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ZhoukouNormalUniversity2008年5月May2008
“冷战”起源研究的历史回顾
苗 杨
(周口师范学院政法系,河南周口466001)
摘 要“:冷战”以来,出于不同需要,东西方政客及学者们对冷战形成的原因及其相关事件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西方国家最早以美国为主,后加入英国等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对冷战的责任划分上观点亦有所变化;东方国家最早以前苏联为主,其解体前后观点变化较大;而中国对冷战起源的研究在近二十年来也有所关注。冷战起源研究的相关问题至今没有达成共识“,冷战思维”仍对当今国际关系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何客观、公正地认识冷战起源问题,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冷战;冷战起源;西方史学界;苏联史学界;中国史学界
中图分类号:K107.012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9476(2008)0320057205 “冷战”起源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尽管冷战结束已近二十年,但旧话重拾并非无病呻吟,对冷战史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冷战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至今尚未达成共识,以至于对当今国际问题的解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和平交往、和睦相处构成了相当大的障碍。客观、公正地分析冷战的起因,还原历史的真实,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实有必要。本文对国内外学术界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冷战起源的研究状况作一历史的回顾,其用意即在于此。
一
对冷战起源的研究在冷战结束前大致以东西方为界,东方的以苏联为主,西方的以美国及后来的英国为主。冷战结束后有向各国扩散的趋势,但总体上以西方国家的研究较为深入。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东西方之间冷战的兴起,西方史学界涌现出了大批有关冷战的著述。根据研究时派、修正派、后修正派和非极论派。
40年代末到整个50年代,正统派占据冷战研究的主流
包括威廉・哈代・麦克尼尔、贝利、H・西顿-沃森、约翰・斯内尔等[3]。他们认为苏联一直追随一种积极的、侵略性的外交政策,在欧洲大肆进行共产主义扩张,进而意欲统治欧洲、亚洲甚至整个世界。冷战在本质上只是美国政府对苏联这种观点的出现与美国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反共浪潮息息相关。
修正学派产生于60年代中期。此时,随着美国在越南战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美国国内出现了自信危机,人民反战情绪日益高涨。这使得一批美国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政府的外交政策并提出疑问,他们大多属于思想较为左倾的“左派”,其代表人物有:威廉・阿普尔曼・威廉斯、劳埃得・加德纳、丹纳・弗莱明、加・阿尔佩罗维茨、戴维・霍洛维茨以及科尔科[4]等。他们尽管也认识到苏联政策的强硬和一些挑衅性的行为,但他们着重强调的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进攻性。比如,美国对苏联控制的东欧进行经济渗透,甚至利用决方案。而此时的苏联由于战争的破坏,国力极为虚弱,战争结束后,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国内经济的重建上,而不是急于扩张自己的势力。面对美国经济和政治的扩张,苏联被迫采取防御措施,因此,修正学派认为,美国应为冷战的爆发负责。
后修正学派兴起于70年代。当时,随着国际形势的逐渐缓和及美国官方档案的公开,一些学者可以利用丰富的资料对40年代美国的政治、外交、经济和原子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约翰・加迪斯、林恩・戴维斯以及丹尼尔・叶尔金[5]等。他们借助丰富的档案材料,对前两派较有说服力的观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认为苏联和美国对冷
读也时有分歧。更重要的是,现今国际关系中的“冷战思维”威胁的一种防御性回应,苏联应对冷战的爆发负全部责任。
间和观点的不同,西方冷战史学派被划分为四个派别:正统“原子威慑”外交手段,试图迫使苏联接受西方提出的战后解
地位。早期的正统派大多是活跃在美国政界的政治家或外交家,直接见证或参与了美国外交政策制定的过程,其代表人物有:战后初期美国驻苏联大使乔治・凯南,在1947年7月化名为“X先生”,在《外交事务》季刊上发表了《苏联行为
[1]
的根源》一文,极力渲染苏联共产主义对自由世界的威胁,
呼吁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他对美国冷战政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另外,如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国务卿詹姆斯・贝尔纳斯[2]等政治家根据其亲身经历著书立说,为其行为及政策进行辩护。美国史学界中正统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收稿日期:2007210212;修回日期:2007212202
作者简介:苗 杨(19682),女,河南周口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世界现当代史研究。
58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战的爆发同样负有责任。苏联为自身安全着想,在其西部大肆扩张势力,建立大片的安全带,以防止可能来自德国或其他欧洲国家的侵略。虽然西方国家对苏联在东欧的扩张表示强烈不满,但却没有及时有效地加以制止,以致于西方国家在苏联扩张的既成事实面前显得非常被动。后修正学派又认为美国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其冷战政策服务,如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等。冷战结束后,约翰・加迪斯对冷战重
[6]新进行了评价,其新著《我们现在知道了》强调,是苏联的
作,以建立一个大国合作的国际体系,但这种愿望很快就被苏联的侵略扩张所破坏,布洛克评论道:“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贝文或其他任何英国人能说什么或做什么来劝说他(斯大林)改变行动。”[11]因此,在苏联的威胁面前,英国只有改变原来的合作政策,转而求助美国,并与西欧联合,共同抵制苏联,在1947年最终形成了冷战政策。罗斯维尔也同样认为,英国一直致力于寻求与苏联的合作,但是苏联却让这种愿望最终破灭。因此,非极化正统派把冷战的责任完全推到苏联身上,带有明显的正统派倾向。
80年代后期,随着档案及资料的丰富,英国一些史学家
独裁共产主义威胁了整个世界,它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发生了冲突。所以,为了捍卫世界文明和人类的生存,美国对苏联采取遏止政策是必要的。
总的来说,后修正学派在主张美苏双方都应对冷战负责的基础上,更倾向于同情美国,因此,该学派又被称为新正统派。上述三个冷战学派的代表绝大多数是美国人,且共有一个特点,即注重研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很少提及或忽略不计。
非极论派出现于70年代中后期,随着英国内阁和外交部战时和战后档案的公开,英国史学家开始注重研究其他国家,尤其是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由于该学派突破了前三派的两极论观点,因此被罗伯特・哈撒韦称之为“非极
[7]化”。英国史学家对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的研究始于
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对非极化正统派的观点提出了挑战,非极化修正派逐渐形成,并日益成为冷战史学的主流。此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安妮・戴顿、约翰・肯特以及亨利・瑞安等[12]。戴顿认为,英国在战后极力想维持自身的大国地位,与美苏一起共同支配世界。而此时,苏联的行为已明一贯奉行的势力均衡政策格格不入。因此“,维护良好的势力均衡和遏制苏联是英国外交政策首要的目标”[13]4。但由于自身力量的不足,只好求助国力雄厚的美国,来达到遏制苏联,维持英国大国地位的目的。在整个过程中,英国是主动,甚至是在美国对苏联采取冷战政策之前,就已经在对苏联实施遏制政策了,因此,英国在冷战中的作用至少与美苏相当,对冷战的爆发应负有重大责任。另外,他们认为在战后与苏联合作的希望在某种程度上是被英国毁灭的。约翰・肯特指出“,由于担心与苏联的合作会削弱英国在中东和非洲的地位,因此,至少在短期内,英苏合作是不受欢迎
[13]166
的”。此派明显认为英国当时的外交政策是为了谋求自
用,对其他国家,尤其是战时“大同盟”中的第三成员国──显地表明了它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一场权力争夺,这与英国
1978年唐纳德・卡梅伦・瓦特写给英国史学家的一封公开
信[8]。他在信中指出,正统派、修正派及后修正派对冷战起因的解释受到了意识形态的局限,从而歪曲了历史,他们的研究是“非历史性”的。他因此呼吁英国的史学家们在新公开的英国档案面前,不要拘泥于美国的研究方式,而是要承担起作为历史学家的责任,即真正合理地理解和阐释冷战的起源、原因及过程。瓦特的公开信在英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史密斯在《国际事务》杂志上评价“:……对他的响应具有
[9]
己的私利和维持大英帝国的地位,而不是为了追求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前苏联对冷战起源的研究,长期以来观点始终如一:冷作是1974年由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主持编写的官方《外交
[14]史》,目前学术界公认其学术质量和公正程度较低。书中
深远的意义,并在很大程度上推翻了冷战史学的两极模式。”战是由美国首先挑起的,即冷战的罪魁祸首是美国。其代表此后,大量针对英国在冷战起源中作用的专著及论文出非极论派突破了前三派中美国史学家只利用本国档案的局限性,在研究多国档案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客观地研究问题。抛弃了前三派的两极论思想,强调了其它国家,尤其是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为英国在冷战史学中争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非极论派在冷战史的研究中,观点也有所不同,具体分为两派,即正统派和修正派。但其大前提是探索英国在冷战中的地位,与两极论中正统派和修正派的研究范围大不相同,可分别称之为非极化正统派和非极化修正派。
罗斯维尔[10]。布洛克以《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1945-1951》一文奠定了他在非极论派中的泰斗地位。他最先利用
现,真正意义上的英国冷战史学开始。
指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结束后,立即进行反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和准备新的流血战争。而苏联是受害者,其实施的各种举措只是被动的防御。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俄罗斯史学界对冷战的研究开始兴盛起来,他们利用大量新解密的有关冷战的档案文献,对苏联的外交政策与冷战起源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出版了大量的有关冷战的专著和论文[15],但他们对苏联的外交政策看法不尽相同。总体上认为,美、苏两国对冷战的爆发都负有一定的责任。纳林斯基在其《苏联对外政策挥的作用的深远变化,导致各国力量的重新组合,以及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基本分歧,这些(因素)在盟国分裂和产生东西方对抗中起了主要的作用。”[16]
二
9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界也十分重视对冷战起源的研
非极化正统派的主要代表是阿兰・布洛克和维克多・和冷战的起源》的文章中指出“:因战后国际舞台上大国所发
英国新公开的档案材料和贝文丰富的个人资料,对贝文在
1945-1951年担任英国外交大臣期间的外交政策做了深入
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全方位地探求战后初期英国的外交政策。贝文在担任外交大臣期间,积极寻求美、苏、英三国的合
究,出版了不少的专著和论文,其观点总括起来可分为以下
第3期苗 杨“:冷战”起源研究的历史回顾 59
几类:第一种是侧重于从美国和苏联两大国身上寻找原因;第二种是多种因素论观点,即冷战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产物;第三种是英国主动论观点,即认为英国在冷战起源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种观点,侧重于从美苏两大国身上寻找原因,但在冷战责任的划分上,其观点又可分为以下两类:
(1)在美、苏两国中,美国应对冷战的爆发负有主要或全
认为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被夸大了[24])。沈志恩认为,冷战并非美国独家制造,而是美苏共振互动所致,两国在东欧、德国、黑海海峡、伊朗和东亚等问题上共振互动,又经双方最高领导人升华所致[25]。张盛发从分析苏联在冷战形成中的举措出发,探讨了冷战形成的原因,认为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美苏双方行为的结果,结论是苏联和美国一样对冷战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26]。叶江通过分析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与冷战起源的关系探讨了冷战的成因,他认为,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是战后初期苏联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渊源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认为二战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市场已瓦解,社会主义将从苏联一国走向数国,形成与资本主义对立的世界市场和阵营。在这一观念指导下,战后苏联的外交政策注重主动出击,扩展势力范围,但由于实力所限,其主动出击行动是有限度的。然而美国错误地将此视为向全球扩张共产主义,制订了全面遏制苏联的强硬政策,冷战因此爆发[27]。
第二种观点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产物。白建才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的产物,它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抗争,直接产生于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与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碰撞,原子武器的出现增强了美国的实力,加速了冷战的爆发,英国对冷战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8]。苏格从三个层面剖析冷战的原因:从国际层面上看,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战后地缘政治因素逐渐使东西方形成战略对峙,双方互感“安全“威胁;从国家层面看,美国综合国力和核武器的优势,使美国确立了“领导世界”的国际战略,并首先采取对苏强硬政策。与美国有着“特殊关系”的英国对美苏冷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决策者个人层面看“,政治现实主义”理论家的政策建议则是促成华盛顿选择“遏制”道路的重要因素[29]。此类观点在探求冷战起源的原因时,总的说来侧重于美苏两国的作用,同时也涉及到英国,英国作为美国的“特殊的伙伴”,在冷战的起源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种观点,在冷战结束后,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当时作为世界三大国之一的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叶江在《战探讨了英国在冷战形成中的作用。他认为英国工党政府在执政之初,仍希望与战时盟国苏联保持友好关系,但由于战后衰落的英国经济和英国统治阶级长期以来政治上的反苏态度,使得它在相当短的时期内改变了对苏合作政策,追随美国全面遏制苏联,走上了美国所希望的与苏全面冷战的道路。英国对冷战的发生、发展是有相当影响的[30]。但作者是在强调美苏两国是冷战主力的前提下探索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英国充其量只是是美国对苏实施冷战的一个追随者而已。刘建飞认为,最先举起冷战旗帜的是英国左翼的工党政府。在整个冷战形成过程中,工党政府起了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充当美国的政治导师,鼓动美国走上冷战道路;二是在美国举起冷战帅旗前担任临时主帅;三是在冷战后做冷战的急先锋。就西方国家来说,美国是冷战的主力,但是,英国等西欧国家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没有英国和其他西
部的责任。竺培芬认为,冷战是美、苏之间在波兰和德国问题上利害和冲突的延伸。战后美国实力雄厚,处处盛气凌人,成为冷战的发起者,而苏联则是被动应战者[17]。吴于廑和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有关冷战的章节中指出,二战结束时,美国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强大,政治野心也随之膨胀起来,促使美国走向全球扩张之路。但却遭到了来自于苏联、东欧和觉醒了的亚非人民的反对,而美国却认为苏联和共产主义是世界上一切罪恶的根源,从而导致美国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的出台。同时,在肯定了苏联在其西部建立“安全带”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又指出其消极面,即苏联犯有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造成了严重的后果[18]。王绳祖在《国际关系史》中认为,战后美国试图限制苏联在中、东欧的影响,却不可避免地遭到了苏联的反对,因此,冷战是美国和苏联在战后解决世界秩序的安排问题而进行的全面合作与冲突,并特别强调雅尔塔体制在冷战形成中的作用[19]。时殷弘则认为导致冷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美苏在战时的军事合作本身就包含着冲突的种子;冷战的基本原因是美国政府旨在支配世界的“全球主义”;美国的反共意识以及实力的膨胀,刺激了它到处扩张的欲望及遏制苏联的自信;苏联在波兰问题上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以及在伊朗和黑海海峡问题上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做法等,刺激了美国政府内外的反苏情绪,并最终导致美国对苏联政策走向强硬[20]。王帆从立体的角度来探讨冷战的起源,他认为冷战的兴起没有超出国际因素、国家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但无论作何解释,美国作为第一责任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21]。上述学者们的观点基本认定美国在冷战中应负主要责任,而苏联采取的冷战措施或多或少含有被动的成分。
徐蓝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为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而美苏两国战略,即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的激烈碰撞,以及他们依据各自的战略而制定的对外政策和行为的对立互动,则最终使冷战未能避免[22]。张小明从国际、国家和个人三个因素入手分析了冷战的原因,认为战后初期的国际环境为美、苏间的冲突与对抗创造了条件;美、苏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两国的冲突和对抗不可避免;两国领导者或决策者对对方的认识与处理外交的方式加剧了双方的对立,加速了全面对抗的爆发和冷战的到来[23]。李世安强调“,冷战的起源,其成因应该从时代特点,特别是美、苏两国的争霸中去探讨……冷战实际上是美、苏两极格局的斗争,是二战后两个
(此文的中心论点超级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斗争”
(2)美、苏两国对冷战的爆发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后英国工党政府与冷战的起源(1945-1948)》一文中,首次
在于:质疑许多人提出的英国是冷战的“始作俑者”的观点,
60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欧国家的积极响应、配合、推动和促进,美国也是孤掌难鸣的,因为毕竟冷战的主战场是在欧洲,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国家请来打冷战的[31]。黄亚红[32]指出,早在战争后期,英国的决策机构就已经开始设计战后政策的蓝图,初步确定了争取美援、对付潜在的苏联威胁的对外政策基调。战后,工党艾德礼政府面对不断升级的英苏利益冲突,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承继并发展了保守党战后对外政策的构想,并最终在1946年形成了“联美抗苏”的冷战政策。其理由是:抵抗苏联的势力扩张,确保英帝国的利益和国家安全不受苏联的威胁;拉拢美国结成亲密的联盟,弥补英国本身力量的不足,让美国为英国的战后目标服务。在同一时期,美国政策才刚刚从在英苏间中立到和英国结盟对苏“遏制”的转型,这个转型到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才完成。所以,英国决不是盲目追随美国政策的“小伙伴”,它不仅有独立的冷战政策,而且还能积极地把它付诸实施。程佩璇和崔剑[33]在分析战后初期英国与苏联之间矛盾和分歧的基础上,认为英国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战后英国确立了独立的外交政策,即为保护自己既得利益而遏制苏联,离间美苏关系,为重建欧洲均势而分裂德国。对苏联采取诸如私下讨价还价、公开摊牌、积极遏制等手段,而对美国采取了外交的、政治的乃至舆论的、甚至多少带些要挟的各种方式。英国在美国对苏联实施强硬外交以及西方集团遏制苏联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因而得出“英国不仅是实行对苏遏制政策的急先锋,而且是西方遏制苏联的促成者”的结论[33]。
冷战从爆发到结束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时间,人们对冷战的研究一直相伴而行,至今仍然是学术界甚至政治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各国档案的逐渐解密,有关冷战的研究资料日益丰富,人们的研究思路、研究视野越来越开阔,越来越深入,新的观点不时涌现出来。正是这种对学术的不懈追求,才使我们一步步接近历史的真相,才能使我们在了解历史真相的前提下汲取历史教训。参考文献:
[1]GeorgeKenan.ThesourceofSovietconduct[J].For2
eignAffairs,Summer1947,25:5662582.
[2]HurryS.Truman.Yearofdecisionsandyearoftrial
andhope[M].NewYork,1955&1956.JamesF.Byrnes.SpeakFrankly[M].NewYork,1947.
[3]W.H.Mcneil.America,BritainandRussian:Their
cooperationandconflict1941-1946[M].NewYork,1953.T.A.Bailey.AmericaFaceRussia[M].NewYork,1950.H.Seton-Watson.NeitherWarnorPeace:Thestruggleforpowerinthepost-warworld.[M].NewYork,1959.JohnL.Snell.WartimeoriginsoftheEast-WestdilemmaoverGermany[M].NewOrle2ans,1959.
[4]WilliamApplemanWilliams.TragedyofAmericadiplo2
macy[M].NewYork,1962.LloydC.Gardner.Archi2
tectsofillusions:MenandideasinAmericanforeignpolicy,1941-1949[M].Chicago,1970.D.F.Flem2ing.TheColdWaranditsorigins[M].NewYork,1961.GarAlperovitz.Atomicdiplomacy:hiroshimaandpotsdam[M].NewYork,1965.DavidHorowitz.Thefreeworldcolossus:AcritiqueofAmericanofforeignpolicyintheColdWar[M].Boston,1971.J.Kolko.&G.Kolko.Thelimitsofpower[M].NewYork,1972.[5]JohnL.Gaddis.TheUnitedStatesandtheoriginsof
theColdWar,1941-1947[M].NewYork,1972.LynnE.Davis.TheColdWarbegins:Soviet-AmericaconflictoverEasternEurope[M].Princeton,1974.DanielYergin.Shatteredpeace:TheoriginsoftheColdWarandthenationalsecuritystate[M].Boston,1977.[6]JohnLewisGaddis.Wenowknow:rethinkingCold
Warhistory[M].ClarendonPress:Oxford,1997.[7]RobertM.Hathaway.Ambiguouspartnership:Britain
andAmerica1944-1947[M].NewYork,1981.[8]DonaldC.Watt.RespondstoGaddis[J].Diplomatic
History(Summer1983),7:1982200.
[9]Smith.“Aclimateofopinion:Britishofficialsandthe
developmentofBritishSovietpolicy,1943-47”[J].InternationalAffairs(Autumn1988),64:6312647.[10]AlanBullock.ErnestBevin.Foreignsecretary1945-1951[M].NewYork,1983.VictorRothwell.BritainandtheColdWar,1941-1947[M].London,1982.[11]AlanBullock.ErnestBevin.Foreignsecretary1945-1951[M].NewYork,1983:843.
[12]AnneDeighton.Theimpossiblepeace:Britain,thedi2
visionofGermanyandtheoriginsoftheColdWar[M].NewYork,1990.JohnKent.BritishimperialstrategyandtheoriginsoftheColdWar1944-49[M].Leices2terUniversityPress,1993.HenryRyan.ThevisionofAnglo-America:TheUS-UKallianceandtheemer2gingColdWar,1943-46[M].NewYork,1987.[13]AnnDeighton,ed.BritainandthefirstColdWar[C].
HongKong,1990.
[14]葛罗米柯.外交史:5[M].北京:三联书店,1983:291.[15]吉比安斯基.“社会主义联合体”的起源:1944-1949年
苏联与东欧国家[C].莫斯科,1995:291.马利科夫.曼哈顿方案:侦探与外交:上卷[M].莫斯科,1995.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的论文集.斯大林与冷战[C].莫斯科,1998纳林斯基.苏联对外政策与冷战的起源
[M]//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1917-1991年苏联对
外政策回顾[C].弗兰克和卡斯,1994:105.
[16]纳林斯基.苏联对外政策与冷战的起源[M]//布里
埃尔・戈罗德茨基.1917-1991年苏联对外政策回顾.弗兰克和卡斯,1994:105.
[17]竺培芬.冷战起源浅析[J].世界史研究动态,1985(2):
第3期
16.
苗 杨“:冷战”起源研究的历史回顾 61
[26]张盛发.论苏联在“冷战”形成的举措[J].上海师范大
[18]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M].北京:学学报,1996(1):104.
[27]叶江.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与冷战起源的关系
[J].历史研究,1999(4):52.
[28]白建才.论冷战的起源[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8250.
[19]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945-1949:第7卷[M].北京:世
界知识出版社,1992:120.
[20]时殷弘.美苏从合作到冷战[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50251.
[21]王帆.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解释[J].外交学院学报,
2000(2):87.
[22]徐蓝.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J].首都师
科学版,1995(4):67.
[29]苏格.美国与“冷战”的缘起[J].外交学院学报,1996
(4):22.
[30]叶江.战后英国工党政府与冷战起源(1945-1948)
[J].史林,1991(1):66.[31]刘建飞.从战后初期英国工党的对苏政策看冷战的起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7.
[23]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6.
[24]李世安.英国与冷战的起源[J].历史研究,1999(4):50.
[25]沈志恩.冷战起源论[J].浙江师大学报,1994(3):78.
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8(1):2.
[32]黄亚红.试论英国冷战政策的形成[J].世界历史,1996
(3):34.
[33]程佩璇,崔剑.试论英国与“冷战”的起源[J].扬州大学
学报,1998(1):25.
Thesummarizationoftheresearchontheoriginationofthecoldwar
MIAOYang
(PoliticalandLawDepartmentofZhoukouNormalUniversity,Zhoukou466001,China)
Abstract:AfterWWⅡ,thecoldwarbetweentheEastandtheWesthasbecomethemainaspectofthepost-warinter2nationalrelationship.Andthepoliticiansandscholarshaveanendlessdebateoverwhichsideshouldtaketheresponsibilityofit.Inthisessaytheauthortriestoclassifythemainviewpointshomeandabroadontheresearchofthecoldwarasthefol2lowing:1.Inthewesthistoricalsciencecircles,therearefourschools:thetraditionalistschoolholdstheviewthattheSovi2etUnionshouldtakefullresponsibility;therevisionistschoolthinksthatTheUSshouldberesponsibleforthecoldwar;thepost-revisionistschoolviewsthatboththeSovietUnionandtheUSshouldholdthemselvestothecoldwar,butmoresym2pathetictotheUS;whilethedepolarizationschoolstressestheimportancethattheUKplayedintheoriginationofthecoldwar.2.Beforeitsdisintegration,theSoviethistoricalsciencecirclesoftheunanimouslyagreethatitwastheUSthatpro2vokedthecoldwar,whileafteritsdisintegration,thescholarsviewthatbothsidesshouldberesponsibleforthecoldwar.3.InChina’shistoricalsciencecirclesthereareviewpointsas:theoryofthefunctionofBoththeUSandtheSovietUnion;theoryofvariedfactors;andtheoryoftheUKtakingtheinitiative,etc.
Keywords:coldwar;originationofthecoldwar;thewestHistoricalScienceCircles;thesoviethistoricalsciencecir2cles;china’shistoricalsciencecircles
(责任编辑 汪家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