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哥特式建筑的神韵和典范
摘要: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它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盛行于12—15世纪的欧洲大地,前承罗马式,后肩文艺复兴。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哥特式建筑艺术实现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与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其塔形屋顶、飞扶壁结构、玫瑰花窗、柱了雕像等经典建筑特点无不体现其作为“上帝之屋”的宗教精神本质。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以及凯旋门。哥特式建筑艺术不只影响着中世纪欧洲各国建筑的发展,更影响着现今世界各艺术文化领域的发展趋势,为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字: 哥特式 建筑 教堂 宗教
正文:文明的脚步时而轻盈,时而蹒跚,古老的城邦分分合合,几经易主,留下来的多是些远古的传说、史诗的记载和建筑的遗迹。遗留下来的建筑对或消逝或流传下来的古代文明有着更为准确、客观、具体的表达和继承,如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万里长城,古希腊城邦的柱式建筑,古罗马原始的混凝土和拱券结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和中世纪欧洲的各类宗教建筑,以及近代欧洲客厅里、园林外的巴洛克艺术等。
哥特式建筑,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自公元12世纪到15世纪,城市已成为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的封建社会的崛起,加速哥特式艺术的巨大发展。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特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门窗向上突出,高耸云天的细长的尖塔、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也是“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哥特式建筑最常见于欧洲的主教座堂、大修道院与教堂。它也出现在许多城堡、宫殿、大会堂、会馆、大学,甚至私人住宅也可见其踪影。
公元13世纪中期,随着具有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在欧洲各国频频屹立,到13世纪末期14世纪初,一批法国哥特式盛期的建筑逐步落成。哥特式艺术在欧洲其他国家也逐渐兴盛起来,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与大学建筑。其中除了英格兰、德意志以及西班牙以外,居住在意大利半岛上的工匠们也开始采用哥特式风格来装饰教堂建筑,从而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推动了哥特式艺术向多元化发展的历程。在哥特式盛期,人们不仅营造出了更多高耸、挺拔的教堂建筑,而且教堂内外的装饰也更加丰富。由于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各个国家的哥特式建筑在装饰风格上各有不同,因此后人还对这些装饰风格进行了归类,例如垂直式、辐射式以及火焰式,都是哥特式建筑上比较常见的装饰风格。这些装饰风格不仅将哥特式建筑装扮得更加美观,同时为建筑赋予了更多的动态之感,使这些建筑仿佛真的具有了生命力一般。
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
在哥特式教堂中,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束状的柱子涌向天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光线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券、尖拱及空间结构等技术。这种结构使整个教堂充满了原动力,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建造出了人们的思想富有想象力的天堂,成功地表达了中世纪西方人的宗教思想。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哥特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也形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
哥特式教堂的建筑重视外部装饰,雕刻的人物和装饰花纹布满了教堂内外,大量的雕刻正是体现了这个阶段造型艺术的突进。许多教堂内外都有着非常丰富的装饰。建筑细节和雕塑、木质天花板及镶板等常常使用色彩鲜艳丰富的颜料装饰的。建筑内部的石头列殿和装饰墙、连拱、饰面板等都有关于圣徒的故事或人物的装饰画。与哥特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艺术家在作品中追求世俗情感的表现,开始突破了传统模式的约束,使艺术提高了一大步。哥特式建筑体系结构概念,包括巨大的维度结构,雕像,雕塑装饰、彩色玻璃和壁画等,都旨在传达数学和几何性质的建设是一个图像有序的宇宙中,一个潜在的理性和逻辑的。不得不承认,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人文风貌与科学逻辑的完美融合,表达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和艺术的最高水平。
整个哥特时期,欧洲的建筑师和工匠们是处在流动和交换状态中的。地方化和不同教派间的建筑美学避免了各地哥特风格的雷同和“千篇一律”的弊端,即便在英国或法国,其各自的哥特风格,也是多样性的,各有各的地方特色。哥特式建筑正是在吸收欧洲各地区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发展出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建筑特点。 (一)法国哥特式建筑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在法国首先出现。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特别体现在城堡建筑中。由于连年战争和防卫的需要,13世纪的城市一般都建有两层厚城墙,有圆形塔楼、护城河、吊桥等防卫措施。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店铺。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领主
1
都住在自己的城堡里。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后来的许多神秘的故事都以这种封闭的城堡为背景来展开。
法国哥特式教堂建筑模式为: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窗,采光神秘幽暗。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西立面一般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窗,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这种结构不仅反映了追随者的信仰天堂还表达了特有的宗教精神和建设者超级艺术。
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后期的亚眠主教堂、博韦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同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天主教教堂。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的斯德岛上,它矗立在塞纳河畔,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
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它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其特点是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
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教堂内部极为朴素,严谨肃穆,几乎没有什么装饰。进入教堂的内部,无数的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的光线下隐隐约约,闪闪烁烁,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于是,教堂就成‘与上帝对话’的地方。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主殿翼部的两端都有玫瑰花状的大圆窗,上面满是13世纪时制作的富丽堂皇的彩绘玻璃书。
巴黎圣母院采用拉丁字母式型制,全长130米,宽48米。大厅由4排列柱划分为1个中厅和4个侧厅,约可容纳9000人。教堂用石材建造,结构采用二圆心的肋架式拱券,中厅高约35米。两侧的飞券跨越侧厅上方;横翼很短,只略略凸出于侧立面上。正门朝西,左右有一对钟塔,高约68米。大门上面正中是直径约为10米的玫瑰窗,形如光环,是天国的象征;左右各有1对窗门,前面立有亚当﹑夏娃的雕像。这一层上面是列王像廊,排列着28座犹太和以色列国王的雕像。底层3座大门呈尖拱形,中间门上是《最后审判》浮雕,南北两门上为圣母子浮雕。教堂的窗子都用彩色玻璃镶成,图案精美,色彩辉煌。中厅与横翼交叉点顶上竖起一高达90余米的尖塔,是19世纪大修时所建。巴黎圣母院是第一个成熟的哥特式天主教教堂,它的样式﹑结构为后来法国各地的天主教堂所仿效。 (二)德国哥特式建筑:
13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影响到了德国建筑。德国建筑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和一般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很不一样,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1492年建成的乌尔姆主教堂钟塔高达161米,在中世纪教堂建筑中是很少见的。
15世纪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石雕窗棂精致华美,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德国哥特式教堂建筑多以砖造,技术达到了令人叹服的水平。现在德国北部仍保留有不少砖造的哥特式教堂。
坐落在德国科隆的“科隆大教堂”,正是这样一座弥漫着中世纪风情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哥特式建筑史上的传奇,也是“哥特式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璀璨明珠”。
科隆大教堂是科隆城的象征,是德国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之一,与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教堂。2000多年前,罗马人创建了科隆城。1248年,科隆人又动于建造科隆大教堂,这个工程远比建一座城艰巨,直至1880年10月15日才完成,创造了欧洲建筑史上的奇迹。科隆大教堂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科隆大教堂作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正适于用来诠释哥特式建筑的风格特点以及它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科隆大教堂是欧洲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它是由全欧洲最高的两座尖塔为丰门、内部以十字形平面为主体的建筑群。作为罕见的五进式建筑,大教堂长144.5米、宽86米,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教堂外型除两座高塔外,还有1.1万座小尖塔烘托。教堂内共有l0个礼拜堂,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43.35米,座位5700个,供神职人员所用的共有100个,全用极厚木板制成。教堂四壁用总面积多达l万多平方米的彩色玻璃窗进行装饰,以圣经人物故事为内容,色彩绚附斑斓,将整个大教堂衬托的十分庄严、神圣。教堂钟楼上装有5座响钟,最重的足圣彼得钟,重达24吨,响钟齐鸣,声音洪亮,回荡于莱茵河畔。教堂建成以后,科隆市政府即规定:城内所有建筑不得高过教堂,造成科隆许多大楼地上的建筑只有七、八层,地下却有四、五层之多的特殊现象。科隆大教堂的这种建筑结构给人以:空灵、高耸、尖峭的神圣且神秘的感觉。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从奠基之始直到形成今日之规模,蕴涵着强烈的德意志民族精神,是德意志民族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从建筑规模和装饰艺术质量来看,科隆大教堂均胜过它之前所有的哥特式建筑,因而使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之一。它使使用者可以感觉到远离世俗,离天国很近,能很近的向神灵聆听和倾诉。体现了基督教神圣忘我的宗教精神。既在建筑风格上使人感到神美神圣,又深刻的以这种建筑形式体现出人们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它把简单的建筑升华到了能融汇“人文历史”、“宗教信仰”、“审美艺术”多方面的境界。这正是“哥特式建筑”的高超技术和艺术成就的体现。 (三)意大利哥特式建筑:
12世纪时,哥特式建筑传入意大利北部地区。但意大利有自己异常丰富完美的建筑传统,所以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而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在哥特建筑时期的意大利并未形成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比如,意大利教堂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屋顶窗户不大,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米兰大教堂是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又称“杜莫主教堂”,位于意大利米兰市,规模居世界第二。米兰位于阿尔卑斯山南麓奥隆那河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名城,是意大利的第二大城市。它于公元1386年开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中央塔上的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就位。1897年最后完工,历时五个世纪。不仅是米兰的象征,也是米兰的中心。
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规模雄踞世界第二,是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也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教堂之一。坐落于米兰市中心的大教堂广场,教堂长158米,最宽处93米.,塔尖最高处达108.5米,
2
总面积11700平方米,可容纳35000人。米兰大教堂在宗教界的地位极其重要,著名的《米兰赦令》就从这里颁布的。
十二到十五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在欧洲正流行,所以奠定了这座建筑的哥特式风格基调,在内部装饰上,由于十七、十八世纪巴洛克风格在欧洲的兴起,因此也融入了巴洛克风格。因此,它的建筑风格包含了哥特式、新古典式、新哥特式,米兰大教堂虽经多人之手,但始终保持了“装饰性哥特式”的风格。米兰大教堂在装饰及设计方面,显得相当细腻,极富艺术色彩,整个教堂本身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品。雕刻和尖塔是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之一,米兰大教堂可以说是把这个特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外部的扶壁、塔、墙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划分,全部局部和细节顶部为尖顶,整个外形充满着向天空的升腾感,这些都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外部特征。教堂内外墙等处均点缀着圣人、圣女雕像,共有6000多座,仅教堂外就有3159尊之多。教堂顶耸立着135个尖塔,每个尖塔上都有精致的人物雕刻,教堂内部也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厅内全靠两边的侧窗采光,窗细而长,上嵌彩色玻璃,光线幽暗而神秘。两柱之间的彩色玻璃大窗是哥特式建筑的显著装饰特色之一。
与米兰大教堂这些宗教建筑相反,哥特式建筑对意大利的世俗建筑却产生了很大影响,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市政厅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广场,粗石墙面,严肃厚重;配有瘦高的钟塔,建筑构图丰富,成为广场的标志。这一时期的意大利城市里一般都建有许多高塔。
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府被公认为中世纪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立面采用连续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纹式券廊,色彩明快。威尼斯还有很多带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临水而立,最有名的是黄金府邸。可以看出哥特风对世俗建筑的微妙影响和与意大利民族建筑融合的痕迹。
今天当我们面对哥特式建筑的力量,我们必须认为这是一个宗教社会的产物。哥特式建筑站在了从教堂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早期向自由的世俗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转变的重要转折点上。它们是两个世界之间辩证的紧张关系的完美表达:即宗教信仰和崇尚推理的世界之间;旧的沉闷的封闭的修道院世界和新的充满活力的扩张主义世界之间。它在西方社会的精神文明和宗教文化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
结语:建筑是一门艺术,在改变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给精神世界美的享受。在现代建筑学界,常常把建筑喻作“凝固的音乐”,那么,对于古代的建筑,则应该可以称为“凝固的文明”。以挺拔、动感、飞扬而著称的哥特式建筑艺术,在欧洲各地流行了近4个世纪之久,虽然最终走向了落寞,并曾经一度被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评论为是野蛮的象征,但哥特式建筑艺术给欧洲各国带来的巨大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那一座座哥特式教堂以及具有哥特式风格的绘画和雕刻便是最好的证明。哥特式建筑承袭了罗马风格建筑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创新,综合了各时期和多地域的建筑文化赋予了其新的艺术特征,在欧洲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哥特式建筑艺术”创造了无比辉煌的历史。可以说“哥特式建筑”为塑造欧洲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辉煌的哥特式建筑艺术可以被看做是中世纪时期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欧洲历史上始终都占据着举足轻重且不可磨灭的地位。
参考文献: 白天佑. 当代哥特艺术设计的风格和价值意义[J]. 美与时代: 上, 2010 (2): 28-30. 张羽, 刘继华. 哥特的 “演绎”[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9(2): 7-12. 余太星. 论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与玻璃花窗的宗教寓意[J]. 学术探索, 2006, 2: 113-118. 荷兰, 约翰・赫伊津哈, 刘军. 中世纪的衰落[J]. 1997. 雅克, 德比奇, 徐庆平. 西方艺术史[J]. 2000.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系
城规C121 冯小倬
学号:128881 指导教师:赵春梅
2014.4.12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