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概况
沈丹线K155+979草河1号桥位于林家台(K151+091)~刘家河(K157+718)区间,为16-10m钢筋混凝土π型梁桥,设计荷载L22,桥梁全长172.7m,桥上客车行驶速度100km/h。U型桥台,圆端形桥墩,16#桥台为浆砌石结构,其余墩台均为混凝土结构,桥墩台基础均为混凝土扩大基础,深度约3m,桥下河流与桥梁中心线正交。
桥位处线路为单线、直线,线路坡度0.4‰,60kg/m无缝线路,钢筋混凝土桥枕,桥下净空为5~7m。
该桥始建于1943年,其中8#、9#、11#、12#桥墩于1955年新修墩帽,2#~10#桥墩于1971年进行包箍处理,11~15#桥墩于1984年包箍处理。
根据工务段挖验资料及现场实地勘察,桥梁主要病害如下:
1、梁体局部风化、腐蚀、裂损严重,且有混凝土脱落,漏筋及渗水等现象,其中第1、3、9-16孔梁防水层失效,梁内部渗水严重。
2、河床下切导至部分基础外露,且有混凝土包箍脱落及漏筋现象,钢筋腐蚀严重,8#~10#桥墩基础尤为严重。
3、墩台腐蚀、裂损严重,其中0#桥台距地面2.5m处横向断裂,缝宽10mm,虽用环氧树脂胶合,但裂纹仍有发展;1#~2#、11#~14#桥墩底部包箍混凝土腐蚀深度达200mm,16#桥台边墙竖向断裂,缝宽20mm。
2、存在问题及建设必要性 3.1 桥梁存在的主要问题
梁体冒浆渗水严重,混凝土碳化;墩台腐蚀风化严重,裂缝较大,最大处有10mm;基础埋深不足,为浅基桥,不满足规范规定的冲刷深度;过水断面不足,洪水时水位接近梁底,曾冲毁丹东侧路基。
3.2 改建的必要性
桥梁为1943年日伪时期建造,建造年代较早,建造标准较低,桥梁病害较多,虽经多次大修补强,仍然存在浅基、过水断面不足等较多安全隐患。因此对该桥的改造是十分必要的。
3、建设方案及主要工程内容
本次共对两个方案进行研究,均为永久改线异位新建桥梁方案,新建桥梁形式均为11-16.0m预应力混凝土梁桥。
方案一新建桥梁位于既有桥梁下游,为直线桥,与既有线平行,线间距20m。 方案二新建桥梁位于既有桥梁上游。新建桥一部分位于缓长l=50m的缓和曲线上,一部分位于直线上,与既有线不平行,线间距12m~27.4m。
4.1方案一:既有桥下游侧新建桥梁方案
本方案为在既有桥下游侧外20m新建11-16.0m预应力混凝土梁桥,新桥建成后,将既有线转至新桥,最后拆除既有桥,清理河道。
(1)线路
减小既有沈丹线K154+980.47~K155+750.37段曲线的转向角,在K155+400.00处引出缓和曲线,将原有曲线长度缩短,并改变曲线的切线方向,在改线里程CK155+869.41处引出直线方向,新建桥梁位于该直线上,该直线与既有线通过曲线半径R=800m,缓长l=80m的曲线在CK156+683.86处连接。
改线地段最大坡度为6.5‰,最小坡段长度为200m,改线长度1.303km。 (2)桥梁
改建线路CK155+980.5处新建11-16m单线预应力混凝土梁桥。桥梁位于平坡及直线上,长182.22m,全长194.78m。梁设计跨度16m,全长16.5m,梁高1.1m,轨底至梁底建筑高度为1.7m。
桥墩采用C30 单线圆端型实体桥墩,桥台采用C30 T型桥台,基础采用C30矩形承台、桩基础,C30钻孔桩直径为1.0m。
桥梁设双侧1.05m宽角钢栏杆人行道。墩台均设围栏、吊篮及检查梯,并按规定布置避车台。
桥台护锥采用35cm厚M10浆砌片石,下设10cm厚碎石垫层,两线桥台外侧各设置一座C20混凝土检查台阶。
桥墩台承台施工时采用薄壁沉井围堰防护。 主桥施工结束转线后,拆除既有桥梁。 (3)涵洞
既有沈丹线K155+752处有1-5.4m框构桥(立交)一座,线路平面改移后,与既有线线间距17.36m,改建线路CK155+747.43处需新建1-6.0m框构桥。
4.2方案二:既有桥上游侧新建桥梁方案
本方案为:在既有桥上游侧沈阳方向外12m、丹东方向外27.4m新建11-16.0m预应力混凝土梁桥,新桥建成后,将既有线转至新桥,最后拆除既有桥,清理河道。
(1)线路
改变既有沈丹线K154+980.47~K155+750.37段曲线大里程侧直线方向,以曲线半径R=1900m,缓长l=50m的曲线新做一条曲线,在改线里程CK155+901.38处引出直线方向,该直线与既有线通过曲线半径R=2000m,缓长l=50m的曲线在K156+614.84处连接。新建桥梁一部分位于直线上,一部分位于缓长l=50m的缓和曲线上。
改线地段最大坡度为12.8‰,最小坡段长度为200m,改線长度1.795km。 (2)桥梁
方案二桥梁除中心里程改至CK155+979.6外,桥梁主体、结构类型、长度尺寸及附属设施均同方案一。
(3)涵洞
既有沈丹线K155+752处有1-5.4m框构桥(立交)一座,线路平面改移后,与既有线线间距3.5m,该涵需接长。
(三)方案比较
本工程方案优缺点比较见表3-2。 表3-2各方案优缺点比较表 优点 缺点
方案一 1、桥梁全部位于直线上,施工简便,日后维护工作量小
2、改线长度短,对既有线干扰小,建设周期短
3、施工进场条件便利,伐树少 1、改建后既有JD2曲线半径由既有R=2100m变为R=800m,曲线半径较既有减小,但仍满足本区段100km/h行车要求
2、涉及既有民房、红外轴温探测站及道路迁改,迁改工作量大 3、造价较高
方案二 1、不涉及拆迁民房、红外轴温探测站及改移地方道路,迁改工作量较小
2、改建后曲线半径与既有曲线半径相差不大
3、造价较低 1、桥梁部分位于缓长l=50m的缓和曲线上,施工难度较高,维修和维护工作量较大
2、改线长度长,对既有线干扰大,建设周期长 3、无进场道路,伐树较多
4、一次封锁时间内不足以完成全部线路拨移工作量,施工难度大 经过对上述两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方案一虽投资相对较大,但建设周期短,对既有线干扰小,在一次封锁时间内可以完成线路拨移,施工难度小,日后维护工作量小,推荐采用方案一,即既有桥下游侧新建桥梁方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