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2021-10-13 来源:好走旅游网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雨的形成》是四年级下册第9课内容,是《物质的状态》单元中的第四课,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雨的形成”是一个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开放性较强的探究活动,但同时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学生有一定的兴趣。我的设计力求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操作实验的基础上,不仅了解雨的形成过程,使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锻炼,而且感受有关雨的美景、美文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

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3、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1

4、能根据漫画写一篇科普短文,向其他人介绍水的三态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四、教具、学具准备:

烧杯、皿盘、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冰块、可以用来装冰的能吊起来的塑料瓶、塑料小碗、带盖的瓶子、实验记录表、开水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利用古诗、雨景导入

1、谈话:我知道同学们学过很多首古诗,我来说第一句,看你们能不能说出后面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学生接后面的诗句)……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春夜喜雨》。

雨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放雨景画面)同学们看,你眼前就有一幅美丽的雨景,看着眼前的雨,你想到些什么呢?(点学生回答,教师视学生提问适当板书一些问题。)

2

2、小结:同学们看到雨景一下子想到这么多,我觉得如果弄明白了雨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其他的问题你自己可能就会解决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雨是怎么形成的。

(二)、引导猜想

1、提问:要想弄明白雨是怎么形成的并不难,它与上节课我们学的凝结现象是有关系的。谁再来说一说什么叫凝结?(板书:水蒸气遇冷,小水珠)

2、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见到的凝结现象讨论、猜想一下雨的形成过程。

(学生交流猜想。)

【意图:在此环节中要培养学生有根据、科学的猜想能力。为此,我先和学生一起复习与凝结有关的知识,又让学生根据生活现象进行猜想,使他们的猜想科学合理。】

3、总结:同学们根据生活现象有这么多的想法,真不错。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想法是不是正确呢?

(三)、设计实验

1、谈话:现在我们就动手试一试,通过模拟实验来推想一下雨的形成过程。请同学们想想,要想做这个模拟实验,我们怎样才能得到水蒸气?制造一个什么样的受冷条件,让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落下来呢?

(让学生思考后交流想出的方法。)

3

2、交流评价,完善实验方案。

(通常学生可能想到的办法有:①根据凝结实验的启发,往烧杯里放热水,烧杯口盖玻璃片;②根据喝茶水时杯盖上有水珠启发,用口较大的瓶子,里面放热水,盖上盖;③根据对凝结实验改进的启发,往烧杯口放皿盘,皿盘里放冰,下面用酒精灯加热;④把前一种方法中的皿盘换成装有冰水的能吊起来的容器或小塑料碗,以便更清楚地看到小水珠落下来的情景。)

【意图:本环节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所以我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结合相关的实验与经验,尽可能想出多个实验方案,然后再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完善,使实验方案更可行,为学生成功探究雨的形成打下基础。】

(四)、实验、交流

1、谈话:下面同学们就可以选择你们认为合适的实验方法动手实验了,在你们的桌子上已经有一些材料,如果你们选用的方法还需要其他材料,可以到前面来取。在实验前我还有几个要求请同学们听清楚:第一、写清楚实验材料和方法;第二、从实验一开始到结束都发生了哪些现象,要认真观察,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把分析填好;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一定要注意安全。请同学们选取材料,动手实验吧!

(学生实验,教师在巡视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认真观察记录。)

2、汇报实验现象并分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地澄清以下问题:

(1)皿盘底部或烧杯壁上的小水珠哪儿来的?水蒸气又来自哪儿?

4

(2)小水珠是在什么时候落下来的呢?

(3)小水珠是怎么增大的?

(4)实验中看到的白气是什么?

【意图: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辨析,明确几个关键点: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聚在一起;小水珠不断合并成大水珠或在原来的小水珠上继续凝结,使水珠增大;水珠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落下来了。这样,就便于学生在之后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时提供帮助。】

(五)、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

1、提问:刚才同学们的实验方法虽然不同,但我们都看到了类似的实验现象,谁能把这个过程简单地描述一下?

2、请大家分组讨论,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过程。

(教师深入到各小组指导他们说清楚,并注重与实验现象紧密结合,如自然界中的什么与实验室中的现象相似等。)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这里有很大的伸缩性,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并结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弄清楚;自然界中的水蒸气遇冷在高空凝结成小水珠,聚集在一起是云;由于高空冷云中有凝结的小水珠存在,当云里的小水珠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落下来,成为雨。教师再适时板书地球表面的水,以及板画云、雨点等完成课题。)

5

【意图:本环节意在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自己探究出雨的的形成。不仅如此,这样的设计还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人工降水”进一步增强对雨的形成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变。

5、认识可逆变化,并通过举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六)、解决提出的问题并质疑

1、提问:课前大家提出的关于雨的问题,谁能试着解释一下?或者你又有什么新的问题想知道?

2、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推理,了解了雨的形成过程。雨就是水的一种循环形式,来自于地面,孕育在天空,一旦时机成熟,就从天而降。

最后请同学们欣赏动画片《小水滴旅行记》,看完后教师还有任务交给你们。(播放动画片)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的科学童话,要求用上冷、热、凝结等一些科学术语。比一比,谁的作品更吸引人。

结束语: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解决了一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并没有解决,我希望同学们课下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向其他人询问,也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还可以上网去查询。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找到答案。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