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护理
重症医疗与护理是一个近年来发展快速的专科领域,专门为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护理。依据美国重症护理学会的定义,重症护理着重于护理患者在面临重大疾病危及生命时的反应,此反应可以是胜利的或者是心理的反应;其次在重症护理领域中所关心的对象也包括患者的家属,因为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家属也同样承受着心理及生理上的压力,而且也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压力表现,这些疾病所导致的反应都是重症护理所应关心的问题。
重症护理的发展
重症护理的概念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了,并在美国约翰霍普斯金大学附属医院建立重症监护病房,针对脑外科手术后的患者提供密切的观察与护理。1960年,麻醉恢复室初步成立,常用来护理重大的手术患者,并初步地建立了重症监护的基本概念。重症监护病房发展到现在,分科越来越细,包括创伤、神经、心脏、移植、烧伤、儿科、新生儿科等重症监护室,为不同的人群及疾病服务,重症护理成为非常具有特色的专科护理。
普通病房护士是否需要学习重症护理的相关知识?
随着重症护理的发展,目前的重症护理的工作已经拓展到非重症的单位。因为,在各科中都有疾病较严重的患者或者需要特别护理的患者,如心脏冠脉放置支架的介入治疗后的患者、需要呼吸机辅助的患者等,它们或许不需要入住重症监护室,但仍需要密切的观察与护理,在重症医疗与护理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不断出现和普及,对重症护理人员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在普通病房的护理人员也需要有重症护理的基本知识。
重症护理人员的核心价值观
由于重症护理面对的是生命处于危险情况的患者,对疾病的观察需要有熟练的技能及理论基础。而不同病情的患者及复杂的治疗,也需要忽视具有服务于重症单位的素质,如思考敏捷、仔细慎独、有使命感、有合作精神、有胆识、技能娴熟、能为患者建言、保护患者的权益等。
常用重症护理技术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用心脏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恢复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复苏的最终目的是脑功能的恢复,故心肺复苏(CPR)又发展成为心肺脑复苏(CPCR)。
“时间就是生命”在心肺脑复苏中得到最基本及正确的体现。
人体器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时间各不相同。一般来讲,大脑组织约4~6分钟,小脑10~15分钟,延髓20~25分钟,脊髓约45分钟,交感神经节约60分钟,心肌和肾小管细胞约30分钟,肝细胞1~2小时,肺组织耐受缺血缺氧的时间更长一些。所以血液循环停止超过上述时间,则可能造成脏器不程度的、不可逆的损害。血液循环停止10秒以上就可导致大脑缺氧而失去意识,2~4分钟后脑内葡萄糖和糖原储备耗竭,4~5分钟ATP耗尽,在缺氧或高二氧化碳或两者都存在时,大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将丧失。
心肺脑复苏(CPCR)基本程序
基本生命支持(BLS)、高级生命支持(ALS)、持续生命支持(PLS)
基本生命支持(BLS)基本程序
检查患者反应→启动急诊医疗服务系统→将患者置于复苏体位:仰卧、平放于硬质的平面上→开放气道→检查患者的呼吸→呼吸支持:球囊面罩通气→高级气道通畅:气管内插管→检查脉搏→胸外按压:胸骨下1/2→电击除颤:心脏骤停1分钟内除颤成功率达90%,以后每延迟1分钟,成功率下降7%~10%。部位:右侧电极板放于患者右锁骨下方,左侧电极板放于患者左乳头平齐的左胸下外侧部→除颤效果评价
高级生命支持(ALS)基本程序
人工气道的建立与呼吸支持: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与氧疗→建立静脉通道、药物治疗:尽早开通近心端大血管,当无法建立静脉通路时,可选择气管内给药→脏器功能监测
持续生命支持(PLS)基本程序
脑复苏:药物治疗、吸氧、维持血压、镇静、抗痉挛、温度调控(32~34ºC维持12~24小时)→维持循环功能→维持呼吸功能→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抗感染治疗→防治肾衰竭→严密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预后判断:预后不良的临床征象:①缺血缺氧、昏迷72小时以上,体温正常,大脑皮层对双侧正中神经感觉诱发电位无反应 ②24小时无皮层反射 ③24小时仍无瞳孔反射 ④24小时对疼痛刺激仍无退缩反应 ⑤24小时仍无运动反射 ⑥72小时仍无运动反射
重症护理操作技术
输液泵的应用
意义: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保证了静脉输液或注射药液的安全性及准确性。
类型:蠕动控制式输液泵、注射器微量注射式输液泵
使用注意事项:
加强人工管理:注意经常观察滴速与实际滴速是否相符,避免过度依赖机器而在故障时未及时处理导致严重后果,严格防止空气栓塞。
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
目的:用于危重患者快速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输注高浓度药物以尽快发挥药物作用;静脉穿刺困难者用于补充和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便于危重患者的监护。
路径:劲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护理要点:
牢固固定:可用缝线和透明敷贴双重固定,加强观察及护理,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指导。
输液时不可滴空:由于导管进入上腔静脉,患者吸气时可能产生负压,要特别注意防止空气进入静脉或心脏发生空气栓塞。
导管护理:开放静脉前必须先抽回血,确定导管在静脉内方可输液。输注高浓度或高渗溶液后,应用生理盐水或低浓度液体冲管,并用肝素水充分冲管,防止官腔赌赛。双腔导管近端管口(Proximal)接血管活性药物,远端管口(Distant)接普通输液,避免对血管活性药物速度的影响
严防感染: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可造成严重后果,必需严加防范。严格无菌操作,每次脱开导管接口时必须认真消毒管口;针眼处透明敷贴每周换药2次,如用无菌纱布覆盖则需每班更换,有渗液时立即更换;并在敷贴上写明穿刺日期、更换时间及导管长度;拔管前要做好针眼处消毒。
经外周穿刺中央静脉导管(PICC)护理
一般从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进入,经腋静脉到达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PICC管的维护:换药:每周换药1~2次
冲管:使用注射器推注生理盐水的方法,推一下停一下,使盐水在导管内形成小涡流,有利于把导管内的残留药物冲洗干净。
正压封管:封管时推注封管液至剩有1ml时,以便推注封管液一边拔针头,采用正压封管,速度不宜过快,确保留置管内充满封管液,而不是血液或药液。
保护接头:使用肝素帽或安全接头保持无菌,每周更换接头。
严格无菌操作。
中心静脉压监测
用于脱水、失血和血容量不足、各种休克、心力衰竭和低心排量综合征以及心脏大血管手术和其他危重患者。
原理:中心静脉压是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它可以反映整个机体静脉血的回流情况。测定CVP可以协助评估患者的血流动力状态,为危重患者的液体补充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和原理:
有密闭式和开放式两种
密闭式:整个测压管路是密闭的,通过传感器与监测仪相连。开放式测量方法。
指标判读及临床意义:正常值5~12cmH2O。CVP<5cmH2O,表示血容量不足,应迅速补充血容量;CVP在15~20cmH2O时,常见于右心衰、三尖瓣关闭不全、心包填塞或补液过多,应暂停补液或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并给予强心了、利尿处理。
护理要点:
根据患者的病情定时监测CVP并做好记录
每次测压前均应重新测定零点位,保持测压管零点始终与右心房同一水平
患者咳嗽、躁动、呕吐或用力时均影响CVP值,应在患者安静10~15分钟后再行测压。
测压时,应先排尽测压管中的气泡,防止气体进入静脉内造成气栓。每次测压后及时将三通转向生理盐水输入通路作持续点滴,防止血凝块堵塞静脉。应用监护仪连续测定CVP时,要采用持续冲洗装置,以保持测压管的通畅。
如需利用测压管输液时,可通过连接另一三通管进行,但测压管路不能输入血管活性药物或钾溶液,防止测压时药物输入过快引起病情变化。
防止污染,消毒静脉穿刺部位并更换敷料,定时更换测压管道,严格无菌操作,尽量减少抽血、静脉注射机会。
保持管道通畅:必须保持整个装置密闭,其中充满液体,无气泡,无血块。若压力波形消失或数据明显异常,应立即检查管道系统是否连接正确,整个管路是否密闭,检查管路内是否有气泡,是否通畅,有无血块阻塞,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
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连接正确,传感器的位置位于腋中线第四肋间水平即右心房水平;测压时必须保证压力管和深静脉导管单一相通(可暂停输液);应用呼吸机者,测中心静脉压前应脱机10秒,目的是去除呼吸机的压力对数值的影响;输血时需测中心静脉压可以用肝素稀释液冲净管道内血液,然后再测量。
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消毒导管接口。
多功能床旁心电监护的方法
心电图监测
意义:及时发现、识别和确诊各种心律失常,对各种致命性的心律失常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减低心律失常猝死率,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并确保手术、特殊检查与治疗的安全。
方法:
常用电极安放位置:一般选择五个电极的监测,包括:
右上(RA):胸骨右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
右下(RL):右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
中间(C):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左上(LA):胸骨左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
左下(LL):左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
监护系统主要观察指标:
定时观察并记录心率、心律
观察是否有P波,P波的形态、高度和宽度
测量P-R间期、Q-T间期
观察QRS波形是否正常,有无“漏搏”
观察T波是否正常
注意有无异常波形的出现
注意事项:若存在规则的心房活动,应选择P波显示良好的导联
QRS波振幅应>0.5mV以便能触发心率计数
心电监护只是为了监测心率、心律变化,若分析ST段等更详细地观察心电图变化,应做常规导联心电图
电极安放的位置可以变化,但要尽量避免因肌肉活动引起的干扰,尽量避开骨骼突起的地方,在术中监护的患者,可以将电极移至背后。为了不影响常规心电图复查,胸电极不宜放在V1~V6导联的位置,可取下一肋间位置。为了不影响急救,应避开左胸导联
血压监测
分为手动监测、自动监测、持续监测及报警功能
注意事项:每次测量时应将袖带内残余气体排尽并选择合适的袖带
血氧饱和度监测
将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红外线探头固定在患者指端,并固定好,当严重低血压、休克等末梢循环灌注不良时,可影响其结果的准确性
氧治疗监护技术
氧治疗的并发症:
氧中毒:是氧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原因为高浓度吸氧后体内氧过多,产生大量氧自由基,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出现肺型氧中毒,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咳嗽、呼吸困难、肺活量减少、PaO2下降,肺部呈炎性病变,有炎性细胞浸润、充血、水肿、出血和肺不张,严重时出现脑型氧中毒,可导致患者死亡。任何患者吸氧浓度超过50%,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就可能发生氧中毒。氧中毒的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逆转方法。氧中毒关键在于预防,应严密监测,及时调整给氧浓度,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E可配合预防氧中毒发生。
二氧化碳潴留:主要症状有出汗、摇头、烦躁、意识障碍、皮肤潮红、结膜充血、口唇呈樱桃红色,血气分析显示PaCO2升高。慢阻肺的患者应低浓度、低流量吸氧,维持SaO2在90%以上。
吸收性肺不张:症状有呼吸困难和紫绀、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呼吸音减弱或消失。预防:吸氧浓度尽可能不超过60%;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排痰
氧治疗监护技术
控制氧流量和浓度,保持气道通畅
防止并发症:对吸入的氧气进行温化和湿化,严密观察有无并发症的表现
健康指导:用氧安全,正确调节氧流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