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
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
吗?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黄鹤楼》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
大家。
《黄鹤楼》语文教案 1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
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25 课,齐读题。
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孟浩然)
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连起来说一说吗?
1
2、打开书,齐读第一自然段,我们看书上怎么写的。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
首诗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⑴自读古诗。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
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2、课件出示图片。
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2
3、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
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
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
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
㈡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1、出示句子 2。学生自由读。
3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
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
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敬仰之情,依依
惜别之情)
⑵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
别之情?
⑶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⑷马上我们要请同学上台来表演这一段内容,现在我们要招
聘演员了,谁想演李白?大家先练一练台词。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
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4
⑸齐读这一部分。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
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
他是怎样宽慰的?
2、出示句子 3: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
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
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
波涛永世不绝。)
⑵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⑶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
那请你读一下孟浩然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
评评看,是不是合格?
5
(学生读)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
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
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道具:一次性纸杯 2 只)(一人读提示的话。)
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㈠第四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接下去齐读……
(生接读)。
2、重点理解句子:
6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
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
荡地流向天边……
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
现呢?
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3、齐读第四节。
㈡第五自然段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
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⑴什么叫“脍炙人口”?
⑵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为什么能脍炙人口。
7
出示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⑶现在,你能大概地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同桌交流一下,再全班交流。)(结合“西辞”,板书图)
板书:
⑷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
这首诗好在哪里?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却饱含了李白对朋友的
一片深情。)
(这首诗中景色美:烟花三月,碧空,长江天际流……)
(反衬写法:景色美,却无心欣赏,因为与好朋友分离)
(用词好:孤帆远影,写出了李白在江边目送了好久好
久……)
(两次写到黄鹤楼,黄鹤楼有神仙飞天的传说,祝愿孟浩然
到扬州能像神仙一样过得逍遥自在)
8
⑸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
诵这首诗。
四、扩展阅读
1、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
一下吗?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
《留别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学生汇报
3、推荐古诗,出示:《送朱大入秦》《别董大》
学生自由诵读。
4、引导开展课外诵读:
的确,一首好诗,就像一位好朋友,好兄长,他能告诉你什
么是高山流水般的伟大友谊,他能告诉你什么是见览思齐的人生
哲理。古诗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天地,提供了一个净
化心灵的空间。
9
大家准备一下,我们下周六开个古诗文背诵比赛,看谁在 3
分钟时间内背诵出来的古诗多,好不好?下课。
《黄鹤楼》语文教案 2
一、话别情,解诗题
1.导入送别:今天我们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⑴上课前,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字?答案就在诗题里。
【师】这是篆书“送”字,原来是指两个人打着伞送新娘出
嫁,渐渐演变成送别的意思。字的左半边,读“chu”,是走走停
停的意思。
⑵这一路走,一路停啊,你想起了哪一次送别?你有什么样
的感受?
⑶把这个“送”字放进诗题中,把你的感受也放进诗题中,
齐读诗题。
2.诗的题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⑴诗题中的“之”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谢谢你的提醒。
10
⑵诗的题目中有两个表示地点的词,分别是——黄鹤楼和广
陵。
黄鹤楼在哪?
广陵就是哪里?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你把题与诗联系起来了,从诗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好!
3.仔细看看这个“陵”字,这就是我们——铜陵的“陵”字。
⑴那我们可要写好这个字,写这个“陵”需要注意什么?
【生】“陵”字左小右大,右中间的撇点要小一点,最后写
“折文”。
⑵伸出手,咱们一起写。
⑶打开作业单,把“陵”字写三遍。
⑷习字展示:谁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你们觉得他写得怎
么样?
还有谁想展示?谁来评一评?你平时是怎么练字的?
【师】说得好!只要我们坚持一看二写三比较,每位同学都
能写出一笔好字。
11
二、读古诗,初体会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打
开课本,放出声音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试着
读出诗的节奏。
【学生自由练读】
2.朗读指导:
⑴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读准字音。
⑵谁能有板有眼地读一读,读出节奏。【师】听出节奏了吗?
⑶谁能把诗的节奏读得再夸张些?【师】画节奏线。节奏出
来了,诗的味道就有了。
⑷就像这样读,一起来试一试。
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后三个字我来读。诗的题目一起
读。
调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3.诗的韵味有了,情感也出来了。说说看,你感觉到了什么?
【预设】难过伤心孤独……
12
【师】这是你的感觉。
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三、想画面,悟诗情
1.如果说文字是诗的外衣,那么情感就是诗的灵魂。【板书:
情】读这首诗,有人读出了哀伤,有人读出了向往,有人读出了
失落,有人读出了思念。这些复杂的情感都藏在诗里,可是诗中
有“情”字吗?那作者把他的“情”藏在哪儿了呢?
2.出示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读—
—
⑴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李白在哪儿送别孟浩然?在书上圈出“黄鹤楼”。
②为什么说“西辞”呢?谁能在把“黄鹤楼”和“扬州”放
在地图上?
【师】你说说,“西辞”是怎么回事呢?
【生】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西辞”就是指孟浩然
面向西边辞别了黄鹤楼。
13
【师】同学们,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黄鹤楼,那就是在辞别
黄鹤楼下的谁呀?
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名楼美景依然在,故人已到分别时。
指名读——
③李白称孟浩然为故人,“故人”就是老朋友。他们究竟是
怎样的老朋友呢?
【生】
【师】这才是李白心中的“故人”,是好友,是手足,是先
生,更是知音知意知心人。
情到深处不忍别,离愁更苦。一起读——
⑵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这难舍难分的.送别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三月?在书
上圈出“烟花”。
【师】“烟花”是什么意思?
【师】你心目中的“烟花三月”是怎样的?
14
【师】繁花似锦,草木葱茏,像烟,像雾,这“烟花三月”
给你一种怎样的印象?
②想去看“烟花三月”吗?
【师】黄鹤楼下,长江两岸,春天勃然怒放。樱花开遍了山
林,一簇簇,一丛丛,如
烟似雾,云蒸霞蔚。油菜花秀满了田野,杜鹃花染红了山坡。
江边,桃红柳绿;
江上,雾霭迷蒙。这是花团锦簇的三月,这是诗情画意的春
天。
③烟花三月美如画,你能美美地读吗?
【生】……【师】真美呀!
【生】……【师】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烟花三月。
黄鹤楼下花似海。老朋友,扬州更美!女生读——
扬州城里柳如烟。孟夫子,一路顺风!男生读——
两位诗人一路走一路说,走进满目青翠的春天里,走进一望
无边的花海中。
15
这是诗意的送,这是浪漫的别。一起读——
3.听到涛声了,看到小船了,孟浩然真的要走了。故人一别,
千山万水相隔,没有手机电话,就是写封信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
能收到。此时的李白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望着,望着。出示第
二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
⑴李白站在江边,看到了什么?在书上圈一圈。
【生】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生】
⑵我发现:大诗人也有出错的地方。你想想,大唐盛世,长
江两岸应该是游人如织,千帆竞渡才对,怎么可能就一艘孤帆呢?
【板书:孤帆】
【师】千帆过尽都不见,一心只为孟浩然。原来,这个“孤”
字,并不全是眼前景,更是一份依依不舍的情啊。
指名读——
16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板书:尽】“尽”是什么意思?什么
消失了?这些景物带着谁一起消失了?
《黄鹤楼》语文教案 3
教学步骤
一.导入:
A.提问: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B.讲故事: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
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二.朗读:
师范读,生齐读.
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
缓
17
(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
读得恬淡自然。)
三.师生探究:
A。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
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
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
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虽
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生 4:我喜欢“白云千载空悠悠”句。给人一种悠闲适意的感
觉。
生 5:不。这句我感觉到的不是悠闲,而好像是孤独寂寞。因
为“空悠悠”显得空空荡荡,使人顿时心生惆怅。
18
生 6:我喜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句。江上
烟雾迷朦,真仿佛人间仙境。
生 7:我读来烟波浩渺,却又联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诗人也因
此而生离愁别绪吧。
师:(赞赏地)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
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它确实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
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刚才同学们争论“空”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于发表自
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首联和颔联中都出现了“空”字,
诗人登上此楼,发现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
漂渺无依的浮云,理解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
(生点头)千年已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在这种清廖孤寂中诗
人自然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点头)。
(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
B.那么,你对这首诗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19
生 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句,写草木茂盛,
景物分明,给人清新可人的感觉,为何下句却突然转写“愁”?
生 9:头三句每句中都有“黄鹤”二字,好像显得重复罗嗦?
生 10: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
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
生分组讨论,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每组推举一个
作中心发言。
生 11:连用“黄鹤”三字,我们组认为是在强调黄鹤楼的得
名,还可引人想象鹤的翩然身姿,仔细品去,回味无穷呢!
生 12:仙人骑鹤西去的传说让人神往,三个“黄鹤”不仅读
来不觉累赘,反而不断强化了传说给人带来的飘逸之感,当然更
有仙人骑鹤而去的无限怅惘……
生 1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有同学认为宁
静,舒畅,是没有将全诗统一起来读,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看
“白云千载空悠悠”,心中就有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之感,那么
再研究“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我们认为应看作是一种凄美。
20
生 14:我们在研究这一句时,揣测作者是不是一种反衬——
景美也掩不住人在旅途的深深孤寂?
师(感叹):是啊,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生 15:刚才有同学提出“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
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这个问题,我们讨
论的结果是:诗人写作此诗并不是为了表现黄鹤楼的美景,而是
表现诗人的怅惘,思乡之情。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
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
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解诗人
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象,去发挥。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
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四、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21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每一句
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根据诗
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
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缀珠成文。
师示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登
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
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有目的,没有方
向,悠悠地飘荡。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
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生 16:“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
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
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再向黄鹤楼的东
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
22
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
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生 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渐渐向西方坠落,远处辛勤工作的人,已收好农具准备
回家。想想自己,还在遥远的旅途之中,江上的雾气波涛,更使
人感到路途的的迷茫,真不知何时才可走完这迷茫的路途啊。看
看天,看看地,哪儿是我的家,我的家又在哪儿?天色渐渐暗下
来了,心中的归思,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 1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鸟归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团聚,那嘻嘻的笑声多么认人
羡慕!日暮降临,一切都模糊起来,阴沉沉的天空中夹着一道道
红霞,如长江之浪一涌而来,又如烈火在燃烧。不远的江面上,
雾气渐浓,我不知不觉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乡之念。
美丽温柔的故乡在我眼前闪过,在我脑中停伫。我,想回家,回
到那充满笑声的家,回到那能洗净我脑中胸中愁丝的家!
…………
23
(片断写作,虽有些描写与诗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
想象,并能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就要充分肯定。)
五、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一首诗,理解了一位诗人,讨论了两个话题,
写了一段文字,收获可谓大矣!24
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
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生 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渐渐向西方坠落,远处辛勤工作的人,已收好农具准备
回家。想想自己,还在遥远的旅途之中,江上的雾气波涛,更使
人感到路途的的迷茫,真不知何时才可走完这迷茫的路途啊。看
看天,看看地,哪儿是我的家,我的家又在哪儿?天色渐渐暗下
来了,心中的归思,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 1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鸟归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团聚,那嘻嘻的笑声多么认人
羡慕!日暮降临,一切都模糊起来,阴沉沉的天空中夹着一道道
红霞,如长江之浪一涌而来,又如烈火在燃烧。不远的江面上,
雾气渐浓,我不知不觉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乡之念。
美丽温柔的故乡在我眼前闪过,在我脑中停伫。我,想回家,回
到那充满笑声的家,回到那能洗净我脑中胸中愁丝的家!
…………
23
(片断写作,虽有些描写与诗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
想象,并能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就要充分肯定。)
五、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一首诗,理解了一位诗人,讨论了两个话题,
写了一段文字,收获可谓大矣!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