巧妙地回答了袁公的问题。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2分)

【解析】甲文不仅写了友人之“无信”又写了友人的“无礼”还写了友人知错能改;乙文面对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2.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的答语的巧妙之处,在于既照顾了对方的体面,又保存了自己的尊严,不卑不亢。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从中你看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3分)识礼节,聪明,能言善辩,率真。(写出其中三点并能结合文章内容得满分 ,没有结合文章扣1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要根据人物的言行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0. 阅读《河中石兽》,完成文后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 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2)不亦颠乎?颠:___________ (3) 棹数小舟 棹:___________ (4)但知其一 但:___________

【答案】(1)经过 (2)通“癫”,疯狂,荒唐(3)划船(4)只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颠”是通假字,通“癫”,疯狂,荒唐的意思,“棹”这里作动词,是“划船”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答案】(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2)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转来转去不停止,于是石兽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注意“是非”是“这不是”的意思,“岂”是“怎么”的意思,“如是”是“像这样”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

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

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解析】仔细阅读全文,文章在叙述了不同的人寻找石兽的不同方法及结果后,运用了一句议论巧妙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即“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然后结合这句话和自己的理解就可以概括文章说明的道理。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21.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作者郦道元是 时期地理学家、散文家,其作品《 》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学著作。

【答案】略

【解析】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略无阙处。 ( ) (2)良多趣味。( ) (3)哀转久绝。( ) (4)林寒涧肃。( )

【答案】略

【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绝”这里是“消失”。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案】略

【解析】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课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何作用?

【答案】渲染了三峡秋天凄凉的气氛,侧面表现了三峡船夫生活的悲惨。

【解析】了解常用的引用等写作手法,明确每一种写法的表达效果。学生作答时能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合理表述即可。一般用这里运用了……写作手法,借助鲜明具体的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5】文中划线句与李白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

重山。”所描写的内容和感情上分别有何异同?请说说你的理解。 内容上:(相同点) 感情上:(不同点)

【答案】内容上:相同点,都写了三峡的夏水湍急(迅疾),船行速度快,猿啼;情感上:不同点,李白诗中表达的是轻松愉快的感情,《三峡》中表现的是秋天凄凉悲伤的感情。

【解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此处相同点,都写了三峡的夏水湍急(迅疾),船行速度快,猿啼;情感上:不同点,李白诗中表达的是轻松愉快的感情,《三峡》中表现的是秋天凄凉悲伤的感情。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2.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楚人有习操舟者 ( ) (2)乃四顾胆落( )

【答案】(1)学习 (2)看

【解析】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顾”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是不同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翻译: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答案】译文: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解析】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此处理解“尽”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短文告诉了你什么道理?

【答案】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解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题 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念终始典于学”意为自始自终想着学习。) 二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学记》)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虽有嘉肴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学学半

(4)其此之谓乎?

【答案】 (1)好、美 (2)勉励 (3)教

(4)表示推测,大概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强“是多一字,是一词多义,在文中一般作“勉强”讲,“学学半”中,第一个“学”是动词教,第二个“学”是动词学习。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翻译下列句子。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答案】

(1)玉的质地虽好,但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美好的器物,人虽贵为万物之长,但不通过学习,也不会明白道理。

(2)知道不足,然后就能自己反省。(或反省自己) (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共2分,意对得分)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然后”“反”,翻译后要疏通句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探究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停三处) 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2)选文一 “人不学,不知道”和选文二“教学相长”各强调了什么? 【答案】

(1)是 故 //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评分标准:停顿全对得分,共3分)

(2)“人不学,不知道”强调的是人要学习,“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和学两个方面,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评分标准:共2分,答对一点1分,意对得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句子朗读停顿的划分,根据句意:学习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来划分节奏即可。人不学,不知道”意思是人不去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强调的是人要学习。“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强调的是教和学两个方面,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4.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

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日:“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北史·傅永列传》 注:

①【让】责备。

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 (2)自以为大有所益 ( ) (3)永乃发愤读书( )

(4)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

【答案】

(1)(推辞) (2)(好处)

(3)(于是,就 ) (4)(粗略地阅读 )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策之不以其道 D.愿陛下亲之信之

【答案】A

【解析】A结构助词,此处无实际意义;B代词,指傅永;代词,它;D代词,他们。故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答案】

(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 了解历史罢了。 (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但”古今异义,是“只,仅”的意思, “答”是“回复”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根据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2)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案】

(1)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意对即可)

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意对即可)

(3)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意对即可)

【解析】疏通文意可知孙权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在很短的时间内有很大的成就,前提是有决心,其次是要用心,再次是要恒心.吕蒙做到了;傅永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狠狠地责备他,不给他答复(帮他回信)。于是傅永就发奋读书。第二问不难回答。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25.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写出下列词语的含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2)及鲁肃过寻阳 ( )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 )

【答案】

(1)邪通“耶”,语气词 (2)到了……的时候 (3)只、历史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此题注意通假字,邪通“耶”,语气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翻译下列句子。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答案】吕蒙把军中的事务繁忙作为推脱的理由。

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初)吴县的阿蒙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上:“以”是用的意思,“复”是再是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请你写出源于本文的两个成语: ,

【答案】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疏通文意,不难找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4】阅读本文你,你认为吕蒙是怎样的一个人? 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吕蒙是一个听从劝告,勤奋好学的人,略

【解析】吕蒙认识到读书意义后能刻苦学习;有了惊人的长进,因此听从劝告,勤奋好学的人;从吕蒙和读书经历中谈启示,可以是博览全书,听从劝告,勤奋好学来谈都是可以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下列句子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尝/识书具

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答案】B

【解析】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2】下列各项中加横线“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余闻之也久 D.不能称前时之闻

【答案】D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D项“之”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其它三项“之”都是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3】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作者是王安石,文中提到的“先人”指王安石的父亲。 B.本文叙事先扬后抑,文题中的“伤”字,表达了作者的悲伤之情。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刻画了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B项“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作者对仲永才能泯灭的叹惋之情。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4】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附属,隶属 B.稍稍宾客其父稍微

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采和道理 D.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符合

【答案】B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B项“稍稍”是“渐渐”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7. 文言文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选自 《 》 ,作者 ,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答案】《水经注》 郦道元

【解析】本题是文学常识题。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文是所学课文,根据所学所记,直接作答即可。注意不要把“郦”写错。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 (2)不见曦月( )

(3)绝巘多生怪柏 ( ) (4)飞漱其间( )

【答案】

(1)阙:通“缺”,空缺

(2)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3)绝巘:极高的山峰。 (4)漱:冲刷。

【解析】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比较判断各项字词释义,本题要注意阙:通“缺”,空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作者写三峡,重点要写三峡之水,为什么在写水前先写两岸的山?

【答案】写山势为写水势做铺垫。山高、岭连、峡窄是水流湍急的原因;山水相互映衬突出了三

峡的险峻、雄奇。(两点原因各一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文为所学课文,根据所学所记理解课文内容。文章开头先写他物而来引发所写之物,其作用一般是为下文写作起到衬托、对比等作用,从而突显所写之物的特点。写山势为写水势做铺垫。山高、岭连、峡窄是水流湍急的原因;山水相互映衬突出了三峡的险峻、雄奇。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4】作者笔下的三峡,季节不同,特点也不同,请分析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答案】夏季:水涨流速,湍急凶险;春冬:水素潭清,风景秀丽; 秋季:水枯气寒, 猿鸣哀凄。(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文为所学课文,根据所学所记理解课文内容。根据题目,从文中找出描写三峡各个季节特点的句子分析。从文章的2.3.4段中可分析概括。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课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好处?

【答案】渲染秋天悲凉、萧瑟的气氛;与第一段相照应,使人进一步感受到三峡地区独特的地貌特征“山高、岭连、狭窄、水长”; 从本段看,是对前面写景的补充;从全文看,与前文“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结尾句的作用,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分析。结构上一般起到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等作用。内容上结合文本内容从表达的内容、表现情感等思考。本文中结尾引用渔歌,而且是描写环境,起到渲染气氛作用,渲染秋天悲凉、萧瑟的气氛;与第一段相照应,使人进一步感受到三峡地区独特的地貌特征“山高、岭连、狭窄、水长”; 从本段看,是对前面写景的补充;从全文看,与前文“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三峡 ;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到。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凉怪异,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8.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下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①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②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③,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④。同射三矢,皆中的⑤,以示⑥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⑦;再⑧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

①负,具有。 ②强:擅长于。

③未冠:没有成年。

④周同:人名,岳飞的射箭师傅。 ⑤的:箭把子。 ⑥示:给……看。

⑦筈(kuò):箭的尾部。 ⑧再:第二次。 【1】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横线词语。 ①沉厚寡言 ( )

②尤好《左氏春秋》( ) ③飞引弓一发( )

④飞由是益自练习 ( )

(2)选出与例句中“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以所爱良弓赠之 A.太祖常劝以读书 B.跪而拾之以归 C.以天下事为己任 D.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答案】

(1)①少 ②喜欢,喜爱 ③拉开 ④更加 (2)C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第(1)小题是实词的理解,的i(2)小题是对虚词的理解,其中C项和例句中“以”都是“把”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学 射 于 周 同

(2)以 所 爱 良 弓 赠 之

【答案】

(1)学 射 于 ∕ 周 同

(2)以 所 爱 良 弓 ∕赠 之

【解析】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翻译下列句子。

(1)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2)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赵普》)

【答案】

(1)家里贫穷,捡拾柴禾当作灯烛来照明,背诵学习到天亮,不睡觉。 (2)每次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结合选文说说岳飞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名将。 【答案】少有大志,而勤学苦练不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这篇文章,能够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在从中找出表现岳飞品质的句子进行重点分析,可以看出岳飞“少负气节”,即少有大志,而且勤学苦练不止,这就是其成为一代名将的原因。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29.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试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加横线字 (1)父利其然也( )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3)贤于材人远矣( ) (4)得为众人而已耶 ( )

【答案】有利可图 同“攀”(拉着) 比……有才能 止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扳”是通假字,同“攀“,意为“拉着;“贤”是形容词动用,,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答案】

(1)从这以后指到什么物品即可写出诗来,诗的语言和内容都值得欣赏。

(2)现在即没有天资,本来就是一般的人;又没有学习接受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是”“就”“文理”“观”“受”“得”“已”,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川先生即宋朝文学家王安石,文中提到的“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王子”则是王安石自称。

B.本文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C.本文语言十分简练。“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了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D.文章先叙事后说理。叙事部分略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而详写此后的情况,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答案】D

【解析】阅读全文,结合所学积累,了解文章内容,分析各项表述的要点,比较判断正误。D项

对详写略写的分析是错的,应该是先详后略。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简要谈谈“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天资固然重要,而后天的学习接受教育更重要。

【解析】首先要理解受之天”与“受之人”的意思,即“天资聪明”和“后天的教育”,从这两者的关系来谈自己的认识。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30. 阅读下面文言文 强项令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如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解释下列词语

后特征为洛阳令( ) 即以头击楹( )

【答案】特例征召;柱子

【解析】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翻译下列句子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答案】皇上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圣德中兴”“何以”“理”,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文中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侧面描写,以老百姓的口碑和歌谣来突出董宣执法公正,以及他治理的地方政治清平。

【解析】首先说明正面和侧面描写的方法,原来具体举例说明哪是正面描写,哪是侧面描写,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

【4】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董宣不畏权贵,宁死不从?(用原文原话回答)

【答案】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解析】疏通全文,把握文章内容,从“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写出了董宣不畏权贵,宁死不从。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翻译】

董宣,字少平,是陈留郡圉地(在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人。后来被特别征召为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人,因为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无法抓捕。等到公主出门,就用这个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拦住(公主的)车马,用刀圈地,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呵斥家奴下车,接着便把家奴打死了。公主立即回到宫里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极为愤怒,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想说什么话?”董宣说:“皇帝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臣不用鞭子打,请求能够自杀。”当即用脑袋去撞击柱子,(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扶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答应,(刘秀让小太监)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用力)撑地,不肯低头。公主说:“陛下过去做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和死刑犯,官吏不敢到家门。现在做皇帝,难道威严还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样。”当即命令:“硬脖子县令出去!”(光武帝)赏赐三十万钱,董宣把它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京城称之为“卧虎”。歌颂他说:“有董少平在的地方就没有人击鼓鸣冤。”

强项令(董宣)当了五年洛阳县令。七十四岁时,死在任上。(光武帝)召令派遣使者探望,只看见布做的被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很伤心,说:“董宣廉洁,到他死我才知道这件事。”因董宣曾经做过年俸二千石的官员,便赏赐(系印钮的)绿色丝带,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

31. 阅读下面文言文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本文选自 ,这是一部由司马光主持编篡的 通史。本文注重以 来表现人物。

【答案】《资治通鉴》、编年体、对话

【解析】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2】给文中加横线字注音。 (1)孰若孤( ) (2)邪( )

(3)遂拜蒙母( )

(4)即更刮目相看( )

【答案】shú、yé、suì、gēng

【解析】给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注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要注意古文中通假字以及多音字的读音,如邪(yé) 更(gēng)。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3】指出下列加横线字的古今异义。

(1)治经:古义: 今义:

(2)见往事耳:古义: 今义:

【答案】

(1)研究 治理

(2)历史;过去的事

【解析】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平时要注意积累和整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4】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答案】

(1)我难道是让你学到能当传经授道的博士官那程度吗?

(2)读书人分别了几日后,就应当用新眼光重新看待他,兄长你看清楚这件事情也太晚了啊!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治经”“博士”“更”“刮目相待”“见事”, 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5】文中哪句话表明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答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解析】疏通全文,把握文章内容,从文中找出表明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的句子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的赞美,来体现他的进步惊人。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6】鲁肃与吕蒙结友正面表现出什么?侧面又表现出什么? 【答案】正面:鲁肃敬才爱才;侧面:吕蒙才略惊人长进。

【解析】疏通全文,把握文章内容,分析鲁肃与吕蒙结友并且“遂拜蒙母”可看出鲁肃对吕蒙的敬、爱。其原因是吕蒙的惊人变化。因此正面:鲁肃敬才爱才;侧面:吕蒙才略惊人长进。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没有学识的)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擦擦眼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32.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②沿溯阻绝( )

③是日,天宇晴霁 ( ) ④四顾无纤翳( )

(2)下列句中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D.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答案】

(1)①即使 ②断 ③这 ④看 (2)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注意“虽”是古今异义。B“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C代词;D凑足音节,无意义;A与例句都是助词“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然 十 二 峰 者 不 可 悉 见

【答案】然/ 十 二 峰 者 /不 可 悉 见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句子朗读停顿的划分,要根据意义来划分停顿,不要把词义划破。可先根据语境,把句子翻译一下,分析句子有几层意思,哪地方应该停顿,再在原话上划分节奏。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翻译句子。

(1)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

【答案】

(1)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意思正确,无语病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谓”“良”。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答案】

[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

[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解析】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出三峡山的高耸峻拔,乙文则写出巫山及其神女峰“纤丽奇峭,亦可异也”。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33. 阅读理解 终不知车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④。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释】

①越:越国。

②“辐(fú)”与下文的“輗(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 ③诸:相当于“之于”。 ④相属:—个接着一个。 ⑤绐:dài,欺骗。

【1】解释下列句子加横线词语的意义。 ①腐而轮败 ②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 ③以为车固若是 ④效而为之者相属

【答案】 ①坏,败坏 ②但是 ③这样

④模仿,仿效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下列各句中“以”字用法与“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中“以”相同的一项是 ( ) A.太祖常劝以读书 B.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是以谓之“文”也

【答案】D

【解析】A介词“用”、“拿”;B把;C认为。D与例句都是“因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3】翻译下列句子。

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

【答案】等到敌人侵入他们的国境,越人带领这破旧的车去抵 抗敌人。(关键词“及”“率”“敝”“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及”“率”“敝”“御”。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答案】

①不懂的就要去问,不要不懂装懂,要实事求是; ②不要盲目模仿,要懂得自己去判断事物;

③不能一意孤行、恪守己见、自以为是,要认真判断他人的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也不能盲目听从,在某些时候要以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呆板,循规蹈矩。(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这道题不设标准答案,但所吸取的教训必须来自于原文,可以是从文章某一部分吸取的教训,可以从全文的主旨中吸取的教训。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4. 文言文阅读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②遥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夫起溺,妇亦抱儿起溺,床上又一大儿醒,狺狺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溺瓶中声,溺桶中声,一齐凑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

③既而夫上床寝,妇又呼大儿溺,毕,都上床寝。小儿亦渐欲睡。夫茀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④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狗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⑤而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中/有善口技者 B.口技人坐/屏障中

C.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C.遥闻/深巷中犬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B.口技人/坐屏障中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2】加横线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会宾客大宴

B.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C.儿含乳啼声 D.稍稍正坐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会:正赶上;但:只;稍稍:渐渐。只有C项相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对第④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这段描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

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 D.这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没有写“大厅里的嘈杂”,故C项错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4】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①宾客意少舒( )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 ) ③不能指其一端( ) ④不能名其一处也( )

【答案】 少:稍微

俄而:一会儿 不久 指:指出 名: 说出

【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名: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答案】翻译:

①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

②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解析】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这里注意(1)关键词“寂然、哗”(2)“中间”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6】选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者的表演内容,属于 描写;而宾客们的动作表情,属于 描写。宾客们“几欲先走”的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 。

【答案】正面 侧面 高超的表演艺术

【解析】此题是对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这一写作手法的考查,要掌用握常的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的特点.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正面描写:就是指直接描侧面描写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动和语言.又称“直接描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待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答案】结构上首尾呼应,内容上再次突出表演者高超、精湛的技艺并非借助外物。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写作方法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归纳。文中前后两次交代了口技人所使用的简单道具,结构上是首尾呼应;内容上从侧面表现了口技人高超的技艺,突出其技艺之“善”。段落作用分析,需要注意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分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5.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语。 (1)伤仲永( ) (2)宾客其父( )

(3)贤于材人远矣( )

【答案】

(1)哀伤,叹息

(2)以宾客之礼相待 (3)胜过,超过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字词的含义,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本题中“宾客”:名词用作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相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下列词语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 ) A.以:或以钱币乞之蒙辞以军中多务 B.于:贤于材人受于人者

C.之:传一乡秀才观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其:并自为其名 父利其然也

【答案】A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句子的出处,分析其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可用排除法,将明显不符合答案的项先行排除。A.以:表目的,用B.于:比\\ 从;C.之:代词\\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其:代词,自己\\这样。故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3】下列对文章内容或写法理解正确的一项( )

A.《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自身努力对成才的重要性。 B.文章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C.《伤仲永》语言平实、精当,叙述故事冷静客观,不带任何私人感情。本文略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详写了他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D.文章结尾议论部分先分析方仲永的悲剧,再总结一般人,由一般到特殊。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理解,疏通全文,把握文章内容,A.本文是说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而不是后天自身努力,A错;C.本文详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了他后来的变化和结局。C错;D.由特殊到一般。D错,B正确,故选B。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4】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案】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解析】本文为所学名文,梳通全文, “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诗作才能。“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答案】

(1)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 学习。

(2)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的文采和道理都 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解析】疏通两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第一句要注意“利”:认为……有利,“扳” 通“攀”引、拉;第二句要注意“就”:完成;“文理”:文采和道理。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翻译】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 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3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本文选自《 》,作者是明末清初文学家________(人名)。

【答案】《陶庵梦忆》,张岱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对经典作品作家常识的掌握,这是比较传统的考查题目。学生平时要养成阅读名著名篇的习惯,对作家、作品、朝代、主人公等常识要加强识记。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日更定矣( ) ②余挐一小舟( ) ③拥毳衣炉火( ) ④余强饮三大白( )

【答案】略 (见教材)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挐”通“桡”,船桨;撑(船)的意思,注意“白”是名词,“酒杯”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文章开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森然寒意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环境描写作用的把握。环境描写有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交代人物活动场所;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等作用。此题应该从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的方面思考。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4】“痴”与前文中哪句话相呼应?

【答案】独往湖心亭看雪。

【解析】这是一道词语理解题,这种题型是要求理解时应联系全文的主旨解读、联系作品内容解读;联系当时社会实际解读。通过多方面的“联系”,并深入思考,对古文词句的解读就会正确而深刻得多。“痴”是本文的核心,在文章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就已经体现。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5】结尾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案】侧面衬托突出作者的“痴”。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理解。理解时一般要注意该句在结构上和在内容上的作用。因为该句在篇末出现,要和深化中心的“痴”紧密联系。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3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齐人攫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列子·说符》

【注释】适:去。鬻:卖。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①攫其金而去( ) ②对曰( )

【答案】 ①离开 ②回答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平时要加强对课内重点实词的积累,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该题涉及的词语是平时比较常见的,难度不大。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昔齐人有欲金者。

【答案】从前,秦国有一个想得到金子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注意“欲”是“想”的意思,“者”是“…的人”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此则寓言故事意在嘲讽怎样的人?

【答案】利欲熏心不顾一切的人。(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表达内容的理解。由“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可见,故事意在嘲讽利欲熏心的人。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38. 文言文阅读。 口技(节选)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俄而百千人大呼( )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3)曳屋许许声 ( ) (4)几欲先走( )

【答案】(1)一会儿 (2)夹杂 (3)拉 (4)跑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间”“走”皆为古今异义,要根据古文语言环境来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答案】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任何一处。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虽”“名”“端”“处”,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文中描写宾客反应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这是侧面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技艺。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文为所学课文,根据所学所记,即可理解文中写听众的表现这一侧面描写的作用,以此说明不能删去的理由。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39. 课外文言文阅读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注释】①鸡子:鸡蛋。(盘古:又称盘古氏,混沌氏,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阳清:轻而清的样七(指蛋清部分)。④阴浊:重而浊的阴气(指蛋黄部分)。⑤神于天,胜于地:神奇超过天,能力超过地。⑥三皇:天皇、地皇、人皇。⑦黎甿:黎民百姓。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天日高一丈( ) 故天去地九万里( )

【答案】增高 (2)距离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高”用作动词,“去”用作名词,要根据语意准确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答案】长在他身上的各类寄生虫,受到阳光雨露的滋养,变成了大地上的黎民百姓。

【解析】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诸”“感”“黎甿”最后疏通句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地/混沌如鸡子 B.地/日厚一丈 C.故/天去地九万里 D.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

【答案】D

【解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D错,“四肢五体”是同共的主语,不可划开,“为四极五岳”是谓语。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盘古是怎样的人,你来评价一下吧

【答案】盘古是传说中开天辟地的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他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解析】分析古文中人物形象,首先要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要从文中人物的言行描写和作者情感的倾向(观察有无评价语)来分析概括其身份、性格、思想品质的特点。本文内容浅显易读,从盘古身体最后“化为”的结果不难理解盘古“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形象特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40. 文言文阅读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柳宗元《黔之驴》)

(乙)(卞)庄子①欲刺虎,馆竖子②止之,曰:“两虎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③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司马迁《史记》)

【注】①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②馆竖子:旅馆的童仆。 ③须:等待。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船载以入 ( ) (2)蔽林间窥之( ) (3)驴不胜怒 ( ) (4)两虎且食牛( )

【答案】(1)用船(2)偷看(3)禁不住(忍不住)(4)将要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船”为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用船的意思。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为神 以为且噬己也 B.觉无异能者 斗则大者伤 C.驴不胜怒,蹄之 从伤者而刺之 D.然往来视之 卞庄子以为然

【答案】C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用排除法,A“把……当做”“认为”B“表揣度语气”“……的老虎”D“然而”“是的、对的”C“代词”,故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3)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黄鹤楼》)

【答案】(1)卞庄子朝那只受伤的老虎刺去,一个举动果然获得了刺杀两只老虎的功劳(2)老虎因此高兴,盘算这件事想:“驴的本领不过这样罢了”(3)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馆舍之上,四面大门高大宽敞。

【解析】疏通两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顺序。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刺”“果”“因”“耳”“闼”“敞”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这两则寓言中的老虎,结局大不同。你从它们身上能吸取到怎样的经验和教训?

【答案】经验:面对貌似强大的敌人,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或“知己知彼,方百战不殆”“不能急躁冒进,要谨慎机智”等,从文本中来,言之成理即可);教训:内部不团结,争斗不止,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解析】疏通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分析两只老虎的形象,吸取经验和教训,经验:面对貌似强大的敌人,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或“知己知彼,方百战不殆”“不能急躁冒进,要谨慎机智”等,从文本中来,言之成理即可);教训:内部不团结,争斗不止,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翻译】

卞庄子 想要去刺杀老虎,旅店里的童仆制止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头牛,当它们吃的时候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打斗,那么打斗的结果是大虎受伤,小虎死亡,你再朝着受伤的老虎刺去,一下子必可得到杀死两只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就站着等待(它们相斗)。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斗起来了。大虎负了重伤,而小虎死了,(这时)卞庄子朝那只受伤的大虎刺去,一个举动果然获得刺杀两只老虎的功劳。

4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对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里赴戎机。 戎机:战争。 B.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做。 C.著我旧时裳。 著:通“着”,着急。 D.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答案】C

【解析】C中应是“著:通“着”,穿。”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答案】(1)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2)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解析】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火伴”皆“惊忙”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解析】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文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几句使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它表现了木兰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表现了木兰回家后的喜悦的心情和恢复女儿装后的激动的心情。

【解析】“开”“坐”“脱”等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木兰回家后的喜悦的心情和恢复女儿装后的激动的心情。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5】结合《木兰诗》全文,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答案】木兰是一个深明大义,勤劳,善良,不慕荣华,机智,警觉英勇善战,热爱家乡亲人,热爱和平的奇女子。

【解析】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2. 阅读下面文言文 《伤仲永》(节选)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1)父利其然也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卒之为众人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答案】

(1)以……为利

(2)以宾客之礼相待 (3)常人

(4)通“攀”,牵,引。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利”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以……为利;“宾客”名词用作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相待;“扳”通“攀”,牵,引。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将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答案】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顺序。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自是”“文理”,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案】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解析】疏通全文,把握文章内容,根据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作答。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4】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 【答案】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解析】疏通全文,把握文章内容,文中的方仲永小时候是个神童,后来因为没有接受教育而“泯然众人”。可看出后天学习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翻译】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 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43. 阅读《木兰诗》选段。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选段中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首诗中的画线句子属于 动作 描写,它的作用是既表现了木兰久别回家的欣喜之情,又形象地表现了她迫不及待脱下战袍,换上女儿装的急切、喜悦的心理。(描写1分,作用2分。)

【解析】首先要根据所学所记,了解人物描写的四种方法,即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根据语句判断,结合文中的故事情境即“木兰立功回家,重现女儿身”从表达人物的心情来分析描写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

44. 阅读下面文言文 幼时记趣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项为之强 ③盖一癞蛤蟆也 ④鞭数十 ⑤徐喷以烟 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答案】①所以 ②同“僵”,僵硬。③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④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⑤慢慢的。⑥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字词的含义,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本题中强:通假字,同“僵”,僵硬;鞭: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答案】①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我)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②)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或”“ 果然”“ 以”。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所写的事情。

【答案】第二段记叙了观蚊如鹤的趣事。

【解析】疏通文章第二段,把握文段内容,主要的方法是“压缩”情节,找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根据其内容。依据题中提到的线索,梳理人物的行为表现,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信息,从“人物”“事件”两个信息点上概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和“驱之别院”相同的是( ) A.至之市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是吾剑之所从坠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含义。根据学习积累,了解“之”的几种用法,分析各项句子的

意思,比较判断“之”字用法的不同,判断答案。B句与例句中的“之”皆为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5】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

【答案】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大胆而富有童心的联想和想象。

【解析】疏通全文,把握文章内容,一文记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趣事。因为作者善于观察、能明察秋毫,而且善于联想、将常见的事物比拟为生动有趣的形象,所以他能够时常获得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即文中所说的“故时有物外之趣”。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翻译】

我回忆我幼小时,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我)见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我)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群鹤舞空”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喊痛快。

我常在高低不平的土墙边,花台上小草多而杂乱的地方,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我)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当做土山,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高兴地自得其乐。

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打斗,观看这一情景(我)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都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龄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叫出了声;(等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45. 文言文阅读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 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

(1)会宾客大宴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宾团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_______________ (4)奋袖出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适逢,正赶上。(2)围绕而坐。 (3)夹杂。 (4)扬起,举起。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此题注意多音字“间”的意思是夹杂。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翻译下列句子。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笑,心中默默地赞叹,认为是妙极了。

(2)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松弛下来,渐渐地端正了坐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题的关键词有(1) 妙,绝; (2)意,舒,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文章首尾两段都用几个“一”列举口技表演的道具,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口技表演者道具的简单,从侧面烘托出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

【解析】四个一是口技人所用的道具,可见道具之简单,但模拟的声音却是多、杂,从而从侧面衬托出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4】文章第2段是从哪两方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写一家人由睡到醒的过程,声音由小到大,正面表现表演者技艺高超。 (2)侧面写宾客听得入神的反应,表现口技之“善”。

【解析】“善”是全文的文眼,统领全文。全文处处表现表演者的口技之“善”,第二段写的是口技人模拟一家四口睡到醒的过程,是正面描写,“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写的是听众的反应,是侧面烘托口技艺人的技艺高超。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5】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序,由施屏到撤屏,顺着听众所闻来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B.本文对场面的描写有条不紊、严谨有序,而且错综复杂、变化多姿。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表现出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境中无法自持。

D.文中口技人惟妙惟肖的模仿了一家人醒而复睡、失火救火的情景,其中“善”字统领全文,集中表现了口技人的技艺高超。

【答案】C

【解析】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写的是听众的反应,是侧面烘托口技艺人的技艺高超。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46. 文言文阅读

昔有长者子① ,入海取沉水② 。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③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注释】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 沉水:即沉香木,一种名贵的木材。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③诣yì:往,到。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1)昔有长者子: (2)诣市卖之: (3)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4)亦复如是:

【答案】以前;市场;直:同“值”,价值;这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市”“是”皆与今义不同,“直”为通假字,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下列各句和“不如烧之作炭”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之市 B.何不试之以足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答案】B

【解析】先要根据本文内容了解例句中“之”的含义,再根据所学所记明确选项各句的出处,读懂句子内容,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句中“之”的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B句与例句中的“之”皆作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3】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答案】他就把所有的沉香木烧成了炭,拉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得到不到半车炭的价值。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即”“市”“诣”“直”,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应有耐心和恒心。

【解析】仔细阅读文段,读懂内容,可根据文中情节结果及人物形象来分析故事的寓意,即可了解本文所讲的做事要有恒心的道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 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 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明察秋毫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 ③项为之强 ④鞭数十,驱之别院

【答案】①看清 ②比 ③同“僵”,僵硬 ④ 鞭打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强”为通假字,“鞭”为名词动用,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选出下列划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观之正浓 B.而置之其坐 C.至之市 D.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答案】C

【解析】根据学习积累,了解“之”的几种用法,分析各项句子的意思,比较判断“之”字用法的不同,判断答案。C句中的“之”为动词,其它三句的中“之”为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③是吾剑之所从坠。

【答案】① 心中想像的景观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是鹤了。

②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③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向”“或”“神游”“怡”“得”“是”“所以”“坠”,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文章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件“物外之趣”?

【答案】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解析】本文为所学课文,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章内容,根据“我”的活动概括情节点作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答案】因为作者有很好的眼力,有观察的特殊爱好并且富于幻想。(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课文内容,找到文中与“物外之趣”有关的语句,理解其含义,结合实现生活从体验生活的情趣来理解作答。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48. 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是 (朝代)文学家 (人名)。

【答案】唐 刘禹锡

【解析】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根据文段内容即可判断知识解答。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 惟吾德馨( ) ② 谈笑有鸿儒( ) ③ 无案牍之劳形( ) ④往来无白丁( )

【答案】①品德高尚 ② 大 ③ 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④官府的文书。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文言文中大多一字一义解释时可以单字扩充为双字来解释,如本题中“德馨”要拆开理解,“德”为“品德”,“馨”比喻“高尚”,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开篇运用类比,引出文章主旨的是哪个句子?

【答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解析】注意本题题目中的要求,“开篇运用类比,引出文章主旨的是哪个句子”所问的是“运用类比”而不是“文章主旨”,直接摘录句子作答即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4】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展示自己所居陋室的面貌的?

【答案】从室外环境,交往人物,室内生活三个方面描写陋室。(意思对即可)

【解析】注意题目中的答点“哪几方面来展示自己所居陋室的面貌”,根据所学所记,理解文章内容,从文章中所描写“陋室”的内容来概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诸葛庐”是诸葛亮在南阳隐居住的草庐,“子云亭”是汉代词赋大家扬雄(字子云)的亭宅,两处居所早已闻名遐迩,作者在文中提到他们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将自己所居陋室与诸葛庐和子云亭 相类比,表明陋室不陋,突出“德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点名陋室不陋。(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文是所学课文,本问题是学习的重点问题,根据所学所记,理解文中类比的写法,从表现文章主旨这方面来理解作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9. 文言文阅读

(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1】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陈太丘与友/期行 C.陈太丘与友期/行 D.陈太丘与/友期行

【答案】B

【解析】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意思是:陈太丘和朋友约好一起外出。据此,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应为:陈太丘与友/期行。B句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ACD三句都将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割裂开来,划分错误。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2】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2)相委而去( )

【答案】①聚会②离开

【解析】古文中有的字词在单独解释和翻译句子里意思往往略有差别,翻译句子要求句子通顺连贯,而字词解释则要求解释本义。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本题应特别注意的是“相委而去”中的“去”应为古今异义字,要解释出古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将下边这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答案】朋友感到很惭愧,(于是)下了车子想拉他(元方),元方头也不回的走进房门。

【解析】翻译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本题应注意的关键词有“惭”“引”“顾”等。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文中谢道韫和元方的聪颖机智分别表现在哪个方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答案】谢道韫所对出的句子,即有意象又有蕴意,形象贴切。 陈元方小小年纪对友人的批评十分中肯。

【解析】要想做好此类题,首先要读懂文本;其次针对具体的问题和对文本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的信息并加以整合即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5】你还能说出形容飞雪的比喻吗?(至少一句)

【答案】例如: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夏树作飞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含义是: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这种打

比方的修辞手法,就叫比喻,也叫譬喻。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用“飞雪”作比喻,没有统一的答案,合理即可。【考点】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50. 阅读《郑人买履》和《执竿入城》,回答下列小题。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夫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先自度其足( ) ②初竖执之( ) ③反归取之 ( ) ④吾非圣人( ) ⑤及反,市罢( ) ⑥亦不可入( ) (2)对下列划线词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遂依而截之 ②至之市 ③而置之其坐 ④遽契其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

(1)①量长短 ②拿 ③同返,返回 ④不是 ⑤到,等到 ⑥也(每空1分,共6分) (2)D

【解析】第(1)小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第(2)小题是对一词多义的考查。①作代词;②动词,“到”;③自己;④他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初 竖 执 之 不 可 入

【答案】初/竖执之/不可入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开始竖拿竹竿,无法进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3】填上文中横线处的句子并翻译。 (1) 翻译

(2)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翻译

【答案】(1)宁信度,无自信也。翻译: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

词语。如:“度”“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文中的“郑人”与“鲁人”有的共同点是 。

【答案】做事死板,不会思考,不懂变通。

【解析】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郑人”与“鲁人”做事的共同点就是死板,不动脑筋。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怎么评价文中的“老父”?

【答案】结合原文+人物特征

例:文中“老父”根据从前经验,建议从中间将竿子截断,说明他好为人师、自作聪明、照搬经验。 【解析】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从“见事多矣”可见他照搬经验,好为人师;从“以锯中截而入”更是体现了他的无知。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1.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不亦说乎 ( )

(2)人不知而不愠 ( ) (3)吾日三省吾身 ( ) (4)不逾矩( )

【答案】(1)通“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自我检查、反省。(4)越过,超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此题中注意“说”是通假字。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答案】

(1)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2)温习 学过的旧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凭此当老师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

词语。如:“乐”“故”。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选文中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

【4】如果从选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答案】(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让我明白了:为别人办事需要尽心竭力。同朋友交往做到 诚实可信。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

【解析】此题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二是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字词:

(1)俄而雪骤 骤( ) (2)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 )

(3)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 ) (4)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舍( )

【答案】骤:急 差:大体 期:约定 舍:舍弃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翻译下列句子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B.待君久不至,已去

【答案】

(1)谢太傅在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子侄辈(小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 (2)等了您很久都不到,(我的父亲)才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在能够翻译全文的基础上对段落的内容、人物的品质性格、情节之间的关系、写作的思路都要有一个清楚地认识的分析。B项“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子侄辈的人。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4】《咏雪》中两位少年对雪的比喻各有千秋,请简要分析。你能综合二者优点,再写一个更好的比喻句么? 答:

【答案】兄子的比喻突出了雪色白的特点,但是撒盐空中缺乏雪轻盈的特点。兄女的比喻突出了雪轻盈的特点,但是柳絮色灰,颜色上又有所不足。(意对即可2分)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就像一场美丽的梨花雨。(既能体现雪色白,又能体现雪轻盈。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理解两个比喻句的不同之处,兄子是从颜色的角度进行比喻的,兄女是从状态的角度进行比喻的。两个人的比喻各有优点,又各有不足。可以从这样的角度写一个两个特点都有的比喻句。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53. 阅读《刻舟求剑》,完成下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画一处)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答案】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解析】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刻舟求剑》选自《 》,是战国末期( )组织编写的文集。

【答案】《吕氏春秋》 、吕不韦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文学常识的题目,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诵背。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3】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遽契其舟( ) ② 是吾剑之所从坠( )

【答案】①刻 ②这儿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答案】①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②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5】与“而剑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B.至之市,而忘操之C.拔山倒树而来

【答案】B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例句和B项“而”都表示转折,A项表示承接,C项表示修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6】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 【答案】事情是发展变化的,不能用固定的眼光看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故事主旨的理解。故事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说理。通过讲述故事来达到说理的最终目的。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情是发展变化的,不能用固定的眼光看问题。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横线的词

(1)太丘舍去:______________ (2)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 (3)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

(4)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_____

【答案】舍弃 通“否” 拉 约定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2)到了中午时分而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孩子责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内容:

(1)太丘舍( )去,去后( )乃至。 (2)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答案】(1)友 友 (2)家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章,在能够翻译全文的基础上补充填写句子中省略的成分,一般是人称、代词等词语。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元方入门不顾”一句的意思是元方奋不顾身的进去了。

C.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 自己的父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在能够翻译全文的基础上对段落的内容、人物的品质性格、情节之间的关系、写作的思路都要有一个清楚地认识的分析。 B项“元方入门不顾”一句的意思是元方头也不回地回去了。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5】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答案】诚信做人,以礼相待(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故事主旨的理解。故事的篇幅短小,其目的却是说理。通过讲述故事来达到说理的最终目的。它的结构简短,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可以从“诚信做人,以礼相待”等角度作答。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5.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遽契其舟 遽: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答案】于是就 这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是”与今义不同,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句的疑问语气要译出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56.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③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

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④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选自《唐语林•元方卖宅》[宋]王谠)

注释:①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②东都:指洛阳。③直:同“值”。④遽:急忙,立即。 【1】解释句中划线字词的意思。

(1)尊君在不( ) (2)相委而去( )

(3)买着闻之( ) (4)但无出水处耳( )

【答案】通“否”;离开;听说;只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不”为通假字,“委”“但”为古今异义,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标三处) 买 者 求 见 元 方 因 告 其 人 曰 此 宅 子 甚 好 但 无 出 水 处 耳。

【答案】买 者 求 见 元 方/ 因 告 其 人 曰 /此 宅 子 甚 好/ 但 无 出 水 处 耳。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惭“引”“顾”。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答案】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惭“引”“顾”。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对画线句子“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儿子和侄子因为这件事展开了议论,元方说:“不这样,就是欺骗人家啊。” B.子侄们认为这样言语是正确的,元方说:“不这样,就是欺骗人家啊。” C.子侄们因为这件事展开了议论,元方说:“不这样,就是欺骗人家啊。” D.子侄们因为这件事展开了议论,元方说:“不是你,那就是你欺骗人家

【答案】C

【解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主谓宾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5】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在汉语词典里,“元”有“首、大”的释义;“方”有“方正”“正直”之意,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述这两位“元方”是否人如其名。

【答案】甲文中元方面对友人不卑不亢、自觉维护父亲的尊严可见其懂礼识礼,为人正直。后面的“入门不顾”更体现了他的刚正率直。乙文中的元方“卖宅”一事反映出他坦诚、诚信的品质,诚实交易,正直无欺。这两个人都可以说是人如其名。

【解析】仔细阅读题目,看清题意,根据题中所示对“元”“方”两字的解释,分析两文中“元方”的行为表现,根据题目的要求说明理由。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57.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儿女:_________________ ②俄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差可拟:________________ ④未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 ② 俄而:不久,一会儿 ③ 拟:相比 ④ 不如:不及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此题要注意“儿女”的古今义的区别。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纷纷扬扬的大雪是什么? ② 就是谢太傅哥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如:“似”。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文中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你认为哪个比喻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比喻成柳絮好。比喻成柳絮不仅写出了雪的颜色是白色的,更突出了雪的轻盈,而比喻成盐则缺少了这一韵味。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表达作用的能力。这里第二个比喻成柳絮好。比喻成柳絮不仅写出了雪的颜色是白色的,更突出了雪的轻盈,而比喻成盐则缺少了这一韵味。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8.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乃悟前狼假寐(睡觉) B.屠暴起(突然) C.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前面) D.止增笑耳(仅、只)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C项的“前”是“上前”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与“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中的“之”意思相同的是( )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夫君子之行 D.下车引之

【答案】C

【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其次再明确每一项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C项和题干中的“之”都是“的”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会儿,其中一只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狗蹲坐在前面) 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一会儿,那只狼的眼睛仿佛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C.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路上遇到两只狼,远远地跟着他走了很远。)

D.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另一只狼正藏在柴草洞里,想要钻过去从后面对屠户进行攻击)

【答案】B

【解析】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A项“犬”应翻译为“像狗一样”;C项应翻译为“路上遇到两只狼,跟着他走了很远”;D项的“洞”在这里是动词,“打洞”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有侥幸心理。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章主旨的把握,注意首先要理解文意,把握主要内容,结合选项分析正误。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B.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害怕和侥幸的心理;D.正确。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B.《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C.“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D.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D项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9. 阅读下面这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又相天子(做宰相) B.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浅薄) C.非学无以广才(增长) D.险躁则不能治性 (轻薄浮躁)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A.又相天子(成为宰相)。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对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 A.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B.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C.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D.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答案】C

【解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答案】①这六点都是谦虚 谨慎的美德。

②(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

【解析】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注意关键译出反问语气。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是告诫的内容不同。请结合文章,分别说说两文的中心内容。

【答案】(甲)周公告诫儿子伯禽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太怠慢轻视人才。 (乙)诸葛亮告诫儿子要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联系文章略)

【解析】两篇文本材料的内容条理清晰,要点突出,易于理解掌握。如,甲文《周公诫子》,文章条理清晰,考生很容易就能抓住文中的六种“谦德”。乙文《戒皇族•国朝太宗类苑》同样要点突出,比较容易地概括出太宗告诫后代的几个内容。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

60.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

赵①且伐燕②,苏代③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①赵:国名。 ②燕:国名。 ③苏代:人名。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①谓惠王曰 谓: ②蚌方出暴 方: ③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熟: ④赵且伐燕 且:

【答案】(4分)①对……说;告诉 ②正 ③认真、仔细 ④将要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字词的含义,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本题中“方”古今异义,正;“且”古今异义,将要。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之市 B.心之所向 C.春冬之时 D.而置之其坐

【答案】B

【解析】先要根据本文内容了解例句中“之”的含义,再根据所学所记明确选项各句的出处,读懂句子内容,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句中“之”的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B和例句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答案】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抓走了。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相舍”,“ 擒”, 翻译后要疏通句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解析】疏通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文王:“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来,明天你的嘴取不出来,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