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十个陵区
2022-11-24
来源:好走旅游网
秦人的十个陵区 焦南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研究员) 到\伟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副研究员) 杜林 1(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副教授)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206年,因护送周 平王东迁洛邑而襄公被封诸侯立国伊始,到 秦二世胡亥灭亡,秦人经历了前后565年的 历史进程。 又在秦都咸阳附近发现了多座战国秦陵[81。 根据基本一致的历史文献及不同阶段的 田野考古成果,专家们先后提出过秦陵“三大 陵区” 、“四大陵区”[1ol、“五大陵区”、“六大陵 区”Ill1等多种观点。1993年,韩伟、程学华认为有 秦一代“共建造四个陵区。最早为西垂陵区,葬 襄公、文公……其次为雍城陵区,宁公至出子 22位秦国国君埋葬于此;再次为芷阳陵区,史 称‘东陵’,葬自献公至庄襄王七位国君:最后 为始皇陵园”㈣。稍后,尚志儒认为“秦人至少 研究简史 在这漫长的六个世纪中,秦人不断地从西 向东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完成了从 附庸到方国、方国到王国、王国再到帝国三次 大的政治升华的先秦古国:在这漫长的六个世 纪中.秦人营建了与其国家政治升华相适应的 多座公、王、帝陵。 营筑了西垂、雍城、毕陌、芷阳与骊山五大茔 域” 。徐卫民认为,“秦先后有四大陵区,即西 长期以来,许多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一直致 力于秦公、王、帝陵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可喜 的研究成果【lI。 垂陵区、雍城陵区、成阳陵区和栎阳陵区……成 阳陵区的帝王陵分布在咸阳都城的西北方和 东南方,有惠文王陵、武王陵、昭襄王陵、孝文王 陵、庄襄王陵、秦始皇陵” 。马振智的观点是, 秦陵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研究始于20世 纪60年代初闭,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开始对 秦始皇帝陵进行考古调查并测绘出第一张陵 园平面图I引。1974年,随着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 发现,秦始皇帝陵的考古研究随之展开【41。1976 年.著名考古学家韩伟带队钻探发现了雍城秦 “秦国陵区大致有六:即西垂、平阳、雍城、栎阳、 咸阳以北和芷阳陵区” 。 二历史文献的梳理 有关秦人陵墓的记载,散见于各类历史文 公陵园口I。198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勘探发现 了秦东陵嘲。20世纪90年代初。甘肃省文物考 古研究所在礼县大堡子山清理并确认了大堡 子山秦公陵园 。近年来,陕西省的考古工作者 献,其中最为集中、最为可靠的是《史记·秦始皇 本纪》所附《秦纪》。现择要如下。 “襄公立,享国十二年。初为西畴。葬西垂。 生文公 ” “文公立,居西垂官。五十年死,葬西垂。生 静公。” “静公不享国而死。生宪公。” “宪公享国十二年,居西新邑。死,葬衙。生 武公、德公、出子。” “出子享国六年,居西陵。庶长弗忌、威累、 参父三人,率贼贼出子鄙衍,葬衙。武公立。” “武公享国二十年。居平阳封宫。葬宣阳聚 东南。三庶长伏其罪 德公立。” “德公享国二年。居雍大郑宫。生宣公、成 公、缪公。葬阳。初伏,以御蛊。” “宣公享国十二年。居阳宫。葬阳。初志 闰月。” “成公享国四年。居雍之宫。葬阳。齐伐山 戎、孤竹。” “缪公享国三十九年。天子致霸。葬雍。缪 公学著人。生康公。” “康公享国十二年。居雍高寝。葬询社。生 共公。” “共公享国五年,居雍高寝。葬康公南。生 桓公 ” “桓公享国二十七年。居雍太寝。葬义里丘 北。生景公。” “景公享国四十年。居雍高寝,葬丘里南。 生毕公。” “毕公享国三十六年。葬车里北。生夷公。” “夷公不享国。死,葬左宫。生惠公。” “惠公享国十年。葬车里(康景)。生悼公。” “悼公享国十五年。葬僖公西。城雍。生刺 龚公。” “刺龚公享国三十四年。葬入里。生躁公、 怀公。其十年,彗星见。” “躁公享国十四年。居受寝。葬悼公南。其 元年,彗星见。” “怀公从晋来。享国四年。葬栎圉氏。生灵 公。诸臣围怀公,怀公自杀。” “肃灵公.昭子子也。居泾阳。享国十年。葬 悼公西。生简公。” “简公从晋来。享国十五年。葬僖公西。生 惠公。其七年。百姓初带剑。” 糍秦人的十个陵区 “惠公享国十三年。葬陵圉。生出公。” “出公享国二年。出公自杀,葬雍。” “献公享国二十三年。葬嚣圉。生孝公。” “孝公享国二十四年。葬弟圉。生惠文王。 其十三年,始都成阳。” “惠文王享国二十七年。葬公陵。生悼 武王。” “悼武王享国四年,葬永陵。” “昭襄王享国五十六年。葬苣阳。生孝文 王。” “孝文王享国一年。葬寿陵。生庄襄王。” “庄襄王享国三年。葬苣阳。生始皇帝。吕 不韦相。” “始皇享国三十七年。葬郦邑。生二世皇 帝。始皇生十三年而立。” “二世皇帝享国三年。葬宜春。赵高为丞相 安武侯。二世生十二年而立。” 上述文献记载中。学术界多年研究认为, 除了个别秦公的名称、享国年代等略有差异 外,大多数已为考古资料所证实。总体上是 可信的,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秦陵陵区的重要 资料。 梳理上述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有关秦陵的 几个问题 1.遵循居址与墓葬紧密相连的历史传 统。秦人陵墓与都邑均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即 所谓“陵城相依,陵随城移”。如文公居西垂 宫,葬西垂;武公居平阳封宫,葬宣阳聚东南; 宣公居阳宫,葬阳;德公居雍大郑宫之后,多 位秦公葬雍;秦孝公都成阳后,多位王、帝葬 芷阳、丽邑等。 2.《史记·秦本纪》在记载秦公陵址时,采 用了有规律的、不同的描述方式。一般来讲,始 建陵区或陵墓时记载采用较为宏观的地名,如 西垂、衙、阳、雍、芷阳、郦邑等;在已有陵区再建 新的陵墓时则使用较为具体的地名和方位,前 者如雍城陵区的询社、左宫、车里、入里、栎国 氏、陵圉等;后者如雍城的车里北、义里丘北、 丘里南、康公南、僖公西、悼公南等。根据这一 思路,上述文献记载的秦人相对独立的陵区或 之牙勿l 2014年·第6期 陵园至少应有西垂、衙、阳(包括宣阳聚)、雍、芷 阳、郦邑六处。 3.有关《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献公葬地 “嚣圉”、孝公葬地“弟圉”,学界暂无定论。主持 栎阳田野考古工作的刘庆柱认为“秦孝公陵应 在今西安市阎良区康桥和关山镇以东.渭南市 临渭区下邦镇以西” 。有历史学家附议,“那么 献公陵也应在孝公陵附近”。“栎阳陵区位于秦 都栎阳附近” 。 4.文献在记载有关居住咸阳的惠文王、悼 武王的陵墓时没有使用地名,直接标注以陵 名:公陵、永陵,为我们的研究出了难题。但一 些较晚的文献或研究等为我们提供了线索。 《史记·秦本纪》集解引《皇览》日:“秦武王冢在 扶风安陵县西北,毕陌中大冢是也。人以为周 文王冢,非也。周文王冢在杜中。”正义引《括地 志》云:“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阳县西北十五里 也。”今人阎文儒引孙星衍《毕陌毕原考》:“毕 陌在渭水北,秦文王、武王之所葬,即今咸阳之 陵,先诸书传甚明,其误自宋人始。”认为:“可 见咸阳原上之陵,非周陵实秦陵也,今考释之, 无使国人再误为文、武之周陵耳。”㈣也就是说。 长期以来,多位史家认为秦都咸阳附近除了芷 阳、郦邑两处陵地之外,还至少有两座秦陵。 除了上述有关秦公、王、帝陵葬地的记载 外,《史记·吕不韦列传》还有秦始皇祖母夏太 后另辟陵地、别葬杜东的记载。云:始皇七年, 庄襄王母夏太后薨。孝文王后日华阳太后,与 孝文王会葬寿陵。夏太后子庄襄王葬芷阳。故 夏太后独别葬杜东,日“东望吾子,西望吾夫。 后百年,旁当有万家邑”。 总之,以《史记·秦始皇本纪》为基本史料, 参考其他有关史料可知:秦人在五百多年的发 展中,有可能使用过西垂、衙、阳(宣阳聚)、雍、 芷阳、郦邑及栎阳、咸阳、杜东等九处陵地。 三秦陵的考古发现 秦陵的田野考古成果主要集中在甘肃礼 县、凤翔雍城、秦都咸阳等秦人都城附近,现逐 简介如下。 1.大堡子山城址及陵墓 大堡子山位于甘肃礼县永兴乡与永坪乡 交界处的西汉水北岸,西距县城13公里。城址 围绕大堡子山而建.坐落在其东北一西南走向 的山体上,形状不规则。北城墙的长度约250 米:西城墙复原长度1300米:南城墙和东城墙 只发现了数段,估计原长度分别为870、2600 米。城址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㈣。 城址内先后发现“中”字形大墓两座、瓦刀 形车马坑两座、青铜乐器祭祀坑一座及中小型 墓葬一批,此外还有建筑遗址多处。北城墙外 有大量中小型墓葬.西城墙外发现有少量灰 坑、墓葬。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对其 中的“中”字形大墓和车马坑、祭祀坑进行了发 掘清理。发掘的两座大墓均为“中”字形,东西 向,墓室呈斗状,两条墓道均为斜坡状。墓室内 设二层台,二层台上有殉人。墓室底部中央有 腰坑,内置一只殉狗和一件玉琮。葬式均为仰 身直肢葬,头向西。车马坑平面呈瓦刀形。东西 向,竖穴土坑,埋藏有车马。9座小型墓葬均为 竖穴土坑墓,东西向,有的墓葬在墓壁一侧掏 挖壁龛用于安放殉人,墓室葬式为头朝西的直 肢葬,随葬有铜鼎、簋等铜礼器和陶鼎、鬲、盆、 豆、喇叭口罐等仿铜陶礼器及日用陶器 。乐器 祭祀坑“为一东西向的长方形坑”。“坑长8.8、宽 2.1、残深1.1~1.6米”,“坑内乐器分为两排,南 侧为铜钟镩与钟架,北侧为石磬与磬架”。出土 有青铜镩3件、青铜钟8件、石磬10件I21】。 建筑遗址在两座大墓之间、大墓的南北都 有发现。其中规模最大的21号建筑遗址“南北 长107、东西宽l6.4、东西两墙基之间宽1 1.4 米,方向为北偏西16。’’。“应是大型府库类建 筑”。“该建筑的始建年代与被盗的秦公大墓的 年代大体相当或稍晚” (图一)。 2.雍城秦公陵园 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国自德公“b 居雍”开始,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城栎 阳”,雍城自春秋至战国中期一直是秦国的都 城。秦人都雍城时间最长,此地埋葬的秦公数 成帝陵封土约600米左右,现存两座封土,世传 为汉成帝嫔妃班婕妤等人的墓葬。勘探发现双 重园墙,外园墙外侧有围沟环绕。其陵园整体 呈南北长方形,内园墙南北长473、东西宽 236.5米,墙宽约3.2米。园墙设有6处门址, 南、北墙各有一处,东、西墙各有两处,均位于 两座陵墓的墓道对应处。外园墙保存状况较 差,复原南北长1043、东西宽526米,墙宽约 3.2米。在西墙与内陵园门址相对应处也发现 了门址。外园墙之外还设有围沟,南北长 1154.6、东西宽约630米,围沟宽7~15米,深 2.5~7.5米。陵园内现存两座封土,南封土破坏 严重,仅余高4~5米的平台,底部范围东西长 123、南北宽约90米。北封土呈覆斗形,底部边 长73~79、顶部边34米,高约15米。勘探发现 两座墓葬均为“亚”字肜,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 条墓道。南陵墓道长44~100、宽14~49米,深约 1.4~20.7米。北陵墓道长56~81、宽10~31米, 深约0.8~19米。该陵园共发现陪葬坑12座,其 中内陵园7座,外陵园5座。陪葬坑形制多为长 方形竖穴坑道,另有个别呈曲尺形、正方形。发 现建筑遗址一处,位=F内陵园南墙外侧,似为 东西向长方形院落 、发现了300余座小型陪 葬墓,大多分布在围沟与外城垣之间,还有一 部分位于陵园外西、南部区域。墓葬形制有竖 穴方坑和竖穴洞室两种129]。 4.临潼秦东陵 1986~1988年,在西安市临潼区斜口街道 办事处以东、骊山西麓的台塬上,先后勘探发 现战国秦陵园四座,总面积为24平方公里。 号陵园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000、南 北宽1800米,面积72万平方米。陵园内勘探出 2座“亚”字形大墓、陪葬坑2座、陪葬墓2处、 地面建筑基址4处。两座“亚”字形大墓为陵园 的主墓,大小相同,主墓道皆为东向;两座陪葬 坑分别位于主墓东墓道以东偏南处,勘探发现 有马骨、木迹、漆皮、骨饰等;陪葬墓位于M2的 东南和西南部[3o1。 二号陵园位于一号陵园东北方向1500米 处,韩峪乡范家村北。陵园范围东起北沟村,西 ■秦人的十个陵区 到枣园村,南起三冢村北无名沟,北达武家沟, 东西长500、南北宽300米,总面积为15万平 方米。二号陵园内勘探发现有“中”字形大墓1 座、“甲”字形大墓3座、陪葬坑1座、葬墓区2 处、地面建筑1处 。 三号陵园位于武家沟村北100米处.东南 距一号陵园1500米,陵园西、北两侧利用天然 壕沟作为其兆沟,东、南两面兆沟为人工开凿。 东西长280、南北宽180米,总面积为48400平 方米。陵园内有“中”字形大墓一座,封土呈覆 斗形,东西向,西墓道长于东墓道:还发现有陪 葬墓区1处、建筑基址2处132]。 四号陵园位于小峪河南岸,整个陵区位于 山前冲击扇面上。陵区东起马斜村,西至染房 村.南抵井深沟.北到小峪河南岸,与一号陵园 隔河相望,相距约2500米.总面积达80万平方 米。陵园内发现“亚”字形大墓1座,“甲”字形墓 葬2座、小型陪葬墓群1处 。 秦东陵共发现“亚”字形大墓3座、“中”字 形墓葬2座、“甲”字形墓葬5座。历年的调查、 钻探、试掘中出土有铜质、银质、石质、陶质、玉 质、铁质等质地文物多件(图四)。 5.长安神禾原秦陵 200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南郊神 禾塬上发现一座战国秦陵园遗址。“陵园由兆 沟、夯土陵墙围绕‘亚’字形大墓而成,四边设有 门阙或门道,共有5门。陵园被位于南部的东西 向隔墙分为南、北两区。北区是以‘亚’字形大墓 为中心,周绕13个从葬坑的陵墓区;南区主要 以建筑遗址、灰坑为主。”“‘亚’字形大墓,四条 斜坡墓道。东西总长约135、南北总宽110米。墓 室宽1O.5、长12.1米,近似方形”,“从葬坑共13 条。分布在四条墓道周边”.发掘出土有青铜 器、陶器以及带铭石磬等近千件文物[341(图五)。 6.临潼秦始皇帝陵 秦始皇帝陵地处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位 于骊山北麓地势最高、幅度最宽的南北向狭长 台塬上,在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8公里、总 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的广阔范围内,间或分 布与秦始皇帝陵有关的文物遗存。发掘研究证 69 之身勿I 2014年·第6期 1 米,周长6322米。在东、 南、西内外城垣之间也分 布了较为密集的陪葬坑 喊[JOl 01 01 10 00 013 111 OOI 口K25 oK23 nK21 IK14 / 和“丽山食官”等建筑遗 存 。内、外城均由夯土筑 成 ,内城目前共发现6 座城门,东、西、南三面各 有一门:北垣上有两门. 0K24 nK22口K20 口口K13口K20 口 K17 口 。K16K15 内城中部东西向隔墙上 有一门;外城目前发现有 东、西、南三门。2000年勘 探时,考古人员曾在东西 内、外城之间分别发现一 组南北对称的、独立的三 出阙[391。陵园外城垣以东 K26 [二] 分布有举世闻名的兵马 俑坑三座、上焦村陪葬墓 和马厩坑130多座 。北 侧发现了多座出土有大 K27 尸 量动物骨骼和青铜水禽 的陪葬坑 。西侧除了原 来发现的和修陵人墓地I421 外。新勘探发现大型陪葬 墓6座,1座“中”字形,南 北向。全长109、东西宽 26、深15.5米:5座“甲” 字形,墓道皆居北.通长 47~71.6米[431。西北侧为石 图三秦咸阳“周王陵”勘探平面图 料加工遗址 。南侧发现 了为阻挡南部骊山山洪 实,秦始皇帝陵的中心是高大的封土.封土现 呈底边长345—350米的平顶四方锥形土台。封 土以外是呈南北向长方形的内城和外城。内城 南北长1355、东西宽580米.周长3870米:由 侵袭而夯筑的防洪大坝(图六)。 除上述六处秦人陵地的考古发现外,近年 来.西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西安东郊韩森寨 大墓进行了考古勘探,发现战国晚期东西向 “亚”字形大墓一座【45J。 条横贯东西的夯土墙和一条仅贯穿北部的 南北向夯土墙隔成三个小城。封土及其周围排 列密集、数量众多的陪葬坑,包括已经发掘的 铜车马坑、文官俑坑、铠甲坑、百戏俑坑[351,西北 此外,栎阳作为秦人发展历程中一座重要 的都邑,按《史记·秦本纪》记载,从“(秦献公)二 年(前383年),城栎阳”到“(秦孝公)十二年(前 350年),作为咸阳,筑冀阙,徙都之”,共计34 年。《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献公葬嚣圉”、“孝 部为建筑遗址区[361,东北小城内为陪葬墓区和 些建筑遗址。外城南北长2185、东西宽976 ■秦人的十个陵区 公葬弟圉”。刘庆柱等基于秦栎阳考古勘探线 其青铜铸的数量、青铜钟的排列等都不支持 索,结合郦道元《水经注·渭水》“白渠东迳栎阳 有关“窖藏”的观点 。也就是说,文献和田野 故城北……又东迳秦孝公陵北,又东南迳居陵 的双重证据暗示,宝鸡县太公庙村附近应有 城北,莲芍城南”的记载.认为:“白渠在秦汉栎 秦陵存在[sol。 阳城北,今康桥和关山镇以南,莲芍故城在今 渭南市临渭区下邦镇附近。由此判断,秦孝公 四秦人的十个陵区 陵应在今西安市阎良区康桥和关山镇以东,渭 基于上述历史文献梳理及田野考古成果 南市临渭区下邦镇以西” 。 的回顾.笔者认为:秦人在历史上营建的不是 20世纪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宝鸡县 三个、四个或是五个陵区,很可能是十个陵区『5】 (今宝鸡市陈仓区)杨家沟公社太公庙大队发 (图七)。 现一座“铜器窖藏”,清理出8件青铜器,计有钟 1.西垂陵区 5件、镩3件,皆有“秦公”铭文。综合其形制、铭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发现并发掘的两座 文等信息,发掘者认为铭文所记载秦之文公、 “中”字形大墓、一座瓦刀形车马坑、一座青铜 静公、宪公世系与文献记载基本吻合,应为秦 乐器祭祀坑及其出土的具有“秦子”铭文的青 武公器:并进而判断,出土秦公带铭铜器的窖 铜器及其大量流散的具有“秦公”铭文的青铜 穴周边当为秦武公所居之“平阳”所在 。受甘 器证实:大堡子山墓地就是秦人历史上营建的 肃礼县大堡子山新发现“乐器坑”的启示 ,笔 第一座陵区,埋葬着春秋早期某两位秦公或某 者认为,太公庙发现八件青铜器的窖穴不是 位秦公及其夫人 。结合文献记载“襄公立,享 座“窖藏”,而是~座“乐器坑”,一座位于 国十二年。初为西畴。葬西垂。生文公”及“文公 大型陵墓附近的具有祭祀性质的“乐器坑”, 立,居西垂宫。五十年死,葬西垂。生静公”。可 图四 秦东陵平面示意图 女物I 2014年·第6期 图五 神禾原秦陵平面示意图 知大堡子山墓地应是秦人的“西山”墓地。或日 西垂陵区l53I。 2.“衙”陵区 《史记》载:“宪公享国十二年,居西新邑。 死,葬衙。生武公、德公、出子。”“出子享国六 年,居西陵。庶长弗忌、威累、参父三人。率贼贼 出子鄙衍,葬衙。”可见秦人在西垂之后,平阳 之前,还营建有一处名为“衙”的陵区。目前有 关“衙”的地望,学术界尚无定论 ,其陵区也有 待考古学家新的努力与探索。 3.“阳”或日“平阳陵区” 前引文献中武、德、宣、成四公,居所虽略 异,但统属“平阳”应无问题。其葬地均为 “阳”或带“阳”字的“宣阳聚”。太公庙秦武公 器“铜器窖藏”的发现,为探索“平阳陵区”提 供了线索。 4.雍城陵区 前引雍城田野考古收获无可辩驳地说明, 雍城陵区不仅存在,而且是延用时间最长、埋 葬秦公最多的秦人陵区。前引文献中记载葬于 雍的秦公有:穆公、康公、共公、桓公、景公、毕 公、夷公、惠公、悼公、僖公、历共公、躁公、怀公、 灵公、简公、惠公、出公等近20位。 5.栎阳陵区 如前所述,栎阳秦陵的历史文献及田野考 古资料均不够充分,但考古学家依照城陵相 依、陵随城移的规律推测出的秦都栎阳有秦陵 的结论是合理的。 6.咸阳陵区 经过30多年的探索研究,否定了的“周王 陵”与最新发现的司家庄、严家沟三座大型陵 园构成了完整的秦咸阳陵区,其年代应为战国 晚期.墓主至少有秦惠文王、秦悼武王两王及 其王后等阁。 有专家将其称之为“毕陌陵区”,笔者有不 同意见。“毕”是西周国名与地名,“毕陌”是唐 宋以来的地名。秦都咸阳附近的秦陵区,称“成 阳陵区”似乎更符合历史事实和研究规范。 7.芷阳陵区 西安临潼斜口发现的“四座陵园”,其中一 号、四号陵园的3座“亚”字形大墓,明确揭示了 陵园的等级与性质。依据“昭襄王享国五十六 年。葬苣阳……庄襄王享国三年。葬苣阳”的历 史文献,应称其为“苗阳陵区”。学术界有关其 定名、时代的认识趋于一致,但在大墓与墓主 的对位问题上尚有不同观点。基本可以确定葬 于此的有昭襄王与唐太后、庄襄王与帝太后 等,至于孝文王与华阳太后是否葬在该陵区内 尚有争议 。 8.杜东陵区 发掘者认为长安神禾原秦陵的主人可能 是战国时期“别葬杜东”的秦始皇祖母夏太后。 大多数专家予以肯定I 5 7I。因其“别葬杜东”,故名 杜东陵区。 9.韩森寨陵区 历史文献中未见记载.但前述战国晚期 之牙勿I 2ol4年·第6期 形制要素方面的渐变,这些渐变逐步强化,最 终造就了其从“集中公墓”到“独立陵园”的制 度巨变,并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 的基础。 【11本文的秦陵系指从秦襄公立国到秦始皇称帝,秦 国公、王、帝的陵墓,不包括“葬以黔首”的秦二世 胡亥。 [2】在2O世纪60年代以前,虽有一些中外学者及机 构曾对秦始皇陵进行过考察,但“严格地讲,此阶 段的工作还算不上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调 查”。见焦南峰《西汉帝陵考古发掘研究的历史及 收获》,《西部考古》第一辑,2006年。 [3]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lI伍潼县文化馆《秦始皇 陵调查简报》,《考古}1962年第8期。 [4】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临潼县秦俑坑试掘第 号简报》,《文物}1975年第l1期。 [5】陕西省雍城考古队韩伟《凤翔秦公陵园钻探与试 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7期。 [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文管会《秦东陵一号 陵园勘查记》,《考古与文物11987年第4期;陕西 省考古研究所秦陵工作站《秦东陵第四号陵园调 查钻探简报》,《考古与文物11993年第3期:张海 云《芷阳遗址调查简报》,《文博}1985年第3期。 [7]李学勤等《最新出现的秦公壶》,《中国文物报}1994 年l0月30日;韩伟《论甘肃礼县出土的秦金箔饰 件》,《文物}1995年第6期;王辉《也谈礼县大堡子山 秦公墓地及其铜器》,《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5期; 陈平《浅谈礼县秦公墓地遗存与相关问题》,《考古 与文物11998年第5期;祝中熹《大堡子山秦西陵 墓主及其他》,《陇右文博11999年第1期;戴春阳 《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有关问题》,《文物》 2000年第5期;张天恩《试说秦西山陵区的有关问 题》,《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3期;杨惠福、侯红伟 《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主管见》,《考古与文物》2007 年第6期;赵化成、王辉、韦正《礼县大堡子山秦子 “乐器坑”相关问题探讨》,《文物12008年第11期;梁 云《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青铜乐器坑探讨》,《中国历史 文物}2008年第4期;李峰《礼县出土秦国早期铜器 及祭祀遗址论纲》,《文物}2Ol1年第5期。 [8】刘卫鹏、岳起《咸阳塬上“秦陵”的发现和确认》, 《文物}2008年第4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周王陵”考古调查、勘探简 报》,《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l期;陕西省考古 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阳渭城司家 庄秦陵”调查钻探资料;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阳渭城严家沟秦陵”调查 钻探资料。 [9]王学理、梁云《秦文化》,文物出版社,2001年。 【l0]石兴邦《秦代都城和陵墓的建制及其相关的历 史意义》,《秦文化论丛》第一辑,第98页,西北 大学出版社,1993年;韩伟、程学华《秦陵概论》, 《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3年;徐卫民《秦 帝王陵墓制度研究》,《唐都学刊》第26卷2010 年第1期。 [11】 尚志儒《秦陵及其陵寝制度浅论》,《文博11994 年第6期。 [12】韩伟、程学华《秦陵概论》,《考古学研究》第10 期,三秦出版社,1993年。 【13] 同【l1】。 [14】徐卫民《秦帝王陵墓制度研究》,《唐都学刊》第 26卷2010年第1期。 [15】 马振智《秦国陵寝制度研究》,《梓里集—'西北 大学考古专业七七级毕业三十周年纪念文集》, 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工作队《秦汉 栎阳城遗址的勘探和试掘》,《考古学报11985年 第3期。 [17]同p4]。 [18]阎文儒《“周陵”为秦陵考辩》,《考古与文物1198o 年第2期。 [19]早期秦文化考古联合课题组《甘肃礼县大堡子 山早期秦文化遗址》,《考古}2007年7期;早期 秦文化联合考古队 ̄2oo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 21号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11 期: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甘肃礼县三座周代 城址调查报告》,《古代文明》第七卷,文物出版 社,2008年。 [20]戴春阳《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有关问题》, 《文物12000年第5期。 [21]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 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文物12008年第1 l期。 [22】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2oo6年甘肃礼县大堡 子山21号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2oo8年 第11期。 [23]陕西省雍城考古队韩伟《凤翔秦公陵园钻探与 试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7期;陕西省雍城 考古队《凤翔秦公陵园第二次钻探简报》,《文 物}1987年第5期;焦南峰、段清波《陕西秦汉考 古四十年纪要》,《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5期。 [24]王辉等《秦公大墓石磬残铭考释》,《“中央研究院” 一秦人的十个陵区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第2分册(台北), 侧第三号兵马俑坑清理简报》,《文物)1979年第 l2期;秦俑坑考古队《秦始皇陵东侧马厩坑钻探 1996年。 勰 .。1. .” 韩伟、焦南峰《秦都雍城考古综述》,《考古与文 物)1988年第5、6期。 资料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雍城考古队队长田亚 岐提供。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周王陵”调查钻探简 报》,《考古与文物t2011年第1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 阳司家庄秦陵”调查钻探资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 阳严家沟秦陵”调查钻探资料。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文管会《秦东陵第一 号陵园勘查记》,《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4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秦 东陵第二号陵园调查钻探简报》,《考古与文物》 1990年第4期。 王学理等《秦物质文化史》,三秦出版社,1994 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陵工作站《秦东陵第四号 陵园调查钻探简报》,《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 3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长安神禾塬战国秦陵 园遗址田野考古新收获》,《考古与文物)2008年 第5期。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 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8年。 l临潼县博物馆赵康民《秦始皇陵IL---、三、四号 建筑遗迹》,《文物)1979年第12期;张占民《秦 始皇帝陵北寝殿建筑群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考古与文物动态》,三秦出版社,1996年;始皇 陵秦俑坑考古队《陕西l临潼鱼池遗址调查简 报》,《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4期。 秦俑坑考古队《秦始皇帝陵西侧“丽山食官”建 筑遗址清理简报》,《文博)1987年第6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 皇陵园内城南墙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2002 年第2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 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文物出版社, 2005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文物出 版社,1988年;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 皇陵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钻探试掘简报》,《文 物)1978年第5期;秦俑坑考古队《秦始皇陵东 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秦俑 坑考古队《临潼上焦村秦墓清理简报》,《考古 与文物)1980年第2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 (1999)》,科学出版社,2000年;陕西省考古研 究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 古报告(2001~2003)》,文物出版社,2007年; 张占民《秦陵之谜新探》,陕西人民美术出版 社,1998年。 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西侧赵背 户村刑徒墓》,《文物)1982年第3期;陕西省考 古研究所《秦陵徭役刑徒墓》,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2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 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1—2003)》,文物出版社, 2007年。 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 年。 此项成果为西安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张翔宇副院 长介绍,谨表谢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秦汉 栎阳城遗址的勘探和试掘》,《考古学报)1985年 第3期。 卢连成、杨满仓《陕西宝鸡县太公庙村发现秦公 钟、秦公镩》,《文物11978年第11期;李零《春秋 秦器试探——新出秦公钟、簋铭与过去著录秦 公钟、镩铭的对读》,《考古)1979年第6期;此外 王国维在《观堂集林》卷一二《秦都邑考》、韩伟 在《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4期发表的《北园地 望及石鼓诗之年代小议》中都表述了类似观点。 赵化成、王辉、韦正《礼县大堡子山秦子“乐器 坑”相关问题探讨》,《文物)20o8年第l1期;梁 云《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青铜乐器坑探讨》,《中 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4期;李峰《礼县出土 秦国早期铜器及祭祀遗址论纲》,《文物)2Ol1 年第5期。 信立祥、赵化成、张天恩等均支持笔者这一推测。 在此文革就一年多之后,同事田亚岐研究员带 队于2013年4—5月.在太公庙“铜器窖藏”的北 侧钻探发现了由一座“中”字形大墓、一座大型 车马坑及其围沟组成的大型陵园一座、“平阳陵 区”的千古之谜就此解开。 笔者认为陵区的划分应遵循如下原则.a_依照 “城陵相依、陵随城移”的规律,在不同的都邑 女牙勿I 2014年·第6期 附近营建的陵墓不应划归同一陵区。b.在同一 了。所以‘冯翊’之‘衙’必非宪公葬地之‘衙’。”见梁 云《西新邑考》,《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6期。 都邑附近营建的陵墓,不属于同一地理单元的 也应区别对待。c.一个陵区至少应有一座以上 的公(含夫人)、王(含后)、帝陵(或后陵)。 [55] 目前学术界多数专家的认识是:“周王陵”为秦 惠文王“公陵”;严家沟陵园为秦悼武王“永陵”; 司家庄秦陵的墓主还有待探讨。 【52】戴春阳《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有关问题》, 《文物)2o00年第5期;李朝远《上海博物馆新获 秦公器研究》,《上海博物馆馆刊》第7辑,上海 书画出版社,1996年 [53]王辉《也谈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其铜器》, 『56]韩伟、程学华《秦东陵概论》,《考古学研究》第1O 期,三秦出版社,1993年;赵化成《秦东陵刍议》, 《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3期。 【57】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长安神禾塬战国秦陵 园遗址田野考古新收获》,《考古与文物)2008年 第5期;张天恩、侯宁彬、丁岩《陕西长安发现战 国时期陵园》,《中国文物报)2006年1月25日; 王学理<--世未解大墓谜,主人还是夏太后》,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5辑,三秦出版社, 2008年;丁岩《长安神禾原战国秦陵园年代述 《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5期;陈平《浅谈礼县秦 公墓地遗存与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1998年 第5期;祝中熹《大堡子山秦西陵墓主及其他》, 《陇右文博)1999年第1期;戴春阳《礼县大堡子 山秦公墓地及有关问题》,《文物)2000年第5 期;张天恩《试说秦西山陵区的有关问题》,《考 古与文物)2003年第3期;杨惠福、侯红伟《礼县 大堡子山秦公墓主之管见》,《考古与文物)2007 年第6期;赵化成、王辉、韦正《礼县大堡子山秦 子“乐器坑”相关问题探讨》,《文物}2008年第 11期;梁云《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青铜乐器坑探 考》,《文博)2OLO年第2期;丁岩《神禾原战国秦 陵园主人试探》,《考古与文物)2oo9年第4期。持 不同意见的有韩伟《揭开长安神禾原大墓主人之 谜》,《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l4辑,三秦出版 社,2007年;段清波《关于神禾原大墓墓主及相关 问题的讨论》,《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4期。 [58]临潼县博物馆赵康民《秦始皇陵原名丽山》,《考 讨》,《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4期,李峰《礼县 出土秦国早期铜器及祭祀遗址论纲》,《文物》 2011年第5期 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 [54]“《汉书·地理志》云冯翊有衙县。宪公时期,秦人 势力尚未到达雍城,更不用说死后葬到‘衙县’ (责任编辑:杨冠华) The Ten Mausoleum Precincts of the Qin State Jiao Nanfeng et o1.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than half a millennium,the Qin State successively built ten royal mausoleum precincts,which were Xichui,Ya,Pingyang,Yong,Yueyang,Xianyang,Zhiyang,Dudong, Hansenzhai and Lishan.Their discovery and studies unveiled and cleared up the mausoleum precincts of the Qin State without any extant traces above the ground and had only fragmentary records scattered in the historic literatures,and linked them into a historic chain to show US the sequence of the forma— tion,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royal burial system,SO they are the most systematic and complete physical materials for the researches on the high-ranking burial systems in ancient China.From the ten mausoleum precincts,we can see the gradual changes of the mausoleum system of the Qin State in the graveyard,grave,tumulus,ritual architecture,attendant burials,accompanying pits,gates and gate tow· ers,etc.These gradual changes were intensified as time went by and finally completed the systematic permutation from the“centralized royal cemetery system”to the“independent mausoleum precinct system”,by which the foundation of the imperial burial system of ancient China was firmly la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